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丙烯酸/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及保水行为动力学 被引量:7
1
作者 杨瑞成 穆元春 +1 位作者 郧栋 杨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67,共4页
利用高温快速反应法成功制备了聚丙烯酸/蒙脱土高吸水性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交联剂质量分数对纳米复合材料吸水倍率的影响规律,并利用SEM等表征发现,当交联剂用量为0.225%时,可获得很好的结果,所得纳米复合材料吸水倍率为372mL/... 利用高温快速反应法成功制备了聚丙烯酸/蒙脱土高吸水性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交联剂质量分数对纳米复合材料吸水倍率的影响规律,并利用SEM等表征发现,当交联剂用量为0.225%时,可获得很好的结果,所得纳米复合材料吸水倍率为372mL/g。在20℃-70℃的范围,研究了聚丙烯酸/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保水行为动力学。结果表明,20℃时聚丙烯酸/蒙脱土10g水凝胶干燥时间为128h,在高温条件下该复合材料仍具有优异的保水性能;其保水过程为零级反应;复合材料保水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为k=3.7967×10^7exp(-Ea/RT),其保水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43.19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 蒙脱土 纳米复合材料 保水行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机器人行为动力学导航方法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郝大鹏 傅卫平 +1 位作者 杨世强 王雯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88-1491,共4页
对导航中存在碰撞危险和影响导航性能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针对线速度控制受限仅能以低速行驶的问题,利用几何描述法分析航向角和线速度之间约束关系,揭示线速度受限的原因,提出航向角跟随控制。行为动力学方法在增加了航向... 对导航中存在碰撞危险和影响导航性能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针对线速度控制受限仅能以低速行驶的问题,利用几何描述法分析航向角和线速度之间约束关系,揭示线速度受限的原因,提出航向角跟随控制。行为动力学方法在增加了航向角跟随控制后,可以克服线速度控制受限的问题,保证在提高线速度的情况下机器人仍能安全导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行为动力学 吸引子 线速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动力学的移动机器人安全导航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郝大鹏 傅卫平 王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6-142,共7页
研究机器人行为动力学方法的导航问题,该方法在动态环境下存在碰撞危险。提出一种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可以在机器人导航过程中实时获取障碍物的位姿变化。根据位姿变化将障碍物分为静止障碍物、移动障碍物。结合环境信息的不完整性和运... 研究机器人行为动力学方法的导航问题,该方法在动态环境下存在碰撞危险。提出一种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可以在机器人导航过程中实时获取障碍物的位姿变化。根据位姿变化将障碍物分为静止障碍物、移动障碍物。结合环境信息的不完整性和运动障碍物速度信息,提出可感知速度障碍物(perceivable velocity obstacles,PVO)概念,该概念定义的障碍物是机器人感知障碍物区域沿其相对运动方向膨胀得到的避障区域,是一种虚拟障碍物。将PVO作为障碍物应用于行为动力学方法完成机器人导航控制。所提出的改进方法在不改变原有行为动力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导航功能,简单易用。仿真实例证实,在动态环境下,改进的行为动力学导航方法比经典的行为动力学导航方法更加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安全导航 行为动力学方法 迭代最近点算法 可感知速度障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环境下基于行为动力学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被引量:3
4
作者 谢敬 傅卫平 +1 位作者 李德信 杨静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11-414,共4页
通过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移动机器人各种行为模式的演变,模拟人类路径规划方式,应用行为动力学方法对动态环境下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确定了路径规划的行为变量和行为模式,构建了机器人的航向角动力学模型与速度动... 通过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移动机器人各种行为模式的演变,模拟人类路径规划方式,应用行为动力学方法对动态环境下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确定了路径规划的行为变量和行为模式,构建了机器人的航向角动力学模型与速度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不稳定不动点,以及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其次,为了得到更好的规划路径,采用竞争模型进行行为模式权值的自适应调节;最后的仿真结果表明模型是正确的,以及权值调节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动力学 移动机器人 路径规划 动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动力学的智能机器人导航行为演化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杨世强 傅卫平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6-70,共5页
