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铁刚 刘增品 +1 位作者 赵林 付凯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7期2716-2717,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7例常规DSA阴性或动脉瘤显示欠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结果:21个动脉瘤中,常规DSA阴性1个,可疑2个,显示不清18个...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7例常规DSA阴性或动脉瘤显示欠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结果:21个动脉瘤中,常规DSA阴性1个,可疑2个,显示不清18个,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上均能清楚显示。结论: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较常规DSA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图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2
作者 段书朋 余万 +2 位作者 耿乐 陈爱东 魏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3-868,共6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21年1月—2023年3月行OPCABG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3例常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指导OPCABG(常规组),45例在CAG的基础上完善CCTA检查及三维图像重建辅助OPCABG(3D组),对两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指导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房颤、急性肾损伤、二次气管插管、脑梗死或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心脏超声和CCTA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1年CCTA及心脏超声随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组手术时间(250.7±41.4)min与常规组手术时间(271.0±57.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常规采用CAG指导OPCABG相比,增加CCTA检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徐力扬 李京雨 +2 位作者 张强 刘明 陈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0期1377-1379,共3页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 ,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 ,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 ,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 (2 / 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 (1/ 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 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 ,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程钢戈 朴龙松 +7 位作者 董连强 杜庆广 张晖 武琛 刘智良 马宏伟 黄永安 张宝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30-113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颅内动脉瘤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迭代重建算法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5
作者 黎佩君 黄飚 +3 位作者 梁长虹 朱文珍 冯结映 钟小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81-885,890,共6页
目的利用迭代算法重建的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的容积数据重组CT血管造影(PCTA)图像,分析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能力,探讨降低脑卒中CT检查辐射剂量的方法。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临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5例患者(605个动脉... 目的利用迭代算法重建的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的容积数据重组CT血管造影(PCTA)图像,分析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能力,探讨降低脑卒中CT检查辐射剂量的方法。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临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5例患者(605个动脉血管节段),使用256层螺旋CT进行头颅CT平扫、迭代算法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和常规头颅CTA检查。每个病例均分析11个节段的脑动脉,以常规CTA结果为标准,评估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 CT灌注扫描有效剂量为2.12 mSv。CTA未见狭窄或狭窄程度<30%的580个节段血管中,PCTA仅1个节段血管显示与CTA不符;CTA提示狭窄程度≥30%但达闭塞的19个节段血管中,12个节段血管PCTA与CTA结果一致,PCTA夸大了另外7个节段血管的狭窄程度;CTA发现闭塞的6个节段血管与PCTA显示结果一致。PCTA与CTA对脑内动脉血管显示一致性检验的Kw值均>0.75。结论迭代算法的头颅CT灌注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减低,而且从CT灌注的容积数据重组的动脉图像与CTA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 迭代重建算法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智平 戚跃勇 +1 位作者 梁开运 姜纯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4-934,937,共2页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颅内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重建术和表面成像术在椎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良浩 葛焕祥 +1 位作者 管卫 张国良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6期535-537,共3页
目的 :探讨容积重建术 (VR)和表面成像术 (SSD)在椎动脉CT血管 (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5例临床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椎动脉CTA检查 ,采用VR和SSD两种方法重建图像。VR通过容积漫游 ,SSD通过设置双阈值来显示椎动脉。结... 目的 :探讨容积重建术 (VR)和表面成像术 (SSD)在椎动脉CT血管 (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5例临床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椎动脉CTA检查 ,采用VR和SSD两种方法重建图像。VR通过容积漫游 ,SSD通过设置双阈值来显示椎动脉。结果 :65例 ,13 0支血管显示 12 9支 ,1支全程闭塞不显示。发现先天变异 3 1支 ;血管因骨质增生受压移位 17处 ;血管狭窄 2 1处 ;颅内段血管呈串珠状 45处 ;钙化 3处。讨论 :VR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全貌和伴行骨骼的解剖关系 ,大大提高椎动脉病变的检出阳性率。SSD优良图像仅占 5 0 %左右 ,约半数的病人椎动脉显示不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重建 表面成像 椎动脉 CT 血管造影 VR S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钱明珠 林伟 +3 位作者 姜丽 黄敏华 王建梅 魏倩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7-688,共2页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得类似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准确的延迟扫描时间,抓采到造影剂到达肾动脉峰值图像。