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应力诱导的氧化应激在血管重建中的作用与机制
1
作者 尚梓琦 闫智杰 +1 位作者 齐颖新 黄凯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0-767,共8页
心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其发展与血管重建过程中的力学因素密切相关。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生理水平下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过量则引发氧化应激并对机体造成损伤。本文总结了血管系统中机械应力的类型和血管ROS的来... 心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其发展与血管重建过程中的力学因素密切相关。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生理水平下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过量则引发氧化应激并对机体造成损伤。本文总结了血管系统中机械应力的类型和血管ROS的来源,以及机械应力诱导的氧化应激在心血管疾病中对血管重建的作用与机制,有助于从细胞分子水平深入了解血管活动和疾病发生的本质,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潜在靶点。此外,由于机械应力诱导氧化应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机制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还预测了机械应力诱导氧化应激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潜在研究方向,以期为力学生物学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应力 氧化应激 血管重建 血管疾病 力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D-NAC)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
作者 杨静 胡宝琪 +1 位作者 刘茹佳 齐赟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D-NAC)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7 d龄健康级C57BL/6J小鼠14只,制造OIR小鼠模型后将小鼠按眼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小鼠左眼玻璃体内注射... 目的探讨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D-NAC)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7 d龄健康级C57BL/6J小鼠14只,制造OIR小鼠模型后将小鼠按眼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小鼠左眼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 g·L^(-1)的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 1μL;实验组小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 g·L^(-1)的D-NAC 1μL。采用视网膜铺片荧光染色法和Photoshop软件计算各组小鼠血管闭塞区面积和病理性新生血管面积,qRT-PCR检测小鼠视网膜炎症因子mRNA表达,ELISA检测小鼠视网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含量。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出生后第17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血管闭塞区面积[(13.55±3.42)mm^(2)]小于对照组[(21.92±3.13)mm^(2)],面积减少3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6,P<0.0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面积[(7.24±2.11)mm^(2)]低于对照组[(10.12±2.7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5)。出生后第16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CAM-1、CCL-7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出生后第16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GFAP(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和IBA-1(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出生后第16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TNF-α含量[(16.40±5.58)ng·g^(-1)]低于对照组[(22.01±5.82)ng·g^(-1)],含量降低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P=0.002)。结论玻璃体内注射D-NAC可能通过降低视网膜炎症因子水平、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促进OIR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大分子 N-乙酰半胱氨酸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血管重建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应力诱导的氧化应激在动脉瘤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凯 姜宗来 齐颖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2-232,共1页
