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内注入β-淀粉样蛋白导致的行为损伤的改善作用(英文)
1
作者 马晓峰 申勇 梅镇彤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5-301,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将β-AP分别注入大鼠海马、隔核和基底巨细胞核后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变化。行为测试在β-AP注入 1周后进行。双侧海马 (背部 )注入β-AP后 ,大鼠的分辨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对照组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次数为 2 5± 10 .7;而... 本研究探讨了将β-AP分别注入大鼠海马、隔核和基底巨细胞核后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变化。行为测试在β-AP注入 1周后进行。双侧海马 (背部 )注入β-AP后 ,大鼠的分辨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对照组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次数为 2 5± 10 .7;而β-AP组为3 6.7± 9.8,两组差别非常显著 (P<0 .0 0 5 ) .在注射 β-AP后每天给予 40 mg/kg(i.p.)的神经节苷脂 (GAs) ,连续 6d,则大鼠的学习能力可明显改善 ,达到标准所需次数为 2 6.3± 9.2。隔核内注入 β-AP后大鼠的分辨学习能力没有明显的变化 ,而一次性平台测试成绩明显下降 ,同样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可改善这种记忆功能的损伤。本研究还观察了 β-AP注入基底巨细胞核所造成的工作记忆损伤以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 神经节苷脂 分辨学习 记忆保持 工作记忆 大鼠 AD 脑内注射 行为损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料表面强化对堆积煤矸石胶结充填体压缩损伤的影响
2
作者 金佳旭 顾晓薇 +4 位作者 李明旭 秦志发 刘涛 武鹏飞 左胜浩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7-291,共15页
煤矸石是煤矿开采衍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品质波动性大、压碎值高、吸水率大、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在采空区回填的规模化应用,成为煤矿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瓶颈。探索了采用裹浆法和裹粉法对低品位煤矸石进行表面强化的处理工... 煤矸石是煤矿开采衍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品质波动性大、压碎值高、吸水率大、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在采空区回填的规模化应用,成为煤矿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瓶颈。探索了采用裹浆法和裹粉法对低品位煤矸石进行表面强化的处理工艺,利用改性煤矸石和自密实碱激发矿渣−尾矿砂浆制备了堆积煤矸石胶结充填体(Pre-placed Coal Gangue Cemented Backfill,PCCB),并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声发射技术研究了煤矸石表面强化处理对PCCB力学性能和单轴压缩损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处理工艺均显著降低了煤矸石的压碎值,进而改善了PCCB的力学性能。PCCB试样的单轴压缩破坏模式主要为拉伸破坏,对煤矸石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后,PCCB的裂纹起裂率和裂纹损伤率均显著提高,能够更好地抵抗受压损伤过程的裂纹扩展。采用裹浆法处理煤矸石骨料时,PCCB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改性煤矸石骨料的压碎值,而裹粉法处理后PCCB的强度受改性骨料和骨料−基体界面过渡区共同影响。研究结果为PCCB在采空区回填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绿色矿山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表面强化 数字图像相关 声发射 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亚稳β钛合金的变形损伤行为研究现状 被引量:2
3
作者 朱辰哲 付秀丽 +2 位作者 王立群 袁丕琪 门秀花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4,共9页
