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动小行星311P/PANSTARRS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1
作者 辛瑛琦 史建春 +1 位作者 马月华 陈媛媛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102,共16页
311P/PANSTARRS是一颗活动小行星,具有小行星和彗星的双重特征,是中国``天问二号'的探测目标之一.311P/PANSTARRS直径较小,约为400 m,非引力效应可能会对其长期动力学演化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假定不同表面组分,研究了Yarkovsky效应... 311P/PANSTARRS是一颗活动小行星,具有小行星和彗星的双重特征,是中国``天问二号'的探测目标之一.311P/PANSTARRS直径较小,约为400 m,非引力效应可能会对其长期动力学演化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假定不同表面组分,研究了Yarkovsky效应对311P/PANSTARRS轨道演化的影响,讨论了密近交汇、非破坏性碰撞和YORP(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效应等非引力效应,计算了小行星与大行星密近交汇及碰撞概率,估计了311P/PANSTARRS达到自转周期分裂极限的时标.模拟结果显示与纯引力模型相比,Yarkovsky效应可能会加快311P/PANSTARRS离开当前共振区域,大约在10Myr以后311P/PANSTARRS会离开当前所在共振带,在表面覆盖风化层的情况下有机会通过v6长期共振成为越火小行星;在考虑YORP效应的情况下,311P/PANSTARRS在2 Myr时标内可达到自转周期分裂极限;在考虑Yarkovsky效应及YORP效应等因素的情况下,311P/PANSTARRS在10 Myr时标内仍可保持其动力学稳定性,且YORP效应不会显著影响其半长径偏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力学 方法:统计 行星卫星:动力学演化和稳定性 行星 行星:个别:311P/PANSTAR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半岛构造系统地质环境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的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研究
2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2 位作者 徐冰 田新洪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第12期31-38,共8页
采用将东亚地区综合资料分析成果与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全球构造域中典型的构造地段朝鲜地块。详细识别出朝鲜半岛地区的基本构造形式,其基本类型主要有环形构造(及辐射构造)、追踪构造、共轭构造、菱形构造、... 采用将东亚地区综合资料分析成果与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全球构造域中典型的构造地段朝鲜地块。详细识别出朝鲜半岛地区的基本构造形式,其基本类型主要有环形构造(及辐射构造)、追踪构造、共轭构造、菱形构造、多米诺构造等;对其构造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宏观阐述,晚古生代之前朝鲜半岛是由中国东部三个不同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贴拼焊接而成,中生代隆起成陆以后遭受了三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松林运动、大宝运动、佛国寺运动),新生代发生了玉岭运动。朝鲜地块基本构造形式的形成受中国边缘海盆地与日本海盆地的侧向水平运动的影响,其构造主应力轨迹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延伸,近代主应力轨迹线方向表现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对其引起的现代地质作用及环境效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 构造系统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演化过程 地球动力学机制 朝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地行星与大卫星地幔对流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唐瑞瑞 李力刚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37,共24页
地幔对流是类地行星演化的重要内部过程。总结了太阳系类地行星和大卫星地幔对流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比较行星学的方法,对类地天体地幔对流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别是:(1)类地行星内部是否存在地幔对流?(2)如果存在地幔对流,其对... 地幔对流是类地行星演化的重要内部过程。总结了太阳系类地行星和大卫星地幔对流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比较行星学的方法,对类地天体地幔对流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别是:(1)类地行星内部是否存在地幔对流?(2)如果存在地幔对流,其对流模式和特征是怎样的?(3)类地行星发生地幔对流需要满足的条件。讨论了影响类地行星地幔对流的主要因素:几何尺度、物性参数、驱动源、流体黏滞性、热边界和运动边界条件、分异作用以及相变等,还讨论了一些大卫星内部岩石幔与冰幔的对流情况。厘清不同天体地幔对流的成因、机制及影响,对理解行星内部动力学过程和行星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 类地行星 卫星 演化 对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系外行星系统中行星质量排序熵的演化