运用非线性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稳定性和分岔理论,通过行为状态变量定义了机器人奔向目标行为和避障行为两种行为模式;将两种行为相结合,与控制各行为权值的行为模式模型一起构成了基于动态方法的智能机器人行为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机器人... 运用非线性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稳定性和分岔理论,通过行为状态变量定义了机器人奔向目标行为和避障行为两种行为模式;将两种行为相结合,与控制各行为权值的行为模式模型一起构成了基于动态方法的智能机器人行为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机器人导航中行为状态变量及参数的演化规律,通过计算机实例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应用于机器人导航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 行为动力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车辆的行为动力学运动规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韩改宁 傅卫平 +1 位作者 郝大鹏 王雯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1-306,共6页
针对城市道路行驶的动态环境和智能车辆的典型驾驶行为,提出一种基于行为动力学的运动规划方法。根据智能车辆的导航控制要求,以航向角和线速度为行为控制变量,建立了基于行为动力学的运动规划模型。根据对智能车辆行驶环境和典型驾驶... 针对城市道路行驶的动态环境和智能车辆的典型驾驶行为,提出一种基于行为动力学的运动规划方法。根据智能车辆的导航控制要求,以航向角和线速度为行为控制变量,建立了基于行为动力学的运动规划模型。根据对智能车辆行驶环境和典型驾驶行为的分析,建立运动规划模型的坐标系;根据行为动力学原理,分别用吸引子和排斥子表达目标和障碍物,并建立趋向目标和避障的行为控制变量的吸引子和排斥子模型;通过吸引力和排斥力加权合成,建立了智能车辆行为动力学运动规划模型,实现了车辆在横向的航向角控制和纵向上的速度控制。仿真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行为动力学运动规划模型可实现车道保持、换道及超车等行为,并且能在车道内安全行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车辆 运动规划 行为动力学 航向控制 速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特征行为动力学的通勤模式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姚树申 翁小雄 李飞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3-60,共8页
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通勤群体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参与者,其行为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与难点.本研究以全样本出行数据为基础,采用人类行为动力学方法,通过分析通勤乘客的出行时间间隔分布特征,从群体... 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通勤群体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参与者,其行为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与难点.本研究以全样本出行数据为基础,采用人类行为动力学方法,通过分析通勤乘客的出行时间间隔分布特征,从群体层面实证了人类行为"幂律呈现"的普适性,但同时也在部分个体样本上观察到了"幂律消散"现象.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偏离幂律拟合特征的个体,一般具有更为规则的出行规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曲线拟合参数及出行间隔谱函数的通勤乘客聚类方法,直观、有效地解决了通勤乘客的细分问题.珠海市的案例显示,对于深入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规律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通勤 大数据 行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机器人的行为动力学避障路径规划
8
作者 魏明明 傅卫平 +2 位作者 蒋家婷 杨世强 王雯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37-1840,共4页
将移动机器人行为动力学理论扩展到操作机器人三维空间,并应用到机器人路径规划中。在机器人动力系统中,将操作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到达的目标位置作为吸引子,将所需绕过的障碍物作为排斥子,分别建立了趋向目标点和避障的行为动力学模型,... 将移动机器人行为动力学理论扩展到操作机器人三维空间,并应用到机器人路径规划中。在机器人动力系统中,将操作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到达的目标位置作为吸引子,将所需绕过的障碍物作为排斥子,分别建立了趋向目标点和避障的行为动力学模型,并将两种行为耦合构成机器人整体的竞争动力学模型。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行为动力学方程的控制下,末端执行器在避开障碍物的同时,安全有效的到达了目标点,证明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动力学 操作机器人 吸引子 排斥子 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动力学方法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追踪
9
作者 谢敬 傅卫平 杨静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0-242,共3页
研究了基于行为动力学方法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追踪。在总结行为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轨迹追踪任务要求,确定航向角和速度作为行为变量,同时构建了接近吸引子动力学方程,并在考虑机器人与路径期望点之间距离这一间接耦合参数基础上,建... 研究了基于行为动力学方法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追踪。在总结行为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轨迹追踪任务要求,确定航向角和速度作为行为变量,同时构建了接近吸引子动力学方程,并在考虑机器人与路径期望点之间距离这一间接耦合参数基础上,建立了速度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该动力系统的收敛性。最后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可行,且机器人能有效地完成追踪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动力学方法 移动机器人 轨迹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CP行为动力学的犯罪主体行为平行建模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烁 王帅 +4 位作者 孟庆振 叶佩军 王涛 黄文林 王飞跃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1-261,共11页
