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黏附分子1(VCAM-1)介导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CD34^+VLA-4^+骨髓来源细胞迁移至心肌组织 被引量:2
1
作者 曾晓春 高兴翠 +1 位作者 伍伟锋 韦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81-88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在血管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下,CD34^+VLA-4^+细胞的动员和定植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迟现抗原4(VLA-4)^+细胞在心肌组织、外周血中的变化;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心肌组织中VCAM...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在血管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下,CD34^+VLA-4^+细胞的动员和定植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迟现抗原4(VLA-4)^+细胞在心肌组织、外周血中的变化;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心肌组织中VCAM-1 mRNA、蛋白的相对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中CD34^+VLA-4^+细胞在第3天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第14天和第28天仍高于对照组;外周血中CD34^+VLA-4^+细胞第3天降低,之后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随后下降,第14天和第28天仍高于对照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中VCAM-1的mRNA和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动员到心肌中的CD34^+VLA-4^+细胞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CAM-1呈正相关。结论 VCAM-1促进CD34^+VLA-4^+细胞动员到心肌组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CD34^+VLA-4^+骨髓来源细胞 血管黏附分子1(VCAM-1)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激活素A升高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意义研究
2
作者 陈飞 王金英 +9 位作者 于海搏 李新 张佳佳 申曼 詹晓凯 汤然 范斯斌 赵凤仪 张天宇 黄仲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2740-2749,2761,共11页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近半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MM相关肾损害(KI),与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早期识别和治疗KI,有可能逆转肾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TI...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近半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MM相关肾损害(KI),与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早期识别和治疗KI,有可能逆转肾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TI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激活素A与细胞增殖、侵袭和KI等病理过程相关。上述指标有希望成为MM相关KI早期诊断的指标。目的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NGAL、TIM-1、VCAM-1和激活素A在新诊断MM(NDMM)合并KI的病情演变、分期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血液科住院的70例NDMM患者,包括62例症状性MM和8例冒烟型MM(SMM);同时纳入12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7例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RS)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HC)。收集纳入者的临床资料及MGUS、MGRS、NDMM患者骨髓穿刺活检、M蛋白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NGAL(uNGAL)、尿TIM-1(uTIM-1)、血清TIM-1(sTIM-1)、尿VCAM-1(uVCAM-1)、尿激活素A水平。根据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MGUS组、MGRS组、NDMM组和HC组,根据KI情况将患者分为MGUS组、MGRS组、KI组和非肾损伤(NKI)组,KI组依据动态疾病治疗状态分为治疗前MM亚组、治疗后达到部分治疗反应(PR)以上(>PR)亚组、复发MM亚组。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各指标对NDMM合并KI的诊断价值,计算最佳截断值;依据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分为高于最佳截断值组及低于最佳截断值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各指标在高于最佳截断值组和低于最佳截断值组的总生存期(O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NDMM合并K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NDMM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MGUS组和HC组(P<0.05),MGRS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MGUS组(P<0.05),KI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NKI组(P<0.05),治疗前MM亚组、复发MM亚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PR亚组(P<0.05)。uNGAL、uTIM-1、uVCAM-1、sTIM-1及尿激活素A与肌酐、β2-微球蛋白、R-IS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P<0.05)。uNGAL、uTIM-1、sTIM-1、尿激活素A与24 h尿轻链水平呈正相关(P<0.05),uNGAL、uTIM-1与克隆性浆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根据ROC曲线得出诊断MM相关KI的uNGAL、uTIM-1、uVCAM-1、尿激活素A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4.774 ng/mL、1.978 ng/mL、144.400 ng/mL、33.730 pg/mL。Kaplan-Meier结果显示,高于uNGAL、uTIM-1、sTIM-1、uVCAM-1、尿激活素A各自最佳截断值的患者OS更差(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NGAL、R-ISS分期是NDMM合并K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uNGAL、uTIM-1、uVCAM-1、尿激活素A可能与MM病情进展和KI有关,是肾小管损伤的早期标志物,有利于MM合并KI患者的早期诊治,且与R-ISS分期、24 h尿轻链、克隆性浆细胞比例等肿瘤负荷指标和MM患者总体生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肾损伤 预后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激活素A 免疫球蛋白轻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周佳丽 赵筱雯 任君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DVT组与对照组血清sVCAM-1、APCR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血清sVCAM-1、APCR相关性,Logistic分析产妇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VCAM-1、APCR对产妇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剖宫产占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情况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APCR为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328,P=0.002。分娩方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sVCAM-1、APCR是产妇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值=1.208、2.361、1.852、1.478、2.054、2.237、1.712,P<0.05),凝血酶原时间是产妇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值=0.477,P<0.05)。血清sVCAM-1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5.06%、特异性为76.25%、AUC为0.689(95%CI=0.606~0.773),血清APCR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1.45%、特异性为82.50%、AUC为0.720(95%CI=0.640~0.799),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86.75%、特异性为70.00%、AUC为0.813(95%CI=0.746~0.880),由Z两者联合-sVCAM-1=2.340、P=0.019、Z两者联合-APCR=2.185、P=0.029可知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发生DVT的产妇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升高,血清sVCAM-1、APCR与产妇发生DVT有关,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活化蛋白C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皮质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相关分析
