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荣芳 靳晶晶 +4 位作者 梁向楠 钱玥彤 耿同会 白亚玲 徐金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55-1861,共7页
背景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心血管事件的生物标志物,MPV已被确定为心肌梗死、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MPV是否是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目的探讨... 背景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心血管事件的生物标志物,MPV已被确定为心肌梗死、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MPV是否是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目的探讨MPV水平与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09-01—1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患者343例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09-15,终点事件为出现血管通路事件(动静脉内瘘狭窄或血栓)或患者出现死亡。根据纳入患者MPV值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Q1组(MPV:6.1~8.1 fL),Q2组(MPV:8.2~8.8 fL),Q3组(MPV:8.9~9.6 fL),Q4组(MPV:9.7~14.1 fL)。比较4组MHD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动静脉内瘘血栓及狭窄的发病率等相关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使用多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MPV与血管通路事件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根据分层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343例MHD患者中60(17.5%)例患者出现血管通路事件,Q4、Q3、Q2、Q1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3.7%(29/86)、17.8%(16/90)、12.2%(10/82)、5.9%(1/8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4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91,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MPV水平升高仍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HR=1.59,95%CI=1.28~1.97,P<0.001),且随着MPV水平升高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P_(趋势)<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糖尿病分组,其他各亚组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_(交互)>0.05)。结论MPV水平升高可能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预测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的风险提供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管通路事件 动静脉内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面对不同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决策体验
2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4 位作者 李祥云 王洁 周娜 曹秀珠 赵林芳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0-845,共6页
目的 :探究肿瘤患者面对不同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决策体验,为构建其临床决策支持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4月—8月就诊于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且已置入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16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半... 目的 :探究肿瘤患者面对不同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决策体验,为构建其临床决策支持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4月—8月就诊于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且已置入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16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Nvivo软件整理访谈资料,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患者面对不同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决策体验归为3个主题群:(1)决策需求,包括知识与信息需求、与医护人员沟通需求及决策时间需求等;(2)决策支持,包括医疗资源支持、家庭与社会支持;(3)决策结局,包括肿瘤患者主动参与、医护患共同参与和肿瘤患者被动参与。结论 :肿瘤患者面对不同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决策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决策需求,且其决策参与程度存在差异,但现有的决策支持存在局限性,故医护人员应有意识地评估肿瘤患者期望参与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决策的程度,并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以满足其决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血管通路装置 护理决策 体验 定性研究 肿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之血管通路装置选择与置入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先娟 曹洁 +3 位作者 任凭 吕春 丁艳 高佩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3,共4页
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与置入在输液治疗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实践的发展,血管通路装置的种类和应用逐渐丰富。然而,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装置,及血管通路装置置入实践仍然是临床护... 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与置入在输液治疗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实践的发展,血管通路装置的种类和应用逐渐丰富。然而,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装置,及血管通路装置置入实践仍然是临床护理中的一大挑战。2024年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发布的第9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其旨在优化血管通路的选择与置入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本文对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和置入(vascular access device selection and insertion)部分进行解读,分析其中血管通路装置选择与置入的具体指导原则,探讨第8版及第9版两个版本《标准》的修订之处,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工作提供最新的证据指导,优化输液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治疗 实践标准 血管通路装置 静脉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2024年《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血管通路装置并发症的解读
4
作者 任凭 曹洁 +4 位作者 高佩 郭先娟 丁艳 吕春 陆小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497-2503,共7页
对美国输液护理学会2024年发布的第9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血管通路装置并发症的内容进行解读,旨在帮助临床工作人员深入理解血管通路装置并发症相关领域的实践标准,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以减少并发症,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护理。
关键词 输液治疗 实践标准 血管通路装置 并发症 标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成人患者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评估与选择的最佳证据总结
5