亚稳β钛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可塑性好以及优良的耐腐蚀等力学和物理学性能,已经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和石油化工等领域。为实现对新一代高强度、高塑性钛合金的研发与应用,必须明确亚稳β钛合金力学性能与其变形损伤行... 亚稳β钛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可塑性好以及优良的耐腐蚀等力学和物理学性能,已经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和石油化工等领域。为实现对新一代高强度、高塑性钛合金的研发与应用,必须明确亚稳β钛合金力学性能与其变形损伤行为之间的联系。文章分析了亚稳β钛合金在变形损伤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概述了亚稳β钛合金的各种变形行为及各变形之间的联系,总结了不同的变形行为影响下对亚稳β合金力学性能的提升;然后阐述了亚稳β钛合金在动载荷下的损伤行为及其内部的组织演变,探讨了微观损伤对合金强化与失效之间的联系,以期对新型钛合金的研发与优化提出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稳Β钛合金 变形行为 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均匀性的平台巴西圆盘失效过程及损伤行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亚芳 杨学潮 +2 位作者 欧成贵 马兴敏 孔伟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0-738,I0010,共10页
为了探讨冲击荷载作用下裂缝对混凝土失效行为的影响,开展动态冲击荷载下混凝土预制裂缝平台巴西圆盘失效过程及损伤行为的研究.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建立考虑混凝土细观非均匀性的数值模型,根据混凝土预制裂缝分布特征,分析混... 为了探讨冲击荷载作用下裂缝对混凝土失效行为的影响,开展动态冲击荷载下混凝土预制裂缝平台巴西圆盘失效过程及损伤行为的研究.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建立考虑混凝土细观非均匀性的数值模型,根据混凝土预制裂缝分布特征,分析混凝土预制裂缝角度和应变率对次生裂纹扩展规律和损伤演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动态抗拉强度与应变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预制裂缝角度呈负相关.通过对混凝土单元的非均匀赋值,实现了冲击荷载下圆盘试件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穿的真实过程,当混凝土预制裂缝倾角大于60°时,主裂纹的扩展方向与预制裂缝近似垂直,次生裂纹数量则随预制裂缝倾角的增大逐渐增多.此外,基于破坏单元个数定量表征试件的损伤程度,发现当预制裂缝倾角为45°时,圆盘试件的损伤程度最低.研究成果可为混凝土材料的动态安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预制裂缝 细观非均匀性 失效过程 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卤腐蚀环境中铝土矿超细尾砂-水泥充填材料的损伤行为
5
作者 刘洪伟 吴凯 郑宏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51,112,共7页
采用盐卤腐蚀液对铝土矿超细尾砂-水泥充填材料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浸泡处理,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和计算机断层(CT)扫描,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显微形貌分析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从0增至360 d,该充填... 采用盐卤腐蚀液对铝土矿超细尾砂-水泥充填材料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浸泡处理,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和计算机断层(CT)扫描,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显微形貌分析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从0增至360 d,该充填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均逐渐下降,变化速率先慢后快,腐蚀360 d后,该充填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的降幅均超过30%;试件内部的微观裂隙在腐蚀过程中逐渐扩张,面孔隙率呈指数型增长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料浆的质量分数能提高试件抗压强度,但强度提升效果随腐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试件的抗压强度与面孔隙率呈负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超过了0.95,说明采用CT扫描结果预测材料强度折减规律合理可行。在地下水盐卤溶液的长期腐蚀作用下,腐蚀性离子的侵入和化学作用使得水泥水化产物的微观形态发生演变,孔隙逐渐扩张,颗粒黏结程度下降,最终导致材料力学性能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超细尾砂 水泥充填材料 盐卤腐蚀 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加载行为一体化计算方法
