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发展必然减少行业碳排放吗?——来自物流业的新证据 被引量:9
1
作者 焦志伦 李雯雯 刘秉镰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28,共19页
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本文提出,数字经济对具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既存在由碳效率提升带来的“低熵”效应,又存在由总需求扩张带来的“增耗”效应。数字经济对具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总体由两类效应共同... 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本文提出,数字经济对具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既存在由碳效率提升带来的“低熵”效应,又存在由总需求扩张带来的“增耗”效应。数字经济对具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总体由两类效应共同决定,并可能对行业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以物流业为例,本文以DEA等综合评价方法系统测算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基于工具变量的GMM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创新性引入引力模型形式,设计了带有固定项和时变项外生变量的数字经济工具变量,提供了基于模型形式和变量外生性合力构建工具变量的新思路。同时,本文对数字经济影响物流业碳排放的机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业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现阶段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的增耗效应更强,且在进行替换核心变量、采用异质性分析、数字经济维度分解、城市级样本数据扩展的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此外,本文从行业要素配置效率和能源效率两个渠道验证了低熵效应机制的显著性,从货运周转量、城镇消费物流需求两个渠道验证了增耗效应机制的显著性。本文提出,不同行业碳减排需要根据自身低熵效应和增耗效应特点实施差异化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行业碳排放 物流业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行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62,共7页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碳排放 组成部分 影响因素 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力行业碳排放预测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喜平 王玥玥 《陕西电力》 2016年第6期29-32,58,共5页
利用VENSIM软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进行仿真模拟。模型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超低碳情景3种情景:并分别基于3种不同情景对2005—203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进行模拟与预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减排效果进行了比较... 利用VENSIM软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进行仿真模拟。模型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超低碳情景3种情景:并分别基于3种不同情景对2005—203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进行模拟与预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减排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和开发低碳技术、调整电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有助于中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行业碳排放 系统动力学 技术 电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工业行业碳排放实证研究——基于工业品贸易隐含碳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根能 张珩月 董伟婷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53-58,共6页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首先测算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量情况。结果发现,3个年份陕西省隐含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且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排名前5位的部门由高到低分别为石油化工业、煤石油开采业、金属制品业、非...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首先测算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量情况。结果发现,3个年份陕西省隐含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且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排名前5位的部门由高到低分别为石油化工业、煤石油开采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制品业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随后,分析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结果表明,在国际贸易方面,上述3个年份陕西省均为隐含碳排放净出口方,说明陕西省为其它国家承担了能源环境负荷;在国内贸易方面,陕西省2002年和2007年为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入方,而2012年变为净调出方,这主要是因为陕西省调出产品增幅较大造成的;在总贸易方面,陕西省隐含碳流动方向与国内贸易相同,这是由于陕西内贸规模远远大于其外贸规模。目前来看,较大的隐含碳流出虽然有利于陕西省经济增长,但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却不容忽视。因此,陕西省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贸易结构低碳化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行业碳排放 隐含 失衡度 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行业碳排放动态特征及流动结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袁强 张自力 赵学军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89,共10页
本文基于我国2012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45个行业各年份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动态特征,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刻画了碳排放经投入产出关系在行业间的流动结构,识别了碳排放流动的主要路径。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我国2012年、2017年、2018年和2020年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45个行业各年份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动态特征,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刻画了碳排放经投入产出关系在行业间的流动结构,识别了碳排放流动的主要路径。主要结论如下:从最终产品生产角度看,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一直是完全碳排放量前两大行业,排放占比超50%,应作为我国消费侧碳减排的重点领域。最新一期结果显示45个行业中有5个全过程高碳行业、4个表观型高碳行业、14个传导型高碳行业以及22个低碳行业。碳排放流动网络呈现“全连接”特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是经济生产拉动碳流动的主要来源,同时在跨行业协同减碳时,需关注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至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17条碳流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碳排放 流动 投入产出模型 能源消费 复杂网络 动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析——基于中国37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数据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宋帮英 苏方林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0年第9期25-30,共6页
"高排放(高消耗)低产出"是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学领域出现偏颇的映照。文章引入福利经济学领域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发现我国行业碳排放量与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索行业碳排放... "高排放(高消耗)低产出"是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学领域出现偏颇的映照。文章引入福利经济学领域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发现我国行业碳排放量与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索行业碳排放行为存在不公平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合理,行业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是碳排放行为不公平的根源;进一步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存在拐点,当且仅当单位能耗低于1.6-1.7万吨标准煤/亿元;1/3左右的行业能源效率需进一步改进,主要集中在能源采选业、以能源加工为主的冶炼业和以能源使用或转变为主的发电、制水、制气和化工等重工业领域。最后提出促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实现能源分配公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碳排放 能源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结构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潘伟 胡程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1-145,共5页
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经济产出,同时,伴随着非期望产出——碳排放。不同行业由于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各不相同,碳排放情况有很大区别。为研究不同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文章采用我国各行业2003—2016年不同种类能源的消耗量分别... 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经济产出,同时,伴随着非期望产出——碳排放。不同行业由于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各不相同,碳排放情况有很大区别。为研究不同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文章采用我国各行业2003—2016年不同种类能源的消耗量分别计算行业碳排放量,然后用LMDI法分解了不同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量的驱动因素,并根据分解结果讨论了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我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人均经济产出拉动碳排放,其次是能源强度效应的抑制作用和人口规模效应的促进作用,能源结构效应作用不太明显;(2)我国目前的碳排放减排措施主要作用于提高能源效率,除工业外,其他行业并没有达到改变能源结构的层面;(3)经济危机大大降低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导致能源强度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能源消费排放 LMDI分解法 能源强度 能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浙沪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比较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玲萍 吕涛 《当代经济管理》 2011年第5期56-61,共6页
基于苏浙沪地区199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出苏浙沪地区总的碳排放及单位GDP碳排放,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横向分析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业碳排放强度及行业产出份额对苏浙沪地区整个碳排放变化的影... 基于苏浙沪地区199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出苏浙沪地区总的碳排放及单位GDP碳排放,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横向分析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业碳排放强度及行业产出份额对苏浙沪地区整个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情况,纵向比较国民经济六大部门的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江浙沪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逐步减少,碳排放的增速与GDP增速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抑制了CO2的排放,尤其工业部门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行业碳排放强度 因素分解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