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检查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朱铭 翟鸿元 钟玉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11045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了心血管造影检查,采用的设备包括早期的快速换片心血管造影设备,电影心血管造影设备和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使用了不同的心血管造影技术。结果... 目的探讨和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11045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了心血管造影检查,采用的设备包括早期的快速换片心血管造影设备,电影心血管造影设备和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使用了不同的心血管造影技术。结果用快速换片心血管造影设备和常规正侧位投照时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0.5%,用电影心血管造影设备和轴位成角投照技术时的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0.0%,采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轴位成角投照技术和非离子型对比剂时的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6.5%。结论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而言,使用动态电影摄片,作数字血管减影,采用轴位成角投照技术,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和快速注射对比剂是取得高质量图像和理想诊断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血管造影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先天性 检查技术 血管造影设备 非离子型对比剂 血管造影技术 诊断符合率 血管造影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跟踪造影检查下肢血管病变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权 狄镇海 +6 位作者 王美荣 王晓川 刘文新 张建 毛学群 江佩珍 张爱琴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5期369-370,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跟踪造影技术检查下肢血管性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通过造影床的两次移动 ,先摄取未注射对比剂的下肢影像 ,再摄取注射后的血管图像 ,两者相减 ,得到整个肢体连续的血管减影图像。结果 :12例患者行 16例次跟踪造影均... 目的 :探讨血管跟踪造影技术检查下肢血管性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通过造影床的两次移动 ,先摄取未注射对比剂的下肢影像 ,再摄取注射后的血管图像 ,两者相减 ,得到整个肢体连续的血管减影图像。结果 :12例患者行 16例次跟踪造影均获得成功 ,11例发现病变 ,其中 9例下肢血管广泛性存在动脉粥样硬化 ,伴不同程度的狭窄 ;2例患者血管完全闭塞 ,其中 1例行经导管血栓旋切术后再通 ,另 1例溶栓治疗后 ,行PTA球囊扩张并置入血管内支架 1枚。结论 :利用跟踪造影技术检查下肢血管性病变 ,操作简单 ,患者痛苦小 ,病灶部位显示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跟踪造影检查 下肢血管病变 介入放射学 肢体动脉狭窄 血管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双出口的心血管造影诊断 被引量:4
3
作者 吕亚萍 唐光才 +2 位作者 陈洪亮 晏志刚 李玉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6期484-484,共1页
关键词 血管造影诊断 右心室双出口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收缩期杂音 家族遗传病史 血管造影检查 X线胸部平片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造影在联体儿的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铭 高伟 +2 位作者 刘艳 钟玉敏 陈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报道1例胸腹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介绍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对1例胸腹联体儿的2名婴儿分别行左心室造影,右心室造影,降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结果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清楚地显示了心脏与外周血管的形... 目的报道1例胸腹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介绍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对1例胸腹联体儿的2名婴儿分别行左心室造影,右心室造影,降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结果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清楚地显示了心脏与外周血管的形态,并经胸腹联体儿分离手术证实。结论胸腹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血管造影对联体儿分离手术成功相当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体儿 血管造影 胸腹联体儿 血管造影 影像学诊断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造影技术 外周血管 降主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全脑血管造影对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国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1-581,共1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全脑血管造影 出血性 诊断价值 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疾病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不同型号留置针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沈小清 马清秀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21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将1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18G留置针、对照组采用24G留置针静脉留置后输注造影剂。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将1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18G留置针、对照组采用24G留置针静脉留置后输注造影剂。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使用18G静脉留置针输注造影剂能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 静脉留置针 留置针型号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的心血管造影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杰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0年第2期100-101,共2页
