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莉 刘志广 +2 位作者 傅新民 张洋 宗海亮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8,共9页
目的探讨院内发生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及预后,为制订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因非缺血性卒中原因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期间发... 目的探讨院内发生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及预后,为制订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因非缺血性卒中原因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期间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45例患者(院内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入院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100例作为对照(院外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血管内治疗相关资料,比较两组人口学信息、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院内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首诊住院科室主要有脑外科(10/45,22.2%)、心脏外科(9/45,20.0%)、血甲疝外科(9/45,20.0%)及胸外科(5/45,11.1%)等,23例(51.1%)与外科手术有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烟酒史比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及既往卒中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院外组患者相比,院内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53.3%vs.19.0%,P<0.001)、恶性肿瘤(15.6%vs.1.0%,P=0.002)、其他动脉栓塞(15.6%vs.1.0%,P=0.002)以及围手术期(51.1%vs.1.0%,P<0.001)的比例更高,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21.0(14.5~35.0)分vs.18.0(13.5~24.5)分,P=0.019]。院内组的白细胞计数(U=1385.000,P<0.001)、D-二聚体(U=654.500,P<0.001)及IL-6(U=1376.000,P<0.001)水平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U=1758.000,P=0.035)、收缩压(t=-2.766,P=0.006)和舒张压(U=1317.500,P<0.001)水平低于院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院内组与院外组卒中在前后循环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其他原因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分别有7例(15.6%)、22例(48.9%)、16例(35.6%),院外组分别有63例(63.0%)、26例(26.0%)、11例(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2,P<0.001)。两组行血管内治疗前缺血区与梗死区的体积比以及术后TICI血流分级、出血转化/造影剂渗出及死亡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院外组比较,院内组发病到血管内治疗时间及再通时间更短,术中使用补救措施更少(P<0.05)。在校正了发病时NIHSS评分、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缺血区与梗死区的体积比后,院内卒中与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良好预后结局仍呈负相关(OR 0.213,95%CI0.063~0.711,P=0.012)。结论院内外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较严重,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病因机制复杂,易预后不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预防及控制感染、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可能会减少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卒中 血管闭塞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心房颤动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向浩 徐萌萌 尹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再通但远期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再通的LVO-AIS患者12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再通但远期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血管再通的LVO-AIS患者12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65例(mRS>2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O-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侧支循环良好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83%vs 47.6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2,95%CI:0.989~1.205,P=0.046)、糖尿病(OR=0.122,95%CI:0.026~0.561,P=0.007)、症状性脑出血(OR=0.038,95%CI:0.002~0.656,P=0.024)、侧支循环不良(OR=0.037,95%CI:0.007~0.196,P=0.000)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再通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龄、糖尿病、症状性脑出血、侧支循环不良,提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预后 危险因素 血栓溶解疗法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 支架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omentin-1、AQP4、VILIP-1与急诊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海江 樊海梅 +2 位作者 陈杰 任国勇 吴雪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中网膜素-1(omentin-1)、水通道蛋白4(AQP4)、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与急诊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及联合预测效能。方法选取110例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ALVOS患者,根据术后血管是否再通...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中网膜素-1(omentin-1)、水通道蛋白4(AQP4)、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与急诊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及联合预测效能。方法选取110例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ALVOS患者,根据术后血管是否再通分为未再通组(23例)和再通组(87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和omentin-1、AQP4、VILIP-1水平。采用LASSO回归初筛术后血管再通的特征变量,寻找可使模型性能优良且影响因素最少的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预测术后血管再通,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验证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和校准度。