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置管方法。方法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目的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置管方法。方法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用传统置管方法、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不能置入PICC,采用便携式血管超声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PICC。结果 183例患者中180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达98.36%,无一例导管异位,每例患者置管后连续观察3个导管留置日,均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结论此技术解决了传统置管方法受血管条件限制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置管方法。方法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用传统置管方法、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不能置入PICC,采用便携式血管超声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PICC。结果 183例患者中180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达98.36%,无一例导管异位,每例患者置管后连续观察3个导管留置日,均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结论此技术解决了传统置管方法受血管条件限制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文摘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