目的机械应力在多种血管疾病的血管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中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探究了机械应力诱导的氧化应激在动脉瘤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收集腹主动脉瘤临床样本;使用Ang II构建小鼠高血压和动... 目的机械应力在多种血管疾病的血管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中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探究了机械应力诱导的氧化应激在动脉瘤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收集腹主动脉瘤临床样本;使用Ang II构建小鼠高血压和动脉瘤模型,超声检测腹主动脉直径,DHE和ESR检测血管超氧化物的总产量;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构建内皮特异性敲除小鼠验证相关基因的表达和作用;使用Flexcell 5000张应变加载系统对VSMCs施加15%、1.25 Hz周期性张应变模拟VSMCs在体所受到的周期性张应变;使用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对内皮细胞施加不同的剪切力;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SIM)观察细胞核形态;使用H_(2)O_(2)以及H_(2)O_(2)联合抗氧化剂HZCR等处理VSMCs细胞。结果Ang II构建小鼠高血压和动脉瘤模型,小鼠血管的氧化应激水平显著上升。腹主动脉瘤临床样本的氧化应激水平也显著上升。周期性张应变显著提高血管VSMCs的氧化应激水平,扰动流可以显著提高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H_(2)O_(2)促进VSMCs细胞核畸变和表型转换。抗氧化剂HZCR等可以有效缓解H_(2)O_(2)引发的细胞核畸变,恢复血管功能。结论异常升高的周期性张应变显著提高血管氧化应激水平,引发VSMCs核畸变,进而导致动脉瘤血管重建,抑制血管的氧化应激水平可以有效缓解动脉瘤血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水平 力学生物学 细胞核形态 血管重建 腹主动脉瘤 内皮细胞 超氧化物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核骨架蛋白异常剪接在高血压血管重建中的力学生物学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包晗 马腾志 +1 位作者 黄凯 齐颖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3-53,共1页
目的动脉血管组织承受脉动血压而产生的周向张应变在高血压疾病过程中明显增加。异常增加的张应变力学刺激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迁移等多种功能改变,然而其力学生物学机制仍未阐明。方法和结... 目的动脉血管组织承受脉动血压而产生的周向张应变在高血压疾病过程中明显增加。异常增加的张应变力学刺激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迁移等多种功能改变,然而其力学生物学机制仍未阐明。方法和结果收集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样本,构建腹主动脉缩窄高血压动物模型,并应用FXTM-5000T细胞周期性张应变加载系统在体外对VSMCs施加不同幅度张应变力学刺激,探讨核骨架蛋白在高血压高张应变诱导VSMCs功能异常中的作用和机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大鼠高血压模型胸主动脉和高张应变加载VSMCs中核骨架蛋白Lamins出现明显选择性剪接异常,主要表现为Lamin A前体显著增加,剪接异构体Lamin A和Lamin C显著降低,Lamin B1和Lamin B2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深入研究表明,张应变力学加载和血小板微囊泡生物学刺激分别激活VSMCs细胞质膜钙离子通道和细胞核膜离子转运蛋白,抑制核骨架蛋白Lamin A加工酶活性,引起Lamin A剪接异常。RNA干扰或者过表达结果显示,Lamin A前体增加促进VSMCs异常增殖和凋亡。结论选择性剪接是真核生物特有的转录产物加工过程,周期性张应变和血小板微囊泡调控核骨架蛋白选择性剪接加工酶,诱导剪接前体Lamin A累积参与高血压血管重建。本研究为血管重建机制的阐明和疾病防治新靶点的选择提供新的力学生物学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高血压模型 力学刺激 腹主动脉缩窄 血管重建 血管平滑肌细胞 选择性剪接 钙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在机械应力诱导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5
作者 姚庆苹 娄悦 +1 位作者 黄凯 齐颖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8-368,共1页
目的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机械应力通过复杂的应力信号转导网络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非编码RNA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引起巨大关注,其在机械应力引起血管重建中的机制初见端倪。方法前期... 目的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机械应力通过复杂的应力信号转导网络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非编码RNA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引起巨大关注,其在机械应力引起血管重建中的机制初见端倪。方法前期应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结合基因芯片,近期应用临床动静脉瘘样本、大鼠移植静脉模型和体外细胞张应变加载模型等,结合多组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多种分子生物学实验和超分辨影像技术,检测了多种非编码RNA的功能。结果发现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正常血压对照大鼠(WKY)胸主动脉中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表达谱不同。然后结合PCR验证结果和表达值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以及IPA数据库分析,研究揭示了lnc RNAXR007793调控VSMCs增殖和迁移功能的机制。移植静脉模型中筛选到12个环状RNA,Circ RNA TET3通过吸附mi R-351-5p调控VSMC迁移;circ UVRAG也可以影响VSMCs的黏附和迁移。并且深入研究环状RNA的成环机制,发现可变剪切因子NOVA1与pre-RNA circ UVRAG共定位,可以影响circ UVRAG的表达水平。Lnc RNA MIAT受到张应变调控,并且与RNA binding protein动态结合,调控细胞周期。结论非编码RNA通过多种复杂机制,在机械应力诱导血管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移植静脉 正常血压 血管重建 血管疾病 机械应力 胸主动脉 影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调控血管重建的力学生物学机制和转化研究
