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拿大银行业业绩与战略研究
1
作者 蒋剑平 黄莹 《农村金融研究》 2014年第6期62-67,共6页
金融危机以来,加拿大银行体系在发达经济体中一枝独秀,表现非常抢眼。尽管其在美国的业务核销了大量不良资产,但没有任何加拿大银行需要政府注资。傲人的业绩、稳健的经营、良好的风控,使得加拿大银行体系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最佳银行... 金融危机以来,加拿大银行体系在发达经济体中一枝独秀,表现非常抢眼。尽管其在美国的业务核销了大量不良资产,但没有任何加拿大银行需要政府注资。傲人的业绩、稳健的经营、良好的风控,使得加拿大银行体系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最佳银行体系评价中已经连续六年获得第一。论文在分析加拿大银行业近年来经营业绩的基础上,总结了加拿大银行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可供中资银行借鉴的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体系 行业业绩 加拿大 世界经济论坛 行业发展战略 经营业绩 发达经济体 金融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业绩下滑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战略决策情境机制的再检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阳镇 陈劲 李井林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7-148,共12页
在业绩下滑情境中,企业的创新战略抉择更具挑战性,“穷则思变”或“雪上加霜”的内在逻辑有待检验。以2005—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企业业绩下滑与创新投入的内在关系,并基于创新战略决策的情境框架深入考察行业业绩、... 在业绩下滑情境中,企业的创新战略抉择更具挑战性,“穷则思变”或“雪上加霜”的内在逻辑有待检验。以2005—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企业业绩下滑与创新投入的内在关系,并基于创新战略决策的情境框架深入考察行业业绩、公司治理与管理者品质因素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业绩下滑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投入,验证了企业业绩下滑的风险寻求与创新战略变革假说;在企业绩效低于行业绩效、高管股权激励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情境下,业绩下滑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更强。研究结论拓展了传统研究中业绩下滑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单一效应研究,丰富了业绩下滑企业创新活动的情境与决策过程的边界机制,为我国企业优化创新决策过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绩下滑 行业业绩 股权激励 管理者过度自信 创新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业集中角度的基金选股策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齐岳 李晓琳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1,共5页
运用2005年以前成立的偏股型共同基金的数据,从行业集中角度研究基金的选股策略是否符合价值投资理念,提出行业层面的基金短视投资基本模型,并得出基金存在追涨杀跌的短视投资行为,实证验证基金根据二级行业以往的业绩选股,投资具有一... 运用2005年以前成立的偏股型共同基金的数据,从行业集中角度研究基金的选股策略是否符合价值投资理念,提出行业层面的基金短视投资基本模型,并得出基金存在追涨杀跌的短视投资行为,实证验证基金根据二级行业以往的业绩选股,投资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在选股投资时,为了追求短期业绩却没有很好地遵循价值投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金的选股 共同基金 选股策略 行业集中 行业业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业绩预期差距、审计监督与非效率投资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丽娟 徐佳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160,共9页
基于业绩反馈理论与企业行为理论,本文以2012~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业绩预期差距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审计监督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实际业绩与历史业绩预期差距的增大会加... 基于业绩反馈理论与企业行为理论,本文以2012~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业绩预期差距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审计监督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实际业绩与历史业绩预期差距的增大会加剧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现象;(2)企业实际业绩与行业业绩预期差距的增大会加剧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现象;(3)审计监督缓解了历史业绩预期差距、行业业绩预期差距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完善了企业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业绩预期差距 行业业绩预期差距 审计监督 非效率投资 公司治理 审计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1
5
作者 吴世农 章之旺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2005年第3期101-105,共5页
本文选择1998—2002年间沪深股市40家ST摘帽公司A股为样本,从“经营业绩观”和“权益价值观”两个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困境成本。结果发现:(1)从陷入财务困境之前到解除财务困境之后,基于“经营业绩观”,企业经行业调整之... 本文选择1998—2002年间沪深股市40家ST摘帽公司A股为样本,从“经营业绩观”和“权益价值观”两个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困境成本。结果发现:(1)从陷入财务困境之前到解除财务困境之后,基于“经营业绩观”,企业经行业调整之后的平均主营业绩有所增长,但基于“权益价值观”,经过市场调整之后的权益市场价值平均下降了2.04%,表明投资者平均承担2.04%的财务困境成本,说明虽然企业在解除财务困境之后经营业绩较之于陷入财务困境之前有所增长,但这种经营业绩上的增长并未带来权益市场价值的提高。(2)行业因素和企业规模是影响财务困境的重要因素。当财务困境企业所在行业业绩不佳时财务困境成本较高;企业的资产规模与财务困境成本呈显著的正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困境成本 上市公司 影响因素分析 1998-2002年 经营业绩 市场价值 沪深股市 行业调整 市场调整 重要因素 企业规模 行业因素 行业业绩 困境企业 资产规模 价值观 权益 平均 投资者 解除 A股 正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