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我科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并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GP)消融治疗的VVS患者42例。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的...目的:探讨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我科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并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GP)消融治疗的VVS患者42例。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根据1年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再发晕厥,分为未复发晕厥组和复发晕厥组。并以9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但未行导管消融治疗的VVS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消融术后1年随访期间,6例(14.3%)患者仍有晕厥发作。复发晕厥组、未复发晕厥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线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2.7)ms vs (9.8±3.7)ms vs(8.2±3.5) ms,P>0.05]。未复发晕厥组患者在术后1天的DC值迅速降低(P<0.05),在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期间DC值呈现缓慢增加趋势(P>0.05),但始终低于基线DC值(P<0.05);平均最慢心率和窦性QRS波的总体标准差及其差值的均方根在术后1天较之于术前(基线)均有所变化(P均<0.05),这一效果也持续至术后12个月(P均<0.05)。随访期间,复发晕厥组和对照组患者DC值和心率变异性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能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08至2012-1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HUTT检查的患者共1 223例,其中男性549例。患者年龄7-79岁,按年龄依次分为≤20岁组、21-40岁组、41-60岁组和〉60岁组。HUTT包括30 min的基础试验阶段和(或)20 min的药物(硝酸甘油)试验阶段。根据阳性患者血压和心电学的变化,VVS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结果:HUTT阳性率为51%(624/1 223例),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60.1%vs 39.9%,P=0.001)。四组阳性率依次为68.3%、49.1%、48.6%和47.9%。阳性患者中混合型占51.4%(321例),血管抑制型占28.7%(179例),心脏抑制型占19.9%(124例)。HUTT阳性类型的分布受年龄因素的影响(男性:χ2=15.65,P=0.016;女性:χ2=18.84,P=0.00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试验阶段74.8%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22.5(17.5-27.5)min,但无年龄性别差异(P〉0.05);药物试验阶段81.9%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7.5(5-10)min,女性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比男性提前(7.5 min vs 10 min,P=0.004),无年龄差异。结论:HUTT诊断VVS的阳性率、阳性分型和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诱发因素和前驱症状的差异。方法:入选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VVS患者128例(男性51例,女性77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晕厥诱因、前驱症状及对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的差别。结果:(1)VVS诱因:排尿作为诱因的晕厥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33.3%vs.5.2%,P=0.001);(2)VVS前驱症状:男性出汗(7.8%vs.18.2%,P=0.048)和胸闷(39.2%vs.66.2%,P=0.003)的发生率低于女性(;3)直立倾斜试验反应时间:药物激发阶段80%的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结局出现在7.5(5.0,10.0)min,女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早于男性患者(7.5 min vs.10.0 min,P=0.004)。结论:女性VVS患者胸闷和出汗发生率高于男性;排尿作为诱因的晕厥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混合型VVS的直立倾斜试验平均反应时间较女性延长。
文摘目的:探讨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我科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并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GP)消融治疗的VVS患者42例。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根据1年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再发晕厥,分为未复发晕厥组和复发晕厥组。并以9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但未行导管消融治疗的VVS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消融术后1年随访期间,6例(14.3%)患者仍有晕厥发作。复发晕厥组、未复发晕厥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线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2.7)ms vs (9.8±3.7)ms vs(8.2±3.5) ms,P>0.05]。未复发晕厥组患者在术后1天的DC值迅速降低(P<0.05),在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期间DC值呈现缓慢增加趋势(P>0.05),但始终低于基线DC值(P<0.05);平均最慢心率和窦性QRS波的总体标准差及其差值的均方根在术后1天较之于术前(基线)均有所变化(P均<0.05),这一效果也持续至术后12个月(P均<0.05)。随访期间,复发晕厥组和对照组患者DC值和心率变异性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能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
文摘目的:量化评价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下降过程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用于在晕厥相关症状出现前预测其发生。方法:选取20位直立倾斜试验证实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另选取20名正常对照者。所有被试在直立倾斜试验前都要平卧30 min,同时使用TCD 2 MHz Doppler监测探头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心电监护监测心率,使用连续每搏血压监测指端无创连续血压。在进行10 min基线数据采集后,被试继续进行70°直立倾斜试验,每位被试至少直立30 min,或在30 min内出现晕厥发作或晕厥前兆时或当被试出现突发血压下降≥20 mmHg时终止检查。利用多模态血流血压分析(multimodal pressure-flow analysis,MMPF)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时相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进行分析。利用信号分析的方法将脑血流信号记录中的重搏切迹深度量化测量,定义新的预测参数晕厥指数(syncope index,SI)用于评估血压变化时的脑血管张力。结果:病例组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存在明显下降(0.16±0.10 vs. 0.27±0.10, P <0.01),而对照组在倾斜试验结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组的患者,在晕厥发生前3 min,搏动指数与基线数据相比未见明显变化( P >0.05),但晕厥指数已出现明显下降( 0.23± 0.07 vs. 0.29±0.07, P <0.01)。结论:当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脑血流动态调节功能衰竭,小血管张力的丧失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是相关的;晕厥指数可以作为提前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的一个有用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