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计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被引量:13
1
作者 沈诚 范士志 +2 位作者 蒋耀光 陈建明 李志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6 5例癌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计数 (MVC)。结果 NSCLC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 83 .1%(5 4/ 6 5 ) ,有转移组癌组织中V...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6 5例癌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计数 (MVC)。结果 NSCLC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 83 .1%(5 4/ 6 5 ) ,有转移组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比例 (10 0 %,44/ 44)以及MVC(5 8.90± 31.45 )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 (47.6 %,10 / 2 1;2 1.44± 12 .77) (P <0 .0 1) ;Ⅲ期肺癌VEGF表达阳性率 (10 0 %,2 9/ 2 9)以及MVC(6 0 .2 4± 2 8.2 9)亦显著高于Ⅰ和Ⅱ期肺癌 (6 9.4%,2 5 / 36 ;19.5 3± 16 .2 7) (P <0 .0 1)。VEGF表达强度与MVC间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直径间VEGF阳性率和MVC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VEGF可能在NSCLC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检测VEGF表达及MVC有助于判断NSCLC转移及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VEGF、bFGF表达及与微血管计数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竹林 李永国 +4 位作者 黄生福 钟德午 吕方 刘栋才 柏敏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胃癌 VEGF BFGF 血管计数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计数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维荣 郑志超 +1 位作者 吴祝东 李廷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3-384,共2页
关键词 直肠癌 血管计数 临床病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计数与乳腺癌血行转移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惠锐 惠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605-607,共3页
目的:为探讨乳腺癌中肿瘤血管生成与血行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对30例原发浸润性乳腺癌腋淋巴结阴性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5例出现血行转移)。方法:肿瘤标本常规处理后FⅧ因子及生物素标记的荆豆素(UEA)免疫组化染色,光... 目的:为探讨乳腺癌中肿瘤血管生成与血行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对30例原发浸润性乳腺癌腋淋巴结阴性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5例出现血行转移)。方法:肿瘤标本常规处理后FⅧ因子及生物素标记的荆豆素(UEA)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200倍视野微血管数。结果:出现血行转移者平均微血管数108个,未出现血行转移者平均微血管数45个(P<0.001)。微血管数<80个者其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RFS)分别为87.5%、81.25%,而≥80个者其OS及RFS分别为28.6%、14.28%(P<0.002)。结论:瘤内微血管计数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 乳腺癌 血管计数 血行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腋窝淋巴结微小转移与肿瘤微血管计数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惠锐 赵凤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进一步分析,研究淋巴结微小转移灶及肿瘤微血管计数(MVD)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3年564例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48例(24例死亡,24例生存),分别用HE、EMA和CK19对原淋巴结病理切片... 目的:通过对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进一步分析,研究淋巴结微小转移灶及肿瘤微血管计数(MVD)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3年564例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48例(24例死亡,24例生存),分别用HE、EMA和CK19对原淋巴结病理切片进行复染,确定微小转移灶。将肿瘤病理切片用FVIII因子染色,确定微血管数目。结果:48例共882枚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灶为9.0%(79/882),死亡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计数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经统计学分析微血管计数对患者预后的判别能力大于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结论:本研究中淋巴结微小转移灶未显示出对生存的明显影响,而肿瘤的微血管计数与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血管计数 乳腺癌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计数和侵入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慕淳 张赟 +5 位作者 王金辉 王永刚 高吉 马天武 温建平 孔祥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94-796,共3页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与肾癌病理分期及术后发生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Ⅷ因子和CD34两种标记染色方法检测88例RCC组织标本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与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及是否发生转移的...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与肾癌病理分期及术后发生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Ⅷ因子和CD34两种标记染色方法检测88例RCC组织标本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与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及是否发生转移的关系。患者随访4年以上,分为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结果用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下对RCC组织标本的微血管进行计数,术后4年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中平均微血管数量分别为52.3和96.