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一种动态化和成长性的行动诗学--第三代诗人经典化问题重释与反思
1
作者 刘波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9,共8页
作为1980年代重要的先锋文学思潮,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诗的反叛、激进的出场方式和特殊的文本传播途径,已经在当年及后来的经典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现象。第三代诗人以行动的力量打破了过去单一化的诗歌写作格局,在更多元的层面强化... 作为1980年代重要的先锋文学思潮,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诗的反叛、激进的出场方式和特殊的文本传播途径,已经在当年及后来的经典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现象。第三代诗人以行动的力量打破了过去单一化的诗歌写作格局,在更多元的层面强化了诗歌的现代意识与先锋精神,从而在青春写作的现场构成了一种行动和成长的诗学。随着第三代诗人的诗歌传播,其诗学的经典化也在刊物发表、选本运作、诗集出版和批评史乃至文学史的评价与定位中获得了逐步确立的可能性。然而,第三代诗人在从行动到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中,也因其行动大于文本的局限性,引起了很多争议,导致缺乏深度经典化的势能。第三代诗人经典化的落实,最终还是个体诗人通过持续性写作才能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人 经典化 行动诗学 成长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认知行动诗学的作品--论埃科“开放的作品”理念及其符号诠释学内涵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嫕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176,共9页
《开放的作品》是意大利符号学家、小说家翁贝托·埃科的文艺理论代表作。埃科在此作中回应了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者对“开放的作品”概念的质疑,并通过区分“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与“运动着的结构”两种“开放的作品”类... 《开放的作品》是意大利符号学家、小说家翁贝托·埃科的文艺理论代表作。埃科在此作中回应了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者对“开放的作品”概念的质疑,并通过区分“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与“运动着的结构”两种“开放的作品”类型,探索该概念的反思维度并揭示“开放”是作品的存在本质。这种本质源于文艺作品的潜在特质“含混性”。在埃科符号诠释学视域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错位交流既由知识系统不可避免的内部矛盾所致,也是引导认知系统形成与不断革新的关键。在亚当习得语言的故事里,主体因这种错位交流而感知到“含混性”,并尝试把这种感觉转化为“美学文本”,从而启示新诠释者的认知行动。“开放的作品”暗含了埃科的实践性哲学诉求,作品不仅被视为“认识论的隐喻”以便指涉认知活动背后未完成的交流实践与动态符号系统,更意味着是一种“为变革赋予秩序”的认知行动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的作品 翁贝托·埃科 认知行动诗学 符号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的诗学形态与特征
3
作者 王泽龙 薛雅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5-18,205,共15页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正义的文学价值拓展。政治诗学实践使诗歌突破传统抒情诗的审美范畴,具有行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诗学特质。抗战诗歌通过广场传播完成了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抗战朗诵诗是呼吁行动的语言艺术,是抗战诗歌十分流行的“行动诗”,将诗歌从私人书写的“视觉文本”转化为群体共享的“视听事件”;诗人在流动与战地行走中,以具身化经验书写民族抗战,体现了文学实践与民族救亡之间的深层互动。抗战诗歌以最大限度的声音感召力达成战争动员,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开放的力量型节奏,建构了文化抗战的大众声音诗学。在全球动荡不安的世界大变局时代,诗歌政治话语与修辞特征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政治的诗学 行动诗学 声音的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