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行政吸纳政治”模式与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
被引量:
6
1
作者
焦连志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37,共4页
伴随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长,该阶层已成为政治市场中的积极行动者并日益地给政治体系带来了政治参与的压力。为应对这一新兴社会力量的政治参与压力和实现对其政治整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类似于"行政吸纳政治"模式的统战...
伴随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长,该阶层已成为政治市场中的积极行动者并日益地给政治体系带来了政治参与的压力。为应对这一新兴社会力量的政治参与压力和实现对其政治整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类似于"行政吸纳政治"模式的统战策略和吸纳战略,将政治参与过程纳入到体制内部化解,通过体制内民主的既有管道来化解其政治参与的压力,并通过主动调整民主价值格局来引导该阶层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显示了当前民主体制的良好政治弹性和较强吸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吸纳政治
私营企业主
执政党
政治
参与
政治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与基层治理困局
被引量:
47
2
作者
陈义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49,共8页
以西南地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精准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问题,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对偏离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精准识别来看,横截面识别、标准化、僵化的指标与村民生活的动态变化、村庄现实的不规则性以及村庄...
以西南地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精准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问题,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对偏离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精准识别来看,横截面识别、标准化、僵化的指标与村民生活的动态变化、村庄现实的不规则性以及村庄道义相偏离;而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偏离主要表现为扶贫资源投入的内卷化和人力投入的内卷化。研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阐释了精准扶贫实践偏离的原因。在村庄层面,精准识别的"去政治化",即未能形成对大多数村民的政治动员,是导致实践偏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县、乡层面,精准扶贫实践中"行政吸纳政治"的逻辑也是实践偏离的影响因素,以专业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技术治理、将"树典型"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事本主义逻辑,都是构成精准扶贫内卷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基层治理
内卷化
“去
政治
化”
“
行政吸纳政治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密化及其解释
被引量:
20
3
作者
冷波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6-162,共7页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却在基层治理场域陷入了过密化困境。基层政府按照上级高标准、严要求的指标体系,投入了大量资源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样态,但未能真正提高服务农民生活的效率,反而给基层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却在基层治理场域陷入了过密化困境。基层政府按照上级高标准、严要求的指标体系,投入了大量资源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样态,但未能真正提高服务农民生活的效率,反而给基层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过密化困境是由基层“行政吸纳政治”造成的结果,县级政府在政策刚性下形塑自我加码逻辑,乡镇政府在压力强化下形塑事本主义逻辑,村级组织在行政控制下形塑去政治化逻辑。这表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应当嵌入基层社会实践,激活基层治理体系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其与基层的治理目标、治理能力和社会需求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基层治理
过密化治理
行政吸纳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民意表达与政府信用建设:基于系列网络事件的分析
被引量:
6
4
作者
沈毅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31,共7页
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使得"公民社会"的预期大增,近年来的一系列网络民意表达事件似乎也说明其的确促进了政府信用问题的改善与建设。但究其根源而言,网络民意对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有效约束,主要是构成了高层政府及至中央政...
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使得"公民社会"的预期大增,近年来的一系列网络民意表达事件似乎也说明其的确促进了政府信用问题的改善与建设。但究其根源而言,网络民意对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有效约束,主要是构成了高层政府及至中央政府考察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快捷信息通道,从而成为高层乃至中央问责于地方或部门的重要信息源。由此,网络民意表达虽然有着公共参与的积极因素,但在根本上构成的是对既有体制的有效补充,这也暗含着中国特色的"行政吸纳政治"的运行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民意
政府信用
"
行政吸纳政治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行政吸纳政治”模式与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
被引量:
6
1
作者
焦连志
机构
上海电力学院
出处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37,共4页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治发展视野中的当代领导干部特点研究"(13CZZ020)
文摘
伴随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长,该阶层已成为政治市场中的积极行动者并日益地给政治体系带来了政治参与的压力。为应对这一新兴社会力量的政治参与压力和实现对其政治整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类似于"行政吸纳政治"模式的统战策略和吸纳战略,将政治参与过程纳入到体制内部化解,通过体制内民主的既有管道来化解其政治参与的压力,并通过主动调整民主价值格局来引导该阶层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显示了当前民主体制的良好政治弹性和较强吸纳能力。
关键词
行政吸纳政治
私营企业主
执政党
政治
参与
政治
整合
分类号
D6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与基层治理困局
被引量:
47
2
作者
陈义媛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出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4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SH042)
文摘
以西南地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精准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问题,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对偏离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精准识别来看,横截面识别、标准化、僵化的指标与村民生活的动态变化、村庄现实的不规则性以及村庄道义相偏离;而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偏离主要表现为扶贫资源投入的内卷化和人力投入的内卷化。研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阐释了精准扶贫实践偏离的原因。在村庄层面,精准识别的"去政治化",即未能形成对大多数村民的政治动员,是导致实践偏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县、乡层面,精准扶贫实践中"行政吸纳政治"的逻辑也是实践偏离的影响因素,以专业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技术治理、将"树典型"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事本主义逻辑,都是构成精准扶贫内卷化的原因。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基层治理
内卷化
“去
政治
化”
“
行政吸纳政治
”
Key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volution
depoliticization
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
分类号
F323.8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D422.6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密化及其解释
被引量:
20
3
作者
冷波
机构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6-162,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编号:20ASH0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社会学研究”(编号:20&ZD149)。
文摘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却在基层治理场域陷入了过密化困境。基层政府按照上级高标准、严要求的指标体系,投入了大量资源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样态,但未能真正提高服务农民生活的效率,反而给基层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过密化困境是由基层“行政吸纳政治”造成的结果,县级政府在政策刚性下形塑自我加码逻辑,乡镇政府在压力强化下形塑事本主义逻辑,村级组织在行政控制下形塑去政治化逻辑。这表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应当嵌入基层社会实践,激活基层治理体系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其与基层的治理目标、治理能力和社会需求相契合。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基层治理
过密化治理
行政吸纳政治
Keywords
Governance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Grassroots Governance
Over-density Governance
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民意表达与政府信用建设:基于系列网络事件的分析
被引量:
6
4
作者
沈毅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31,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项目号:09&ZD055)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SHA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制度与文化相关联的社会信用体系研究"(项目号:2013M541127)的资助
文摘
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使得"公民社会"的预期大增,近年来的一系列网络民意表达事件似乎也说明其的确促进了政府信用问题的改善与建设。但究其根源而言,网络民意对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有效约束,主要是构成了高层政府及至中央政府考察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快捷信息通道,从而成为高层乃至中央问责于地方或部门的重要信息源。由此,网络民意表达虽然有着公共参与的积极因素,但在根本上构成的是对既有体制的有效补充,这也暗含着中国特色的"行政吸纳政治"的运行逻辑。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民意
政府信用
"
行政吸纳政治
"
分类号
D6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行政吸纳政治”模式与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
焦连志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与基层治理困局
陈义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密化及其解释
冷波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网络民意表达与政府信用建设:基于系列网络事件的分析
沈毅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