4
作者 吴东红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1,共7页
研究定义了多行星系统中与质量排序有关的熵,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和N体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了行星系统动力学演化对行星质量排序熵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星系统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的碰撞、位置交换等行为会导致行星系统的质量排序熵发生变化.... 研究定义了多行星系统中与质量排序有关的熵,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和N体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了行星系统动力学演化对行星质量排序熵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星系统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的碰撞、位置交换等行为会导致行星系统的质量排序熵发生变化.位置交换会使系统的质量排序熵逐渐增加,而碰撞则可能导致系统质量排序熵减少.尽管系统的熵值可能减少,但当前系统的质量排序熵与当前系统所能达到的最大质量排序熵的比一直呈增加的趋势,表明系统是朝着平衡态的方向演化的.与开普勒多行星系统的比较发现,约16.9%±4.7%的开普勒多行星系统仍保持有序的质量排布,说明这些系统可能没有经历剧烈的动力学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数值 方法:统计 行星与卫星:动力学演化与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月系统非线性演化动力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富高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2002年第1期15-27,共13页
针对当前理论在地月系统演化问题上所面对的困难 ,作者在潮汐摩擦力矩正比于起潮力和潮峰相对于地面的速率的乘积的假定下 ,建立了地月系统的一种非线性动力学演化理论 .其中潮汐耗损对地月系统演化的影响被归结为惟一的地球演化参数 ,... 针对当前理论在地月系统演化问题上所面对的困难 ,作者在潮汐摩擦力矩正比于起潮力和潮峰相对于地面的速率的乘积的假定下 ,建立了地月系统的一种非线性动力学演化理论 .其中潮汐耗损对地月系统演化的影响被归结为惟一的地球演化参数 ,并可由地球自转角加速度的长期观测值加以确定 ,由此便可得到地月距离、日长、回归年天数和朔望月天数等的长期演化规律 .理论显示一般的行星 卫星系统总共存在 4种迥然不同的演化方式 ,而地月系统遵循其中的“平静 暴胀 稳定演化”的模式演化 :约在 3 1× 1 0 9a以前 ,月亮几乎始终处在离地心 1 5 483× 1 0 7m的Roche极限内 ,地月之间的强大起潮力使得地壳演化长期处于构造活动期 ,也使月海火山和玄武岩频仍喷发 ;约在 3 1× 1 0 9a至 3 0× 1 0 9a前 ,地月距离突然暴胀了 1 0多倍 ,导致太古代地壳构造活动和月海玄武岩喷发迅速终止 ;然后地月系统处于稳定演化期 ,直至今日和未来 .由月海玄武岩喷发终止年代确定的目前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为 ·ω0 =(-4 63 5 ± 0 0 76)× 1 0 - 2 2 rad/s2 ,与长期天文观测值完全一致 .理论给出在 5× 1 0 8a以前 ,地球回归年有 40 5d ,朔望月有 3 1d ,也与古生物学数据相符 .理论还证明了“Gerstenkorn事件”不可能发生 ,并为小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月系统 潮汐摩擦 Roche极限 暴胀期 非线性演化动力学 太阳系 行星 地球 月球 潮汐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碎片轨道预报中动力学模型基准的选取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松华 汤靖师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7,共15页
在不同的轨道预报场景中,使用的动力学模型也不同.例如,在低轨空间碎片的预报中大气阻力是十分重要的摄动力,而到了中高轨,大气阻力就可以忽略不计.如何为不同轨道类型的空间碎片选择最优(满足精度要求下的最简)动力学模型还没有系统、... 在不同的轨道预报场景中,使用的动力学模型也不同.例如,在低轨空间碎片的预报中大气阻力是十分重要的摄动力,而到了中高轨,大气阻力就可以忽略不计.如何为不同轨道类型的空间碎片选择最优(满足精度要求下的最简)动力学模型还没有系统、详尽的研究.将对不同精度需求、不同轨道类型下的大批量轨道进行预报,通过比较不同动力学模型下的预报结果,给出各种预报场景的最优动力学模型建议.可以为不同轨道类型的空间碎片在轨道预报时选择基准动力学模型提供参考或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力学 地球 方法:数值 行星卫星:动力学演化和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火箭和人造行星卫星的轨道设计问题 被引量:5
7
作者 郑学塘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0-45,共6页
本文探讨行星际探测器和人造行星卫星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它们的运动轨道,给出飞行时间的近似式,并且从飞行时间和消耗能量二个方面对它们的轨道设计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另外,文中还讨论了人造行星卫星的运动及其稳定条件.
