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结果的影响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胜 何佳 +2 位作者 苏艳东 杨海涛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3-1109,共7页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诊断报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操作医师和患者资料。根据从本院开展倾斜试验至研究结束这一阶段医...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诊断报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操作医师和患者资料。根据从本院开展倾斜试验至研究结束这一阶段医师的累计工作量,将医师分为低累计工作量组(累计50~100例)、中等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1~350例)、高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00~4000例;无医师累计工作量在351~999例),以及按医师的的性别、学历、职称分别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内和不同分组间医师倾斜试验报告诊断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名医师操作的6122例患者,22名医师个体之间的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等累计工作量组平均可疑阳性报告率显著高于低累计工作量组和高累计工作量组(3.21%vs.1.09%vs.1.62%,P=0.001),女性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男性医师(2.25%vs.1.07%,P=0.017),本科学历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研究生学历医师(2.46%vs.1.52%,P=0.013),初级职称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医师(3.40%vs.1.75%vs.2.53%,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论以阴性还是阳性作参照,中等累计工作量均是可疑阳性报告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不同操作医师个体之间的倾斜试验诊断报告率存在一定差异,中等累计工作量组操作医师更易出具可疑阳性诊断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诊断结果 累计工作量 回顾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贯玲儿 张海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为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心脏抑制型晕厥患者经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疗法有限,可建议使用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本文梳理了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中曲折发展经历并总结了原因,根据指南整理了目前适用于起搏治...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为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心脏抑制型晕厥患者经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疗法有限,可建议使用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本文梳理了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中曲折发展经历并总结了原因,根据指南整理了目前适用于起搏治疗的患者类型以及应用的局限性,心脏神经消融术可能成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另一种选择,但尚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适用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起搏器 直立倾斜试验 心脏神经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和性别对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姜雪 刘悦 +4 位作者 刘俊 阿米娜·艾海提 王超 方丕华 黄建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06-709,共4页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08至2012-1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HUTT检查的患者共1 223例,其中男性549例。患者年龄7-79岁,按年龄依次分为≤20岁组、...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08至2012-1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HUTT检查的患者共1 223例,其中男性549例。患者年龄7-79岁,按年龄依次分为≤20岁组、21-40岁组、41-60岁组和〉60岁组。HUTT包括30 min的基础试验阶段和(或)20 min的药物(硝酸甘油)试验阶段。根据阳性患者血压和心电学的变化,VVS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结果:HUTT阳性率为51%(624/1 223例),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60.1%vs 39.9%,P=0.001)。四组阳性率依次为68.3%、49.1%、48.6%和47.9%。阳性患者中混合型占51.4%(321例),血管抑制型占28.7%(179例),心脏抑制型占19.9%(124例)。HUTT阳性类型的分布受年龄因素的影响(男性:χ2=15.65,P=0.016;女性:χ2=18.84,P=0.004),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试验阶段74.8%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22.5(17.5-27.5)min,但无年龄性别差异(P〉0.05);药物试验阶段81.9%的阳性反应出现在试验开始后7.5(5-10)min,女性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比男性提前(7.5 min vs 10 min,P=0.004),无年龄差异。结论:HUTT诊断VVS的阳性率、阳性分型和发生阳性反应的时间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甘油与异丙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侯翠红 楚建民 +2 位作者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比较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与静脉泵入异丙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直立倾斜试验的326例患者。其中行基础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129例(硝酸甘油组),行基础加静脉泵入异丙肾上腺... 目的:比较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与静脉泵入异丙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直立倾斜试验的326例患者。其中行基础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129例(硝酸甘油组),行基础加静脉泵入异丙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197例(异丙肾上腺素组),比较两种药物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诱发阳性反应时间、血压心率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硝酸甘油组阳性率高于异丙肾上腺素组(46.9%vs 30.7%,P<0.01)。硝酸甘油组诱发阳性反应时间(7.8±3.6)分钟高于异丙肾上腺素组(5.6±1.5)分钟,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总试验时间硝酸甘油组明显短于异丙肾上腺素组[(37.8±3.6)分钟vs(72.6±7.3)分钟,P<0.01]。