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肾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波 马青 +1 位作者 李雯斐 李治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94-1399,共6页
背景醛固酮过多是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心脏、肾脏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除原醛症外,临床发现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及血醛固酮水平升高,但目前关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 背景醛固酮过多是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心脏、肾脏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除原醛症外,临床发现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及血醛固酮水平升高,但目前关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偏少,研究结论也不一致。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肾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相关性,探讨伴高醛固酮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此类患者的早期治疗、延缓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2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以中国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6篇文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85例、健康对照者1438例。NOS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显示16篇文献评分均在5分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血浆肾素活性[MD=0.40,95%CI(0.04,0.76)]、血浆醛固酮水平[MD=60.03,95%CI(22.28,97.79)]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的卧位肾素活性[MD=-1.27,95%CI(-1.37,-1.16)]和立位肾素活性[MD=-1.67,95%CI(-1.88,-1.46)]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卧位醛固酮水平[MD=0.07,95%CI(0.06,0.09)]、立位醛固酮水平[MD=0.22,95%CI(0.05,0.39)]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与血压正常者相比是有差异的。无论是卧位采血还是立位采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水平是低于血压正常者的,而醛固酮水平是高于血压正常者的。(2)在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肾素活性与醛固酮水平变化方向不一致,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高醛固酮血症系非肾素依赖性的不适当醛固酮水平增高。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中,应包含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 肾素 醛固酮 血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固酮与肾素比值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与诊断价值
2
作者 王志华 陆旭辉 +2 位作者 郭冀珍 朱鼎良 初少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36-1739,共4页
目的:评价生化检查、影像学和选择性肾上腺静脉取血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分型诊断方法的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124例原醛患者的临床相关检查、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91.1%的原醛患... 目的:评价生化检查、影像学和选择性肾上腺静脉取血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分型诊断方法的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124例原醛患者的临床相关检查、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91.1%的原醛患者血钾<3.5 mmol/L;81.5%的患者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50;②与结节样增生组比较,醛固酮腺瘤(APA)组的激发血浆肾素活性显著降低、血醛固酮和ARR显著增高(P<0.05);APA和结节样增生组的血醛固酮和ARR均显著高于增生组(P<0.05);③肾上腺B超诊断APA的敏感性14.3%,特异性23.1%;肾上腺CT诊断APA的敏感性85.7%,特异性21.7%;④APA手术治愈率为40.9%,有效率为50.0%;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手术治疗有效率8.3%。结论:ARR可用于原醛的筛查;结节样增生可能是APA和IHA之间的中间型;肾上腺CT是原醛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对APA诊断的准确性并不高;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 肾素活性比值 肾上腺CT 选择性肾上腺静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阳性率的现状研究
3
作者 刘雨晴 王敏 +3 位作者 邱雪婷 马国栋 计铭钰 孙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6-1431,共6页
目的:描述血浆醛固酮浓度(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PAC)与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ldosterone to renin ratio,ARR)的个体内变异,调查基于现行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的PAC和ARR切点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 目的:描述血浆醛固酮浓度(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PAC)与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ldosterone to renin ratio,ARR)的个体内变异,调查基于现行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的PAC和ARR切点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筛查阳性率现状。方法:从2017年4月—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PA患者中选取具有在不同日期2~4次PAC和ARR检测结果者80例,分析每个研究对象PAC和ARR的个体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和百分比差异。使用指南推荐阈值:PAC<10、15、20 ng/dL;ARR<20、25、30(ng/dL)/[ng/(mL·h)],分别量化低于阈值的单次、平均PAC以及ARR的PA患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结果:80例研究对象共有182次立位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nin activity,PRA)和PAC测量结果。PAC和ARR的CV为19.74%和26.11%;百分比差异为41.78%和52.22%。35.0%、75.0%、93.7%的研究对象至少有1次PAC分别低于10、15、20 ng/dL;10.0%、37.5%、72.6%的研究对象至少有2次PAC分别低于10、15、20 ng/dL。17.5%、26.3%、36.3%的研究对象至少有1次ARR分别低于20、25、30(ng/dL)/[ng/(m L·h)];5.0%、6.3%、6.3%的研究对象至少有2次ARR分别低于20、25、30(ng/dL)/[ng/(mL·h)]。结论:PA的PAC和ARR因多重因素影响,个体内变异大,单次筛查值低于指南推荐阳性切点比例高,易致PA筛查假阴性率高。对疑似PA患者多次筛查及通过重新校准PA筛查的方法和切点,纳入更宽松的PAC和ARR筛查阈值,有助于显著提高PA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 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 个体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