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弓激波及其与行星际激波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胡友秋 孙旭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给定地球轨道附近的行星际条件和地球弓激波的几何位形,本文分析向阳侧弓激波强度参数沿激波阵面的分布,以及行星际激波与弓激波的相互作用.对于弓激波阵面相对日地连线轴对称的情形,得到如下结论:(1)弓激波强度参数分布相对由行星际磁... 给定地球轨道附近的行星际条件和地球弓激波的几何位形,本文分析向阳侧弓激波强度参数沿激波阵面的分布,以及行星际激波与弓激波的相互作用.对于弓激波阵面相对日地连线轴对称的情形,得到如下结论:(1)弓激波强度参数分布相对由行星际磁场和日地连线构成的基准面对称,各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基准面上.磁压比在垂直激波线一侧较大,而气压比在平行激波点一侧较大,导致总压比相对日地连线大致呈轴对称分布.(2)随着行星际磁场与日地连线夹角的增大,弓激波强度参数的最大值有所减小,且位置朝远离日下点方向偏移;但气压比和总压比的分布基本上不受影响.(3)行星际激波透过弓激波之后,切向磁场比更接近于1,但总磁场跳变幅度增大.(4)透过弓激波之后,行星际准垂直激波的总磁场比更接近于1,准平行激波的总磁场比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层 行星际激波-弓激波相互作用 MHD MHD黎曼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耀斑-行星际激波结构与相应地磁扰动结构间关系的分析(Ⅰ)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四清 魏奉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91-698,共8页
利用297个耀斑-行星际激波-地磁扰动事件,统计研究了耀斑-行星际激波等离子体结构与相应磁扰结构间的关系,新的发现是:当激波面后的磁场南、北分量不大时,激波等离子体结构决定着相应磁扰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别是等离子体热状态与相应磁... 利用297个耀斑-行星际激波-地磁扰动事件,统计研究了耀斑-行星际激波等离子体结构与相应磁扰结构间的关系,新的发现是:当激波面后的磁场南、北分量不大时,激波等离子体结构决定着相应磁扰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别是等离子体热状态与相应磁扰的恢复相关系十分密切.由本文定义的激波能量传输指数——FS指数对相应地磁扰动能给出较好的描述.推论:除磁重联这类能量传输机制外,对于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较小时,还可能存在以等离子体过程为基础的决定磁扰变化结构的太阳风-磁层能量传输机制,应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斑-星际 地磁扰动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在磁盔-电流片位场中的传播:(Ⅰ)激波与磁盔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航宇 魏奉思 张剑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3-419,共7页
利用新近获得的子午面磁盔-电流片背景太阳风稳态解,对激波从盔底沿电流片方向往外传播时与磁盔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要新结果是:1.磁盔的存在使受扰介质速度跃变中央出现下凹,随着激波传出磁盔区并沿电流片方向传... 利用新近获得的子午面磁盔-电流片背景太阳风稳态解,对激波从盔底沿电流片方向往外传播时与磁盔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要新结果是:1.磁盔的存在使受扰介质速度跃变中央出现下凹,随着激波传出磁盔区并沿电流片方向传播,速度下凹逐渐减弱以致消失;2.激波将磁盔拉长并把盔顶的环形(垂直赤道面)磁场带到行星际空间,成为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来源之一;3.5个太阳半径(R⊙)内的磁盔部分将出现精细结构,沿盔外边界形成两条高速带,以及马蹄形密度(亮)环形结构等.这些结果表明,太阳附近高速等离子体与磁盔间存在重要的动力学相互作用过程,对行星际空间的太阳风三维结构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 磁盔 太阳风 电流片位场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磁场By对弓激波影响的MHD结果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明 于超 +5 位作者 吕建永 袁换只 周悦 刘子谦 虞超 顾春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5-1737,共13页