硝酸甘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异丙肾上腺素组低(0.9%vs 11.7%,P<0.01)。结论: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操作方便,完成试验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 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_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玉娟 王健怡 +3 位作者 李锦康 沈捷 徐萌 黄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DRB1)基因多态性Arg389Gly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晕厥组为不明原因晕厥(unexplained syncope,UPS)患儿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平均11.8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4例,其中男20例,...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DRB1)基因多态性Arg389Gly与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晕厥组为不明原因晕厥(unexplained syncope,UPS)患儿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平均11.8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4例,其中男20例,女34例,平均11.2岁。入选病例均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根据HUTT结果,分HUTT阳性组即VVS组和HUTT阴性组,各组病例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ADRB1基因Arg389Gly多态性。结果健康儿童的等位基因Arg389和Gly389的频率分别为73.15%和26.85%,HUTT阳性患儿等位基因Arg389和Gly389的频率分别为66.67%和33.33%,HUTT阴性患儿等位基因Arg389和Gly389的频率分别为85.42%和14.58%;HUTT阳性患儿的Gly389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HUTT阴性组患儿及健康对照儿(P<0.05)。HUTT阳性组共30例(55.6%),其临床分型中心脏抑制型6例(20.0%),混合型9例(30.0%),血管抑制型15例(50.0%),Gly389等位基因频率在各临床分型的分布为66.67%、33.3%和23.33%,心脏抑制型的Gly389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混合型和血管抑制型(P<0.05)。结论Gly389等位基因频率与VVS有相关性,可考虑作为小儿VVS的候选易感基因,提供临床早期筛查;Gly389等位基因频率与VVS临床分型中的心脏抑制型有相关性,可为其个体化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提供初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受体 基因多态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巍 郑黎晖 +6 位作者 姚焰 翁智远 乔宇 侯炳波 吴灵敏 郭金锐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通过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测定量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异常的迷走神经张力。方法:选取2013-06至2014-08于我科就诊的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28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以30例门诊就诊的无心血管系统异... 目的:通过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测定量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异常的迷走神经张力。方法:选取2013-06至2014-08于我科就诊的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28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以30例门诊就诊的无心血管系统异常的患者为对照组,行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查。结果(:1)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患者全天心率减速力[(9.4±2.9) ms]和昼间心率减速力[(8.9±2.9) ms]高于对照组全天心率减速力[(7.5±2.5) ms]和昼间心率减速力[(7.5±2.5)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昼夜心率减速力比值〉1者比例高于对照组(32.1% vs 6.7%,P=0.019)(;3)血管迷走性晕厥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139.8±34.0) ms]、差值的标准差(SDSD)[(29.9±15.7) ms]、差值的均方根(rMSSD)[(40.9±18.8) ms]均高于对照组SDNN[(115.5±29.4) ms]、SDSD[(21.8±6.6) ms]、rMSSD[(28.9±8.4)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全天心率减速力同晕厥发作呈正相关(比值比=2.045,95%可信区间1.100-3.801,P=0.024)。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异常升高,心率减速力是晕厥发作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迷走神经 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193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蔡高军 翁伟进 +3 位作者 师干伟 杨丽萍 彭飞 薛社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8-980,共3页
目的: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193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证实的VVS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发病诱因、晕厥先兆及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资料。提取HUTT检查阴性的晕厥患者的... 目的:通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193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证实的VVS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发病诱因、晕厥先兆及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资料。提取HUTT检查阴性的晕厥患者的HRV数据。结果:193例VVS患者中女性多见,共114例(59.1%)。常见反应类型为血管抑制型(VD)101例(52.3%),其次为混合型(MX)77例(39.9%),心脏抑制型(CI)仅15例(7.8%)。153例(79.3%)患者晕厥前有诱因。156例(80.8%)患者有先兆症状,其中胸闷79例(50.6%)、头晕54例(34.6%)和全身出汗52例(33.3%)为最常见的3个先兆症状。VVS组最大频域功率小时显著低于对照组。3种不同反应类型组间比较时,CI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低于VD组和MX组,除r MSSD的CI组与VD组以及最大频域功率小时的CI组与VD组比较外,差异均有显著性;VD组和MX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充分认识VVS的诱因和晕厥先兆表现,结合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VVS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心率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郑慧芬 王成 +5 位作者 曹闽京 何芝香 李茗香 林萍 薛小红 谢振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RV)。方法对27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阳性并诊断为VVS的HRV进行分析(研究组),并将2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康泰TLC3000A12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描记...