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自噬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艳 董新刚 +6 位作者 王晓元 齐格格 任艺芹 周连鹏 李慧 张素清 李伟峰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49,共12页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脑血管问题导致的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线粒体自噬是一种线粒体自我清除机制,是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机制。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能够调节氧化应激、神经炎...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脑血管问题导致的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线粒体自噬是一种线粒体自我清除机制,是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机制。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能够调节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影响神经元凋亡,其相关信号通路,如PINK/Parkin、BNIP3/Nip和FUNDC1受体、PI3K/Akt/mTOR以及AMPK通路,已成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潜在靶点。本文围绕线粒体自噬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潜在治疗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线粒体自噬 信号通路 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香青兰总黄酮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马尚佳 王璐 +6 位作者 李华 吕佳瑜 高德旺 张帅强 郭孖 吴丽娥 郭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5-684,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动物实验,探讨香青兰总黄酮(TFDM)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分子机制及作用通路。方法检索有机小分子(PubChem)、瑞士目标预测(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TFDM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基因卡片...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动物实验,探讨香青兰总黄酮(TFDM)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分子机制及作用通路。方法检索有机小分子(PubChem)、瑞士目标预测(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TFDM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基因卡片(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获取VCI的基因靶点,应用Venny软件获取TFDM与VCI的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通过注释、可视化和综合发现(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探讨TFDM治疗VCI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多奈哌齐(Donepezil)组、香青兰总黄酮(TFDM)组。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造模。连续灌胃21 d后,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共得到TFDM成分39种,潜在靶点209个,VCI的基因靶点共10417个,交集靶点有193个。GO富集分析主要有活性氧的反应及代谢过程等,KEGG富集分析主要有TNF、IL-17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表明,TFDM显著改善VCI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病理损伤,显著上调ZO-1阳性表达,显著下调NF-κB p65、TNF-α蛋白水平(P<0.05)。结论TFDM从多通路、多靶点发挥药理作用治疗VCI,其关键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NF-κB p65信号通路,减轻神经炎症,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青兰总黄酮 血管性认知障碍 网络药理学 神经炎症 TNF-α/NF-κB p65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大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3
作者 赵志卿 张忠波 +3 位作者 房娉平 段新飞 贾俊栋 胡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37-4043,共7页
为了研究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脑白质病变以及脑萎缩之间的关系。通过连续纳入105例V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组(n=77)和重度组(n=28),同时选取认知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71);... 为了研究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脑白质病变以及脑萎缩之间的关系。通过连续纳入105例V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组(n=77)和重度组(n=28),同时选取认知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71);比较3组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白质病变、缺血性脑梗死、脑萎缩的差异,分析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程度和VC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组间缺血性卒中病史和腔隙≥2个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间脑白质高信号、脑室旁白质、深部白质Fazekas评分、全脑皮质萎缩GCA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发现颈内动脉C1段、颈内C2~C7段、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是VCI严重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颈内动脉C1段、颈内C2~C7段狭窄程度与VCI患者严重程度存在低等程度正相关,而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脑白质病变、脑萎缩分级与VCI患者严重程度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可见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病史及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受试者发生VCI的风险显著增加。表明颅内外大动脉病变情况可作为VCI的检测指标之一,存在一定的可行治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颅内外大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钩藤饮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凋亡改善高血压合并血管性认知障碍作用机制
4
作者 张红晓 李纳川 +1 位作者 赵凡莹 刘子旺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41-1152,共12页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合并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观察该方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潜在的功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SHR大鼠采用严格的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假手...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合并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观察该方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潜在的功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SHR大鼠采用严格的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9.375 mg/kg)和天麻钩藤饮低、中、高剂量组(5.938 g/kg、11.875 g/kg、23.750 g/kg),另取6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单侧颈总动脉阻断加高盐饮食方法建立高血压合并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模型,随后应用尼莫地平和不同剂量的天麻钩藤饮连续治疗28 d。