作者 耿可 王华芬 +3 位作者 俞超 高春华 黄昉芳 吴文丹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4-58,74,共6页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整合ICU成人患者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评估与选择的最佳证据。方法依据PIPOST确立循证问题,按照“6S”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相关数据库中ICU成人患者血管通路装置评估与适宜性选择的相关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整合ICU成人患者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评估与选择的最佳证据。方法依据PIPOST确立循证问题,按照“6S”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相关数据库中ICU成人患者血管通路装置评估与适宜性选择的相关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及原始研究等。检索时间为2018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1日。由2名经过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者对纳入文献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3篇,证据总结1篇,指南4篇,专家共识4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共提取9个主题总结出34条最佳证据。结论ICU成人患者血管通路装置评估与选择的最佳证据总结可以为医护人员临床决策提供借鉴,但临床情境复杂多样,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其自身情况适当调整选择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成年人 重症监护室 血管通路装置 评估 选择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孙黎 贺芳 +6 位作者 沙晓妍 黄文娟 周军 刘美仪 梁茜 顾莺 林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儿童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Devices,CVADs)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旨在促进证据临床转化,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导管安全管理水平。方法:系统检索儿童CVADs置...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儿童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Devices,CVADs)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旨在促进证据临床转化,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导管安全管理水平。方法:系统检索儿童CVADs置入、维护、拔除等方面文献,提取具体措施后,组织人员进行论证,并制定嵌入信息系统的方式,形成证据转化信息平台,并于2020年1月正式全面应用,比较使用前(2019年)、使用后(2020年—2023年)住院儿童CVADs并发症和非计划性拔管等结局指标情况。结果:应用平台后,住院儿童CVADs相关的并发症和非计划拔管率较应用前均有所下降(P<0.001)。结论: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从置管、维护到拔除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护士对循证证据的依从性,实现了儿童健康教育同质化,降低了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平台的应用能及时、客观地提供数据并预警,使各部门实现信息联通共享,提高了导管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 儿童导管安全 信息平台 循证实践 智慧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郑燕芳 刘云娥 +4 位作者 祝成红 汤海燕 王欢 杨亚坤 董水凤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穿刺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21年1-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院行超声引导下非... 目的 探讨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穿刺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21年1-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院行超声引导下非隧道式PICC置管的老年血管通路困难患者43例为对照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同法选取行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的同类患者4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随访6个月期间PICC相关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在术中情况比较中,观察组有41例(91.11%)一针穿刺成功,高于对照组的27例(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渗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随访6个月期间PICC相关并发症的比较中,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4.70%,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2.30%,低于对照组的1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对于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经上臂高位隧道式PICC置管,可以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维护方便,可降低导管滑脱率、减少非计划拔管及总并发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 皮下隧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管通路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患者血管通路装置决策辅助工具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华璐 何细飞 +3 位作者 郑云艳 阮海涛 吴德芳 万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6-128,F0003,共4页
决策辅助工具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减少其决策冲突,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血管通路。对化疗患者血管通路的重要性,决策辅助工具的类型(包括电子处方系统可集成工具、癌症患者血管通路困难置管工具、AVATAR工具、成人静脉通路困难认知... 决策辅助工具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减少其决策冲突,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血管通路。对化疗患者血管通路的重要性,决策辅助工具的类型(包括电子处方系统可集成工具、癌症患者血管通路困难置管工具、AVATAR工具、成人静脉通路困难认知辅助工具、结构化评估和决策工具、成本效用分析工具)、应用及效果、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促进临床应用血管通路装置决策辅助工具,落实患者参与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化疗 血管通路 中心静脉置管 决策冲突 决策辅助工具 静脉治疗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状 被引量:16
9
作者 钟永 蒲佳曦 +6 位作者 敖翔 彭卫生 彭张哲 李晓照 肖湘成 周巧玲 肖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70-1274,共5页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tiovenous fistula,AVF)的患者占87.60%、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12.40%。新导入患者61例,首次透析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患者占80.33%,AVF占8.19%,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9.84%,动静脉穿刺占1.64%。AVF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腕桡动脉-头静脉(76.55%)、肱动脉-头静脉(11.06%)、前臂中段桡动脉-头静脉(7.08%)、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和肱动脉-贵要静脉(5.31%)。AVF发生并发症占总AVF透析人数的34.07%,其中动脉瘤占24.34%。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采用AVF,而新导入透析患者中使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者比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静脉穿刺: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新方法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佳 余毅 +5 位作者 孙淑清 王琰 林曰勇 陈今 何明恩 薛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4-889,共6页