4
作者 陈巨罗 刘璐 +2 位作者 马培旗 王福星 王幼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7-643,共7页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皮质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7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55例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CAM-...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皮质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7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55例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CAM-1水平,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测量不同皮质区域脑血流量(CBF),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血浆VCAM-1水平与各皮质区域CBF值的相关性。结果 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VCAM-1水平与左侧颞上回(r=-0.285,P=0.021)、缘上回(r=-0.250,P=0.044)、岛叶(r=-0.270,P=0.030)、内侧前额皮质(r=-0.329,P=0.008)、颞中回(r=-0.282,P=0.023)、旁中央小叶(r=-0.274,P=0.027),以及右侧颞中回(r=-0.298,P=0.016)、中央后回(r=-0.264,P=0.033)、颞上回(r=-0.275,P=0.027)、缘上回(r=-0.293,P=0.018)、岛叶(r=-0.255,P=0.041)CBF值均呈负相关关系,仅左内侧前额皮质CBF值低于对照者[(33.46±8.27)ml/(min·100 g)对(36.56±8.74)ml/(min·100 g);t=-2.009,P=0.047]。结论 VCAM-1有望成为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血液学标志物,推测是由于高血压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脑低灌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王露朝 马妮娜 +1 位作者 曹建 耿李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54-1357,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AIP)对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AIP)对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汉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一病区就诊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NSTE-ACS患者180例,根据6个月后是否发生MACE分为发生MACE组49例和未发生MACE组13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STE-ACS患者介入诊疗6个月后MACE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VCAM-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IP以及联合诊断模型对老年NSTE-ACS介入诊疗6个月后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发生MACE组肌酐、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AIP以及VCAM-1水平高于未发生MACE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未发生MACE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向前法显示,VCAM-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标准化AIP为老年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MACE的危险因素(OR=1.024,95%CI:1.014~1.035,P=0.000;OR=1.957,95%CI:1.174~3.262,P=0.000;OR=2.808,95%CI:1.343~5.871,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VCAM-1预测老年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MACE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29(95%CI:0.890~0.968,P=0.000),敏感性为81.60%,特异性为90.80%,约登指数为0.7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测老年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MACE的AUC为0.824(95%CI:0.759~0.889,P=0.000),敏感性为75.50%,特异性为83.20%,约登指数为0.587;AIP预测老年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MACE的AUC为0.862(95%CI:0.806~0.917,P=0.000),敏感性为91.80%,特异性为66.40%,约登指数为0.725;三者联合检测预测老年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MACE的AUC为0.950(95%CI:0.919~0.982,P=0.000),敏感性为87.85%,特异性为86.30%,约登指数为0.740;三者联合检测的AUC显著优于单独检测(P<0.05,P<0.01)。结论 VCAM-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标准化AIP联合检测在预测老年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MACE风险方面展现出更高的预测价值。相比单一指标检测,三者联合检测可能更有效地识别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胆固醇 LDL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糠疹表皮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爱学 李玉平 +3 位作者 胡玉贤 四荣联 李艳玲 刘亚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7-78,共2页
目的:研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l)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玫瑰糠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链酶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表皮内VCAM-l、ICAM-1的表达。结果:V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表皮基底层、棘层表达高于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及正... 目的:研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l)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玫瑰糠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链酶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表皮内VCAM-l、ICAM-1的表达。结果:V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表皮基底层、棘层表达高于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及正常人皮肤,在皮损周围正常皮肤棘层表达高于正常人皮肤。ICAM-1在皮损、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基底层的表达高于正常人皮肤,在皮损棘层的表达高于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及正常人皮肤。结论:玫瑰糠疹表皮VCAM-1、ICAM-1的高表达可能与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糠疹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通精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其对分泌型Ig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袁少英 何超拔 +5 位作者 金明昱 覃湛 耿立果 张兆磊 王伟光 尹晓卓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6-969,共4页
