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诗歌的诗学形态与特征
1
作者 王泽龙 薛雅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5-18,205,共15页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正义的文学价值拓展。政治诗学实践使诗歌突破传统抒情诗的审美范畴,具有行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诗学特质。抗战诗歌通过广场传播完成了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抗战朗诵诗是呼吁行动的语言艺术,是抗战诗歌十分流行的“行动诗”,将诗歌从私人书写的“视觉文本”转化为群体共享的“视听事件”;诗人在流动与战地行走中,以具身化经验书写民族抗战,体现了文学实践与民族救亡之间的深层互动。抗战诗歌以最大限度的声音感召力达成战争动员,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开放的力量型节奏,建构了文化抗战的大众声音诗学。在全球动荡不安的世界大变局时代,诗歌政治话语与修辞特征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政治的诗学 行动的诗学 声音的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