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伯氏致病杆菌(Xenor habdus bovienii BE)杀虫活性物质的分离和生物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段秀峰 林茂松 +2 位作者 李红梅 王暄 刘维红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7,共9页
对斯氏线虫(Steinernera feltiae)比利时品系的共生菌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 BE)进行发酵培养,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发酵液对供试昆虫大蜡螟老龄幼虫有很高的血腔毒性。对发酵液硫酸铵盐析和乙酸乙酯抽提物等衍生物进行... 对斯氏线虫(Steinernera feltiae)比利时品系的共生菌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 BE)进行发酵培养,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发酵液对供试昆虫大蜡螟老龄幼虫有很高的血腔毒性。对发酵液硫酸铵盐析和乙酸乙酯抽提物等衍生物进行测定,发现共生菌的杀虫物质主要为胞外和胞内蛋白成分,且胞内粗提蛋白活性明显高于胞外蛋白。对两种粗提蛋白进行Marker分子量范围为(1.43-9.72)×10^4的SDS-PAGE分析,发现胞外粗提蛋白在此分子量范围内没有明显的条带,而胞内粗提蛋白则有较明显的5个条带。研究表明胞内粗提蛋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测定的盐析最佳硫酸铵饱和度为80%,此粗提蛋白在24h和48h后对昆虫血腔毒性的LD50值分别为4.7316g/L和1.5715g/L;其在5d后对二龄幼虫的口服LD50为253.7579μg/g。胞内粗提蛋白凝胶过滤后呈现4个峰值,分别对其进行SDS-PAGE分析,只有浓度较大的峰值1和4产生明显条带,分子量分别为6.64×10。和(2.01-2.90)×10^4的2种复合蛋白;分别对它们进行血腔和口服毒性生物活性测定,发现分子量为(2.01-2.90)×10^4的2种复合蛋白杀虫活性高于分子量为6.64×10^4蛋白的杀虫活性,其在24h和48h后对昆虫血腔毒性的LD50分别为0.3772g/L和0.1238g/L,其在5d后对二龄幼虫的口服LD50为93.0021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线虫 大蜡螟 伯氏致病杆菌 血腔毒性 SDS-PAGE 口服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