犯罪行为分析是侦查破案的重要参考,也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目前,犯罪行为分析主要采用现场证据-行为推断的思路,忽略了犯罪过程中犯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复杂互动.本文在基于ACP(Artificial societies(人工社会)+Computational expe... 犯罪行为分析是侦查破案的重要参考,也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目前,犯罪行为分析主要采用现场证据-行为推断的思路,忽略了犯罪过程中犯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复杂互动.本文在基于ACP(Artificial societies(人工社会)+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计算实验)+Parallel execution(平行执行))方法的犯罪现场、平行系统框架下,从行为动力学角度提出了故意杀人行为的犯罪主体时间和空间互动模型,并采用真实案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互动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真实数据,从而为分析犯罪过程中的复杂互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主体行为建模 ACP方法 平行系统 行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兵棋推演的HPF行为动力学模型仿真实现与模型改进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宇 柳少军 刘洋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16年第2期148-151,共4页
在行为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使用MATLAB对HPF模型进行了仿真实现.基于兵棋推演指挥行为实证数据,重点从时间维度层面研究了推演指令下达的阵发特征和指令下达时间间隔的幂律特征;对比兵棋推演中行为实证数据和HPF模型分析结果,对传统的... 在行为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使用MATLAB对HPF模型进行了仿真实现.基于兵棋推演指挥行为实证数据,重点从时间维度层面研究了推演指令下达的阵发特征和指令下达时间间隔的幂律特征;对比兵棋推演中行为实证数据和HPF模型分析结果,对传统的基于任务的行为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增加模型截止时间和兴趣因子的改进方法.此研究可以作为指挥行为数据下一步分析、建模的基础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行为动力学 HPF模型 幂律分布 时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子群优化算法融合行为动力学的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葛媛媛 张宏基 唐虹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4-249,共6页
针对未知环境下采用竞争行为动力学协调方法进行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时存在机器人运动速度参数确定困难,并且在各基本行为竞争时容易产生行为参数振荡现象而导致规划出来的路径不优化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融合行为动力学进行... 针对未知环境下采用竞争行为动力学协调方法进行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时存在机器人运动速度参数确定困难,并且在各基本行为竞争时容易产生行为参数振荡现象而导致规划出来的路径不优化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融合行为动力学进行路径规划的方法。该方法在行为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路径规划过程中的基本行为进行融合,代替了竞争行为动力学的行为参数协调,从而使移动机器人能够根据传感器采集的实时环境信息自动获取各个基本行为的权值。通过把该方法与基于竞争动力学行为协调方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进行了仿真对比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路径规划 行为动力学 粒子群优化 未知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操作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行为动力学运动规划
13
作者 王文运 傅卫平 +3 位作者 魏明明 王雯 杨世强 韩改宁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8-474,共7页
在动态或人机合作装配场合中,基于规则而不是生物行为启示的现有操作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方法,难于以自然的方式对工作空间内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而行为动力学方法则能弥补这一缺点。本文在工作空间内,建立不考虑关节约束时的操作机器人末... 在动态或人机合作装配场合中,基于规则而不是生物行为启示的现有操作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方法,难于以自然的方式对工作空间内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而行为动力学方法则能弥补这一缺点。本文在工作空间内,建立不考虑关节约束时的操作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行为动力学运动规划模型。首先,定义了操作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位置运动的基本行为,通过竞争动力学协调得到位置运动的整体行为模型。然后,利用行为动力学方法设计了末端执行器姿态运动的行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行为动力学方法可以实现操作机器人的静态及动态场景下的自主运动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操作机器人 行为动力学 运动规划 位置姿态 行为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急制动条件下重载货车车辆动力学行为研究