6
作者 黄凯 齐颖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4-54,共1页
目的机械应力在多种血管疾病的血管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了心肺血管的力化生转换机制与疾病潜在治疗靶标。方法构建高血压、动脉瘤、静脉移植以及机械通气导致肺损伤等多种机械应力诱导的血管损伤模型;使用DHE以及ESR检... 目的机械应力在多种血管疾病的血管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了心肺血管的力化生转换机制与疾病潜在治疗靶标。方法构建高血压、动脉瘤、静脉移植以及机械通气导致肺损伤等多种机械应力诱导的血管损伤模型;使用DHE以及ESR检测损伤血管的氧化应激状态;使用H&E和VVG染色检测血管重建情况;应用Flexcell-5000体外细胞周期性张应变加载系统对VSMCs施加周期性张应变;电子秤称量小鼠体重、Seahorse检测线粒体功能和细胞代谢,构建小鼠特异性敲除模型。结果高血压、动脉瘤、静脉移植以及机械通气肺损伤血管均发生血管重建,血管的氧化应激水平显著上升;异常上升的周期性张应变可以显著提高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提高血管的氧化应激水平可以有效增加小鼠的体重、降低小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导致小鼠骨骼肌功能下降,基因敲除小鼠氧化应激水平显著降低、小鼠运动功能得到恢复、有效降低了机体的肥胖。结论异常升高的周期性张应变显著提高血管氧化应激水平,引发高血压、动脉瘤以及急性肺损伤血管发生血管重建;血管的氧化应激亦可以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降低骨骼肌运动功能,进而导致机体肥胖;调节血管氧化应激水平对缓解高血压、动脉瘤、急性肺损伤以及肥胖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细胞线粒体 血管重建 小鼠体重 急性肺损伤 氧化应激 血管疾病 血管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调控的ALKBH2在机械应力调控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继婷 胡玮宜 +1 位作者 齐颖新 黄凯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5-385,共1页
目的机械应力在静脉移植和高血压血管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氧化应激调控的ALKBH2在张应变调控的静脉移植和高血压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与结果采用“套管法”构建大鼠静脉移植模型。术后1周,移植静脉SMCs数目显著增加,... 目的机械应力在静脉移植和高血压血管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氧化应激调控的ALKBH2在张应变调控的静脉移植和高血压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与结果采用“套管法”构建大鼠静脉移植模型。术后1周,移植静脉SMCs数目显著增加,中膜层增厚;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移植静脉ALKBH2表达情况,与自身对照相比,ALKBH2表达显著升高。使用Flexcell 5000张应变加载系统对静脉SMCs施加10%、1.25 Hz周期性张应变模拟静脉SMCs在移植后所受到的周期性张应变,Western Blot结果表明,ALKBH2表达水平明显上升。活细胞特异性内质网蓝色荧光探针标记结果显示,10%周期性张应变可以显著促进静脉SMCs内质网的活化。此外,构建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探索异常上升的周期性张应变对血管氧化应激以及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情况。DHE染色结果显示,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组织中ROS水平显著上升。培养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使用10μM H_(2)O_(2)对VSMCs进行刺激并观察ALKBH2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0μM H_(2)O_(2)可以显著提高VSMCs中ALKBH2的表达水平。结论异常升高的周期性张应变显著提高血管氧化应激水平,进而上调ALKBH2诱导血管VSMCs发生表型转换以及血管重建,ALKBH2有望成为缓解静脉移植内膜增生和高血压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张应变 移植静脉 氧化应激水平 血管重建 自身对照 血管组织 静脉移植 套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调控的DNA双加氧酶Tet2在机械应力调控的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
8
作者 姜涛 任赫 +2 位作者 胡玮宜 黄凯 齐颖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6-666,共1页
目的探究氧化应激调控的DNA双加氧酶Tet2在机械应力调控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在体构建大鼠静脉移植、小鼠机械通气动物模型,研究两种机械应力条件下移植血管和肺组织中Tet2表达水平与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H&E染色评估血管... 目的探究氧化应激调控的DNA双加氧酶Tet2在机械应力调控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在体构建大鼠静脉移植、小鼠机械通气动物模型,研究两种机械应力条件下移植血管和肺组织中Tet2表达水平与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H&E染色评估血管内膜增生以及肺组织损伤情况;蛋白免疫印记以及免疫荧光检测Tet2以及靶分子表达及定位情况;划痕实验检测VSMCs迁移能力。Flexcell 5000力学加载系统对静脉VSMCs加载周期性张应变,研究静脉VMSCs在高张应变条件下Tet2表达水平、表型转换以及迁移变化情况。结果静脉移植术后1、2周血管内膜增生显著、机械通气后肺组织损伤评分升高,两种动物模型组织Tet2以及VSMCs收缩表型标志物均表达下调,肺组织中内皮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分子occludins和ZO-1以及内皮细胞间血管内皮钙黏素表达含量显著降低。DHE染色显示,移植静脉以及高机械通气后肺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显著上升,免疫染色结果显示,静脉移植术和机械通气后Tet2表达水平降低而足体生成增多。机械牵拉显著降低VSMCs中Tet2、收缩表型标志物表达,促进足体生成和细胞迁移。结论机械应力下氧化应激水平显著上升,进而下调Tet2诱导血管VSMCs发生表型转换以及血管重建,Tet2有望成为静脉移植失败以及机械通气后肺损伤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膜增生 移植血管 血管重建 内皮细胞 动物模型 氧化应激 机械应力 静脉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移植和静脉曲张血管重建的共同力学生物学机制研究