目的探讨双静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血管通路建立的优先级依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双静脉穿刺(VVP),根... 目的探讨双静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血管通路建立的优先级依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双静脉穿刺(VVP),根据通路建立情况将患者分为VVP组、TCC组及AVF组,每组均28例。对3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通路再循环阳性率及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结果通过6个月的随访比较,发现透析0、3、6个月时3组患者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平衡后尿素清除指数(eKt/V)、尿素下降率(U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VVP组患者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于TCC组和AVF组(0vs 14.28%、21.43%,P<0.05),通路通畅性不良发生率低于TCC组(0vs 21.43%,P<0.05);3组患者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VP操作简单,并发症及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透析充分性与常规通路无明显差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作为AVF无法建立且无法或不愿置入TCC患者的血管通路替代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静脉穿刺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透析充分性 通路再循环 通路相关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目标性监测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珍 邓琼 +5 位作者 章琦 曹先伟 唐素琴 饶思友 余奇 周芸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了解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及规范制定监测方法,对某院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所有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 目的了解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及规范制定监测方法,对某院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所有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共有门诊血液透析患者584例,血管通路总次数为64 203例次,发生感染79例,85例次,血管通路感染例次发病率为1.32‰。其中血管穿刺部位感染36例(42.35%),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49例(57.65%)。不同血管通路类型患者中人工血管患者的血管通路感染发病率最高(19.67‰),其次为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91‰)、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患者(0.73‰)、动静脉内瘘患者(0.09‰)。年龄>60岁、透析时间>1年、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是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通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49例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患者送检的血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39株。革兰阳性球菌36株(92.3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0株,其中6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3株(7.69%)。结论加强前瞻性目标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现状、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减少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诊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感染 目标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践效果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贾艳清 董永泽 +4 位作者 许秀君 沈华娟 姜红芳 蒋家翔 周美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2-745,共4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9月在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为研究对象。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187例病人为对照组,实施血管通路常规护理模式,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9月在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为研究对象。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187例病人为对照组,实施血管通路常规护理模式,2020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的199例病人为观察组,实施血管通路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循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通路并发症及再循环的发生率分别为13.06%、4.52%,对照组血管通路并发症及再循环的发生率分别为的25.67%、11.2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并发症,提高血管通路的通畅率,延长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全生命周期 并发症 再循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管穿刺法对透析血管通路狭窄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戴琳峰 唐莹 +2 位作者 邬碧波 刘瑾瑾 李勤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8期30-32,共3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液透析治疗中,两种血管穿刺法对血管通路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龄为3~6个月、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患者82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穿刺法分为钮扣法组(A组)40例...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液透析治疗中,两种血管穿刺法对血管通路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龄为3~6个月、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患者82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穿刺法分为钮扣法组(A组)40例和绳梯法组(B组)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龄、透析剂量及营养参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使用超声稀释法对患者的血管通路进行检测,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结果(1)分组时A、B两组在内瘘血流量和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6个月后,A组内瘘血流量(953.26±428.67)ml/min,比B组的(969.12±413.17)ml/min下降更为显著;A组血管通路狭窄率(30.95%)高于B组(22.50%),与研究初始时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绳梯穿刺法的通路狭窄发生率低于钮扣穿刺法,可延长通路的使用寿命。超声稀释法可前瞻性监测血管通路血流动力学意义上的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稀释法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的CT造影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惠民 刘士远 +2 位作者 于红 董生 叶朝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0-354,共5页