6
作者 秦斯路 许英杰 张卫红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101,130,共11页
为了克服以往碳纤维增强树脂(CFRP)基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分析与损伤力学分析两者割裂的问题,本文搭建了关联固化过程与承载力学行为的一体化分析计算框架,并以AS4/8552复合材料的四点弯加载行为为例,系统开展了计算方法的验证。固化成型... 为了克服以往碳纤维增强树脂(CFRP)基复合材料固化成型分析与损伤力学分析两者割裂的问题,本文搭建了关联固化过程与承载力学行为的一体化分析计算框架,并以AS4/8552复合材料的四点弯加载行为为例,系统开展了计算方法的验证。固化成型分析时,综合考虑固化过程中纤维和树脂基体的机械应变、热膨胀应变及化学收缩应变,并针对材料性能的时变演化引入CHILE模型,表征材料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材料时变特性的热–化–力耦合分析模型。在进行力学行为分析时,将固化残余应力场作为预定义场,并采用Hashin失效准则和Cohesive zone模型分别表征材料的层内和层间损伤。结果表明,该情况下固化残余应力不仅影响材料损伤形式和分布,也会降低损伤失效极限载荷,所预测的四点弯载荷–位移曲线、损伤区域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验证了所提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树脂(CFRP) 固化过程 残余应力 损伤行为 四点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拉伸扫描电镜法研究GAP推进剂的损伤行为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秋秋 蔡如琳 +3 位作者 徐胜良 张箭 黄志萍 周明川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1-515,I0005,共6页
采用原位拉伸扫描电镜研究了GAP推进剂的损伤演化过程,并结合数字图像技术和分形维数的方法对裂纹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GAP推进剂在拉伸过程中的破坏首先发生在大粒径的AP颗粒集中分布区域,紧邻AP颗粒间少量的黏合剂基体断裂... 采用原位拉伸扫描电镜研究了GAP推进剂的损伤演化过程,并结合数字图像技术和分形维数的方法对裂纹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GAP推进剂在拉伸过程中的破坏首先发生在大粒径的AP颗粒集中分布区域,紧邻AP颗粒间少量的黏合剂基体断裂及脱粘;然后再到分散分布区域的AP颗粒及其附近位置处与黏合剂基体的脱粘;拉伸前期裂纹增加较为迅速,其后缓慢增加直到推进剂整体断裂;拉伸速率越慢,拉伸前期裂纹增加越快,且整个拉伸过程损伤程度越大;其中,拉伸速率为0.05 mm/min的拉伸过程损伤程度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力学 GAP推进剂 损伤行为 原位拉伸扫描电镜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轴修复用热喷涂层厚度对微动损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伟 何庆复 陈善忠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5-438,共4页
选取经过2次修补的旧车轴,按照实物轴直径的25%比例加工成试验轴后组装成轮对,在模拟轮轴试验台上运行至出现疲劳裂纹后再将其切除,将表面进行滚压处理后喷涂厚0.5mm和1.0mm的Cr-Ni合金涂层进行尺寸修复.对修复轴进行1.2×107次循... 选取经过2次修补的旧车轴,按照实物轴直径的25%比例加工成试验轴后组装成轮对,在模拟轮轴试验台上运行至出现疲劳裂纹后再将其切除,将表面进行滚压处理后喷涂厚0.5mm和1.0mm的Cr-Ni合金涂层进行尺寸修复.对修复轴进行1.2×107次循环的模拟损伤试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模拟损伤试验后涂层磨损表面及疲劳断口形貌,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磨损表面氧化物组成.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试验条件下,0.5mm厚的修复涂层具有较高的耐微动疲劳和磨损能力,能延长车轴使用寿命;而微动应力使1.0mm厚的涂层磨损表面产生较厚的加工硬化层和较严重的氧化破损、并生成较多的层内横向裂纹,对车轴的疲劳性能反而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轴修复 热喷涂 Cr-Ni涂层 微动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损伤行为及强度预测细观力学建模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艳飞 孙耀宁 +1 位作者 孙文磊 海几哲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89,共7页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取决于微尺度开裂、脱粘和复合材料单元和组分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复合材料的损伤程度是影响工程应用中使用寿命失常的重要因素。