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RV)。方法对27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阳性并诊断为VVS的HRV进行分析(研究组),并将2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康泰TLC3000A12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描记未发生晕厥时24h心电图,分析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组低频功率(L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在不同年龄段差别不明显(P>0.05);女性时域指标中SDANN及VLF、LF较男性明显降低(P<0.05);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VVS的HRV指标差异不明显。结论VVS儿童基础自主神经功能发生改变;HRV主要受性别影响,而年龄影响不明显;HUTT不同反应类型VVS的HRV不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率变异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自主神经调控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巍 郑黎晖 +4 位作者 乔宇 侯炳波 吴灵敏 郭金锐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08-1213,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和室早分析,以心率减速力定量评估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分析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每小时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减速力相关室早组(D-PVC组,n=14)和减速力无关室早组(I-PVC组,n=6)。20例患者均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GP)消融,其中16例同时行室早消融,术后再次评估室早负荷及心率减速力。结果:D-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呈正相关(P<0.05),同平均心率呈负相关(P<0.05),而I-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均不相关(P均>0.05)。20例患者标测并消融了39个呈阳性反应的GP,平均每例患者(1.9±0.9)个阳性GP。4例患者术中无室早,故未行室早的标测和消融治疗,其余16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早均起源于流出道,其中15例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1例为左冠窦起源。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早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平均随访(8.6±4.5)个月,晕厥复发1例,室早复发1例,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指标较术前显著减低(P<0.001),仅接受左心房GP消融且术后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4例患者室早负荷同基线相比显著降低(P=0.040)。结论:自主神经调控在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室早患者中影响了室早的发生和维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减速力相关室早患者的室早出现更加频繁,选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早搏 心率减速力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肖军 王琳 +7 位作者 朱超英 李红梅 苏轮 许洪玲 郭玉松 胡超 薛俊仙 陈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9-351,共3页
目的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T)观察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临床诊断明确的VVS患者30例为病例组,以年龄和性别为配比条件,在门诊选取无晕厥病史的患者为对照组。利用ET检测两... 目的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T)观察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临床诊断明确的VVS患者30例为病例组,以年龄和性别为配比条件,在门诊选取无晕厥病史的患者为对照组。利用ET检测两组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功能。结果病例组GABA、Glu、5-HT、Ach、DA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1.680,P>0.05),NE显著高于对照组(t=-3.552,P<0.001)。结论 VVS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NE活跃程度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神经递质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反复发作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萌 黄敏 +3 位作者 沈捷 肖婷婷 王健怡 黄玉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25 例确诊为VV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晕厥首次发作至直立倾斜试验之前5 年内的发作次数,分为晕厥发作次数2、3 次的低频次组及≥ 4 次的高频次组,对两组患儿资料进...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25 例确诊为VV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晕厥首次发作至直立倾斜试验之前5 年内的发作次数,分为晕厥发作次数2、3 次的低频次组及≥ 4 次的高频次组,对两组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5例VVS患儿中,低频次组84 例(67.2%),高频次组41 例(3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立倾斜试验检查年龄、晕厥发作时间、发作诱因、晕车史、阳性家族史是VVS高频次发作的相关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作诱因(OR = 3.723,95% CI :1.163 - 11.918,P = 0.027)、晕车史(OR = 5.929,95% CI :2.066 - 17.015,P = 0.001)、阳性家族史(OR = 6.794,95% CI :2.006 - 23.013,P = 0.002)是VVS高频次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持久站立引起的其他发作诱因、晕车史、阳性家族史对预测VVS患儿高频次晕厥发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反复发作 相关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杜军保 杨锦艳 金红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01-604,共4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由自主神经介导、多种因素触发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致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的短暂性意识障碍,同时伴有自主肌张力丧失,不能维持站立姿势而晕倒。患儿通常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晕厥,诱因多为持久站立、体位...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由自主神经介导、多种因素触发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致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的短暂性意识障碍,同时伴有自主肌张力丧失,不能维持站立姿势而晕倒。