目的:观察丹红通精方干预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疾病的转归与细胞因子分泌型IgA(SIg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关系。方法:将70例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予丹红通精方口服,对照组予前列舒通胶囊口... 目的:观察丹红通精方干预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疾病的转归与细胞因子分泌型IgA(SIg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关系。方法:将70例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予丹红通精方口服,对照组予前列舒通胶囊口服。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后统计分析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前列腺液中sIgA、VCAM-1及血清VCAM-1。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CP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列腺液SIg A、前列腺液及血清VCAM-1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前列腺液SIg A、VCAM-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CAM-1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丹红通精方对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治疗效果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SIg A及VCAM-1抑制炎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通精方 湿热瘀阻 慢性前列腺炎 分泌型Ig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水提物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社兵 徐新 +6 位作者 马绍椿 唐良秋 江志平 范文茂 陈锦峰 常冠楠 杨莉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4期799-802,共4页
目的:探讨荷叶水提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1)分别用25mg/L、50mg/L、100mg/L的Ox-LDL刺激培养的HUVECs 24h,半定量逆转录... 目的:探讨荷叶水提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1)分别用25mg/L、50mg/L、100mg/L的Ox-LDL刺激培养的HUVECs 24h,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MCP-1和VCAM-1的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MCP-1和VCAM-1的含量;(2)预先分别用10mg/L、20mg/L、40mg/L的荷叶水提物干预HUVECs,再用50mg/L的Ox-LDL刺激,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MCP-1和VCAM-1的mRNA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MCP-1和VCAM-1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Ox-LDL刺激HUVECs后,MCP-1和VCAM-1 mRNA的表达及细胞上清中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上调(P<0.01),且不同浓度的Ox-LDL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荷叶水提物干预后,HUVECs的MCP-1 mRNA和VCAM-1 mRNA的表达及细胞上清MCP-1和VCAM-1含量呈浓度依赖性下降。结论:荷叶水提物能够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表达MCP-1和VCAM-1,可能通过这一机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水提物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18及P选择素检测 被引量:7
9
作者 田敏 刘安丽 +2 位作者 魏玉静 刘长海 王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00-901,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采用ELISA...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ICAM-1和sVCAM-1及CD18水平。以年龄相当而无重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清sICAM-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升高,且AMI组各指标水平高于UA组,UA组高于SA组(P均<0.05)。结论:ICAM-1、VCAM-1、CD18及P选择素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CD18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冯晓明 田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729-173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测量VCAM-1、MIF、尿肌酐、血清肌酐等指标,估算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不同研究对象的VCAM-1与MIF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VCAM-1及MIF与尿白蛋白/肌酐、eGFR的关联。结果糖尿病患者的VCAM-1、MI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尿白蛋白/肌酐越高,VCAM-1、MIF越高(P<0.05);VCAM-1和MIF水平与eGFR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2=0.240 5,r2=0.516 2,P<0.05);VCAM-1和MIF水平与尿白蛋白/肌酐值均呈正相关关系(r2=0.069 5,r2=0.059 5,P<0.05);VCAM-1和MIF水平与eGFR变化均呈负相关(r2=0.048 2,r2=0.071 7,P<0.05)。结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VCAM-1及MIF水平升高,对糖尿病肾病诊断及病情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糖尿病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素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血脂及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勇 杨解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探讨芝麻素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血脂及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高糖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24周,于诱导第9周连续口服芝麻素(120、60、30mg.kg-1.d-1)16周后,称大鼠体重、腹部脂肪重量,测血脂、... 目的:探讨芝麻素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血脂及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高糖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24周,于诱导第9周连续口服芝麻素(120、60、30mg.kg-1.d-1)16周后,称大鼠体重、腹部脂肪重量,测血脂、血糖、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血清过氧化氢含量。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主动脉VCAM-1蛋白表达。结果:芝麻素120、60mg/kg组体重与腹部脂肪重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主动脉VCAM-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血清与血管总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过氧化氢含量明显减少。结论:芝麻素可以降低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糖、血脂及主动脉VCAM-1表达,减轻血管病理损伤,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素 大鼠 代谢综合征 主动脉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检测 被引量:11
12