关键词 行星探测器 卫星 轨道动力学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地行星热物理条件与热演化影响因素分析——以火星地幔热柱演化为例
8
作者 张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39-753,共15页
太阳系内类地行星具有相似的岩石层包围金属核的圈层结构,在行星幔的热演化历史起源方面具有同时性和同源性,并且都在早期变形重力位能加热的基础上随放射性热能衰减而冷却。但是,由于半径、密度、粘度以及表层构造属性等物理条件的差异... 太阳系内类地行星具有相似的岩石层包围金属核的圈层结构,在行星幔的热演化历史起源方面具有同时性和同源性,并且都在早期变形重力位能加热的基础上随放射性热能衰减而冷却。但是,由于半径、密度、粘度以及表层构造属性等物理条件的差异,其热演化历史各具特色。依据基本的热对流和热传导方程,我们计算分析了类地行星热物理条件差异对行星幔热演化历史的影响。计算表明,类地行星热演化的早期,行星幔热对流是主要的散热方式。半径较大的行星表面热流密度大,平均散热量也大。半径较小的行星内部温差小,粘滞系数高,对流能力低,提早进入传导散热状态,且传导散热的岩石层也比大行星厚。不同边界层热物理条件下,类地行星幔热演化历史会分别出现逐渐冷却的平稳式、包含热柱上涌的波动式、行星幔幕次翻转的周期式等特点不同的热演化过程。火星内部曾经存在的地幔热柱构造与火星地幔热动力学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我们从火星地幔热动力学演化模型出发,定量计算与地幔热柱构造演化相关的地幔热动力学演化特征,通过三维球壳数值模拟,研究了火星地幔热演化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热柱活动造成的火星热演化历史的非单调变化,火星地幔对流环结构随时间的演变方式,以及与边界相关的地幔热柱对火星地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地行星 物理条件和热参数 演化历史 火星热柱 动力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10302)1989ML和(4660)Nereus的轨道特征及演化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媛媛 马月华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50,共24页
近地小行星(10302)1989 ML和(4660)Nereus作为下一代深空探测的候选目标一直备受关注.在考虑太阳系主要天体的动力学背景下,通过计算最大Lyapunov指数(MLE)及MEGNO(Mean Exponential Growth factor of Nearby Orbits)指数讨论它们的稳定... 近地小行星(10302)1989 ML和(4660)Nereus作为下一代深空探测的候选目标一直备受关注.在考虑太阳系主要天体的动力学背景下,通过计算最大Lyapunov指数(MLE)及MEGNO(Mean Exponential Growth factor of Nearby Orbits)指数讨论它们的稳定性.同时,对每个小行星,在其观测误差范围内按多元正态分布各选取1000个克隆粒子,通过统计分析显示这两个小行星在10万年内可能的运动范围,给出半长径-偏心率空间中的出现次数分布图,并统计小行星与地球或其他大行星之间的密近交汇及碰撞的概率.此外还对这两个小行星的标称轨道进行长期共振、Kozai共振及平运动共振的动力学分析.综上得出结论,1989 ML处在平运动共振主导的区域,发生密近交汇的概率较小,从而其轨道相对较稳定;而Nereus处在地球的密近交汇区域,轨道极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力学 行星卫星:动力学演化和稳定性 行星 行星:个别:(10302)1989 ML (4660)Nere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构造:寻求地球演化的踪迹 被引量:6
10
作者 肖智勇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9-275,共17页
地质构造是记录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的标志。和地球相似,太阳系其他天体上也发育丰富的地质构造。以研究天体表面的地质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为目的的"行星构造学"是建立在构造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基... 地质构造是记录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的标志。和地球相似,太阳系其他天体上也发育丰富的地质构造。以研究天体表面的地质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为目的的"行星构造学"是建立在构造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由于天体的大小、组分和轨道位置不同,表面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各异。对比研究地球和其他天体上的构造特征,是完善地球动力学的重要途径。水星和月球的热演化轨迹大致相同,内部持续冷却造成全球收缩,表面形成大量的挤压构造,而伸展构造仅局部发育。火星的岩石圈主要通过热传导散热,表面发育大量的挤压构造,且其形成时间可能呈单峰式分布。同时,火星表面的伸展和挤压构造和大火山群紧密相关,表明深部动力过程影响了火星上的区域构造。金星和地球的大小相似,但金星表面的最大年龄远小于地球大陆地壳的平均年龄,~80%的早期地质记录完全被后期的岩浆-构造活动抹去,表面发育大量的火山-深大裂谷系,说明"幔柱"活动对金星的构造演化至关重要,因此热传导可能也是当前金星岩石圈的主要散热方式。以上天体的岩石圈形变均以垂直运动为主。在外太阳系,一些卫星的表壳主要由冰水和其他挥发分组成,有些卫星存在下伏的液态水圈,潮汐作用可能是驱动其构造演化的主要动力。在特殊的应力来源和物质特性的共同作用下,在这些卫星上发育大量的走滑断层和疑似俯冲消减带。行星地质构造从能量和物质属性的角度探究构造运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相辅相成,对揭示地球早期动力学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行星 月球 卫星 岩石圈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量纲的轨道参数开展卫星性质统计研究