最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可由多达10余种解剖异常组合而成。一个完全的心血管造影检查应该清楚地显示复杂畸形每一个解部异常的细节,提供相应的血液动力学数据,为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案提供“全方位”的诊断依据。保证造影检查的质量... 最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可由多达10余种解剖异常组合而成。一个完全的心血管造影检查应该清楚地显示复杂畸形每一个解部异常的细节,提供相应的血液动力学数据,为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案提供“全方位”的诊断依据。保证造影检查的质量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胶片影质量不佳,投照体位不当,注药部位不够,造影剂剂量或注射速率不足是国内目前影响造影诊断的主要原因。在我们的工作中,院外会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先天性心脏畸形 造影诊断 造影 先天性心脏病 投照体位 血液动力学 手术适应证 注射速率 血管造影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用二氧化碳进行血管造影
8
作者 程守勤 张高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4年第2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血管造影检查 静脉血管造影 放射治疗中心 造影 病变情况 血管显像 血管 大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的血管内介入诊疗 被引量:2
9
作者 戚跃勇 邹利光 +4 位作者 孙清荣 黄岚 帅杰 周政 肖颖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517-520,共4页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38例大动脉炎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由 2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38例中 ,经血管造影...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38例大动脉炎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由 2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38例中 ,经血管造影按Lupi Herrera综合分型法 ,Ⅰ型 11例 ,Ⅱ型15例 ,Ⅲ型 7例 ,Ⅳ型 5例。主要受累的动脉包括锁骨下动脉 2 0例 (5 2 .6 % ) ,腹主动脉 15例 (39.5 % ) ,肾动脉 ,4例 (36 .8% ) ,胸主动脉 10例 (2 6 .3% ) ,颈动脉 9例 (2 3.7% ) ,髂动脉 9例 (2 3.7% ) ,腋动脉 7例(18.4 % ) ,肠系膜上动脉 4例 (10 .5 % ) ,冠状动脉 3例 (7.9% )和肺动脉 3例 (7.9% )等。 2 2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 12例行狭窄段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结论 血管造影有利于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内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盲法 支架置人术 肠系膜上动脉 髂动脉 血管造影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特殊情况的处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焦德让 尹龙 +7 位作者 范一木 佟小光 田会铭 康伟民 常斌鸽 王实 翟宝进 薛德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血管造影检查 临床诊断 出血原因 早期治疗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影像学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宝民 曹向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22-424,共3页
颅内动脉瘤是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最常见的表现。由于多数动脉瘤体积较小,在不发生破裂的情况下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只有较大动脉瘤或邻近脑神经和脑脊液循环通路时方可产生一定的压迫和阻塞症... 颅内动脉瘤是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最常见的表现。由于多数动脉瘤体积较小,在不发生破裂的情况下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只有较大动脉瘤或邻近脑神经和脑脊液循环通路时方可产生一定的压迫和阻塞症状,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的选择始终是一个难题。目前,脑血管造影检查仍然被认为是影像学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方法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如CT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随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神经影像学 诊断方法 造影技术 随访 出血性脑血管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造影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髂动脉瘤行血管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后致右肾盂积水一例
12
作者 詹辉 吴明华 +1 位作者 左毅刚 王剑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572-572,共1页
关键词 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血管造影检查 髂动脉 患者 术后 孤立性 右肾 髂总动脉 入院 胸心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 Insight软件术前肺部支气管血管成像的真实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望 陈亮 +3 位作者 王俊 闻伟 徐心峰 朱全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3,共6页
背景与目的精准肺段切除术已成为肺结节及早期肺癌外科治疗的首要选择,而其手术重点及难点则在于对病灶的精准定位与切除。DeepInsight为我中心与东软公司共同研发的精准肺部手术辅助软件,可术前明确肺部精确解剖,定位肺部病灶位置,此... 背景与目的精准肺段切除术已成为肺结节及早期肺癌外科治疗的首要选择,而其手术重点及难点则在于对病灶的精准定位与切除。DeepInsight为我中心与东软公司共同研发的精准肺部手术辅助软件,可术前明确肺部精确解剖,定位肺部病灶位置,此次研究即为验证DeepInsight肺部支气管血管成像辅助手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2016年8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20例预行手术治疗患者,所有入组患者肺部结节直径<2.0 cm,术前均行肺结节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使用DeepInsight软件术前进行术侧肺部支气管血管成像,识别受累肺段、肺动脉及肺静脉,2位胸外科医师采用5分法独立评估受累肺血管的可视性情况,χ^(2)检验评估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此外,术侧肺部血管虚拟成像及真实解剖对比,由2名胸外科主任医师最终决定受累肺血管情况。结果1,020例患者术前运用Deep Insight软件术侧肺部虚拟成像血管与术中受累血管的数量及空间解剖关系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相当满意。结论Dee术中进行p Insight软件肺部支气管血管虚拟成像可精准具化肺部真实血管情况,辅助肺段切除术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Insight软件 肺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检查 三维支气管血管成像 肺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萌 张鸿祺 +3 位作者 支兴龙 陈革 单永治 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总结经单侧椎板开窗入路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6例经脊髓MR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临床资料。