采用细观力学模型对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可以实现复合材料结...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取决于微尺度开裂、脱粘和复合材料单元和组分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复合材料的损伤程度是影响工程应用中使用寿命失常的重要因素。采用细观力学模型对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可以实现复合材料结构的宏、细观一体化分析。在此,总结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断裂、损伤和变形的细观力学分析模型的发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损伤行为 细观力学 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和低速工况下列车车轮的损伤行为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桂源 何成刚 +1 位作者 文广 刘启跃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10,64,共6页
在轮轨模拟试验机上模拟了列车车轮在高速(350km·h-1)和低速(120km·h-1)工况下的运行过程,对比分析了两种工况下车轮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车轮试样均出现了非均匀磨损,表面磨痕沿车轮滚动方向交替出现了光滑区域... 在轮轨模拟试验机上模拟了列车车轮在高速(350km·h-1)和低速(120km·h-1)工况下的运行过程,对比分析了两种工况下车轮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车轮试样均出现了非均匀磨损,表面磨痕沿车轮滚动方向交替出现了光滑区域和粗糙区域;低速工况下车轮试样的磨损量明显大于高速工况下的,其粗糙区域和光滑区域的损伤差异性较大,而高速工况下两个区域的损伤差异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工况 低速工况 损伤行为 列车车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金属材料在2.6~7km/s弹丸撞击下的损伤行为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劲松 甄良 杨德庄 《宇航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5-81,共7页
研究了 LY1 2、 LF6、 TA6、 30 Cr Mn Si A四种靶材在 2 .6~ 7km/s GCr1 5高速弹丸碰撞下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 ,弹坑深度和直径一般随弹丸速度 v0 的增大而增大 ,但在 4km/s<v0 <5km/s碰撞速度范围内 ,弹坑深度和直径随 v0 的... 研究了 LY1 2、 LF6、 TA6、 30 Cr Mn Si A四种靶材在 2 .6~ 7km/s GCr1 5高速弹丸碰撞下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 ,弹坑深度和直径一般随弹丸速度 v0 的增大而增大 ,但在 4km/s<v0 <5km/s碰撞速度范围内 ,弹坑深度和直径随 v0 的增大而减小。对于所研究的弹靶材料的组合 ,在 v0 ≈ 5km/s时 ,弹丸侵彻靶材的能力都下降到最小。在量纲理论分析基础上 ,应用最小二乘法处理试验数据得到 2 .6km/s<v0 <5km/s和 v0 >5km/s时预测弹坑深度 ( Pc)的经验关系式分别为Pcd =0 .6ρpρt0 .6 2 H Bp H Bt0 .15ρtv20H Bt0 .2 4 和Pcd =0 .38ρpρt0 .5H Bp H Bt0 .12 ρtv20H Bt0 .34,其中 ,v0 为弹丸速度 ,m/s;d为弹丸直径 ,mm;ρp 和ρt分别表示弹丸和靶材的密度 ,kg/m3;HBp 和 HBt为弹丸和靶材的布氏硬度 ,1 0 6· Pa。随弹丸速度的增大 ,弹丸速度对弹坑深度的影响增大 ,而弹丸和靶材的密度和强度性能对弹坑深度的影响相对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碰撞 损伤行为 量纳理论 弹丸 航天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大气环境与拉伸疲劳载荷耦合作用下30CrMnSiNi2A钢的腐蚀损伤行为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来正 周堃 +1 位作者 黎小锋 符朝旭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49-358,共10页
