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政吸纳社会的“新边疆”——以北京市慈善生态系统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康晓光 张哲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3-82,共10页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现代中国慈善生态系统初步形成。自然、民间和政府三种力量分别建立起三种相应的系统结构,共同支配着中国慈善生态系统的运行。比较而言,自然形成的秩序最为稳固,而且能够与其它秩序顺畅兼容;民间建构的组织结构最...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现代中国慈善生态系统初步形成。自然、民间和政府三种力量分别建立起三种相应的系统结构,共同支配着中国慈善生态系统的运行。比较而言,自然形成的秩序最为稳固,而且能够与其它秩序顺畅兼容;民间建构的组织结构最不健全,而且最为脆弱;政府的统合结构最完善,也最为强大。这种秩序格局是新公共管理嵌入行政吸纳社会的结果。在慈善生态系统中,中国政府一方面强化行政吸纳社会的“限制”策略,另一方面借鉴新公共管理完善“利用”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慈善组织的“分层控制”策略,进一步拓展了行政吸纳社会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生态系统 行政吸纳社会 新公共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吸纳社会的实践逻辑——基于个案的描述和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蒋金富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56-65,共10页
康晓光、韩恒借鉴"行政吸纳政治"的分析范式,提出"行政吸纳社会"的概念,以此来描述和解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领域的变迁。行政吸纳社会理论对我们整体把握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现状而言,"有着较大的解释力&q... 康晓光、韩恒借鉴"行政吸纳政治"的分析范式,提出"行政吸纳社会"的概念,以此来描述和解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领域的变迁。行政吸纳社会理论对我们整体把握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现状而言,"有着较大的解释力"。以一家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为例,考察行政吸纳社会的实践逻辑,并检验理论的描述和解释能力,同时,找出行政吸纳社会理论框架下不同策略的使用条件及其背后的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吸纳社会 功能替代 合作 发展 撇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行政吸纳社会”到“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国家-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以D市S镇志愿者协会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蔡长昆 沈琪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随着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日益频繁,剖析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动态变迁,既是理解我国政治社会的窗口,也是理解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本文聚焦于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以D市S镇政府与S镇志愿者协会关系的变迁为案例,... 随着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日益频繁,剖析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动态变迁,既是理解我国政治社会的窗口,也是理解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本文聚焦于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以D市S镇政府与S镇志愿者协会关系的变迁为案例,研究发现团镇委与镇志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行政吸纳社会”到“行政吸纳服务”的变迁过程。团镇委基于地方经济需求的驱动和工作重心的转变,主动调整了在S镇志愿服务中的行动边界,将“控制”策略转变为“支持”策略,完成了其与镇志协关系的变迁。这一研究超越了现有基于“大历史”维度的宏观、静态的结构性研究和策略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还原了我国国家-社会关系的真实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 志愿者协会 行政吸纳社会 行政吸纳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威分化、行政吸纳与基层政府环境治理实践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明皓 叶敬忠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3,共9页
基层政府的环境治理实践始终嵌入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情势之中。基于山东省中镇“污染搬迁”过程的实地研究发现,环境利益冲突引动乡村权威结构分化,基层政府为整合乡村权威结构以快速推进环境治理任务,经历了从精英合作到体制控制的策... 基层政府的环境治理实践始终嵌入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情势之中。基于山东省中镇“污染搬迁”过程的实地研究发现,环境利益冲突引动乡村权威结构分化,基层政府为整合乡村权威结构以快速推进环境治理任务,经历了从精英合作到体制控制的策略演变过程,其整体表现为“行政吸纳社会”的实践逻辑。基层政府行政吸纳的后果是在乡村社会建构了环境治理行政化的格局。基层政府应合理调整环境治理的权责分配体系,完善环境合作治理的体制机制,在有效推进环境治理和民众获得感提升上实现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吸纳社会 权威分化 基层政府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吸纳社会:对社会治理共同体作用形态的一种解释 被引量:46
5
作者 周明 许珂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50,M0004,共15页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继行政发包制、分类控制模式、项目制之后国家治理的第四种范式。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法性资源聚合而成的合作治理组织网络,实质上是一种"组织吸纳社会"。其主旨是在目标...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继行政发包制、分类控制模式、项目制之后国家治理的第四种范式。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法性资源聚合而成的合作治理组织网络,实质上是一种"组织吸纳社会"。其主旨是在目标多维与治理资源匮乏的矛盾下,基层政府通过"借力"共同体的组织吸纳,在社会高度组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通过优化党建引领、织密组织网络、激发公民参与、提升政府能力、加强法治保障"五位一体"来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一个更为系统、更具可行性的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层治理 公民参与 组织吸纳 政党统合 新单位制 行政吸纳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激活社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机制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2
6
作者 袁明宝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91,M0005,M0006,共15页
行政化导向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是在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的行政体系建设,带来了行政替代社会、行政悬浮空转和行政消解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现代化应把重点放在行政激活社会上,通过治理资源激活群众公共参与渠道、增加治理事务并使其与... 行政化导向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是在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的行政体系建设,带来了行政替代社会、行政悬浮空转和行政消解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现代化应把重点放在行政激活社会上,通过治理资源激活群众公共参与渠道、增加治理事务并使其与群众诉求相一致、实现治理主体的有效整合与动员以及推进治理规则公共性重建,从而实现行政嵌入社会。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资源协同提升治理能力、组织协同激发多元治理主体积极性、机制协同凝聚治理共识、发展与治理互促构建治理共同体,构成了行政激活社会的具体机制,也实现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协同推进。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不应是单纯的行政化改革,而是要通过资源输入和民主协商,实现行政对社会的激活和动员,这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行政激活社会 行政吸纳社会 乡村治理现代化 行政化改革 基层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