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各组大鼠学习阶段的逃避潜伏期及测试阶段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每周检测各组大鼠血压,尼氏(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及尼氏小体,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用来评估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内AKT和PI3K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内Caspase-3、Bcl-2、Bax的蛋白表达及血清中ET-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压持续升高、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1);大鼠海马细胞计数减少(P<0.01),尼氏小体减少,TUNEL阳性细胞增加(P<0.01);AKT、PI3K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天麻钩藤饮高、中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平均逃避潜伏期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天麻钩藤饮高、中、低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大鼠Caspase-3、Bax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Bcl-2蛋白表达上升(P<0.01);大鼠海马细胞计数增加(P<0.01),尼氏小体增多,TUNEL阳性细胞降低(P<0.01);AKT、PI3K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可能通过促进AKT、PI3K蛋白磷酸化,抑制Caspase-3、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的表达,减轻海马神经元凋亡,从而改善高血压合并VCI大鼠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钩藤饮 高血压 血管性认知障碍 神经元凋亡 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稳态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戴玲慧 李伟峰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936-1944,共9页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其病理机制包括线粒体损伤。因此,维持线粒体稳态在VC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线粒体稳态涉及多个层面,包括生物发生、自噬、离子平衡、蛋白质质量控制、膜动态以及与其...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其病理机制包括线粒体损伤。因此,维持线粒体稳态在VC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线粒体稳态涉及多个层面,包括生物发生、自噬、离子平衡、蛋白质质量控制、膜动态以及与其他细胞器的相互作用等。该文围绕这几个方面概述线粒体稳态失衡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调控机制,深入探讨线粒体稳态在VCI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其可能的治疗方向,为VC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线粒体稳态 线粒体生物学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瘤的关系
6
作者 王欢 张芳 +1 位作者 张凤翔 刘苗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讨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ICA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接受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24... 目的探讨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ICA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接受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24例,根据诊断分为ICAA组68例和对照组56例。比较两组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AA的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参数对颅外段ICAA的诊断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两组颅外段颈内动脉(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EICA)无扭曲、纡曲、襻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A组EICA折曲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4%vs 14.3%,P<0.05)。ICAA组颈总动脉扭曲指数、EICA扭曲指数、颈内动脉夹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ICA折曲、颈总动脉扭曲指数、EICA扭曲指数、颈内动脉夹角是ICAA的影响因素(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颈总动脉扭曲指数诊断ICAA的敏感性为70.59%,特异性为82.14%;EICA扭曲指数诊断ICAA的敏感性为83.82%,特异性为87.50%;颈内动脉夹角诊断ICAA的敏感性为80.88%,特异性为83.93%。结论EICA扭曲程度与颅外段ICAA具有相关性,EICA折曲更容易导致ICAA。头颅CT血管造影参数可反映颈内动脉扭曲形态特征,对ICAA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支状态对老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Solitaire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姚广明 田甜 +3 位作者 呼铁民 杨宗幸 褚会松 张继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12,共5页
目的探讨侧支状态对老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取栓术(Solitarie stent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 目的探讨侧支状态对老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取栓术(Solitarie stent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SWIM)后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4年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40例老年AIS-LVO患者行SWIM治疗的临床资料,依3:1的比例按性别、年龄、闭塞部位、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180例和验证组60例,根据术后3个月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结果,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将建模组分为预后良好组97例和预后不良组83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循环状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筛选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经ROC曲线评估模型效度。结果建模组随访3个月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后循环闭塞、心源性栓塞型、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3~4级、出血转化、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ASPECTS评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闭塞部位、TOAST分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出血转化是AIS-LVO行SWIM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是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P<0.01)。建模组AIS-LVO行SWIM患者术后3个月不良预后,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P=0.435)。利用建模组数据进行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97~0.913),敏感性为81.93%,特异性为79.38%;利用验证组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组随访3个月包括预后良好者34例以及预后不良者26例,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32~0.947),敏感性为84.62%,特异性为79.41%。结论对AIS-LVO行SWIM老年患者分析并筛选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经验证模型效度良好,可识别预后不良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侧支循环 球囊取栓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尿酸/血肌酐比值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8
