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龄行星状星云的CO成图观测
1
作者 孙锦 张承岳 +1 位作者 谢书定 唐歌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58-462,共5页
在行星状星云周围可能存在其前身星──AGB星的中性包层遗迹和弱的分子谱线发射,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天线和新建立的QUARRY毫米波接收系统对2个较年轻的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 在行星状星云周围可能存在其前身星──AGB星的中性包层遗迹和弱的分子谱线发射,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天线和新建立的QUARRY毫米波接收系统对2个较年轻的行星状星云M1-7和M1-16以及一个年老的行星状星云VV47进行了CO分子的J=1-0的谱线成图观测,得到了这些星云CO谱线积分强度的空间分布和谱线发射的速度范围,观测表明从AGB星到行星状星云分子的分布有从球对称向非球对称过渡的趋势,对于年老的行星状星云如VV47,分子仅残留在一些碎裂的团块中。通过对M1-7和M1-16观测谱的理论模型拟合导出了这2个行星状星云离开AGB星阶段的演化寿命分别为2600和2100a,前身星的质量流失率分别为2.7×10-5和7.0×10-5M⊙·a-1.中性包层的质量分别为0.07和0.4M⊙,它表明在年轻的行星状星云周围确实存在相当数量的中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演化 行星状星云 一氧化碳 成图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AGB星到行星状星云
2
作者 姜碧沩 胡景耀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本文阐述了AGB(Asymptotic Giant Branch)星的一些特性,尤其是它的质量流失机制、规律及计算;还阐述了对从AGB向行星状星云过渡阶段天体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 天体观测 行星状星云 AGB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行星状星云形成的Monte—Carlo分析
3
作者 韩占文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9,共12页
在行星状星云形成过程中双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了双星演化过程在行星状星云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了不同的双星质量比分布、恒星初始-终止质量关系,星族参数(年龄和金属丰度)、公共包层的理论模型等... 在行星状星云形成过程中双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了双星演化过程在行星状星云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了不同的双星质量比分布、恒星初始-终止质量关系,星族参数(年龄和金属丰度)、公共包层的理论模型等对结果的影响.我们得到下列结论:(1)双星相互作用可能影响34%-43%的行星状星云的形成;(2)本文所考虑的主要的双星相互作用过程(引力聚焦、公共包层抛射和双星并合)具有相近的重要性;(3)如果双星质量比呈均匀分布或上升分布的话,大质量双星更容易产生双极行星状星云;(4)公共包层的抛射可能是非常有效的;(5)本文的模拟结果支持文[1]提出的恒星初始-终止质量关系,支持文[2]提出的行星状星云测距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 行星状星云 MONTE-CARLO法 双极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状星云测距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杨嫒媛 朱辉 +1 位作者 田文武 吴丹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4-300,共17页
行星状星云是研究恒星演化、星际介质与星系化学形成历史与演化等问题的重要探针。距离是行星状星云的基本物理参数,对研究其大小、光度、电离质量、形成率、空间密度和在银河系内的分布等性质至关重要。河内行星状星云距离的研究已有... 行星状星云是研究恒星演化、星际介质与星系化学形成历史与演化等问题的重要探针。距离是行星状星云的基本物理参数,对研究其大小、光度、电离质量、形成率、空间密度和在银河系内的分布等性质至关重要。河内行星状星云距离的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其测距结果的准确性普遍偏低,仅有31颗距离的不确定度在20%内。概述了行星状星云测距的9种主要方法,即:三角视差法、星团成员法、膨胀视差法、分光视差法、红化方法、Na D线吸收法、中心重力法、统计方法、运动学方法。着重介绍运动学测距法,用于测量受银道面上消光严重或没有可观测中心星但射电较明亮的行星状星云距离,为将来进一步的测距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状星云 测距方法 运动学距离 中性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状星云中CO(1-0)谱线发射的新观测
5