目的研究海洋大气环境与拉伸疲劳载荷耦合作用对30CrMnSiNi2A钢腐蚀损伤行为的影响。方法在湿热海洋大气环境万宁试验站户外环境,首次采用海洋大气环境-拉、压、弯载荷耦合试验设备对30CrMnSiNi2A钢开展海洋大气环境-拉伸疲劳载荷耦合试... 目的研究海洋大气环境与拉伸疲劳载荷耦合作用对30CrMnSiNi2A钢腐蚀损伤行为的影响。方法在湿热海洋大气环境万宁试验站户外环境,首次采用海洋大气环境-拉、压、弯载荷耦合试验设备对30CrMnSiNi2A钢开展海洋大气环境-拉伸疲劳载荷耦合试验,利用金相显微镜、耦合试验设备和扫描电镜,探讨海洋大气环境腐蚀与拉伸疲劳载荷耦合作用对30CrMnSiNi2A钢的腐蚀形貌、腐蚀产物、拉伸性能及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30CrMnSiNi2A钢静态暴露试验和耦合试验的腐蚀特征均为点蚀,静态暴露试验1 a和耦合试验35 d的最大腐蚀深度分别为95μm和54μm。静态暴露试验1 a,30CrMnSiNi2A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下降6.6%、6.5%、31.0%;耦合试验35 d,30CrMnSiNi2A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下降11.0%、11.4%、34.5%。断口形貌结果显示,30CrMnSiNi2A钢耦合试验的裂纹源附近扩展区为准解理形貌,存在细小二次裂纹,裂纹以疲劳源为中心,向芯部不断扩展,形成了具有方向性的腐蚀疲劳损伤。结论海洋大气环境腐蚀与拉伸疲劳载荷的耦合作用可以加速30CrMnSiNi2A钢拉伸性能的下降,与静态暴露试验相比,耦合试验的加速倍率约为静态暴露试验的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作用 30CrMnSiNi2A超高强钢 海洋大气环境 拉伸疲劳载荷 腐蚀损伤行为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Al合金层状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损伤行为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永俐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1994年第4期22-26,共5页
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了Al合金以连续层状形式存在于SiC陶瓷层间并渗透入SiC陶瓷层内、Al合金浓度呈层状变化高低相间,以及Al合金和SiC陶瓷均匀分布相互渗透三种SiC含量相同而结构形式不同的SiC/Al合金复合材料的... 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了Al合金以连续层状形式存在于SiC陶瓷层间并渗透入SiC陶瓷层内、Al合金浓度呈层状变化高低相间,以及Al合金和SiC陶瓷均匀分布相互渗透三种SiC含量相同而结构形式不同的SiC/Al合金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用SEM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及裂纹扩展过程。结果表明,在SiC陶瓷层间以连续层状形式存在的Al合金在应力作用下发生较大程度的塑性变形,在裂纹尾部被拉伸和形成桥接,引起能量耗散,减缓裂纹扩展速度,防止裂纹张开,使复合材料的韧性得到明显改善;SiC/Al合金陶瓷─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损伤形式主要是SiC陶瓷层开裂、金属层桥接和裂纹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铝合金 陶瓷 金属 机械性能 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循环载荷作用下β-SiAlON结合刚玉砖的损伤行为
14
作者 徐恩霞 张恒 钟香崇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1-263,共3页
对-βSiAlON结合刚玉砖在0.5→5→0.5 MPa、0.8→8→0.8 MPa、1→10→1 MPa三种循环载荷作用下,从常温到1 500℃条件下的损伤行为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在应力幅为5 MPa下,从常温到800℃,-βSiAlON结合刚玉砖的弹性模量不随... 对-βSiAlON结合刚玉砖在0.5→5→0.5 MPa、0.8→8→0.8 MPa、1→10→1 MPa三种循环载荷作用下,从常温到1 500℃条件下的损伤行为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在应力幅为5 MPa下,从常温到800℃,-βSiAlON结合刚玉砖的弹性模量不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变化,属弹性变形范围;1 000~1 400℃弹性模量随循环周次增加逐渐增大,循环应力的作用不会加深材料的损伤;1 500℃时弹性模量随循环周次增加逐渐减小并最终断裂。(2)在1400℃,应力幅〈8 MPa时,-βSiAlON结合刚玉砖的弹性模量随循环周次增多而增大;应力幅提高到10 MPa时,出现弹性模量随循环周次增多而下降的性能弱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ALON 结合刚玉砖 循环载荷 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热障涂层损伤行为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雪换 底月兰 +2 位作者 王海斗 李国禄 董丽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368-3374,共7页