作者 任小乔 王盼 +2 位作者 吴昊 纪勇 石志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2,192,共9页
背景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脑血管... 背景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9月—2019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13313例患者为研究队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9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及电话相结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脑血管事件复发、心血管事件复发、其他血管事件发生(如下肢动静脉栓塞)。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与死亡的关系。结果根据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SUA/Scr≤3.16,n=3520)、Q2组(3.16<SUA/Scr≤3.94,n=3280)、Q3组(3.94<SUA/Scr≤4.92,n=3270)、Q4组(SUA/Scr>4.92,n=3243)。截至随访结束,774例(5.8%)患者死亡,2064例(15.5%)患者复发脑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位于Q1~Q4的患者中,男性复发脑血管病的例数依次为302、375、408、337例,女性依次为99、125、169、249例;男性复发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261、314、345、283例,女性依次为90、101、142、205例;男性复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154、191、214、183例,女性依次为58、52、45、31例;男性全因死亡的例数依次为165、128、131、88例,女性依次为57、63、62、80例;男性因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93、72、70、46例,女性依次为31、33、36、44例;男性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58、52、45、31例,女性依次为17、18、27、24例。调整多项混杂因素后,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690,95%CI=0.500~0.953,P=0.026);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740,95%CI=0.578~0.947,P=0.017)。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全因死亡、因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75,95%CI=0.368~0.901,P=0.003;HR=0.610,95%CI=0.353~0.814,P=0.011)。SUA/Scr位于Q3、Q4相较于Q1是男性出院后死亡的影响因素(HR=0.656,95%CI=0.476~0.904,P=0.010;HR=0.582,95%CI=0.409~0.829,P=0.001)。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80,95%CI=0.386~0.873,P=0.007)。结论一定范围内,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升高对男性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低SUA/Scr与男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死亡和复发风险升高有关,但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和心源性卒中复发和死亡无关。在女性患者中没有观察到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脑卒中 血尿酸/血肌酐比值 动脉粥样硬化 男性 复发 死亡 队列研究 前瞻性研究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及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9
作者 吴恺迪 顾诗渊 +3 位作者 史路遥 杨怡尧 钱振宇 任占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总负荷评分)、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82例老年CSVD患者临床资... 目的分析老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总负荷评分)、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82例老年CSVD患者临床资料,参考《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工具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并以此分为障碍组76例和正常组106例,比较2组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及BPV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24 h 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24 h DBPCV)]差异,使用ROC曲线评估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及24 h SBPCV、24 h DBPCV对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并根据障碍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分为轻度障碍亚组43例(MoCA评分为18~25分)和中重度障碍亚组33例(MoCA评分<18分),比较2个亚组影像学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影像学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的相关性。结果障碍组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总负荷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953,95%CI:0.926~0.980,P=0.000)、24 h SBPCV(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795~0.906,P=0.000)、24 h DBPCV(曲线下面积为0.761,95%CI:0.690~0.832,P=0.000)均对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截断值分别为1.5分、11.82%、8.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均为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P<0.01)。轻度障碍亚组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均显著低于中重度障碍亚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CSVD患者MoCA评分与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均呈显著负相关(r=-0.755、-0.632、-0.601,P<0.01)。结论检测总负荷评分及BPV指标对判断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利,且总负荷评分越高、BPV越大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可为临床诊疗开拓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血压 影像学总负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作为脑血管疾病与认知衰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0