9
作者 胡玮宜 齐颖新 黄凯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66-266,共1页
目的探究机械应力在静脉移植和静脉曲张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共同机制。方法采用RNA-seq检测人静脉曲张和正常静脉m RNA表达。差异基因(DEGs)进行生信分析,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差异基因。构建大鼠静脉移植模型验证差异基因。Flexce... 目的探究机械应力在静脉移植和静脉曲张血管重建中的作用和共同机制。方法采用RNA-seq检测人静脉曲张和正常静脉m RNA表达。差异基因(DEGs)进行生信分析,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差异基因。构建大鼠静脉移植模型验证差异基因。Flexcell-5000加载系统对静脉VSMCs施加周期性张应变,观察VSMCs氧化应激状态、差异基因表达以及细胞表型转换。在人动静脉瘘(GSE220796),冠状动脉移植物(GSE241205)以及大鼠经静脉移植物(GSE152538)数据库中分析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探寻血管重建的共同力敏感分子以及力学生物学机制。结果静脉曲张血管627个基因差异表达,412个上调,215个下调。DEGs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细胞骨架等细胞组分密切相关,静脉曲张过程主要与细胞迁移、平滑肌表型转换以及MAPK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MLCK在静脉曲张中表达与人动静脉瘘,冠状动脉移植物以及大鼠静脉移植物血管表达趋势一致。周期性张应变提高血管氧化应激水平而抑制MLCK基因和蛋白表达。大鼠MLCK存在x1~x55种可变剪接形式,共编码4种蛋白,高周期性张应力使MLCK亚型x1、x2上调,亚型x4、x5下调。结论异常升高的周期性张应变显著提高血管氧化应激水平,下调MLCK亚型x4和x5,引发血管重建,MLCK可能是周期性张应变引发血管重建的共同力敏感分子和潜在治疗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动静脉瘘 血管重建 静脉曲张 移植物 静脉移植 细胞外基质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纳米聚合物对视网膜血管重建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静 齐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6-530,共5页
目的通过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抑制活性氧(ROS)的表达,研究ROS抑制剂纳米试剂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聚合物(D-NAC)对视网膜血管重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I... 目的通过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抑制活性氧(ROS)的表达,研究ROS抑制剂纳米试剂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聚合物(D-NAC)对视网膜血管重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IR+Dendrimer组(OIR模型+玻璃体内注射Dendrimer)和OIR+D\|NAC组(OIR模型+玻璃体内注射D-NAC),通过从出生后第7天(P7)到P12暴露在含体积分数75%O 2的环境,从P12到P17返回到含体积分数21%O 2的环境,建立小鼠OIR模型。谷胱甘肽(GSH)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GSH浓度。视网膜荧光染色定量对比两OIR组小鼠间视网膜血管闭塞区(VO)和病理性新生血管(NV)面积,qRT-PCR检测两OIR组小鼠之间视网膜NV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差异,ELISA法检测两OIR组小鼠之间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差异,qRT-PCR检测两OIR组小鼠之间视网膜Delta样4配体(DLL4)/Notch通路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差异。结果GSH检测结果显示,P12、P13、P14、P16、P17时,正常对照组与OIR+Dendrimer组小鼠视网膜GSH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P16和P17,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小鼠视网膜GSH水平升高(P<0.05)。视网膜铺片染色结果显示,在P17,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VO及病理性NV面积均减少(均为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P16,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小鼠视网膜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VEGF、VEGF受体2、促红细胞生成素mRNA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小鼠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P16,与OIR+Dendrimer组相比,OIR+D-NAC组小鼠视网膜DLL4/Notch通路相关因子Hey1、NRARP、DLL4、Notch1、Hes1和Hey2 mRNA水平均降低(均为P<0.01)。结论ROS抑制剂D-NAC通过抑制DLL4/Notch信号通路促进OIR的生理性NV形成,抑制病理性NV形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大分子 N-乙酰半胱氨酸 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 血管重建 新生血管 DLL4/Notch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血管重建和OpenFOAM的血流动力学模拟的自动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