14
作者 刘开忠 王志伟 张卫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4,共10页
重载列车实施制动时,列车车辆所表现出的动力学行为比无制动情况下更加复杂,这给列车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为研究紧急制动条件下重载列车最大车钩力处的车辆动力学行为,以中国25 t轴重重载货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闸瓦摩擦制动的... 重载列车实施制动时,列车车辆所表现出的动力学行为比无制动情况下更加复杂,这给列车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为研究紧急制动条件下重载列车最大车钩力处的车辆动力学行为,以中国25 t轴重重载货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闸瓦摩擦制动的重载货车车辆-轨道纵垂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此,系统地研究了车辆在紧急制动时,不同运行速度和黏着状态对轮轨动态作用和车辆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紧急制动条件下,闸瓦压力及纵向车钩力会加剧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同时导致轨下结构的位移发生变化;低黏着状态对轮对纵向相互作用影响显著,导致纵向蠕滑率和磨耗数急剧增加,加剧车轮打滑和车轮磨损的风险,且低速下的影响更大;此外,低黏着状态及纵向车钩力对轮对旋转和纵向运动均有显著影响,导致轮对振动加剧,动力学性能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重载货车 闸瓦制动 动力学行为 轮轨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楔形挤压磁流变缓冲器冲击动力学行为
15
作者 李祝强 付本元 +1 位作者 古毅 廖昌荣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9,共10页
多级径向结构可以延长有效阻尼流道长度,但同时也带来流动困难引起的阻塞问题,结合磁流变液在挤压作用下的增强效应,在不改变多级径向基本结构及磁流变阀外观尺寸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磁流变液径向楔形挤压流动型磁流变阀。通过定义“楔... 多级径向结构可以延长有效阻尼流道长度,但同时也带来流动困难引起的阻塞问题,结合磁流变液在挤压作用下的增强效应,在不改变多级径向基本结构及磁流变阀外观尺寸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磁流变液径向楔形挤压流动型磁流变阀。通过定义“楔形角”并采用微分思想将楔形阻尼通道分为若干微单元,建立微单元模型与“楔形角”的函数关系;基于HB(Herschel Bulkley)本构模型推导“楔形角”与楔形流道内压降的关系;考虑惯性效应和局部损耗,构建了HBMI(HB-minor losses-inertia)一般力学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楔形角”对楔形阻尼流道截面流速、压力梯度、局部损耗的影响;搭建落锤式冲击试验平台开展不同冲击速度和电流下的动力学行为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楔形角”设定在Δδ=2 mm以内缓冲器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其动态范围达1.45,最大缓冲力高达236 kN。将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发现HBMI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径向楔形挤压磁流变缓冲器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缓冲器 楔形流道 挤压流动 动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Cl-EG中电化学共沉积制备Ni-Co合金及Co^(2+)的动力学行为
16
作者 彭贵熊 王天星 +3 位作者 王江飞 王昊 余杰 何世伟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2,共8页
本研究在氯化胆碱-乙二醇体系中系统解析Co^(2+)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Ni-Co合金制备的影响机制。通过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与线性扫描伏安(LSV)法分析发现,Co^(2+)浓度提升可显著增强其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且负电位区传荷电阻R_(ct)... 本研究在氯化胆碱-乙二醇体系中系统解析Co^(2+)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Ni-Co合金制备的影响机制。通过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与线性扫描伏安(LSV)法分析发现,Co^(2+)浓度提升可显著增强其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且负电位区传荷电阻R_(ct)降低,证实高浓度体系更利于电子转移促进Co^(2+)还原;Levich方程拟合LSV数据显示扩散系数(D)与Co^(2+)浓度呈正相关。对电化学共沉积制备的Ni-Co合金进行表征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SEM/TEM)分析结果显示,镀层的镍钴比随电解液镍钴浓度比增加而增加,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结果证实Ni-Co合金为单相固溶体结构,Co原子以置换形式占据Ni晶格位点,未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合金 电化学沉积 ChCl-EG体系 电化学行为 动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的丙烯聚合动力学研究
17
作者 胡慧杰 李德展 +2 位作者 杜亚锋 赵梦垚 邹发生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9-784,共6页
