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族性视网膜血管迂曲继发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崎 李蕙 睢瑞芳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204-207,共4页
正常的视网膜血管应为直的或轻度弯曲,只有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血管才会变得扩张迂曲。高血流量、新生血管和血管充血都可以出现视网膜血管迂曲。文献报道的视网膜血管迂曲病例往往是全身性疾病在眼部的表现。本文报告一个家族性视网膜血... 正常的视网膜血管应为直的或轻度弯曲,只有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血管才会变得扩张迂曲。高血流量、新生血管和血管充血都可以出现视网膜血管迂曲。文献报道的视网膜血管迂曲病例往往是全身性疾病在眼部的表现。本文报告一个家族性视网膜血管迂曲家系,家系中的多例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迂曲 视神经病变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王康洁 李立 符琦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6期86-87,共2页
目的分析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方法 200例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迂曲分成对照组(无脑血管迂曲)和研究组(脑血管迂曲),各100例。对两组患者非卒中和卒中例数进行记录,分析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的... 目的分析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方法 200例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迂曲分成对照组(无脑血管迂曲)和研究组(脑血管迂曲),各100例。对两组患者非卒中和卒中例数进行记录,分析脑血管迂曲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脑血管迂曲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脑血管迂曲的影响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性别和年龄。结论脑血管迂曲与发生缺血性卒中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高龄、高血脂、高血压、女性均是脑血管迂曲发生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影响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迂曲 相关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造影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山钟 周云 +1 位作者 张超 关敬树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1期38-40,共3页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桡动脉路径冠脉造影的5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98例(迂曲组)、未发生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486例(正常...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桡动脉路径冠脉造影的5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98例(迂曲组)、未发生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486例(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率,分析不同动脉段患者的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率。结果 迂曲组患者的年龄(71.47±8.28)岁、女性占比68.37%、高血压占比81.63%均高于正常组的(65.04±10.09)岁、37.65%、70.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2型糖尿病占比、高血脂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70~79岁、80~86岁患者的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率均高于36~49岁及50~59岁患者, 70~79岁、80~86岁患者的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率均高于60~69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80~86岁患者的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8例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患者中,发生在桡动脉段72例(73.47%)、肱动脉段18例(18.37%)、腋动脉-锁骨下-主动脉弓段8例(8.16%)。结论 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与性别、年龄、高血压有关,女性患者的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率高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桡动脉路径 血管迂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迂曲的3.0T MRI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晖 王志强 +2 位作者 张惠英 柳治 李伟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迂曲时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选择经临床及MRI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走行迂曲患者36例(病例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52.11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等。健康志愿者36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迂曲时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选择经临床及MRI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走行迂曲患者36例(病例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52.11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等。健康志愿者36例(对照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50.36岁。行颅脑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检查,采用快速电影相位对比(Fast CINE PC)及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AIR)序列,测量基底动脉中段流速及后循环脑组织血流灌注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23.13±6.90)cm/s,峰值流速(32.85±10.19)cm/s,对照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31.82±6.39)cm/s,峰值流速(44.63±8.50)cm/s。病例组脑血管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延髓(105.46±7.16)、脑桥(109.60±5.95)、小脑(119.46±9.92)、枕叶(111.17±7.56)血流灌注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动脉迂曲可以引起血管内流速及流量的降低,但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量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血管迂曲 磁共振成像(MRI)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