11
作者 王吉绯 王炜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目前已发现了285颗围绕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的卫星,它们的轨道和物理性质呈现了丰富多样性.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卫星研究工作都基于单个卫星系统或者卫星群,似乎缺少统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与行星性质无关、只与恒星半径有关的轨道参... 目前已发现了285颗围绕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的卫星,它们的轨道和物理性质呈现了丰富多样性.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卫星研究工作都基于单个卫星系统或者卫星群,似乎缺少统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与行星性质无关、只与恒星半径有关的轨道参数n,定义为以太阳半径为单位的轨道半长轴的自然对数.不同行星的卫星的n值都存在双极分布,绝大部分卫星在n≥2区间,其次在n≤-1区间,位于中间区域的行星则很少.从卫星物理参数和轨道参数与n的关系中发现,分属六大行星的卫星有明显的共同特征.首先,轨道偏心率和轨道倾角偏大的卫星的n值都在3.5左右,它们都是巨行星的不规则卫星.其次,n值在-1和1之间的卫星绝大部分体积大、质量大、反照率高、自转速度慢.从文献中找到11颗系外卫星候选体,获得了它们轨道n值和卫星质量,发现后者也是在-1 <n<1区间最大,其他区间偏小.这些统一的规律暗示,太阳系内不同行星的卫星形成机制以及太阳系外卫星的形成机制可能一样或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卫星:基本参数 行星卫星:形成 行星卫星:动力学演化和稳定性 行星 太阳系外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分析方法在地球卫星100yr尺度长期预报中的性能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大为 汤靖师 +2 位作者 刘林 马朝伟 郝世锋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45,共26页
为了能够充分掌握空间目标的长期演化规律和分布情况,对它们的轨道进行长期预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相比于几天的短期预报,长期预报更加关心计算速度以及几个主要轨道根数的精度.这里的主要根数指的是决定轨道形状的半长径a和偏心率e以及... 为了能够充分掌握空间目标的长期演化规律和分布情况,对它们的轨道进行长期预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相比于几天的短期预报,长期预报更加关心计算速度以及几个主要轨道根数的精度.这里的主要根数指的是决定轨道形状的半长径a和偏心率e以及决定轨道空间指向的轨道倾角i和升交点经度?.考虑到以上这些需求,半分析方法是一种十分合适的预报手段.它首先在一个轨道周期内消除短周期项,而后用数值方法计算剩下的平均系统.虽然半分析法不是一种新方法,但几乎找不到定量评估其性能的文献.定量给出了半分析法在常用地球卫星轨道中的精度和速度,通过这些结果可以帮助了解半分析法在长期预报中的适用性.对于半分析法在一些特殊算例中的异常表现,也讨论了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在半分析的实现方法和精度选择上,均采用了比较通用的方法,希望结果可以为相关半分析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力学 行星与卫星:动力学演化 方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体测量法探测系外行星的仿真模拟与轨道求解算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平辉 季江徽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8-584,共17页
天体测量法是探测系外行星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其他探测方法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如可以探测到行星的3维轨道参数及确定行星的质量等,这些将为现有的行星样本提供重要补充.高精度的空间天体测量卫星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 天体测量法是探测系外行星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其他探测方法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如可以探测到行星的3维轨道参数及确定行星的质量等,这些将为现有的行星样本提供重要补充.高精度的空间天体测量卫星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在2013年成功发射升空,可以预期未来基于其探测数据,将可能发现大量的长周期类木行星.针对αCentauri A、HD 62509和GJ 876系统,根据Gaia单次天体测量精度生成对应的仿真数据,使用Lomb-Scargle周期谱分析行星轨道周期信号,并采用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算法对行星系统进行轨道反演,得到的结果与行星的初始参数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行星与卫星 演化 天体测量卫星 HIPPARCOS GAIA 方法 Lomb-ScargleN期谱 MC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轮系侧隙对星载天线指向精度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响 赵阳 +1 位作者 梁栋 游斌弟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研究行星轮系关节间隙对天线展开过程精度的影响,建立了行星轮系集中参数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含齿轮侧隙结构的可展开天线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对单行星轮系关节和双关节耦合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较小的齿轮侧隙对天线偏移量... 