结果未再通组高血压患者占比、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诊血糖、AQP4和VILIP-1水平高于再通组,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长于再通组,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静脉溶栓患者占比、血小板、omentin-1水平低于再通组(P<0.05)。术前ASPECTS、omentin-1水平是术后血管再通的相关独立保护因素,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术前NIHSS评分、AQP4和VILIP-1水平是术后血管再通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0.05)。运用R语言对logistic回归进行列线图可视化分析,该列线图预测术后血管再通的一致性指数为0.994,呈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列线图的ROC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术后血管再通的AUC为0.994,预测灵敏度为98.90%,特异度为95.70%,校准度为0.975,与实际观测结果曲线贴合度良好。结论omentin-1、AQP4、VILIP-1水平为ALVOS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监测其水平进行早期预测,采取针对性治疗,改善血管再通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网膜素-1 水通道蛋白4 视锥蛋白样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英滨 张浩 +2 位作者 王欢 万功山 高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5-991,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病例57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记录...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病例57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记录患者血压、血糖、术前是否溶栓、发病到溶栓及动脉取栓时间。术前进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侧支循环情况评估,记录术后血管再通、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及麻醉方式。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根据患者术后CT/MRI结果分为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组和有症状性颅内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等级及术后血管再通比例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1),入院NIHSS评分和发病到取栓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ASPECTS评分高、侧支循环良好、血管成功再通是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而发病到取栓时间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有症状性出血组患者年龄、术前溶栓比例以及血管再通比例均高于非症状性出血组(P<0.05)。术前溶栓和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症状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基线ASPECTS和NIHSS评分、术前溶栓、抗血小板药物、侧支循环和血管再通情况及发病到取栓时间均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症状性颅内出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小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姜彩霞 张昕红 +2 位作者 卜范艳 刘杰 李慧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4049-4051,共3页
目的了解首次发病的小血管闭塞性卒中(SAO)患者的早期认知功能。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的SAO患者82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我院门诊的健康体检者55例为对照组。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 目的了解首次发病的小血管闭塞性卒中(SAO)患者的早期认知功能。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的SAO患者82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我院门诊的健康体检者55例为对照组。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MMSE评分分别为(28.08±1.12)分、(28.78±1.9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CA评分分别为(16.25±6.08)分、(26.33±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各条目比较显示,两组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命名、语言、抽象、定向力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O患者发病早期存在认知功能障碍;MoCA较MMSE能更敏感地反映认知功能的变化,更适于SAO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塞性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A对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评估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亚利 孔祥泉 +6 位作者 徐海波 熊茵 刘定西 于群 彭振军 常时新 戴文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 :提高对外周动脉狭窄的MRA征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方法 :对不同狭窄程度和狭窄长度的模型行 2DTOFMRA、MCA、CEMCA和 3DCEMRA检查 ,并与造影结果和真实值对照。结果 :2DTOFMRA、MCA、CEMCA和 3DCEMRA对明显狭窄 (69% )的分级准确... 目的 :提高对外周动脉狭窄的MRA征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方法 :对不同狭窄程度和狭窄长度的模型行 2DTOFMRA、MCA、CEMCA和 3DCEMRA检查 ,并与造影结果和真实值对照。结果 :2DTOFMRA、MCA、CEMCA和 3DCEMRA对明显狭窄 (69% )的分级准确度分别为 3 6.4%、9.1%、18.2 %和 72 .7%。 3DCEMRA对明显狭窄 (≥ 5 0 % )的狭窄程度的评估优于其他MRA方法 (均P <0 .0 0 1) ,但与造影和真实值比仍有高估 (均P <0 .0 0 1)。对狭窄长度的评估 2DTOFMRA明显高估 (P <0 .0 0 1) ,3DCEMRA评估价值与造影和真实值相当 (均P >0 .0 5 )。结论 :3DCEMRA无论是图像质量、狭窄程度的评估还是狭窄长度的测量均有明显优势 ,但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 ,需累积经验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A 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机械取栓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徐昕 张汤钦 +7 位作者 吴康飞 徐骏峰 许向军 许友清 尚贤金 黄显军 杨倩 周志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09-517,共9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既往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静脉溶栓、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发病至置鞘时间、置鞘至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方法、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mTICI 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等。采用发病后90 d门诊或电话随访以获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依据侧支循环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软脑膜侧支循环0~1级,218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软脑膜侧支循环2级,220例)。