结论检查的主要创新在于:采用卵圆中心法扫描(决定图像对比分辨率),而不是按顺序充填K空间;建立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综合病人年龄、血液循环时间、曲线斜率等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择层、择范围、多角度图像重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肾动脉造影 卵圆中心法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系统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江 陈晓海 +2 位作者 周康荣 颜志平 王建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0-642,655,共4页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 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 3DCEMRA成像。评价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 ,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 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 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 3DCEMRA成像。评价 3DCE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 ,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 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影术 (32例 )或手术 (8例 )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 ,3DCEMRA清楚显示肝动脉系统。 3DCEMRA准确显示所有 31例肝动脉系统的正常解剖。 3DCEMRA检出 9例解剖变异中的 7例。 3DCEMRA显示肝动脉解剖与变异的总体准确性为 95 %。 3DCEMRA又可显示肝内肿瘤染色、动静脉瘘形成以及肝动脉受累情况。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MRA 血管成像 增强磁共振 造影 解剖 诊断 CE 三维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诊断脑动脉瘤的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永建 朱建坤 谭理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355-356,共2页
目的 :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西门子Plus4Power型螺旋CT机对 2 0例颅内动脉瘤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 ,将其结果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影像片及开颅夹闭动... 目的 :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西门子Plus4Power型螺旋CT机对 2 0例颅内动脉瘤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 ,将其结果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影像片及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脑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 ,并与手术所见相吻合。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是可靠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术 ,可弥补常规CT和MRA的不足。经手术实践证实 ,可依据其制定动脉瘤手术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造影 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管内超声与X射线造影图像融合的血管三维重建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正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23,共8页
针对X射线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各自显示血管形态的局限以及互补性问题,提出将两种数据进行融合,准确重建血管的方法。首先从在超声导管回撤路径起点拍摄的两个角度的造影图像对中提取出导管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采用基于snake模型的半... 针对X射线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各自显示血管形态的局限以及互补性问题,提出将两种数据进行融合,准确重建血管的方法。首先从在超声导管回撤路径起点拍摄的两个角度的造影图像对中提取出导管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采用基于snake模型的半自动方法从各帧超声图像中提取出血管壁的内外膜边缘。最后,在Frenet-Serret标架中确定各相邻帧超声图像间的相对方位后,利用非迭代的统计优化方法确定各帧超声图像沿导管轴向的绝对方位,完成两种数据的融合。采用临床数据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误差和计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三维重建 图像融合 X射线血管造影 血管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旁路桥的开通
12
作者 郑敏文 宦怡 +5 位作者 葛雅丽 张卫达 左健 赵宏亮 白桂琴 李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1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EB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血流扫描及曲线分析 ,其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所有 5 3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 ...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1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EB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血流扫描及曲线分析 ,其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所有 5 3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 ,其中乳内动脉桥 12支 ,大隐静脉桥 40支 ,桡动脉桥 1支。通畅的桥血管 3 8支 (67.9%) ,不同程度狭窄 6支 (11.3 %) ,完全闭塞 9支 (17.0 %)。 12支乳内动脉桥支 11支通畅 (91.7%) ,40支大隐静脉桥支 2 7支通畅(67.5 %)。1支桡动脉桥闭塞。EBT桥血管血流曲线及定量参数可辅助判断开通情况。结论 :EBT三维血管重建成像及血流扫描是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极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 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EBT 冠状动脉旁路桥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彩色能量血管造影成像在中老年动脉性阳痿中的应用
13