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要建立血管通路,但血管通路有其寿命,并常出现并发症。CT血管造影(CTA)可以提供优秀的通路血管三维影像,帮助临床症状体征的解释或提供治疗相关信息。本文就16层CT在血管通路成像中的应用技术、影像表现及其意义作一阐述。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瘘 CT静脉造影 CT血管造影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CT造影 CT血管造影 三维影像 治疗相关 症状体征 影像表现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中不同血管通路对重型肝炎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揭盛华 姚景宏 +2 位作者 张建傲 魏屏 何生松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两种不同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 ,及两种方法对治疗的影响。方法 将 8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 2组 ,分别采取股静脉插管 (插管组 )和前臂动、静脉穿刺 (穿刺组 )建立血管通路。... 目的 探讨应用两种不同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 ,及两种方法对治疗的影响。方法 将 8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 2组 ,分别采取股静脉插管 (插管组 )和前臂动、静脉穿刺 (穿刺组 )建立血管通路。观察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后治疗的有效率、感染发生率 ,以及对血液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补体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插管组和穿刺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75 .5 6 %和78.0 5 % ,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15 .5 6 %和 4 .88% ;血浆置换后血液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补体C3 均得到显著改善 ,除总胆红素降低幅度在穿刺组更加明显外 ,其余各值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体内各主要异常血液指标 ;与插管法相比 ,穿刺法在降低血液总胆红素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重型肝炎 人工肝 血管通路 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管通路两种再循环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颖秋 梅长林 叶朝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12-814,共3页
目的:评价葡萄糖注射试验(GIT)在血透中测定血管通路再循环率中的应用。方法:对8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采用尿素法(UT)和GIT两种方法进行再循环率测定,进行自身对照。并对其中17例患者行彩超检查,检查结果与UT、GIT进行对照。结果... 目的:评价葡萄糖注射试验(GIT)在血透中测定血管通路再循环率中的应用。方法:对8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采用尿素法(UT)和GIT两种方法进行再循环率测定,进行自身对照。并对其中17例患者行彩超检查,检查结果与UT、GIT进行对照。结果:GIT测定的阳性结果37例,阳性率为45.12%,UT测定的阳性结果29例,阳性率为35.36%。17例行彩超检查的血透患者均证实存在再循环,GIT测定的阳性率为100%,与彩超检查完全符合;UT测定阳性结果9例,阳性率52.94%,与彩超符合率较低。结论:GIT与UT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与彩超检查符合率高,比UT更准确,而且其具有价廉、简单、方便的优点,可以作为一项判断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新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 再循环率 尿素法 葡萄糖注射试验 血液透析滤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协调员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林 张颖君 +2 位作者 石梅 廖周谊 付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5期750-753,共4页
本文通过对国外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协调员的发展历史、角色功能和准入资格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国内设置血管通路协调员的可行性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协调员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协调员 注册护士 角色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医护联合门诊的设立与成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秀明 刘金凤 +2 位作者 牛洪艳 孙琳 薛丽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57,共5页
目的设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医护联合门诊,方便患者就诊,减少相关并发症。方法设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门诊,3名肾内科医生、3名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坐诊。医生负责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患者血管通路功能;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初始评估、记录超声... 目的设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医护联合门诊,方便患者就诊,减少相关并发症。方法设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门诊,3名肾内科医生、3名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坐诊。医生负责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患者血管通路功能;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初始评估、记录超声监测数据、制订穿刺计划并进行健康教育、预约随访。运行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接诊321例次,发现内瘘功能障碍138例次并及时转诊;与常规诊疗维护比较,早期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血肿发生率显著降低(均P<0.05),患者就诊后内瘘维护、功能锻炼合格率显著提高(均P<0.05),患者满意率达98.4%;专科护士表示该门诊是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良好平台。结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医护联合门诊的开设,可有效降低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优化患者就医体验,使专科护士获得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专科护理门诊 医护联合 内瘘 并发症 血肿 功能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临时血管通路的类型及护理 被引量:12
19
作者 汪红 王蔚蔚 +2 位作者 张美君 周玉坤 陈启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7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临时血管通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剑莹 郝丽 +1 位作者 张江淮 陈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5-557,共3页
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基本资料、首次血液透析(HD)不同血管通路(VA)的选择及动静脉内瘘(AVF)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分析首次HD时使用AVF与临时静脉置管(TCVC)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AVF使用寿命情况。首次H... 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基本资料、首次血液透析(HD)不同血管通路(VA)的选择及动静脉内瘘(AVF)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分析首次HD时使用AVF与临时静脉置管(TCVC)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AVF使用寿命情况。首次HD使用TCVC占72.9%,AVF占25.7%。自体AVF是本透析中心MHD患者最主要的VA(96.2%),但首次HD采用自体AVF的比例(25.7%)仍低于指南要求。提前建立AVF与其所受文化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利于减少患者AVF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后期内瘘血流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