依据发病后90 d mRS评分将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57例)和预后良好组(6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8例患者,其中男249例(56.8%),平均年龄(68±11)岁,中位基线ASPECTs 8(8,10)分,中位基线NIHSS评分15(12,18)分;颈内动脉闭塞35例(8.0%),颈内动脉T型闭塞150例(34.2%),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53例(57.8%);侧支循环不良218例(49.8%),侧支循环良好220例(5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高血压病(OR=1.973,95%CI:1.257~3.097,P=0.003)、空腹血糖水平(OR=1.097,95%CI:1.018~1.182,P=0.015)、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比颈内动脉T型:OR=0.099,95%CI:0.034~0.290,P<0.01;大脑中动脉M1段比颈内动脉T型:OR=0.412,95%CI:0.264~0.643,P<0.01)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接受机械取栓的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基线ASPECTs较高(OR=0.751,95%CI:0.580~0.973,P=0.030)、血管完全再通(OR=0.176,95%CI:0.045~0.681,P=0.012)、侧支循环1级(OR=0.209,95%CI:0.088~0.496,P<0.01)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1.111,95%CI:1.004~1.230,P=0.042)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及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不良(1级)患者不应被排除在机械取栓之外,基线ASPECTs、基线NIHSS评分和侧支循环是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提高血管再通程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干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术 侧支循环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状况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基于459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急诊取栓治疗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毅 纪亚晨 +7 位作者 吴康飞 王昊 郭亚鹏 许向军 尚贤金 杨倩 黄显军 周志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97-1402,共6页
目的探讨营养状态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EVT)患者90 d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行EVT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 目的探讨营养状态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EVT)患者90 d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行EVT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数据、手术资料及90 d预后。营养状态用预后营养指数(PNI)进行评估,即血清白蛋白(g/L)+5×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营养指标PNI与90 d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59例患者,平均年龄(68.29±11.21)岁,男性260例(56.6%),根据PNI分组:营养正常392例(85.4%)、中度营养不良44例(9.6%)和重度营养不良23例(5.0%)。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中无营养不良的比例高、年龄较小、糖尿病比例较低、基线血压较低、基线NIHSS评分较低、基线ASPECT评分较高、良好侧支循环及血管完全再通比例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除年龄、糖尿病、基线收缩压、血管成功再通、基线ASPECT评分、基线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外,PNI是EVT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度比重度OR=0.245,95%CI:0.066~0.908,P=0.035;正常比重度OR=0.185,95%CI:0.059~0.581,P=0.004)。结论营养状态是影响EVT治疗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营养状况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预后 预后营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晚期CTA图像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评估价值及对治疗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蕾 徐建 +2 位作者 辛奕 陈磊 苗重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4-959,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晚期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图像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ject early CT,ASPECT)评估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 目的探究基于晚期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图像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ject early CT,ASPECT)评估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前侧支状态及指导EVT治疗的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5例AIS-LVO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传统CTA扫描、晚期CTA扫描,由2名经验丰富(工作经验≥5年)的影像科医师通过3种扫描方法图像分别对早期侧支状态进行ASPECT,比较3种扫描方法主观评分、客观评价指标[噪声、信噪比(SNR)]、辐射剂量。所有患者均行EVT治疗,统计EVT治疗后3个月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3种扫描方法ASPECT,通过ROC曲线评价、对比3种扫描方法ASPECT预测EVT治疗预后的价值。结果头颅CT平扫ASPECT均较传统CTA扫描、晚期CTA扫描ASPECT评分高(F=9.205,P<0.001);晚期CTA扫描图像质量评分较头颅CT平扫、传统CTA扫描高,传统CTA扫描图像质量评分较头颅CT平扫高,晚期CTA扫描大脑中动脉M1段、颞叶图像噪声均较头颅CT平扫、传统CTA扫描低,传统CTA扫描大脑中动脉M1段、颞叶图像噪声均较头颅CT平扫低(P<0.05);晚期CTA扫描CDTIVOL、DLP、ED均较头颅CT平扫、传统CTA扫描低,传统CTA扫描CDTIVOL、DLP、ED均较头颅CT平扫低(P<0.05);预后不良患者治疗前通过头颅CT平扫、传统CTA扫描、晚期CTA扫描图像评估早期侧支状态ASPECT均较预后良好患者低(P<0.05);CT平扫、传统CTA扫描、晚期CTA扫描ASPECT预测AIS-LVO患者EVT治疗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17、0.791、0.854。结论晚期CTA图像ASPECT对于AIS-LVO患者EVT前侧支状态具有较高评估价值,可有效减少患者所受辐射剂量,为临床早期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依据,以利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侧支状态 ASPECT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及术后并发症处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诒田 艾祥柏 +2 位作者 黄小淦 符传艺 赵建农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4期1899-1903,1913,共6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我国居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的并发症最为严重,死亡风险极高。