热障涂层以优异的隔热、耐磨和耐蚀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涡轮发动机中。由于热障涂层体系内部结构复杂,服役环境苛刻,导致其失效不可预测。热障涂层系统内的表面开裂和界面分层是限制热障涂层长时间使用的瓶颈问题,且热障涂层的过早剥... 热障涂层以优异的隔热、耐磨和耐蚀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涡轮发动机中。由于热障涂层体系内部结构复杂,服役环境苛刻,导致其失效不可预测。热障涂层系统内的表面开裂和界面分层是限制热障涂层长时间使用的瓶颈问题,且热障涂层的过早剥落失效会导致合金基体暴露在高温燃气中,这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针对涂层的裂纹扩展行为,最重要也最直接的研究方法就是对热障涂层的整个失效过程进行实时无损检测,为寿命预测提供最直接的证据。声发射技术是一种实时动态的无损检测方法,可直接检测热障涂层失效过程中的裂纹扩展行为,因此在热障涂层失效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造成热障涂层损伤失效的因素较多,如失效机理复杂、失效形式多样,以及声发射信号本身的随机性和不可逆性,使得利用声发射技术检测热障涂层失效整个过程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目前,已通过声发射技术的参数分析和波形分析实现了对热障涂层损伤失效的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对涂层寿命进行了预测。参数分析是以多个简化的波形特征参数来表示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即对一些特征量进行统计的过程,如能量、频率、幅度等。采用声发射特征参数法可定量评估热障涂层的损伤程度并对涂层的寿命进行预测。目前人们从连续损伤累计、某一特定参量变化等多个角度预测热障涂层的寿命,但是各种寿命预测模型主要是根据实验结果的经验或半经验公式,随着热障涂层的发展以及对热障涂层失效机理认识的不断加深,寿命预测模型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波形分析是通过对声发射信号的时域波形或频谱特征分析来获取缺陷信息的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从理论上讲,波形分析应当能给出任何所需的信息,因而波形也是表达声发射源特征最精确的方法,目前主要通过小波变换把声发射波形信号从时域变换到频域,进而识别其损伤模式并实现声发射源的定位。本文对声发射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总结了声发射技术参数分析和波形分析在热障涂层损伤模式识别、损伤位置的定位、损伤程度的定量评估和剩余寿命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损伤行为 声发射 参数分析 波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氮聚醚推进剂低温黏弹特性及其冲击损伤行为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义文 郑启龙 +4 位作者 宋秀铎 鲍远鹏 王江宁 庞维强 周伟良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8-374,共7页
为考察叠氮聚醚推进剂在点火过程中低温和高频加载下的瞬态黏弹性及其受冲击损伤特性,通过建立模量主曲线分析了不同配方推进剂在低温和高频加载下的黏弹特性,并采用冲击加载试验研究其在低温冲击载荷下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加载... 为考察叠氮聚醚推进剂在点火过程中低温和高频加载下的瞬态黏弹性及其受冲击损伤特性,通过建立模量主曲线分析了不同配方推进剂在低温和高频加载下的黏弹特性,并采用冲击加载试验研究其在低温冲击载荷下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加载频率升高,叠氮聚醚推进剂黏弹性质明显改变,高弹态向玻璃态转变的临界温度(Tc)移向高温;推进剂配方在-40℃和103Hz的冲击加载条件下,玻璃化转变温度在-42.4、-46.7和-50.8℃的3个配方,其Tc分别为-29.1、-34.9和-38.2℃;推进剂基体由高弹态转变为玻璃态,2J冲击能量下可以通过X射线微层析成像技术(X-μCT)观察到药柱结构中高氯酸铵(AP)晶体出现严重破损,其破损裂纹与处于玻璃态基体裂纹贯通扩大,进而引起试样宏观断裂;而在-20℃和103Hz作用下时,处于高弹态的配方在冲击作用下只观察到AP晶体出现微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叠氮聚醚推进剂 黏弹特性 临界温度 冲击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S301L不锈钢激光焊接头疲劳损伤行为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文建 韩晓辉 +3 位作者 郑自芹 梁景恒 王素环 滕全全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4-88,共5页
研究SUSS301L不锈钢激光焊搭接接头的疲劳性能,并获得相应的S-N曲线及条件疲劳极限,通过宏观断裂形貌和疲劳断口分析,探讨SUSS301L不锈钢激光焊搭接接头的疲劳断裂模式与损伤行为。结果表明:SUSS301L不锈钢激光焊搭接接头失效概率为1.0%... 研究SUSS301L不锈钢激光焊搭接接头的疲劳性能,并获得相应的S-N曲线及条件疲劳极限,通过宏观断裂形貌和疲劳断口分析,探讨SUSS301L不锈钢激光焊搭接接头的疲劳断裂模式与损伤行为。结果表明:SUSS301L不锈钢激光焊搭接接头失效概率为1.0%和0.1%的疲劳极限最大力分别为2.22、2.08 kN;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板材加载端的焊缝连接处是应力集中强烈部位,疲劳裂纹从该区域萌生并扩展;根据加载疲劳应力的大小,焊接接头在最终的断裂模式出现低应力疲劳断裂与高应力疲劳断裂两种模式,低应力疲劳断裂典型特征为"穿板断裂",而高应力疲劳断裂表现为"穿板+穿缝"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301L不锈钢 激光焊 疲劳 损伤行为 焊接接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层状TiAl基合金损伤断裂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有智 傅高升 +1 位作者 陈剑虹 胡大为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4,共3页