为研究行星轮系关节间隙对天线展开过程精度的影响,建立了行星轮系集中参数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含齿轮侧隙结构的可展开天线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对单行星轮系关节和双关节耦合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较小的齿轮侧隙对天线偏移量影响较小,而齿轮侧隙过大会导致齿轮啮合精度及传动效率下降,影响天线指向精度,双行星轮系关节耦合作用也会增大天线指向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可展开天线 行星轮系关节 动力学分析 齿轮侧隙 耦合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海王星系统HD 106315的近2:1平运动共振捕获与轨道演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秀敏 季江徽 董瑶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89,共15页
通过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热海王星系统HD 106315轨道迁移中的近2:1平运动共振捕获机制以及潮汐作用下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在轨道迁移阶段,初始轨道半长径、初始偏心率以及行星c的偏心率衰减系数K会对系统轨道构型产生影响... 通过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热海王星系统HD 106315轨道迁移中的近2:1平运动共振捕获机制以及潮汐作用下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在轨道迁移阶段,初始轨道半长径、初始偏心率以及行星c的偏心率衰减系数K会对系统轨道构型产生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初始轨道半长径分别为ab^0.4 au、ac^0.8 au,偏心率eb和ec均小于0.03时, HD 106315b和HD 106315c在中央恒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原行星盘粘滞作用下向内迁移, 65000 yr左右两颗行星均可迁移至当前观测位置附近并形成近2:1平运动共振捕获.此外,中央恒星的潮汐效应也可能会对行星系统共振构型产生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当行星潮汐耗散系数Q=100时,潮汐效应造成的轨道半长径衰减使系统轨道周期比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系统脱离共振构型的原因.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HD 106315系统内两颗行星Q103时,来自中央恒星的潮汐效应并不会使行星系统产生明显的偏心率和轨道半长径衰减,不足以使HD 106315行星系统在剩余寿命内脱离2:1平运动共振轨道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力学 系外行星:动力学演化 方法: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距离对系外行星大气逃逸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沫 郭建恒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7-672,共16页
大气逃逸是行星大气演化的重要一环,其主要能量来源为主星在高能波段的辐射.辐射流量随轨道距离的增大会急剧下降,不同轨道处的行星大气逃逸差异较大,轨道距离对系外行星大气逃逸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运用一维流体动力学模型,并且考虑辐... 大气逃逸是行星大气演化的重要一环,其主要能量来源为主星在高能波段的辐射.辐射流量随轨道距离的增大会急剧下降,不同轨道处的行星大气逃逸差异较大,轨道距离对系外行星大气逃逸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运用一维流体动力学模型,并且考虑辐射转移和多种粒子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对行星大气逃逸随轨道距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由于主星光谱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会表现出较大差异,故采用XSPEC(X-Ray Spectral Fitting Package)中的等离子体模型APEC(Astrophysical Plasma Emission Code),获得不同年龄的类太阳星光谱作为模型输入光谱.结果发现:不同轨道处的行星逃逸率显著不同,逃逸机制也会随轨道距离的增大由剧烈的流体动力学逃逸转化为缓和的金斯逃逸,且行星引力势越小、恒星-行星系统越年轻,这一转化距离越远.处于年轻恒星-行星系统中的短周期行星,逃逸率和辐射流量的相关性降低.这个结果表明经典的能量限制(Energy-limited)逃逸理论对这类行星是不适用的.这些发现丰富了对系外行星大气逃逸过程的研究,尤其是扩展了在不同轨道距离和恒星年龄条件下,逃逸机制和能量转换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动力学 行星卫星 大气 恒星 类太阳星 X射线 恒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WASP-43 b和TrES-3 b凌星主食的测光后续观测及凌星中心时刻变化研究