作者 范鹏郎 陈志永 +4 位作者 匡德利 王英杰 呼啸 杨万欣 刘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0-832,共3页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是围绕脑血管的液体腔隙,其病理扩张与脑血管疾病如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认知障碍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1])。近年来,EPVS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受到广泛关注...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是围绕脑血管的液体腔隙,其病理扩张与脑血管疾病如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认知障碍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1])。近年来,EPVS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推动下,其检测与定量分析精度显著提升,为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视角。高分辨率MRI不仅揭示了EPVS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中的空间分布特征,还提示其与脑脊液流动功能失调的关联。此外,结合多模态影像技术与自动化分析工具,EPVS研究正逐步从形态学描述转向机制探索与临床应用。然而,EPVS的具体病理机制如神经炎症与脑脊液循环的交互作用仍需深入阐明。本综述系统总结EPVS的病理机制、临床相关性及影像技术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推动EPVS从生物标志物向治疗靶点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血管障碍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运动干预的血流剪切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时文霞 谢军 +4 位作者 何玉凤 李旭龙 白爽 韩晓伟 唐东辉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4,共14页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初始环节,血流剪切力是影响血管内皮的重要血管力学因素,在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流剪切力能够激活下游信号转导、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直接影响内皮细胞形态、代谢和炎症表型,促进血...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初始环节,血流剪切力是影响血管内皮的重要血管力学因素,在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流剪切力能够激活下游信号转导、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直接影响内皮细胞形态、代谢和炎症表型,促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运动作为一种非临床干预疗法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血流刺激,对血管内皮功能产生积极作用。研究通过综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产生、血管内皮功能运动适应和血流剪切力之间的量效关系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总结了不同方式、时间和强度的运动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独特血流剪切力作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剪切力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老引发的糖萼损伤与血管功能障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梓航 高朵岚 +4 位作者 戴鑫源 刘添 李明翰 邓小燕 康红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8-374,共7页
血管内皮糖萼(endothelial glycocalyx,EG)是位于血管内表面的一层多糖蛋白复合结构,其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中风、脓毒症、糖尿病、肾脏疾病、高血压、肺水肿等诸多疾病存在关联。基于此,糖萼的健康程度已被列为评估血管健康的重要指... 血管内皮糖萼(endothelial glycocalyx,EG)是位于血管内表面的一层多糖蛋白复合结构,其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中风、脓毒症、糖尿病、肾脏疾病、高血压、肺水肿等诸多疾病存在关联。基于此,糖萼的健康程度已被列为评估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衰老会伴随糖萼发生退行性改变,体现在其厚度变薄、合成及降解相关酶基因水平的失调等方面。作为血管的天然保护性屏障,衰老引发的糖萼损伤与血管舒缩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大、炎症及免疫反应失调、凝血/抗凝功能失衡等存在关联。从“结构决定功能”角度出发,开展衰老过程中糖萼厚度、成分、微观结构、力学特性等变化规律及其与血管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对于预防、诊断、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年龄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萼 衰老 血管功能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13
作者 崔明愚 刘欣 +2 位作者 王丽娟 刘荧 魏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s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4年5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RSSI患者188例,根据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s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4年5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RSSI患者188例,根据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评分分为吞咽障碍组51例(GUSS评分≤19分)及无吞咽障碍组137例(GUSS评分20分)。比较2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差异。结果吞咽障碍组年龄、构音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病灶直径、脑桥梗死、侧脑室旁及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评分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无吞咽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构音障碍、NIHSS评分、病灶直径及脑桥梗死是RSSI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OR=1.203,95%CI:1.070~1.352;OR=34.464,95%CI:5.013~236.942;OR=4.579,95%CI:2.180~9.617;OR=0.623,95%CI:0.463~0.838;OR=0.020,95%CI:0.002~0.191,P<0.01)。结论对年龄大、病灶直径大、伴有构音障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脑桥梗死的RSSI患者,应警惕吞咽障碍发生,避免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吞咽障碍 危险因素 血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中的应用
14
作者 汤云 窦云有 +1 位作者 赖年升 姚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机械...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史(高血压病、卒中、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冠心病)、体质量指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困难撤机类型[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首次撤机拔除气管插管后48 h内再插管]、随机前机械通气时间等。收集随机后SBT及撤机相关指标,包括随机后SBT实施前呼吸力学及参数情况(气道峰压、呼出潮气量、呼气末正压、吸入氧浓度、分钟通气量、平均气道压、膈肌电活动信号值、神经通气效能、神经机械效能)、通过SBT后撤机前的基础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呼吸、心率)、撤机前48 h内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生化检查(白蛋白、肌酐、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撤机前30 min内动脉血气情况(PH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氧合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28 d内成功撤机所需时间(患者在随机后第28天前死亡或未能成功撤机,则定义所需撤机时间为28 d)、随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28 d内总撤机成功率、无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7、14、28 d内)、随机后28 d和90 d内生存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两组患者随机后28 d内累积撤机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切开率、随机后ICU内病死率、随机后28 d和90 d内病死率、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气胸、胸腔积液)发生率及随机后90 d内累积生存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随机后24 h内的人机协调性情况,包括无效触发、误触发、双触发、吸呼切换提前、吸呼切换延迟、触发延迟的次数和指数及总异步指数;每8小时记录1次,每次记录1 min,共记录3 min。