11
作者 郭昊昱 施鎏鎏 刘金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5-65,共1页
目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病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心血管疾病发病隐匿,因此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血流动力学可以通过模拟得到一些临床检测不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壁面切应力,震荡剪切系数等,正逐... 目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病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心血管疾病发病隐匿,因此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血流动力学可以通过模拟得到一些临床检测不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壁面切应力,震荡剪切系数等,正逐渐引起许多医生和学者的关注。为了迅速、准确地获取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血管分割、建模和基于Open FOAM的血流动力学仿真与分析方法。方法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经过预处理的血管CT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实现对血管结构的准确提取。接着,采用移动立方体算法对分割后的二值化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生成真实的血管结构模型。最后,对三维血管模型进行精细处理,并利用Open FOAM进行血流动力学仿真,来获得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通过对比实验,本文所提方法在血管的三维重建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同时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与主流商业软件结果吻合度较高。此外,该方法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处理效率。结论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为医生迅速准确地提供血流动力学分析参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参数 血管结构 血管疾病 移动立方体算法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三维重建 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重建术历史沿革
12
作者 佟志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9-605,共7页
脑血管重建术正在不断更新迭代,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定量调节桥血管血流量的方法,如何重建直径<0.5 mm的动脉穿支等问题。本文回顾血管重建术的诞生和脑血管重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脑血管重建术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技术、脑血管重建... 脑血管重建术正在不断更新迭代,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定量调节桥血管血流量的方法,如何重建直径<0.5 mm的动脉穿支等问题。本文回顾血管重建术的诞生和脑血管重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脑血管重建术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技术、脑血管重建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脑血管重建术迭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促进脑血管重建术的迭代及其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重建 医学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与脑血管重建术
13
作者 佟志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5-598,共4页
脑血管重建技术的迭代伴随“复杂颅内动脉瘤”概念的变迁,脑血管重建技术逐步改变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本文重点阐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显微外科技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概念变迁和治疗难点、脑血管重建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复杂颅... 脑血管重建技术的迭代伴随“复杂颅内动脉瘤”概念的变迁,脑血管重建技术逐步改变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本文重点阐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显微外科技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概念变迁和治疗难点、脑血管重建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等,旨在促进脑血管重建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高质量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重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灌注成像评价脑血管重建术对烟雾病患者短期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申伟 陈谦 +5 位作者 黄伟 成惠林 杨毅卿 李维德 马标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脑血管重建术对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月就诊的14例烟雾病患者在术前和脑血管重建手术后7 d进行头部CT血管成像和CTP。