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总动脉结扎联合半乳糖注射制备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及行为学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桂芝 王绪平 +2 位作者 黄孝闻 杨明艳 寿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4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制备方法对痴呆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药效评价提供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期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后D-半乳糖注射组(A组);D-半乳糖注射后分期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组(B组);单... 目的探讨不同制备方法对痴呆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药效评价提供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期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后D-半乳糖注射组(A组);D-半乳糖注射后分期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组(B组);单次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组(C组);D-半乳糖注射组(D组),正常对照组(E组),每组8只。除E组外,A组左侧颈总动脉结扎,间隔1周后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并于结扎术1周后行D-半乳糖腹腔注射(60 mg/kg体重,每天1次),共连续注射42 d;B组腹腔连续注射D-半乳糖(60 mg/kg体重)42 d后,再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C组仅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42 d,腹腔不注射半乳糖;D组:仅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60 mg/kg体重)42 d,不接扎其双侧颈总动脉。最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法进行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实验;取各组大鼠海马CA1区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与C、E组相比,A、B及D组游泳时间与距离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与B、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正常组各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且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结论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联合半乳糖腹腔注射方法,制备的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记忆力明显减退,且脑组织病理学显著改变,能有效重现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发病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痴呆 行为学评价 习记忆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行为学评价基本方法
2
作者 李卓航 孙立元 《华夏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154-157,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实验研究中多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可模拟人类中风时产生的相应症状,如感觉运动功能受损等。行为学评价是判定脑缺血严重程度、神经功能及学习... 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实验研究中多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可模拟人类中风时产生的相应症状,如感觉运动功能受损等。行为学评价是判定脑缺血严重程度、神经功能及学习记忆功能缺损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药效评价和机制研究,因此,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脑缺血动物的行为学评价体系,可为今后深入研究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筛选抗脑缺血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笔者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在神经功能缺损、感觉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这3个方面的行为学测试方法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大鼠 神经功能缺损 行为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功能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周雨濛 张卓伯 +1 位作者 刘锡茜 徐德生(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4期473-476,共4页
脑梗死是多种环境因素及基因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类复杂疾病。应用脑缺血动物模型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方法(开颅闭塞法、栓塞法、线栓法、光化学法、... 脑梗死是多种环境因素及基因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类复杂疾病。应用脑缺血动物模型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方法(开颅闭塞法、栓塞法、线栓法、光化学法、药物闭塞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Zea-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Garica评分等)、行为学评价方法[运动和感觉功能的评价、认知(学习及记忆)功能的评价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最佳适用方向。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既能判断脑缺血模型是否建立成功,还可指导人们更好地评价脑梗死治疗药物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缺血模型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行为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下抑郁动物模型的造模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4
作者 申鹏云 孙小茁 周胜元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111-114,共4页
阈下抑郁(SD)是一种是常见心理亚健康状态,又称亚健康抑郁状态,建立一种与人类相似的SD动物模型是防治和了解该病复杂性及相关机制的重要工具。一般来说,SD动物模型是通过一定应激源引起行为情绪变化,诱发脑神经、分子生物学异常来进行... 阈下抑郁(SD)是一种是常见心理亚健康状态,又称亚健康抑郁状态,建立一种与人类相似的SD动物模型是防治和了解该病复杂性及相关机制的重要工具。一般来说,SD动物模型是通过一定应激源引起行为情绪变化,诱发脑神经、分子生物学异常来进行构建的,常用的造模方法有不完全性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法、药物诱导法、阈下社会挫败应激法、光周期紊乱法、快速眼动睡眠剥夺法、基因突变法等,通常模型建造是否成功可通过行为学评价(蔗糖偏好实验、悬尾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明暗箱实验、旷野实验、强迫游泳实验)、体征观察、体质量测定、脏器指数、脑成像等方法进行评判。虽然当前SD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与评价方法众多,但缺乏统一标准。因此,研究者应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合适的造模方法和模型评价方法,以获取最佳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心理亚健康 药物诱导法 阈下社会挫败应激法 行为学评价 脏器指数 阈下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抑郁症病因临床治疗及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彦 刘孟华 +1 位作者 石碧锐 张丽 《安徽医学》 2022年第11期1339-1343,共5页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异常与行为障碍,其病因较为复杂。与其他生理阶段相比,产后的女性不论是激素、神经递质还是代谢水平都和其他时期不同,这就使PPD病因呈现出复杂性,与单纯的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异常与行为障碍,其病因较为复杂。与其他生理阶段相比,产后的女性不论是激素、神经递质还是代谢水平都和其他时期不同,这就使PPD病因呈现出复杂性,与单纯的抑郁症有明显区别[1]。目前,药物与心理治疗是PPD主要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病因 临床治疗 动物模型 行为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