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复发转移组有微血管侵入者仅占总数42.3%,复发转移组中有微血管侵入者占76.5%(P<0.01);CD34标记下两者比例分别是47.1%和18.3%(P<0.05)。结论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对预测RCC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有参考意义,对于较易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并考虑及早进行靶向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计数 肾细胞癌 侵入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计数、CD_(44)V_6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艳萍 徐惠绵 张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CD44V6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治疗后随访8年以上的乳腺癌病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及CD44V6表达。将其结果与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及...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CD44V6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治疗后随访8年以上的乳腺癌病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及CD44V6表达。将其结果与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状况比较。结果:肿瘤内微血管数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死亡组癌组织内微血管数明显高于存活组。 CD44V6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80.4%,淋巴结阳性及组织学分级高的病例 CD44V6阳性表达率增加,死亡组CD44V6表达明显高于生存组。结论:微血管计数及CD44V6可做为估计乳腺癌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计数 MVC CD44V6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与肝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东生 徐惠绵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593-595,共3页
目的 :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性抗原 ,行SABC免疫组化染色 ,研究胃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及分布方式与肝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全组 75例胃癌标本 ,制成石蜡切片 ,SABC免疫组化染色后 ,2 0 0倍显微镜下计数 5个血管密度最高区中微血管数及微血管... 目的 :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性抗原 ,行SABC免疫组化染色 ,研究胃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及分布方式与肝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全组 75例胃癌标本 ,制成石蜡切片 ,SABC免疫组化染色后 ,2 0 0倍显微镜下计数 5个血管密度最高区中微血管数及微血管在癌组织内的分布方式。结果 :全部病例癌组织中微血管 (MVC)均值为 16 .70 7± 10 .718,MVC≥ 16者 ,肝转移发生率较MVC <16者明显增加 (P <0 .0 5 )。MVC分布为肿瘤内型者以分化型癌为多 ,较间质型更易发生肝转移。高血管组比低血管组预后差。结论 :胃癌组织中MVC的高低是胃癌预后的一个有用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计数 间质型 肝转移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与其临床预后的研究
9
作者 何伟民 袁莲香 +1 位作者 张斌 推文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59-860,共2页
关键词 鼻咽癌 血管计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晓冰 杨清绪 裴小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0-86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TGFβ1)的表达与微血管计数(MVC)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治疗的乳腺浸润性癌62例及12例正常乳腺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和CD34、VEGF及TGFβ1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TGFβ1)的表达与微血管计数(MVC)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治疗的乳腺浸润性癌62例及12例正常乳腺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和CD34、VEGF及TGFβ1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数测定MVC。记录乳腺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及有无腋淋巴结转移等资料,并将MVC、VEGF和TGFβ1表达结果分别与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浸润性癌组织MVC值(55.62±11.07)、VEGF和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61%和56.45%)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分别为12.65±5.73,16.67%,16.67%)(P<0.05);MVC值在有腋淋巴结转组(65.53±20.36)高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46.15±16.52),差异有显著性(P<0.01);VEGF和TGFβ1表达的阳性率在有腋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68.75%和78.13%)高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均为3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当VEGF或TGFβ1表达阳性时,MVC值增高(分别为62.82±16.31和59.35±12.76),与VEGF或TGFβ1表达阴性组(分别为51.16±12.53和50.80±15.6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和TGFβ1之间也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VEGF和TGFβ1相互作用介导了肿瘤血管生成,MVC、VEGF和TGFβ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浸润性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计数 VEGF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组织中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月明 李玉魁 +5 位作者 张桂芬 孙智才 魏国红 揣文香 郭敏茹 张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728-731,共4页