作者 申文祥 党瑜华 +1 位作者 陈魁 黄琼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0例(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38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16例(SAP组)。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15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述各组外周血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果6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CHD患者随Gensini积分的升高,sICAM-1与sVCAM-1水平有升高趋势(F分别为7.772与9.622,P均为0.000)。CHD患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5和0.487,P均<0.01)。AMI组和UAP组的sICAM-1水平((318.0±86.4)μg/L和(334.9±122.6)μg/L)高于SAP组((264.8±86.6)μg/L)和对照组((279.8±145.8)μg/L),P均<0.05。AMI组、UAP组和SAP组sV-CAM-1水平((407.8±182.1)μg/L、(446.3±160.4)μg/L、(386.5±104.2)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23.2)μg/L),P均<0.05。结论sICAM-1和sVCAM-1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前者升高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秦兴军 张恩礁 +1 位作者 王绪凯 孙长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5-276,共2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结果ICAM-1在增殖期血管瘤强阳性表达,退化期阳性表达,两时期差异十分显著(P<0.01);VCAM-1在增殖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均为阳性表达,两时期无明显差异;ICAM-1和VCAM-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均为阴性表达,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ICAM-1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免疫组化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过敏性休克大鼠器官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晓洁 郭相杰 高彩荣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过敏性休克大鼠器官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规律。方法制造大鼠过敏性休克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1)过敏性休克大鼠肺、心、脑、肾、肝、脾、胃、肠中VCA...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过敏性休克大鼠器官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规律。方法制造大鼠过敏性休克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1)过敏性休克大鼠肺、心、脑、肾、肝、脾、胃、肠中VCAM-1的表达;(2)过敏性休克不同时间(休克10、30min和死亡时)大鼠肺内VCAM-1的表达;(3)在诱导大鼠过敏性休克后用抗VCAM-1干预时大鼠肺内VCAM-1的表达。结果在过敏性休克大鼠死亡时,肺内VCAM-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多,而且随着休克时间延长,VCAM-1表达有增多趋势,休克后抗VCAM-1处理组肺内的VCAM-1表达相对减少。结论 (1)VCAM-1在过敏性休克大鼠各器官中的表达呈现显著差异性,肺内变化最明显,随着过敏性休克的进展有上升趋势。(2)过敏性休克发生后,抗VCAM-1能抑制大鼠肺内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过敏反应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对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星 潘旭东 +6 位作者 马爱军 吴梅 杨绍楠 王婷 孙清琳 杨淑娜 王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22-526,共5页
目的研究微小RNA(miRNA,miR-126)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脂多糖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探讨miR-126对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HUVEC培养后分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miR-126mimic组,miR-12... 目的研究微小RNA(miRNA,miR-126)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脂多糖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探讨miR-126对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HUVEC培养后分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miR-126mimic组,miR-126inhibitor组,A组和B组,后4组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分别转染miR-126mimic、miR-126inhibitor及miRNA mimics control、miRNA inhibitor control 24h后,加脂多糖1μg/ml刺激,在8h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26、VCAM-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VCAM-1蛋白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miR-126mRNA较空白对照组降低,为(0.056±0.004)倍(P<0.01),而VCAM-1mRNA较空白对照组升高(12.50±2.55)倍(P<0.01),VCAM-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miR-126mimic组miR-126mRNA相对表达较A组升高(51.18±2.30)倍(P<0.01),VCAM-1mRNA相对表达为A组(0.81±0.04)倍(P<0.01),VCAM-1蛋白表达较A组明显降低(P<0.01);miR-126inhibitor组miR-126mRNA表达较B组降低(0.032±0.011)倍(P<0.01),VCAM-1mRNA水平较B组高(1.42±0.10)倍(P<0.05),VCAM-1蛋白表达较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过表达miR-126在8h时下调VCAM-1的表达,提示miR-126可能通过抑制VCAM-1的表达,参与抑制脂多糖诱导的HUVEC的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脂多糖类 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罗恩病患者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军 赵孝文 +2 位作者 胡翠 梅俏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57-1359,共3页
检测96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者血浆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CD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按疾病严重程度分组,各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比较差异... 检测96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者血浆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CD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按疾病严重程度分组,各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临床特征分组,各组内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患者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增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与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 血管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激活素A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岩 黄仲夏 +2 位作者 胡婉莉 魏宇君 王林月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185-2191,共7页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伴有高钙血症、肾损害、贫血及骨质破坏的浆细胞肿瘤,近几年MM发病率明显增高。MM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MM患者复杂的异常肿瘤微环境有关。