研究表明,恢复血流灌注是有效挽救缺血脑组织的一线治疗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我国居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的并发症最为严重,死亡风险极高。研究表明,恢复血流灌注是有效挽救缺血脑组织的一线治疗方法,一般以机械取栓为主,静脉溶栓为辅。尽管如此,但大血管闭塞并机械取栓后仍然存在着并发症,如穿刺点出血及感染、血管痉挛、血管夹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转化、再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等。本文通过回顾相关并发症的研究分析,阐述取栓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及相对应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子君 李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APCLVO)虽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却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选取合适的治疗手段以改善APCLVO患者的预后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评估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基于影像学评估的血管再通策略的优化,越...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APCLVO)虽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却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选取合适的治疗手段以改善APCLVO患者的预后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评估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基于影像学评估的血管再通策略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通过精准影像学评估筛选后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开展积极的血管内治疗,可以使患者显著获益。该文就近年APCLVO的影像学评估技术及治疗方式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对APCLVO的早期诊断和基于神经影像学评估的最优治疗策略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影像评估 再通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扫描在制定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手术方案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强 陈燕 段志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87-489,497,共4页
在20名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患者中,根据血管扫描结果接受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其中9例术前兼行常规血管造影,术中证实血管扫描的检查结果。血管扫描的准确性90%(18/20)。结果表明:血管扫描技术对决定血管造影及经皮腔内血管... 在20名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患者中,根据血管扫描结果接受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其中9例术前兼行常规血管造影,术中证实血管扫描的检查结果。血管扫描的准确性90%(18/20)。结果表明:血管扫描技术对决定血管造影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穿刺入路具有重要价值,在部份病例可以代替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前的常规血管造影。血管扫描具有检查省时、图像直观、定位准确等特点,对临床医师在制定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手术方案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塞性疾病 血管扫描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血栓切除装置可作为颅内外大血管闭塞性疾病溶栓后的辅助治疗
13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672-672,共1页
关键词 血栓切除 血管闭塞性疾病 溶栓后 动脉内 辅助治疗 装置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颅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后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14
作者 廖安宇 赵敏行 +9 位作者 袁康 黄抗默 郭志良 黄显军 段振晖 刘锐 肖国栋 刘文华 周志明 朱武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8期515-523,578,共10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汉市第一...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且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穿刺时间(OTP)、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TIN/SIR)评分0~2分;良好侧支循环:ASTIN/SIR评分3~4分]、手术时长(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至手术器械撤出时间)、闭塞部位、取栓次数、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根据术后是否采用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主要结局为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安全性结局包括发病后90 d死亡(mRS评分6分)、术后24 h内任何颅内出血、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基于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中P<0.05的变量采用最近邻匹配法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的主要结局和安全性结局的差异。以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56例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男195例,女161例,年龄32~92岁,中位年龄70(61,78)岁。其中替罗非班组76例,非替罗非班组280例,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患者114例,预后不良患者242例。(1)1∶1倾向性评分前,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良好侧支循环、静脉溶栓、mTICI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是否行静脉替罗非班治疗患者66对,共132例,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5%(32/66)比30.3%(20/66),P=0.033],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病死率、术后24 h内任何颅内出血、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房颤动、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良好侧支循环、取栓次数、替罗非班治疗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后未成功再通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低的年龄(校正OR=0.942,95%CI:0.906~0.978,P=0.002)、较低的入院时NIHSS评分(校正OR=0.855,95%CI:0.777~0.941,P=0.001)、良好侧支循环(校正OR=5.534,95%CI:2.141~14.301,P<0.01)、替罗非班治疗(校正OR=2.774,95%CI:1.092~7.046,P=0.032)、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以颈内动脉闭塞为参照;校正OR=4.874,95%CI:1.428~16.632,P=0.011)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结论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发病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且未增加出血风险。未来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非成功再通 替罗非班 血管闭塞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闭塞性血管病的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28