作者 姚克纯 李利 胡海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078-1079,共2页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能量血管造影成像在中老年阳痿患者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彩色能量血管造影成像于注射前列腺素E1前及注药后 5min ,对 3 98例中老年阳痿患者及 15例正常对照者的阴茎动脉进行检查。结果 注射药物后 5min... 目的 探讨三维彩色能量血管造影成像在中老年阳痿患者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彩色能量血管造影成像于注射前列腺素E1前及注药后 5min ,对 3 98例中老年阳痿患者及 15例正常对照者的阴茎动脉进行检查。结果 注射药物后 5min对照组阴茎动脉走行较直 ,空间结构清楚 ;阳痿患者的阴茎动脉走行纡曲 ,增宽 ,呈串珠状 ,且空间结构紊乱。结论 三维彩色能量血管造影成像能较清楚地显示阴茎动脉的走行情况 ,立体反映阴茎动脉分布特点 ,对阳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彩色能量血管造影成像 中老年人 动脉性阳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三维重建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石 马宁 +4 位作者 郑爱民 李兴 宋杰 余雷 王学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 (3D Angio)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2 3例经常规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患者 ,行 3D Angio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 1 6例患者分别在行支架成形术前后作常规血管造影 ... 目的 总结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 (3D Angio)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2 3例经常规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患者 ,行 3D Angio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 1 6例患者分别在行支架成形术前后作常规血管造影 (2D Angio)和 3D Angio检查 ,分析其治疗前后血管的改善情况。结果  3D Angio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血管狭窄段的轮廓改变 ,准确地判断狭窄程度和范围 ;还可了解管腔内情况 ,显示管腔变小 ,凸凹不平和突向腔内的斑块。内支架成形术后 ,管腔轮廓恢复正常 ,腔内凸凹不平可变光整 ,突向腔内的斑块消失。结论  3D Angio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了解狭窄段管腔内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诊断 内支架成形术 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 股动脉穿刺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16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常规三维成像方案:与DSA对比研究
15
作者 LeeJH CholCG +2 位作者 ChaJ 王娟 周义成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5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螺旋CT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DSA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16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三维重建与传统解剖学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胜华 唐茂林 +4 位作者 徐达传 丁红梅 刘畅 李泽宇 田喜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照片进行比较。结果:利用三维软件可分割与重建出独立的骨、血管、皮肤、肌肉,所重建的图形可以分别单独显示,也可以组合显示。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等情况,但有显示误差,不适合数据采集。剥制标本上可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系统,可观察任一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与吻合等情况,可以进行数据测量,但不能同时显示多层结构。结论:血管灌注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对于观察人体血管的三维状态、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的走行与分布具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剥制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血管 血管造影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重建技术在产后盆腔动脉血管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艳红 王志坚 +4 位作者 余艳红 钟梅 徐乙凯 刘萍 陈淑滢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3-875,共3页
目的:探讨容积重建技术(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的方法,评价其三维图像的质量。方法:6例阴道分娩后疑为胎盘植入的产妇,经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采集数据,利用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网。结果: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获得了... 目的:探讨容积重建技术(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的方法,评价其三维图像的质量。方法:6例阴道分娩后疑为胎盘植入的产妇,经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采集数据,利用VRT三维重建产后盆腔动脉血管网。结果: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获得了良好的VRT立体图像。构建的6例患者血管图像均能观察到髂血管及其分支:髂总动脉6支;髂动脉分支11支(1支由于胎盘血管丛的遮挡不易观察而除外),其中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臀上动脉及臀下动脉均可见;阴部内动脉10支;子宫动脉6支;闭孔动脉2支;髂腰动脉2支。结论:VRT构建的产后盆腔动脉血管三维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可以清楚显示盆腔血管的大部分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重建技术 CT血管成像 盆腔动脉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ake模型的血管树骨架三维重建技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曹治国 彭博 +1 位作者 桑农 张天序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3-612,共10页
从两幅不同角度的造影图像实现血管树的三维骨架重建,传统重建方法常常需要较多的人工干预,才能为每一点找到准确的对应点.文中研究了一种基于Snake模型的重建方法.它在采用多尺度Gabor滤波提取造影血管中轴线的基础上,选取血管树分叉点... 从两幅不同角度的造影图像实现血管树的三维骨架重建,传统重建方法常常需要较多的人工干预,才能为每一点找到准确的对应点.文中研究了一种基于Snake模型的重建方法.它在采用多尺度Gabor滤波提取造影血管中轴线的基础上,选取血管树分叉点,优化几何变换矩阵,提高用以初始化Snake的对应点的准确性;然后,针对血管的特性,文中采用GVF(Gradient Vector Flow)流量场作为三维Snake的外部能量场,并给出最小化血管Snake模型能量函数的表达式,使Snake保持自身平滑连续的同时在空间中发生形变以逼近真实轮廓.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重建方法相比,不但减少了人工干预,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重建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SNAKE模型 GV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菊祥 白如林 +6 位作者 黄承光 卢亦成 严昺 陈怀瑞 吴小军 章国海 魏文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用。对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应用3D-DSA对术后部分患者评价诊治效果。结果常规DSA发现139例(64.1%)153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6例(71.9%)177个动脉瘤(检出率提高7.8%,P<0.01),其中有常规DSA漏诊的、直径<2mm的微小动脉瘤3个,发现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3D-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簧圈栓塞97例,夹闭52例,保守治疗7例;应用3D-DSA随访术后84例介入栓塞和45例开颅夹闭患者,效果良好。结论3D-DSA技术显著提高动脉瘤检出率,能多角度立体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为治疗和评价诊治效果提供精确丰富的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