患儿通常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晕厥,诱因多为持久站立、体位改变、环境闷热等。目前VVS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诊断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易感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于侠 张宇 +1 位作者 朴金花 孙景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7-104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易感因素。方法选择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40例为观察组,并设健康体检的儿童4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的父母亦均予询问有关晕厥的病史,并做直立倾斜试验。检测两组体质指数、血压、血脂、...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易感因素。方法选择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40例为观察组,并设健康体检的儿童4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的父母亦均予询问有关晕厥的病史,并做直立倾斜试验。检测两组体质指数、血压、血脂、肌酸激酶(CK)。结果晕厥组22.5%患儿的母亲或父亲有过至少1次晕厥病史,直立倾斜试验中有17.5%的患儿家长为阳性;对照组中5%的家长有晕厥病史,2.5%的家长为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晕厥组的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质指数为(15.75±1.8)kg/m2,对照组体质指数为(17.97±2.7)kg/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K值(81.95±33.80)U/L,对照组(165.93±40.62)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遗传因素、体质指数、低肌酸激酶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体质指数 肌酸激酶 易感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共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廖莹 张清友 +3 位作者 李红霞 王瑜丽 刘平 杜军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3-788,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共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VVS及POTS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共患过敏性疾病与非共患过敏性疾病患...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共患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VVS及POTS儿童的临床资料,比较共患过敏性疾病与非共患过敏性疾病患儿的一般情况、症状评估、过敏指标以及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中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检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与症状评分/晕厥发生频率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7例患儿中(VVS43例,POTS 24例)共有21例(31%)共患过敏性疾病,伴随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皮炎及食物过敏,其中以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过敏组与非过敏组患儿在就诊年龄、性别比例、基础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过敏组相比,过敏组的起病年龄(月)较大[11±2 vs.9±3],病程(月)偏短[8.0(0.1,24.0)vs.12.0(0.1,144.0)]。在VVS患儿中过敏组晕厥发生频率(次/月)较非过敏组高[2.50(0.08,30.00)vs.0.25(0.03,5.00)]。过敏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50(0.70,5.90)vs.1.65(0.30,6.20)]及计数(×109)[0.18(0.05,0.71)vs.0.10(0.02,0.38)]较非过敏组更高,P均<0.05。VVS患儿中,过敏组与非过敏组相比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OTS患儿中,过敏组与非过敏组患儿在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及直立试验中心率增加最大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敏性疾病是VVS及POTS儿童常见的共患病,其中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具有过敏性疾病的患儿出现直立不耐受表现的起病年龄较大,更可能因短期内发作较为频繁而就诊;VVS合并过敏性疾病时晕厥发生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性 体位心动过速综合征 直立不耐受 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诱发因素与前驱症状的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郑黎晖 胡锋 +6 位作者 刘尚雨 沈利水 涂斌 李甲坤 张震昊 吴灵敏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诱发因素和前驱症状的差异。方法:入选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VVS患者128例(男性51例,女性77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晕厥诱因、前驱症状及对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的差别。结果...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诱发因素和前驱症状的差异。方法:入选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VVS患者128例(男性51例,女性77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晕厥诱因、前驱症状及对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的差别。结果:(1)VVS诱因:排尿作为诱因的晕厥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33.3%vs.5.2%,P=0.001);(2)VVS前驱症状:男性出汗(7.8%vs.18.2%,P=0.048)和胸闷(39.2%vs.66.2%,P=0.003)的发生率低于女性(;3)直立倾斜试验反应时间:药物激发阶段80%的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结局出现在7.5(5.0,10.0)min,女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早于男性患者(7.5 min vs.10.0 min,P=0.004)。结论:女性VVS患者胸闷和出汗发生率高于男性;排尿作为诱因的晕厥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混合型VVS的直立倾斜试验平均反应时间较女性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别差异 诱发因素 前驱症状 直立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巍 郑黎晖 +5 位作者 姚焰 乔宇 侯炳波 吴灵敏 郭金锐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57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难治性VVS患者,男性22例,平均年龄(43±14)岁,均对常规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57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57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难治性VVS患者,男性22例,平均年龄(43±14)岁,均对常规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57例患者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重建左心房模型,于左心房的5个自主神经节(GP)解剖分布区域消融,行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消融术中出现血压下降、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等迷走反应情况,消融终点为迷走反应消失。