利用全球磁流体模拟的结果,本文研究了行星际磁场By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行星际磁场By绝对值的增大,弓激波的日下点距离、旋转对称张角、南北非对称性以及旋转非对称性均随之增加.其中,By对弓激波日下点距离的影响可达5 R ... 利用全球磁流体模拟的结果,本文研究了行星际磁场By对弓激波位型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行星际磁场By绝对值的增大,弓激波的日下点距离、旋转对称张角、南北非对称性以及旋转非对称性均随之增加.其中,By对弓激波日下点距离的影响可达5 R E左右.东向By和西向By对弓激波位型影响具有对称性,东向By和西向By大小相同时弓激波日下点距离、旋转对称张角以及旋转非对称性参数均相同,而南北非对称性参数大小相同正负相反.行星际磁场By占主导时弓激波尾部横截面在南北方向上拉伸,并且拉伸程度随着By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弓激波尾部横截面的拉伸现象与磁声波马赫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磁场By 磁流体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黄河站上空低热层中性风场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瑶 张燕革 +3 位作者 艾勇 刘珏 熊波 张国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32-139,共8页
行星际激波作为日地空间环境中传输能量的重要载体,与热层的相互作用可以对热层的空间环境产生剧烈影响,借助FPI设备观测的低热层中性风场行为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行星际激波和地球磁层相互作用时期,通过全天空法布里... 行星际激波作为日地空间环境中传输能量的重要载体,与热层的相互作用可以对热层的空间环境产生剧烈影响,借助FPI设备观测的低热层中性风场行为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行星际激波和地球磁层相互作用时期,通过全天空法布里-珀罗干涉仪(all-sky FPI)的观测数据对北极黄河站(78.92°N,11.93°E)上空低热层风场行为展开了研究,对2011年11月26、28日以及2011年12月1日OI557.7nm辐射高度(约为97km)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此外也将观测期间的中性大气水平风场与水平风模型2007(HWM07)进行了对比。行星际扰动数据和同时期水平风场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ACE卫星监测到行星际激波半小时内水平风场在幅值和方向上均可以产生剧烈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焦耳加热有关。对2011年11月28日OI557.7nm辐射高度的视线风场(方向为FPI设备朝向热层大气被观测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行星际扰动期间,OI557.7nm辐射高度上的风场行为变化可能也同时来自于离子拖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中性风场 焦耳加热 离子拖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弓激波的旋转非对称性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友秋 彭忠 王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3-781,共9页
通过对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系统的全球MHD模拟,研究地球弓激波相对日地连线的旋转非对称性.模拟限于太阳风速度沿日地连线、地球磁偶极矩和行星际磁场(IMF)与日地连线垂直的简单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即便对于IMF强度为零的情况,弓激波相对... 通过对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系统的全球MHD模拟,研究地球弓激波相对日地连线的旋转非对称性.模拟限于太阳风速度沿日地连线、地球磁偶极矩和行星际磁场(IMF)与日地连线垂直的简单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即便对于IMF强度为零的情况,弓激波相对日地连线也不具备旋转对称性质:终端面(晨昏子午面)及其向阳侧的弓激波截线的东西宽度大于南北宽度(约9%~11%),终端面尾侧的弓激波截线东西宽度小于南北宽度(约8%).在存在IMF的情况下,弓激波的位形同时受到磁层顶的形状和快磁声波速度各向异性的影响.磁层顶向外扩张并沿IMF方向拉伸,且其扩张和拉伸程度随IMF由北转南而增强.在磁鞘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快磁声波速度高于平行方向.因此,磁层顶拉伸方向与快磁声波速度最大方向垂直,它们对弓激波位置的效应恰好相反;弓激波的最终形状取决于何种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终端面尾侧,快磁声波速度的各向异性起主导作用,弓激波截线沿IMF垂直方向的宽度大于平行方向.对于终端面及其向阳侧,弓激波截线的形状与IMF取向有关:在准北向或晨昏向IMF情况下,弓激波截线沿IMF垂直方向的宽度仍大于平行方向;在准南向IMF情况下,弓激波截线沿IMF垂直方向的宽度小于平行方向的.鉴于弓激波形状同IMF取向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提议以IMF为基准方向,提取弓激波截线的平行半宽度R_b_∥垂直半宽度R_b_⊥作为尺度参数.这些尺度参数和通常引入的弓激波截线的东西半宽度y_b和南北半宽度z_b相比,更为合理地表征了弓激波的几何性质.模拟结果表明,在终端面上,y_b/z_b和R_b_∥/R_b_⊥在IMF各向同性取向下的统计平均值均低于1,与观测得到的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层 星际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