17
作者 孙昭 季江徽 董瑶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6-718,共23页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对WASP-43 b和TrES-3 b分别做了2次和4次凌星主食的测光后续观测.经过较差测光和光变曲线拟合,分别得到了两个系统的相关物理参数,结果与之前的文献结果吻合.结合多篇文献中的数据,对两个系统...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对WASP-43 b和TrES-3 b分别做了2次和4次凌星主食的测光后续观测.经过较差测光和光变曲线拟合,分别得到了两个系统的相关物理参数,结果与之前的文献结果吻合.结合多篇文献中的数据,对两个系统凌星中心时刻的观测残差O-C分别作了线性和二次函数拟合,根据线性拟合得到了行星的轨道周期及凌星中心时刻变化即TTV,分析后认为在两个系统中尚未发现明显的周期性TTV信号,并给出了WASP-43和TrES-3系统中1:2轨道共振位置上可能存在行星的质量上限分别为1.826和1.504个地球质量.通过二次函数拟合,尚未发现TrES-3b存在长期TTV即轨道衰变;证认了WASP-43 b可能存在轨道衰变,得到其轨道衰变率P=(-0.005248±0.001714)s·yr^(-1),并与文献中的相关结果做了比较,还据此计算出了该系统的恒星潮汐质量参数下限为Q_*~'≥1.5×10~5,并分别对两个系统中不同的Q_*~'值给出了相应的行星剩余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行星与卫星 动力学演化与稳定性 恒星 个别 WASP-43 TrES-3 方法 观测 方法 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可能具有2:1平运动共振结构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18
作者 马大柱 傅燕宁 王晓丽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116,共8页
通过分析现有视向速度资料提供的轨道拟合解,发现HD 155358和24 Sextanis两系统都有可能处于2:1平运动共振状态.主要讨论了两系统共振结构的动力学稳定性问题,计算了两系统最优拟合值1σ置信区间内大量样本的混沌指标?emax.结果表明:HD1... 通过分析现有视向速度资料提供的轨道拟合解,发现HD 155358和24 Sextanis两系统都有可能处于2:1平运动共振状态.主要讨论了两系统共振结构的动力学稳定性问题,计算了两系统最优拟合值1σ置信区间内大量样本的混沌指标?emax.结果表明:HD155358系统长期稳定,不依赖于平运动共振的保护.但是,24 Sextanis系统如果要维持长期稳定,2:1平运动共振保护是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力学 行星系统 行星卫星 动力学演化和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pler-9b、c的近2:1平运动共振分析
19
作者 陈媛媛 王雪枫 马月华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共12页
对多行星系统中行星周期比的统计发现,行星周期比在简单整数比2:1、3:2的右侧边缘处有明显聚集,而在其紧邻的左边有明显空缺.针对这一现象有各种不同的动力学解释. Kepler-9系统中已发现的3个行星中,行星b、c周期比约为2.03,是接近2:1... 对多行星系统中行星周期比的统计发现,行星周期比在简单整数比2:1、3:2的右侧边缘处有明显聚集,而在其紧邻的左边有明显空缺.针对这一现象有各种不同的动力学解释. Kepler-9系统中已发现的3个行星中,行星b、c周期比约为2.03,是接近2:1共振的一个典型例子.利用关于偏心率的二阶哈密顿方程,针对只考虑长期作用和加入共振摄动两种情况,通过研究当前状态下系统在能量等高线图与相空间截面图中的位置,讨论了两行星可能的近共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系统 行星卫星:动力学演化和稳定性 行星卫星:个别:Kepler-9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20
作者 夏群科 章军锋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5-566,共2页
作为地球内部占体积和质量比例最大的层圈,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一直是地球科学最重要、最基础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认识地球(乃至于类地行星)起源和演化的关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人类对于地幔性质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作为地球内部占体积和质量比例最大的层圈,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一直是地球科学最重要、最基础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认识地球(乃至于类地行星)起源和演化的关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人类对于地幔性质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地幔(乃至于整个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而随着动力学过程的持续进行,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随之“演化”。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性质 动力学过程 地球内部 化学性质 地球科学 类地行星 物理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