结果共纳入56例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PSV组和NAVA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史、体质量指数、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困难撤机类型、随机前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SBT实施前及SBT后撤机前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NAVA组随机后28 d内成功撤机所需时间[9.00(7.00,15.50)d比15.50(10.25,22.75)d]、随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8.50(7.00,12.75)d比13.50(10.00,20.00)d]均短于PSV组(均P<0.05)。NAVA组随机后28 d内累积撤机成功率高于PSV组(P=0.039),但随机后28 d内总撤机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26/28)比85.7%(24/28),P=0.669]。NAVA组患者随机后14 d内[5.00(0.00,7.00)d比0.00(0.00,3.75)d]和28 d内[18.00(9.25,20.75)d比10.50(0.25,17.75)d]无机械通气时间均长于PSV组(均P<0.05),但是随机后7 d内无机械通气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NAVA组ICU住院时间短于PSV组[9.00(6.25,16.75)d比14.00(10.25,22.50)d,P=0.015],但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随机后28、90 d内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在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切开率、ICU内病死率、随机后28 d和90 d内病死率、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随机后90 d内累积生存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人机协调性方面,NAVA组患者发生误触发[次数:0.00(0.00,0.00)次/min比0.00(0.00,0.58)次/min;指数:0.00(0.00,0.00)比0.00(0.00,0.02)]、无效触发[次数:0.00(0.00,0.33)次/min比1.00(0.33,2.17)次/min;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吸呼切换提前[次数:0.00(0.00,0.33)次/min比0.33(0.33,1.00)次/min;指数:0.00(0.00,0.01)比0.02(0.02,0.05)]、吸呼切换延迟[次数:0.00(0.00,0.00)次/min比1.17(0.00,5.67)次/min;指数:0.00(0.00,0.00)比0.06(0.00,0.29)]、触发延迟[次数:0.00(0.00,0.58)次/min比0.67(0.33.1.67)次/min;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10)]的次数及指数均低于PSV组(均P<0.01)。NAVA组患者发生双触发的次数及指数均高于PSV组[次数:1.17(0.33,2.00)次/min比0.00(0.00,0.00)次/min;指数:0.06(0.02,0.11)比0.00(0.00,0.00);均P<0.01],但NAVA组总异步指数低于PSV组[0.08(0.04,0.14)比0.24(0.19,0.51),P<0.01]。结论NAVA模式可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的撤机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人机协调性,并在提高撤机成功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通气支持 呼吸 人工 通气机撤除法 重症监护病房 血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元昊 蔺艳军 +1 位作者 傅宏亮 孟舒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0-1258,共9页
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 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D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14例)和STDP组(15例),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加STDP治疗;分析各组患者主诉、血生物化学指标、血浆炎症因子及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采用12~1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分为假手术组、IR组(生理盐水灌胃)和IR+STDP组(STDP灌胃),每组5只,采用ELISA测定血浆炎症因子水平,通过硫黄素-S荧光密度法测定心脏组织微血管阻塞情况,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探寻IR组与IR+STDP组间差异表达蛋白质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结果 与非MVD组比较,MVD组血浆瘦素水平增高[(9.89±2.42)μg/L vs (4.76±1.02)μg/L,P<0.01],脂联素水平下降[(5.02±1.30)pg/mL vs (7.19±1.76)pg/mL,P<0.05],抵抗素水平升高[(9.20±2.03)μg/L vs (5.70±1.32)μ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与微循环阻力呈正相关(r=0.82,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血浆瘦素水平判断MVD的AUC值为0.855,最佳临界值为>9.395 μg/L,灵敏度为0.714,特异度为0.867。MVD患者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基础治疗组,STDP组主诉胸闷、胸痛症状改善率较高[73.3%(11/15) vs 21.4% (3/14)],血浆瘦素、IL-6、TNF-α水平均降低[(11.36±0.54)μg/L vs (12.12±0.85)μg/L、(3.96±1.76)pg/mL vs (8.65±1.29)pg/mL、(24.82±3.07)ng/mL vs (32.45±3.32)ng/mL,均P<0.05]。在动物实验中,与IR组相比,IR+STDP组小鼠IR术后无回流面积减少45%(P<0.01)、低回流及无回流面积减少23%(P<0.05),血浆IL-6、TNF-α水平均下降[(378.25±19.66)pg/mL vs (457.32±32.01)pg/mL、(289.71±47.62)pg/mL vs (371.28±41.05)pg/mL,均P<0.05]。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IR+STDP组小鼠心脏组织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IR组,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结果亦提示IR+STDP组vWF及ICAM-1蛋白质表达较IR组下调(均P<0.01)。结论 MVD患者存在脂肪因子代谢异常,血浆瘦素水平较高。STDP治疗可改善MV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瘦素水平和炎症指标,机制可能与其抗血小板、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 麝香通心滴丸 瘦素 脂肪因子代谢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A的图像分析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评估作用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宋芷若 黄抗默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DSA是脑血管病诊疗的关键技术。借助多种图像分析技术对原始DS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可以获得详细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DSA图像分析技术涵盖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血管自动分割与特征提取、基于DSA序列的时空信息或计算机血... DSA是脑血管病诊疗的关键技术。借助多种图像分析技术对原始DS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可以获得详细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DSA图像分析技术涵盖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血管自动分割与特征提取、基于DSA序列的时空信息或计算机血流模拟血流动力学参数提取以及更为复杂的多模式成像融合技术等。