15
作者 高山 黄一宁 +2 位作者 汪波 李敬府 金征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34-336,共3页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狭窄≥ 75 % )或闭塞患者 (ICASO)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证实的ICASO患者 66例 (单侧病变 5 0例 ,双侧 16例 )。临床分为脑梗死组、TIA组和无体征组。...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狭窄≥ 75 % )或闭塞患者 (ICASO)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证实的ICASO患者 66例 (单侧病变 5 0例 ,双侧 16例 )。临床分为脑梗死组、TIA组和无体征组。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 (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血流速度 (Vmca)并判断颅内侧枝循环的开放。结果 ①与DSA比较TCD对前交通动脉 (ACOA)判断的敏感性 97% ,特异性 93 % ;后交通动脉 (PCOA)敏感性 92 % ,特异性83 % ;眼动脉 (OA)开放的敏感性 98% ,特异性 90 %。无体征组和TIA组ACOA和PCOA同时存在的出现率高 ,而脑梗死组则仅有OA存在的出现率最高。②狭窄同侧Vmca(3 9 5 5± 13 2 8)cm/s明显低于对侧 (78 90± 2 4 15 )cm/s(P <0 0 1) ,频谱低平呈波浪状。脑梗死组低于TIA组和无症状组 (P <0 0 5 )。结论 TCD可以无创性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并与临床表现相关。前后交通动脉代偿良好时不易出现脑梗死 ;仅有眼动脉反向存在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明显降低往往提示代偿不足 ,易发生缺血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经颅多谱勒超声 闭塞性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血管炎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阳 董徽 蒋雄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407,共4页
血栓闭塞性血管炎是一种罕见的、累及中青年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的炎症性闭塞性疾病。由于在男性吸烟者中多见,该病被认为可能是吸烟触发的自身免疫反应。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目前尚无特异的诊断试验和血清学阳性标记物,血管造影有助... 血栓闭塞性血管炎是一种罕见的、累及中青年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的炎症性闭塞性疾病。由于在男性吸烟者中多见,该病被认为可能是吸烟触发的自身免疫反应。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目前尚无特异的诊断试验和血清学阳性标记物,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血栓闭塞性血管炎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较差。现综述该病的诊治现状和进展,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血管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再通术改善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认知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益 史树贵 +5 位作者 陈康宁 胡俊 刘渠 卢龙 文珊 郭俊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再通术对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变(chronic total cerebrovascular occlusion,CTO)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并与未进行血管再通的CTO患者进行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CTO患者55例,其中介入再通组(治疗组... 目的观察介入再通术对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变(chronic total cerebrovascular occlusion,CTO)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并与未进行血管再通的CTO患者进行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CTO患者55例,其中介入再通组(治疗组)21例,非再通组(对照组)34例,比较术后12、24个月认知功能情况,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血管危险因素、认知功能等基线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认知功能(12个月后MMSE、Mo CA,24个月后MMSE、Mo CA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介入再通术可以明显改善CTO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再通术 慢性闭塞性血管 缺血性卒中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塞性血管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
18
作者 肖军 杨庭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闭塞性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显像对闭塞性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蕴忠 刘秀杰 +8 位作者 何作祥 张卫和 张正 吴清文 莫丽君 刘华平 郭风 陈白屏 程显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2年第4期206-208,共3页
根据肺动脉造影和肺灌注显像检查。65例闭塞性肺血管病中,33例诊断为肺栓塞症(大块),肺灌注显像呈肺段以上分布的血流灌注缺损;32例不能解释的肺动脉高压中,20例诊断为慢性哑型肺血栓栓塞症,肺灌注显像呈不均匀的斑片状稀疏缺损;12例诊... 根据肺动脉造影和肺灌注显像检查。65例闭塞性肺血管病中,33例诊断为肺栓塞症(大块),肺灌注显像呈肺段以上分布的血流灌注缺损;32例不能解释的肺动脉高压中,20例诊断为慢性哑型肺血栓栓塞症,肺灌注显像呈不均匀的斑片状稀疏缺损;12例诊断为真正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肺灌注显像为正常或普遍稀疏。65例中63例肺动脉平均压增高,升高程度与肺血流受损范围和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 闭塞性血管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浆TXB_2和6-keto-PGF_(1α)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涛 王国丽 +1 位作者 刘浩 罗锡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3-74,共2页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浆TXB2和6-keto-PGF1α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陈涛王国丽刘浩罗锡圭(第一临床学院核医学科,沈阳110001)关键词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放射免疫分析循环血...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浆TXB2和6-keto-PGF1α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陈涛王国丽刘浩罗锡圭(第一临床学院核医学科,沈阳110001)关键词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放射免疫分析循环血液中TXA2和PGI2的平衡失调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塞性 脉管炎 血栓素 前列腺素F1Α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