为探讨前列腺癌(PCa)细胞转移的机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3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34例PCa组织中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表达,计数微血管(MV),发现PCa组织中MV数显著高于BPH组(P<0.01),浸润性PCa组MV数明显高于局限性... 为探讨前列腺癌(PCa)细胞转移的机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3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34例PCa组织中对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表达,计数微血管(MV),发现PCa组织中MV数显著高于BPH组(P<0.01),浸润性PCa组MV数明显高于局限性PCa组(P<0.05),伴淋巴结转移者MV数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未分化PCa组MV数显著高于高分化组及低分化组(P<0.05),提示肿瘤血管生成与PCa分期、分级密切相关,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有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血管生成 血管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糖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津津 张伟 +2 位作者 卢清君 李玮 支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观察降糖明目胶囊对STZ-糖尿病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TZ模型对照组、降糖明目胶囊治疗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临床用药的18、9、4.5倍),每天灌... 目的观察降糖明目胶囊对STZ-糖尿病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TZ模型对照组、降糖明目胶囊治疗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临床用药的18、9、4.5倍),每天灌胃给药。在诱发糖尿病后第3、7、30天和第60天,测空腹血糖,并称体质量。在诱发后第80天,进行视网膜血管计数及病理观察。结果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视网膜内血管计数增高,视网膜节细胞神经纤维层增厚,节细胞核排列紊乱;降糖明目胶囊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可显著缓解体质量减轻症状,大、中剂量组还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中、小剂量组可使视网膜内血管计数较STZ-糖尿病小鼠明显降低,视网膜节细胞神经纤维层改变不明显。结论降糖明目胶囊对STZ诱发糖尿病小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糖明目胶囊 视网膜新生血管 抑制作用 链脲佐菌素(STZ) 视网膜节细胞 糖尿病小鼠 神经纤维层 空腹血糖 血管计数 视网膜内 正常对照组 体质量减轻 小剂量 小鼠模型 实验小鼠 临床用药 灌胃给药 病理观察 血管增生 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血管增殖与蒽环类药物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之刚 杨其峰 +2 位作者 王建新 付勤烨 孙靖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增殖与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LSAB法)检测接受过蒽环类药物化疗的78例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标本中CD31的表达,并结合微血管计数和随访结果,用χ2检验、... 目的:探讨血管增殖与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LSAB法)检测接受过蒽环类药物化疗的78例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标本中CD31的表达,并结合微血管计数和随访结果,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微血管计数水平较高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5.39%,明显低于微血管计数水平低的患者(85.52%,P=0.0066);肿瘤组织中高水平的血管增殖与患者无瘤生存率(P=0.0034)和总生存率(P=0.007)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肿瘤组织内血管增殖水平的高低在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高水平血管增殖的存在不仅预示着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复发或转移,同时提示对蒽环类药物存在抵抗性,这可能是这类患者预后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增殖 血管计数 辅助化疗 蒽环类药物 淋巴结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IL-8,MCP-1和MIP-1对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邹文 胡铁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5-670,共6页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IP-1)mRNA的表达,分析它们与微血管计数(MVC)的相互关系及其对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意义...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IP-1)mRNA的表达,分析它们与微血管计数(MVC)的相互关系及其对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0例NSCLC和10例正常肺组织石蜡切片标本中IL-8,MCP-1和MIP-1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上述标本中微血管(MV)计数。结果:40例NSCLC组织中IL-8,MCP-1和MIP-1mRNA的阳性系数均值明显高于10例肺组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NSCLC临床病理的改变而出现相应的变化,表现为T3组>T2或T1组,III期组>II期组>I期组,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无转移组,生存时间≤3年组大于生存时间>3年组。IL-8,MCP-1和MIP-1mRNA阳性表达相互之间以及与MVC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结论:上述结果提示NSCLC组织中趋化因子IL-8,MCP-1和MIP-1可能相互协同,共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并影响肿瘤的进展、转移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白介素-8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 血管生成 血管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间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与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邹文 胡铁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微血管计数(microvessel count,MVC)和间质炎性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和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计数,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NSCL... 