该文对DSA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脑血管疾病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管障碍 血流动力学 血管分割 图像融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1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新宇 李彦杰 +3 位作者 秦合伟 刘丹丹 赵楠楠 江晶晶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4-1130,共7页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脑血管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广泛认知缺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作为一种去乙酰化酶,可通过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参与调节VCI的多个病理生理过...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脑血管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广泛认知缺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作为一种去乙酰化酶,可通过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参与调节VCI的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减轻神经炎症、抑制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和保护血脑屏障等,成为治疗VCI的潜在靶点。本文就SIRT1及靶向SIRT1改善VCI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VCI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神经炎症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东东 陈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108,共6页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VCID)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挖掘与研究可以阻止疾病进展的有效干预方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医“瘀血理论”对健忘、精神异常等认知减退症状有...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VCID)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挖掘与研究可以阻止疾病进展的有效干预方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医“瘀血理论”对健忘、精神异常等认知减退症状有丰富、明确的论述。通窍活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具有活血化瘀、通窍活络之功效,其原书所载治疗症目十三条,主要治疗头目、官窍等因血瘀引起的病证。通窍活血汤因其临床疗效确切、组方精妙,在当代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通窍活血汤可以通过调节炎症、自噬、凋亡、氧化应激等途径改善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引起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发挥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通过查阅文献,综述近年来通窍活血汤及其加减化裁方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上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进展,为其更广泛地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活血汤 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 临床应用 基础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IL-18、hs-CRP水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晋娜 许丽娜 +3 位作者 李敏 宋怡 张静 贾龙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714,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相关性,为早期预防VCI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山西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0例,按照是否合并认知障碍分为无认知障碍组(no cognitive impairment, NCI,57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组(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56例)和血管性痴呆组(vascular dementia, VaD,47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测评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采用Pullicino梗死灶面积计算方法计算梗死面积(分为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分别在脑梗死急性期(0~7 d)、恢复期(15~30 d)和6个月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BDNF、IL-18的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观察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和不同梗死面积对血清BDNF、IL-18、hs-CRP的影响,比较NCI、VCIND和VaD三组患者BDNF、IL-18和hs-CR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VCI的相关性。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轻度组、小面积梗死组血清BDNF的水平和MoCA评分分别显著高于缺损中、重度组和中面积、大面积梗死组,其血清IL-18、hs-CRP水平分别显著低于缺损中、重度组和中面积、大面积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NCI组、VCIND组、VaD组的BDNF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和6个月时均呈递减趋势,急性期和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IL-18、hs-CRP水平在急性期、恢复期和6个月时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BDNF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与VCI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IL-18、hs-CRP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与VCI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BDNF、IL-18和hs-CRP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后VCI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BDNF发挥了积极的保护作用,IL-18和hs-CRP对认知功能造成了明显的损害,血清BDNF、IL-18和hs-CRP的表达水平与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VCI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性认知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白细胞介素18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与认知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岩 吴嘉静 +3 位作者 周永泰 华卉娟 梁玉霞 赵波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40,共5页
脂联素(APN)是一种抗炎性脂肪因子,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抗高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炎等多种功能。研究表明,APN及其受体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等过程参与认知障碍的发病。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APN与阿尔茨海默... 脂联素(APN)是一种抗炎性脂肪因子,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抗高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炎等多种功能。研究表明,APN及其受体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等过程参与认知障碍的发病。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APN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认知障碍、轻度认知障碍和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本综述阐述了APN及其受体参与认知障碍发病的证据及其相关机制,旨在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脂联素 脂肪因子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