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僜人由血缘向地缘关系的过渡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吴从众
-
出处
《西藏研究》
198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
文摘
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察隅一带额曲(河)、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的一万多僜人,不久前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僜人社会,从经济基础、家庭婚姻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旧的和新的发展变化着的这样两重性因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有制的变化,旧的因素渐次地、不断地被新的发展着的因素所突破。
-
关键词
地缘关系
血族复仇
氏族组织
父权制
姓氏
调解纠纷
当事人
血缘关系
血缘纽带
私有制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西周公社非血缘性的社会学考察
- 2
-
-
作者
李朝远
-
机构
上海博物馆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62-66,共5页
-
文摘
一血缘是公社构成的基本要素,作为自然的生物联系,它也是人类社会任何一个阶段的基本构成。但是,血缘的社会化形式和功能却无法在严格的生物关系的框架中得到解释。就文献资料或考古资料而言,西周公社显然尚未最后突破血缘关系的藩篱,然而公社内部的血缘浓度却已开始被包括地缘关系在内的诸多社会因素所稀释。
-
关键词
血缘关系
公社
非血缘
地缘关系
西周早期
血缘家族
西周墓葬
血缘纽带
青铜器
社会分层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被引量:4
- 3
-
-
作者
汪澍白
-
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3-28,共6页
-
文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儒家主张崇礼。中国人历来自称为“礼义之邦”,乃至可以把“礼”看作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标志。荀子在讲到“礼”的时候曾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在这里,“天地”概括了天与地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在黄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农耕文化的特质。其次,对“先祖”的推尊。
-
关键词
君师
中国传统文化
“礼”
礼治秩序
“内圣”
特质
农耕文化
宗法制度
异姓贵族
血缘纽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3
- 4
-
-
作者
李明华
-
机构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86-90,共5页
-
文摘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作为一些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系,而不是作为系统的理论存在于中国意识形态之中的。这些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系,滥觞于古代原始氏族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比较完整了,以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成为一个十分严密、庞大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血缘宗教关系、小农个体经济、封建政治结构和传统文化氛围等。
-
关键词
中国传统价值观
形成和发展
宗族
孝悌
宗法制度
政治结构
现在价值
个体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
血缘纽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探析
被引量:2
- 5
-
-
作者
韩振峰
-
机构
河北大学宣传部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0-123,共4页
-
文摘
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探析韩振峰(河北大学宣传部)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共同体。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各民族通过接触、交往、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这个实体历尽磨难而不衰,屡侵略而不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之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最深...
-
关键词
中华民族凝聚力
问题探析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自然地理环境
宗法制度
血缘纽带
稳定性和变化性
纵向力
群体凝聚力
中国历史
-
分类号
K2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清除宗法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被引量:2
- 6
-
-
作者
余金华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7-82,共6页
-
文摘
清除宗法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余金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写进自己的党章,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气和胆识的集中表现。这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的挑...
-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宗法观念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宗族制度
血缘纽带
健康发展
党内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
宗法制度
社会网络
-
分类号
F045.5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试论古代徽州宗族的形成及其特点
被引量:5
- 7
-
-
作者
吴伟逸
-
机构
徽州师专
-
出处
《安徽史学》
1997年第3期10-13,共4页
-
-
关键词
宗族
徽州社会
程朱理学
血缘纽带
持久性
《新安名族志》
地理环境
滞后性
宗族统治
宗族组织
-
分类号
K29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评哈尼族族源四说
被引量:2
- 8
-
-
作者
毛佑全
-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94-98,共5页
-
文摘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口(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之一。但由于历代汉文史籍文献记载较少,本民族又无文字记载可供探研,在其族源问题研究中,学术界观点颇有分歧,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既是一个人们共同体,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而不是什么永恒凝固不变的东西,也不是光靠血缘纽带维系着的群体;民族有其自身形成、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和条件。几乎人类世界所有的民族、在其形成。
-
关键词
族源研究
农耕民族
西南边疆
人们共同体
民族学
共同地域
红河流域
共同心理素质
民间文学
血缘纽带
-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试论家庭公社的两种类型
- 9
-
-
作者
娜西卡
-
出处
《思想战线》
1986年第5期51-56,共6页
-
文摘
马克思曾经说过:“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公社都是按照同一形式建立起来的。相反它们有好多种社会结构,这些结构的类型、存在时间的长短彼此都不相同,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马克思在这里虽然是从发展的角度,从纵的联系方面来讲原始公社的,但它对于我们从横向联系的角度探讨家庭公社不同的类型,仍有同样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
家庭公社
氏族组织
氏族公社
血缘关系
存在时间
少数民族
血缘联系
血缘纽带
家族
个体家庭
-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