对14例患者分别行联合脑血管重建...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脑血管重建术对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月就诊的14例烟雾病患者在术前和脑血管重建手术后7 d进行头部CT血管成像和CTP。对14例患者分别行联合脑血管重建术(12侧)和间接脑血管重建术(4侧)。在CTP上将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皮质区作为感兴趣区(ROI),进行各参数配对t检验。结果 (1)两种血管重建术后7 d,烟雾病患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有减少,联合术式组患者对比剂达峰时间缩短,间接术式组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后7 d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均增加,联合术式组术前为(4.5±0.6)s,术后7 d为(4.7±0.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间接术式组患者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CTP随访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脑血流灌注改善明显。结论 CTP检查显示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短期内可能改变脑血流灌注,但脑组织缺血状态无明显变化;间接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血流灌注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联合脑血管重建 间接脑血管重建 CT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激光致心肌血管重建的组织学效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静萱 赵蕊 +5 位作者 陈凤荣 张明杰 毛节明 李建权 张萍 葛霁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419-421,共3页
目的;研究两种激光在心肌血管重建术(TMR)中的组织学效应。方法:实验犬随机分为2组:连续波CO2激光组(n=20)及调制Nd:YAG激光组(n=10),2组均经心外膜法行激光打孔,观察激光孔道的组织学改变。结果:CO2激光孔道周围出现明显... 目的;研究两种激光在心肌血管重建术(TMR)中的组织学效应。方法:实验犬随机分为2组:连续波CO2激光组(n=20)及调制Nd:YAG激光组(n=10),2组均经心外膜法行激光打孔,观察激光孔道的组织学改变。结果:CO2激光孔道周围出现明显的碳化带、凝固性坏死层及心肌变性层,经8周的修复,出现不同程度的微循环改建,尤以碳化程度轻的部位为著;而Nd:YAG激光孔道未见碳化物形成,凝固性坏死及心肌变性范围明显减小,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均较CO2激光减轻。结论:Nd:YAG激光孔道的热损伤程度轻,有利于心肌内微循环改建,以改善心肌供血,且具有术中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血管重建 激光 治疗应用 病理学 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重建用于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被引量:24
16
作者 毛颖 周良辅 +3 位作者 宋冬雷 冷冰 顾宇翔 朱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脑动脉瘤治疗中的脑血管重建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起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进行颞浅动脉—挠动脉—大脑中动脉(STA-RA-MCA)搭桥手术,共治疗9例难治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重建后采用颈部颈内动脉慢性... 目的探讨难治性脑动脉瘤治疗中的脑血管重建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起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进行颞浅动脉—挠动脉—大脑中动脉(STA-RA-MCA)搭桥手术,共治疗9例难治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重建后采用颈部颈内动脉慢性阻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闭塞载瘤动脉或行动脉瘤孤立术。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8例吻合血管通畅,并通过阻断载瘤血管而使动脉瘤不显影。1例吻合口狭窄伴血管痉挛。随访显示8例治愈患者无动脉瘤复发或破裂。结论脑血管重建,结合急性或慢性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是目前较为合适和有效的脑血管重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动脉 血管重建 脑动脉瘤 搭桥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重建手术与保守治疗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军 李爱民 +4 位作者 陈震 吴海滨 张洪伟 王富元 刘希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84-1087,共4页