结果  5 4例患者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 ,显示瘘口全部消失。... 目的 总结经单侧椎板开窗入路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6例经脊髓MR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临床资料。结果  5 4例患者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 ,显示瘘口全部消失。 38例患者术后 6个月行脊髓MR复查 ,显示脊髓周围的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 ,T2 像髓内高信号影消失或明显减少。 5 4例患者获随访 ,随访时间 3~ 36个月 ,2 4例症状完全消失 ,2 7例症状改善 ,3例无变化。结论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手术方法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术 临床表现 脊髓磁共振成像检查 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栓塞治疗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华 胡锦清 +4 位作者 林东 吴达明 汪登斌 杨燕敏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行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栓塞治疗。分析其MRI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中,MRI显示脊髓内弥漫性长T2信号影11例,...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行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栓塞治疗。分析其MRI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中,MRI显示脊髓内弥漫性长T2信号影11例,脊髓斑片状强化2例,脊髓背侧异常血管影6例。脊髓血管造影均能显示其瘘口和引流静脉,并反映其病变范围、供血状况及特征。4例行栓塞治疗患者其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主要确诊方法。MRI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内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 动静脉瘘 影像诊断 栓塞治疗 硬脊膜动静脉瘘 影像学特点 MRI DSA 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齐向前 黄承光 卢亦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4-576,共3页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是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但由于其发病率较低,起病隐匿,也是临床上最容易被误诊的脊髓疾病之一,若能及时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患者多数恢复良好;而一旦误诊误治,几...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是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但由于其发病率较低,起病隐匿,也是临床上最容易被误诊的脊髓疾病之一,若能及时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患者多数恢复良好;而一旦误诊误治,几年之内患者即可发展为不可逆的脊髓坏死,终身瘫痪。脊髓MRI检查可做为本病初步筛选,确诊需依靠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栓塞治疗和手术切断瘘口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提高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脊柱外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笔者就其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治疗方法 诊断 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脊髓血管畸形 误诊误治 SDAVF MRI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宏勤 毛伯镛 +3 位作者 武志峰 张跃康 张恒 游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结果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放射学特点 诊断标准 预后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君 李宝民 +3 位作者 李生 曹向宇 郭梅 龚海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 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关因素分析 颈动脉支架 置入术后 Logistic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流灌注 直线回归分析 手术前后 回归模型 狭窄程度 回顾性分析 影像学资料 半定量分析 手术后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经寰椎横突孔走行的椎动脉变异1例报告 被引量:6
19
作者 菅凤增 陈赞 凌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67-768,共2页
椎动脉不经横突孔直接走行在寰椎(C1)后弓下方,迂曲走行引起临床症状的病例非常少见,文献中仅检索到2例报告[1、2].但Tokuda等[3]在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在无骨结构异常的患者中,有0.7%的椎动脉走行在C1后弓下方,在合并寰枕融合及Klippel... 椎动脉不经横突孔直接走行在寰椎(C1)后弓下方,迂曲走行引起临床症状的病例非常少见,文献中仅检索到2例报告[1、2].但Tokuda等[3]在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在无骨结构异常的患者中,有0.7%的椎动脉走行在C1后弓下方,在合并寰枕融合及Klippel-Feil综合征的患者中,这种异常高达19.1%.我们在颅颈交界区手术解剖学研究中,发现1例未经横突孔直接沿寰椎后弓下方走行进入椎管的椎动脉.结合文献,对这一异常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变异 横突孔 KLIPPEL-FEIL综合征 走行 寰椎 血管造影检查 结构异常 临床症状 后弓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DSA、CTA还是MRA? 被引量:13
20
作者 沈建康 胡锦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15-417,共3页
自从1927年Moniz发明了脑血管造影术后,采用动脉内插管技术进行的脑血管造影一直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是决定是否施行手术治疗的唯一的最终依据。1977年Nudelman将计算机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首次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自从1927年Moniz发明了脑血管造影术后,采用动脉内插管技术进行的脑血管造影一直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是决定是否施行手术治疗的唯一的最终依据。1977年Nudelman将计算机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首次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动脉内造影的金标准地位。20世纪末,CTA和MRA技术的出现,使脑血管造影检查的金标准地位开始动摇,特别是近年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增强MRA扫描技术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垄断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MRA 颅内动脉瘤 金标准 CTA 血管造影检查 诊断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动脉内插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