作者 张海燕 孙锦 平劲松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27,共5页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 .7 m 射电望远镜,对5 个行星状星云给出了新的谱线观测结果.其中行星状星云M1 - 8 和M3 - 3 已探测到CO(2 - 1) 的发射,给出了它们的CO(1 - 0) 观测结果;对曾进行过CO 观测,但未探测到CO 发射的行星状星...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 .7 m 射电望远镜,对5 个行星状星云给出了新的谱线观测结果.其中行星状星云M1 - 8 和M3 - 3 已探测到CO(2 - 1) 的发射,给出了它们的CO(1 - 0) 观测结果;对曾进行过CO 观测,但未探测到CO 发射的行星状星云M1 - 12 、M2 - 43 和NGC6537 ,第一次证认了它们的CO(1 - 0) 发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谱线发射 行星状星云 恒星演化 晚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青行星状星云NGC7027 HCO^+谱线发射的一个模型
6
作者 欧阳晶 孙锦 毛信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3期321-326,共6页
对在年青行星状星云 NGC7027中新发现的 HCO^+分子离子谱线进行了研究.采用具有不同速度的双壳层膨胀模型,计算了 NGC7027 HCO^+,J=1-0,v=89.2GHz 的谱线发射.将模型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导出了双壳层的膨胀速度和半径.发现谱线的理... 对在年青行星状星云 NGC7027中新发现的 HCO^+分子离子谱线进行了研究.采用具有不同速度的双壳层膨胀模型,计算了 NGC7027 HCO^+,J=1-0,v=89.2GHz 的谱线发射.将模型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导出了双壳层的膨胀速度和半径.发现谱线的理论轮廓与观测轮廓符合甚好.它说明,双壳层的运动学模型对年青行星状星云离子分子谱线的形成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状星云 发射 HCO^+谱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H/IR17.7-2.0源的物理结构和状态
7
作者 唐清泉 胡景耀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117-118,共2页
OH/IR恒星是由具有Ⅱ型OH脉塞发射和红外发射所表征,1612MHz脉塞线出现的双峰结构,意味着有一个膨胀包层的存在。红外源就是由厚星周物质中的尘埃热发射产生的。
关键词 辐射通量——行星状星云——AGB恒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个激变变星或相关天体的分光证认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宗云 刘武 胡景耀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20个研究得很少的激变变星或者曾经被分类为激变变星的相关天体的光谱中,13个被证实为属于激变变星(65%),另外7个似乎应该被排除(表1第8列).不像其他研究者那样,仅给出非激变变星(noncv)或热天体(hot... 在20个研究得很少的激变变星或者曾经被分类为激变变星的相关天体的光谱中,13个被证实为属于激变变星(65%),另外7个似乎应该被排除(表1第8列).不像其他研究者那样,仅给出非激变变星(noncv)或热天体(hotobject),还以更强的证据和更多的光谱特征证认出1个DA型白矮星、4个双星系统及其子星的光谱型.新的光谱资料不支持FYPer的HerbigAe/Be分类,它是一个激变变星.对于PG1712+493,不仅给出星和云的混合谱,还分别得到星云和O型中央星的光谱,并将在此基础上对这个行星状星云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变变星 行星状星云 白矮星 分光证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河系自转曲线的测定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君亮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7-500,共14页
银河系自转曲线研究有着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自转曲线可以利用多种星族I示踪天体来加以测定,如经典造父变星、行星状星云、碳星、疏散星团、OB型星,以及中性氢巡天等。相关研宄表明,在太阳圈之外,银河系自转曲线大致保持为平坦状,甚至... 银河系自转曲线研究有着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自转曲线可以利用多种星族I示踪天体来加以测定,如经典造父变星、行星状星云、碳星、疏散星团、OB型星,以及中性氢巡天等。相关研宄表明,在太阳圈之外,银河系自转曲线大致保持为平坦状,甚至略有抬高,从而为大质量暗晕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河系 自转曲线 星族Ⅰ 行星状星云 中性氢巡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