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话语中的行政公共性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显中 袁红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1期17-22,共6页
后现代公共行政以反叛和解构为其旨趣,直接地指向现代公共行政本身。行政公共性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首当其冲地受到后现代的反叛和解构。但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并非一种虚无的事实,而是与现代行政公共性完全不同的一种事实;它包含... 后现代公共行政以反叛和解构为其旨趣,直接地指向现代公共行政本身。行政公共性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首当其冲地受到后现代的反叛和解构。但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并非一种虚无的事实,而是与现代行政公共性完全不同的一种事实;它包含于碎片、差异、多元之间,在制度层面表现为公共治理。公共治理在其中展开的环境与语境,构成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发生的场域,它是一种公开、实在、共同的场域,可以称之为"阳光之幕"。后现代公共行政是该场域中的游戏,它需要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又需要政府提供服务,从而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得以实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公共行政 话语指向 行政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公共行政:凸显行政公共性的话语途径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晓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1年第3期133-137,共5页
在行政思想发展史上,传统官僚制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尊奉着管理主义的理论传统,过分地关注行政效率并不谋而合地将行政公共性放置于边缘的位置。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则彻底摒弃了管理主义的分析套路,在解构官僚制、制度主义和社群主义... 在行政思想发展史上,传统官僚制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尊奉着管理主义的理论传统,过分地关注行政效率并不谋而合地将行政公共性放置于边缘的位置。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则彻底摒弃了管理主义的分析套路,在解构官僚制、制度主义和社群主义等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后现代理论和批判理论为依据,建构了独特的话语理论。正是在解构与建构的学术旅程中,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家们从话语理论维度唤回了一度失落的行政公共性,并为西方和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僚制行政 公共管理 后现代公共行政 行政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公共性:理论本源与中国逻辑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雅勤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行政公共性是源自于西方行政学的学术概念,但是,西方行政学主流理论所秉持的技术化、科学化取向以及与社会脱节、与人民脱离的哲学渊源,造成了行政公共性理论的“形式化蜕变”,难以作为中国行政公共性建构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 行政公共性是源自于西方行政学的学术概念,但是,西方行政学主流理论所秉持的技术化、科学化取向以及与社会脱节、与人民脱离的哲学渊源,造成了行政公共性理论的“形式化蜕变”,难以作为中国行政公共性建构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行政公共性思想弥补了西方行政学在行政公共性问题上的“缺陷”,既是构建当代中国行政公共性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也是维护和实现新时代中国行政公共性价值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和行政践行,必须鲜明体现出与西方迥异的逻辑理路,将马克思主义行政公共性思想作为理论本源,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作为植根沃土,厘清“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权力与权利”“法治与民主”等核心范畴的理论逻辑,构建起中国特色的行政公共性话语体系与行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公共性 理论本源 中国逻辑 马克思主义行政公共性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公共性:理解村级治理行政化的一个新视角 被引量:51
4
作者 仇叶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167,共15页
基于行政公共性的分析视角,村级治理行政化是乡村治理权力与治理责任的双向调整过程。建立满足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责任体系、实现治理中权力与责任的均衡,是赋予行政体系公共属性的基本原则。然而,实践领域的村级治理行政化改革过于强... 基于行政公共性的分析视角,村级治理行政化是乡村治理权力与治理责任的双向调整过程。建立满足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责任体系、实现治理中权力与责任的均衡,是赋予行政体系公共属性的基本原则。然而,实践领域的村级治理行政化改革过于强调行政控制权的下沉,忽视了行政体系对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呈现出“单向度”的特征,是一种缺乏公共性、不完备的行政体系。治理责任的缺乏使行政化的村级组织往往不能建立起与农民的有效关联,陷入“行政空转”的困境中。这表明,只有当行政体系能够制度化地包容农民的公共需求时才能完成自身的公共化转型、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这同时依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自觉、财政能力以及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因此,村级治理的行政化既需要改变建设取向,强调公共责任,更需要量力而为,考虑不同地区的社会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村级治理行政 行政公共性 权责均衡 行政空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公共性行政诉讼到行政公益诉讼——从2006年典型公共性行政诉讼案谈起 被引量:2
5
作者 倪洪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3,共10页
2006年是中国大陆公共性诉讼的转折年,也是公共性行政诉讼走向多样化的元年。行政与司法的双重不作为是公共性行政诉讼发生并遭遇困境的关键所在,而NGO作为不彰、专家标签化、新闻媒体依附性强和挖掘真相的个性化缺失以及民众公共意识... 2006年是中国大陆公共性诉讼的转折年,也是公共性行政诉讼走向多样化的元年。行政与司法的双重不作为是公共性行政诉讼发生并遭遇困境的关键所在,而NGO作为不彰、专家标签化、新闻媒体依附性强和挖掘真相的个性化缺失以及民众公共意识短板导致的集体无意识,构成了制约公共性行政诉讼甚至法治整体发展的不利因素。但这一切无法掩盖民间法治建设力量的活跃与执着,其所反应出的乐观审慎精神是改革的真正动力与希望。客观诉讼是"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妥协共生在司法体制上的集中体现,与社会主义或"社会国"(福利国)有着密切关联性。故此,公益诉讼本就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其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公共性行政诉讼到行政公益诉讼,并最终促生中国特色的宪法诉讼,检验着我们司法改革的方向与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6年 公共性行政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