对自制茂金属聚丙烯MCAT-1催化剂和商品化Ziegler-Natta(Z-N)催化剂的长期聚合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评价了MCAT-1和Z-N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并得到了MCAT-1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动力学参数;考察了MCAT-1催化剂、聚合物形态和聚合比之间的关系... 对自制茂金属聚丙烯MCAT-1催化剂和商品化Ziegler-Natta(Z-N)催化剂的长期聚合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评价了MCAT-1和Z-N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并得到了MCAT-1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动力学参数;考察了MCAT-1催化剂、聚合物形态和聚合比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与Z-N催化剂相比,MCAT-1催化剂后期聚合反应速率衰减更慢;在聚合反应初期,MCAT-1催化剂的初始反应速率受聚合温度的影响,并随时间呈快速衰减趋势,规律符合Arrhenius方程;聚合物表面形貌随聚合比增加而呈阶段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 丙烯聚合反应 动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角凸壁面附近非对称位置的空泡动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18
作者 席新铭 张程 +2 位作者 王笑语 李肖飞 张宇宁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2-612,共11页
空化破坏现象在核电厂中广泛存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空化破坏的机理,本文借助高速摄影实验系统,研究了直角凸壁面附近非对称位置空泡的动力学行为。具体分析了空泡的轮廓变形,形心的移动距离和方向,以及空泡射流的方向随着空泡与壁面相... 空化破坏现象在核电厂中广泛存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空化破坏的机理,本文借助高速摄影实验系统,研究了直角凸壁面附近非对称位置空泡的动力学行为。具体分析了空泡的轮廓变形,形心的移动距离和方向,以及空泡射流的方向随着空泡与壁面相对位置d、h的变化规律。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空泡的变形与空泡和固体壁面的相对位置d、h有关。随着空泡与右壁面的距离d的增大,空泡的非对称性越来越弱。随着空泡与上壁面的距离h的增大,在整个空泡的动力学过程中空泡的非球形特征逐渐减弱。(2)在空泡的溃灭和再生长过程中,空泡形心会持续地向左下方移动,且形心向左移动的距离随着d和h的增大而明显减小。(3)当空泡与上壁面的距离h适当时,会产生明显的斜向左下方的射流现象,且射流方向角θ随着d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泡动力学行为 直角凸壁面 空泡移动 射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内微纳粉尘沿绝缘子界面吸附的时空动力学特性与团聚爆炸现象
19
作者 薛乃凡 李庆民 +3 位作者 王媛 杨睿成 杨宁 张斐琛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02-2012,共11页
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是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物理支撑。近十年超/特高压放电故障统计分析表明,金属微粒与粉尘放电占比超过60%,现有特高频、超声传感等技术手段针对亚毫米及以上大尺寸微粒可以实现... 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是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物理支撑。近十年超/特高压放电故障统计分析表明,金属微粒与粉尘放电占比超过60%,现有特高频、超声传感等技术手段针对亚毫米及以上大尺寸微粒可以实现较好的在线监测,而随机性高、隐蔽性强且必然存在的微纳粉尘由于无法被现有技术有效表征,极有可能是隐藏在背后的“安全杀手”。为此针对微纳粉尘检测难、机制复杂这一难题,搭建了适于观察且契合GIS运行实际的微纳粉尘吸附实验平台,发现微纳粉尘在电场中的吸附状态主要包括沿绝缘子界面的团聚式吸附与沿地电极方向的扩散式吸附,影响运动行为的关键因素包括微纳粉尘的初始位置、质量、材质以及外施电压;进一步厘清了吸附过程中的特殊物理现象,团聚式吸附会在环氧树脂绝缘子表面吸附形成微纳粉尘斑随着电压升高,微纳粉尘斑会“爆炸”形成环状粉尘晕、粉尘晕轮廓加深等不同于起举吸附的特殊物理现象,这类特殊物理现象被认为是诱导沿面闪络的必要条件。粉尘斑构成的局部短路区域与剧烈电场畸变被认为是微纳粉尘诱导沿面闪络的重要先导因素,最多可降低实验系统击穿电压达71%。该研究针对微纳粉尘吸附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可为提升交直流输电管道绝缘安全运行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开关设备 微纳粉尘 吸附动力学行为 沿面闪络 团聚爆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冷大水滴动力学行为对翼型结冰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飞宇 邓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6,共14页
过冷大水滴(SLD)是极端危险的飞行环境之一。因大粒径水滴独特的动力学行为变形破碎、飞溅反弹,传统结冰计算方法难以准确地反映SLD结冰情况。采用Navier-Stokes方法求解流场、Euler方法计算水滴撞击、Shallow Water模型模拟结冰,并与N... 过冷大水滴(SLD)是极端危险的飞行环境之一。因大粒径水滴独特的动力学行为变形破碎、飞溅反弹,传统结冰计算方法难以准确地反映SLD结冰情况。采用Navier-Stokes方法求解流场、Euler方法计算水滴撞击、Shallow Water模型模拟结冰,并与NASA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方法可信。结果表明:SLD动力学行为对结冰和冰形影响较大。其中,变形破碎改变了水滴运动轨迹和撞击范围,降低了水滴撞击极限,导致上下结冰极限减小2.83%、2.13%;飞溅降低了驻点附近水滴收集率,导致前缘积冰量减少8.09%;反弹显著降低了水滴撞击极限,导致上下结冰极限减小30.69%、20.01%;撞击后飞溅反弹二次水滴再入流场使得上下结冰极限增加6.14%、3.71%。同时,与干净翼型相比带冰翼型空气动力学性能严重退化,在相同迎角下,升力更小、阻力更大、气动效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大水滴 动力学行为 翼型结冰 冰形几何特征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