通过拉伸及卸载试验,对试样断口与表面进行SEM观察分析,研究TiAl基合金拉伸损伤与断裂行为。结果表明:该材料拉伸的弹性阶段范围很窄,塑性变形能力差,在拉伸卸载试样表面观察不到微裂纹和损伤;而在试样断口上有唯一起裂源和发散状的河... 通过拉伸及卸载试验,对试样断口与表面进行SEM观察分析,研究TiAl基合金拉伸损伤与断裂行为。结果表明:该材料拉伸的弹性阶段范围很窄,塑性变形能力差,在拉伸卸载试样表面观察不到微裂纹和损伤;而在试样断口上有唯一起裂源和发散状的河流花纹。断裂过程为:当试样被加载至一定应力时,在其应力最大截面附近某一材料组织薄弱处率先产生一定尺寸的Griffiths裂纹源,并很快由此起裂源朝多个有利取向快速解理扩展,并导致试样最后完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断裂过程 拉伸试验 TIAL基合金 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划痕实验中单晶锗的去除机制和损伤行为 被引量:2
19
作者 余证 杨晓京 +1 位作者 赵垒 刘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30-2939,共10页
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开展变载荷与定载荷双划痕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单晶锗的划痕形貌,并对划痕深度、残余深度、弹性回复率和摩擦因数等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双划痕应力场模型,揭示单晶锗材料的去除机制和损伤行为。结... 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开展变载荷与定载荷双划痕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单晶锗的划痕形貌,并对划痕深度、残余深度、弹性回复率和摩擦因数等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双划痕应力场模型,揭示单晶锗材料的去除机制和损伤行为。结果表明:变载荷刻划时,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脆塑转变和脆性断裂;双次刻划过程中材料的脆塑转变临界深度减小,并更容易发生脆性去除。定载荷刻划时,减小划痕间距,材料的脆性断裂程度增加,导致第二次刻划时的划痕深度和残余深度曲线波动增大,但是弹性回复率没有发生改变。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双次刻划会使划痕附近材料的最大主应力迅速增加,并且最大主应力随划痕间距的减小而增大,这将导致裂纹扩展并相互作用,最终造成材料发生严重的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锗 双次刻划 应力分析 去除机制 损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60铝锂合金薄板组织特征及疲劳损伤行为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国爱 王亮 +2 位作者 郝敏 王向杰 陆政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391,共8页
通过带有原位观察设备的疲劳试验机、金相显微镜、EBSD、SEM以及TEM等设备对进口2060-T8E30铝锂合金薄板的组织特征、疲劳损伤行为以及疲劳试验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2060铝锂合金薄板为完全再结晶的块状... 通过带有原位观察设备的疲劳试验机、金相显微镜、EBSD、SEM以及TEM等设备对进口2060-T8E30铝锂合金薄板的组织特征、疲劳损伤行为以及疲劳试验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2060铝锂合金薄板为完全再结晶的块状嵌套组织,织构类型以立方织构和高斯织构为主,晶内析出相主要为T1相,长度在50~60 nm左右;轴向加载疲劳试验时,裂纹在试样边部缺口附近晶粒中沿最大Schmid因子方向萌生并向晶内扩展,在到达并穿过第一个晶界后裂纹发生偏折,变为垂直于加载方向扩展,继续扩展时,裂纹遇到其他晶界后发生小的偏折,但基本方向不变,直至最终发生瞬断。裂纹萌生和扩展过程中,裂纹尖端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塑性变形区,该区域中T1析出相被位错切过,降低了尖端的应力集中。合金中较大的晶粒取向差以及小尺寸可被位错切过的T1析出相,是疲劳裂纹呈“锯齿”状穿晶扩展并获得良好耐损伤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60铝锂合金 轴向疲劳试验 疲劳损伤行为 织构 T1析出相 Schmid因子 裂纹扩展 应力集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