目的探究MM患者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伴有高钙血症、肾损害、贫血及骨质破坏的浆细胞肿瘤,近几年MM发病率明显增高。MM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MM患者复杂的异常肿瘤微环境有关。目的探究MM患者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激活素A对MM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血液与肿瘤科收治的50例MM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治疗后患者的病情状态分组,新诊断MM(NDMM)组18例、复发MM(RMM)组18例和治疗反应(RG)组14例。根据是否有肾损害[血肌酐(Scr)>177μmmol/L]分为肾损害组(KI)组12例及非肾损害(NKI)组38例;根据是否有贫血[血红蛋白(Hb)<100 g/L]分为贫血组29例及非贫血组21例;根据患者骨病程度分为严重骨病变(SBL)组27例和非严重骨病变(NSBL)组23例。应用ELISA法检测MM患者VCAM-1、激活素A、骨代谢标志物[25-羟维生素D3、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和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白介素(IL)-6、IL-6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VCAM-1和激活素A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NDMM组、RMM组VCAM-1、激活素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NDMM组、RMM组VCAM-1、激活素A水平高于RG组(P<0.05);NDMM组激活素A水平高于RG组(P<0.05)。KI组VCAM-1、激活素A水平高于NKI组、对照组(P<0.05)。NKI组VCAM-1、激活素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贫血组VCAM-1、激活素A水平高于非贫血组(P<0.05)。SBL组、NSBL组激活素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BL组激活素A水平高于NSBL组(P<0.05)。VCAM-1水平与激活素A(r=0.627,P<0.001)、Scr(r=0.415,P=0.004)、β2-微球蛋白(r=54.97,P=0.001)、乳酸脱氢酶(r=0.968,P=0.028)、骨髓中骨髓瘤细胞数目(r=1 684.38,P=0.045)呈正相关;与清蛋白(r=-0.589,P<0.001)和Hb水平(r=-0.589,P<0.001)呈负相关。根据ROC曲线得出VCAM-1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为1 443.3μg/L、激活素A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为550.7 ng/L。VCAM-1>1 443.3μg/L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VCAM-1<1 443.3μg/L(χ^(2)=17.105,P<0.001)。激活素A>550.7 ng/L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550.7 ng/L(χ^(2)=15.379,P<0.001)。结论肿瘤微环境中升高的VCAM-1和激活素A一起参与MM病情进展,且与肾病、贫血和骨病病理过程有关,提示其有希望成为未来抗MM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激活素A 肾损害 贫血 骨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吕力 韦俊杰 +6 位作者 李晓峰 李燕华 封浑 欧阳列锋 姜炳坚 陈渊 韦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19-521,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h后采集脑组织和血清,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检测VCAM-1和ICAM-1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清ICAM-1、VCAM-1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依达拉奉组脑组织ICAM-1、VCAM-1[(0.14±0.02)μg/L vs(0.19±0.04)μg/L、(0.12±0.02)μg/L vs(0.17±0.03)μg/L,P<0.05]和血清ICAM-1、VCAM-1[(1.03±0.29)μg/L vs(1.29±0.44)μg/L、(170.79±43.42)μg/L vs(261.85±73.05)μg/L,P<0.05]明显降低。结论依达拉奉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症状,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ICAM-1和VCAM-1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胞间黏附分子1 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清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对CD40及CD40配体信号通路及活化黏附分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利峰 刘吉祥 +3 位作者 孙密欣 谷世奎 石俊岭 赵瑞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74-978,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是否与CD40及CD40配体(CD40L)通路有关。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后,分6组...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是否与CD40及CD40配体(CD40L)通路有关。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后,分6组:对照组;AngⅡ组;低、中和高剂量组[Ang-(1-7)10、100和1000nmol/L预处理];阻断剂组(A-779预处理)。用RT-PCR法检测ICAM-1、VCAM-1和CD40、CD40L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Ⅱ组ICAM-1、VCAM-1和CD40、CD40L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AngⅡ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组ICAM-1、VCAM-1和CD40、CD40L 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P<0.05),其中ICAM-1、VCAM-1mRNA表达分别下降25%、58%、69%和30%、53%、62%;CD40、CD40L mRNA表达分别下降35%、48%、61%和26%、54%、68%;阻断剂组与AngⅡ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ng-(1-7)可以抑制炎症通路CD40/CD40L活化,进而下调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Ang-(1-7)的抗炎机制是首先与Mas受体结合,进而发挥抑制CD40/CD40L通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类 血管紧张素Ⅱ 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CD40配体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乐刚 王芳 +3 位作者 刘玲 宋宇峰 杨佑成 王丽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1-594,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与定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分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48例OSCC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CAM-1mRNA和VCAM-1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进行检测,比较VCAM-1在不... 目的研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与定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分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48例OSCC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CAM-1mRNA和VCAM-1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进行检测,比较VCAM-1在不同口腔组织中的表达率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VCAM-1蛋白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和胞膜,VCAM-1mRNA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VCAM-1mRNA和VCAM-1蛋白在OSCC中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VCAM-1mRNA表达与VCAM-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OSCC中淋巴结转移者VCAM-1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OSCC中VCAM-1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