目的观察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手术与保守治疗后的疗效,以探讨治疗出血型烟雾病、减少再出血率的适宜方法。方法 2002年1月~2014年12月经CT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出血型烟雾病82例,其中脑内出血18例(22.0%),脑室出血20例(24.4%),... 目的观察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手术与保守治疗后的疗效,以探讨治疗出血型烟雾病、减少再出血率的适宜方法。方法 2002年1月~2014年12月经CT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出血型烟雾病82例,其中脑内出血18例(22.0%),脑室出血20例(24.4%),脑内出血破入脑室38例(46.3%),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7.3%)。10例(12.2%)合并动脉瘤。急诊行脑内血肿清除术32例、脑室外引流术22例、囊性动脉瘤栓塞术7例,另21例对症止血降颅压治疗。病情稳定3个月后行血管重建术48例(直接血管重建16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联合血管重建32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及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继续保守治疗34例。随访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分为轻度(>60分)、中度(40~60分)及重度(<40分)功能障碍,以及再出血、死亡情况。结果 82例随访0.6~12年,平均7.8年。直接血管重建组16例中12例(75.0%)轻度功能障碍,1例(6.2%)中度功能障碍,3例(18.8%)重度功能障碍,无死亡及再出血;联合血管重建组32例中25例(78.1%)轻度功能障碍,3例(9.4%)中度功能障碍,4例(12.5%)重度功能障碍并再出血,其中2例死亡;保守治疗组34例中15例(44.1%)轻度功能障碍,9例(26.5%)中度功能障碍,10例(29.4%)重度功能障碍并再出血死亡。结论再出血是出血型烟雾病的预后不良和致死的主要原因。血管重建手术可能减少再出血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出血 血管重建 保守治疗 随访 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支架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29
18
作者 苏浩波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宋进华 汪涛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8-952,共5页
目的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 目的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4例症状性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5例患者术后3~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DSA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裸支架 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联合血管重建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41
19
作者 黄良珍 刘朝晖 +1 位作者 彭浩 赵建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34-937,共4页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术与传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试验组...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术与传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试验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通过CT灌注成像(CTP)观察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指标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以及术侧与对侧的比值(即r CBF、r CBV、r MTT、r TTP),并对术后半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的CBF、CBV高于对照组,MTT、TT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周和1个月时的r CBF、r CBV、r MTT、r 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1周时的r CBF、r CBV值高于术后1个月时,r MTT、r TTP低于术后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GOS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恢复较好(包括良好和中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而恢复较差(包括重残、植物状态、死亡)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术在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同时能有效改善受损脑组织的血供,疗效显著,预后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血管重建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增强双期扫描和血管重建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伟 张宗军 +1 位作者 苏宏 陈君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005-1007,共3页
目的 分析Budd Chiari综合征的CT增强双期扫描影像学征象 ,评价血管三维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3 2名患者CT扫描增强动脉期延迟时间为 3 0s ,门脉期延迟时间为 70s。血管三维重建方式为表面阴影遮盖法 (SSD)和多平面重建法 (MPR)。所... 目的 分析Budd Chiari综合征的CT增强双期扫描影像学征象 ,评价血管三维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3 2名患者CT扫描增强动脉期延迟时间为 3 0s ,门脉期延迟时间为 70s。血管三维重建方式为表面阴影遮盖法 (SSD)和多平面重建法 (MPR)。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腔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下腔静脉梗阻 :隔膜性 5例 ,闭塞性 15例 ,狭窄性 12例。肝静脉完全梗阻 10例 ,不完全梗阻 14例。可发现有两种肝外侧支循环形成 ,其中 10例有肝内侧支循环形成。SSD法血管重建可显示血管和侧支循环总体情况 ,而MPR法可多角度直接显示血管。结论 电子束CT增强双期扫描和血管三维重建可全面评价Budd Chiari综合征的血管和器官病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电子束CT 血管重建 影像学征象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