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晕厥、晕厥前兆的发生情况并复查动态心电图和直立倾斜试验。结果:52例(91.2%)患者在消融中诱发出迷走反应,并达到消融终点,5例患者未能诱发出明显的迷走反应。平均随访(36±22)个月,52例(91.2%)患者未发生晕厥,其中11例仍有心悸、黑朦及头晕等晕厥前兆发生,但术后每年晕厥前兆发作次数[(1.9±0.9)次/年]较术前[(6.2±5.5)次/年]明显减低(P=0.028),自觉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VVS复发。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心房心内膜去神经化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VVS安全、有效,能有效预防VVS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性 心内膜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黎晖 孙巍 +5 位作者 刘尚雨 梁二鹏 杜忠鹏 胡锋 吴灵敏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03-1207,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我科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并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GP)消融治疗的VVS患者42例。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的... 目的:探讨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我科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并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GP)消融治疗的VVS患者42例。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根据1年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再发晕厥,分为未复发晕厥组和复发晕厥组。并以9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但未行导管消融治疗的VVS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消融术后1年随访期间,6例(14.3%)患者仍有晕厥发作。复发晕厥组、未复发晕厥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线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2.7)ms vs (9.8±3.7)ms vs(8.2±3.5) ms,P>0.05]。未复发晕厥组患者在术后1天的DC值迅速降低(P<0.05),在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期间DC值呈现缓慢增加趋势(P>0.05),但始终低于基线DC值(P<0.05);平均最慢心率和窦性QRS波的总体标准差及其差值的均方根在术后1天较之于术前(基线)均有所变化(P均<0.05),这一效果也持续至术后12个月(P均<0.05)。随访期间,复发晕厥组和对照组患者DC值和心率变异性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能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导管消融 自主神经功能 心率减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可预警直立倾斜试验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凡 王汉斌 +6 位作者 彭清 孙云闯 张冉 庞博 方竞 张珏 黄一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0-438,共9页
目的:量化评价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下降过程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用于在晕厥相关症状出现前预测其发生。方法:选取20位直立倾斜试验证实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另选取20名正常对照者。所有被试在直立倾斜试验前都要平卧30 min,同时使用... 目的:量化评价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下降过程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用于在晕厥相关症状出现前预测其发生。方法:选取20位直立倾斜试验证实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另选取20名正常对照者。所有被试在直立倾斜试验前都要平卧30 min,同时使用TCD 2 MHz Doppler监测探头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心电监护监测心率,使用连续每搏血压监测指端无创连续血压。在进行10 min基线数据采集后,被试继续进行70°直立倾斜试验,每位被试至少直立30 min,或在30 min内出现晕厥发作或晕厥前兆时或当被试出现突发血压下降≥20 mmHg时终止检查。利用多模态血流血压分析(multimodal pressure-flow analysis,MMPF)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时相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进行分析。利用信号分析的方法将脑血流信号记录中的重搏切迹深度量化测量,定义新的预测参数晕厥指数(syncope index,SI)用于评估血压变化时的脑血管张力。结果:病例组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存在明显下降(0.16±0.10 vs. 0.27±0.10, P <0.01),而对照组在倾斜试验结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组的患者,在晕厥发生前3 min,搏动指数与基线数据相比未见明显变化( P >0.05),但晕厥指数已出现明显下降( 0.23± 0.07 vs. 0.29±0.07, P <0.01)。结论:当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脑血流动态调节功能衰竭,小血管张力的丧失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是相关的;晕厥指数可以作为提前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的一个有用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脑血流自动调节 非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效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春雨 刘光耀 何多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52-454,共3页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S)的疗效。方法:对15例倾斜试验(TTT)阳性的VS病人先后口服安慰剂和依那普利(5mg2/d)至少1周后复查TTT。结果:安慰剂组15例VS病人仅2例TTT试验转阴,转阴率...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S)的疗效。方法:对15例倾斜试验(TTT)阳性的VS病人先后口服安慰剂和依那普利(5mg2/d)至少1周后复查TTT。结果:安慰剂组15例VS病人仅2例TTT试验转阴,转阴率13.3%;依那普利组15例中TTT试验均转阴性,转阴率100%。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能是防治VS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性 药物疗法 依那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利平 杜忠东 +4 位作者 柴晓敏 王阳 王勤 高路 张永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366,共3页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诊断价值 儿童 硝酸甘油 舌下含服 不明原因晕厥 常见症状 儿科临床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