目的: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微血管计数(microvessel count,MVC)和间质炎性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和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计数,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NSCLC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测定40例NSCLC和10例正常肺组织石蜡切片标本中微血管(microvessel,MV),TAMs及MCs计数。结果:NSCLC组织中MV,TAMs和MCs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随着NSCLC的T分期和临床分期的升高、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出现以及生存时间的缩短而呈现出相应的增高。TAMs和MCs计数与MVC间呈正相关。结论:TAMs和MCs可能相互协同共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并通过血管生成这一中心环节影响肿瘤的发展、侵袭、转移乃至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血管计数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神经鞘瘤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彦辉 金龙男 周建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4-145,T003,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前庭神经鞘瘤的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 ,以便更好地指导肿瘤的治疗。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7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和微血管计数 (MVC)的情况 ,并与肿瘤的大小和生长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 目的 通过研究前庭神经鞘瘤的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 ,以便更好地指导肿瘤的治疗。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7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和微血管计数 (MVC)的情况 ,并与肿瘤的大小和生长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直径大小和生长速率肿瘤的PCNA计数经 χ2 检验结果 ,P <0 0 1;不同大小肿瘤的MVC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不同生长速率肿瘤的MVC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CNA和MVC的联合检测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前庭神经鞘瘤的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鞘瘤 细胞增殖 血管新生 治疗 细胞增殖核抗原 血管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UWFA量化分析及其与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关联研究
17
作者 梁慧琳 徐智聪 +1 位作者 张良 曹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0-666,共7页
【目的】量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图像中不同视网膜区域的病灶参数,探讨其与中心凹受累的糖尿病黄斑水肿(CI-DME)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初诊的76例DR患... 【目的】量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图像中不同视网膜区域的病灶参数,探讨其与中心凹受累的糖尿病黄斑水肿(CI-DME)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初诊的76例DR患者(共101眼)在同一天拍摄的UW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根据OCT测量的中央视网膜厚度(CST)将患眼分为CI-DME组与非CI-DME组。手动标注UWFA图像中微血管瘤、无灌注区、渗漏区、视盘和中心凹,量化计算黄斑区、后极部、中周部、周边部及全UWFA区域的微血管瘤计数、缺血指数和渗漏指数。比较两组病灶量化参数的差异,评估其与CI-DME的关联性及判别效能。【结果】CIDME组患眼在黄斑区的微血管瘤计数、缺血指数和渗漏指数均显著高于非CI-DME组(P均<0.05)。而周边部这些病灶参数在CI-DME组和非CI-DME组中无显著差异(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指数对CI-DME的判别效能优于微血管瘤计数和缺血指数,其中黄斑区渗漏指数的区分能力最佳,AUC为0.80(95%CI:0.71,0.89)。【结论】本研究未发现UWFA周边部病灶参数与CI-DME显著关联,但黄斑区病灶参数(尤其是渗漏指数)与CI-DME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因此,在DME患者的监测与治疗过程中,需关注黄斑区血管稳定性以优化DME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心凹受累的糖尿病黄斑水肿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量化分析 血管计数 缺血指数 渗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观察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和肿瘤中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并探讨VEGF和MV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Ⅷ因子抗体与抗VEGF多克隆抗体分别作病理切片的免疫... 目的 :观察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和肿瘤中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并探讨VEGF和MV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Ⅷ因子抗体与抗VEGF多克隆抗体分别作病理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显微镜下判断VEGF染色程度和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 :乳腺癌的VEGF表达阳性率为 5 0 60 % (4 2 / 83 ) ,MVD均值为 (3 0 1± 12 47)个 / 2 0 0倍视野。VEGF和MVD均与腋淋巴转移及复发转移有关 (P <0 0 5 ) ,与无瘤生存率明显相关。结论 :VEGF和MVD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密度 预后 血管计数 肿瘤转移 肿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藤梨根制剂对小鼠CT26移植瘤生长及对MVD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董晶 郭勇 +1 位作者 方红明 王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7期1691-1693,I0010,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Balb/c小鼠CT26人工种植模型,研究复方藤梨根制剂对肿瘤抑制效果及对MVD表达的影响。方法:①100只7周龄雌雄各半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低剂量给药组、中剂量给药组、高剂量给药组。各组分别皮... 目的:通过建立Balb/c小鼠CT26人工种植模型,研究复方藤梨根制剂对肿瘤抑制效果及对MVD表达的影响。方法:①100只7周龄雌雄各半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低剂量给药组、中剂量给药组、高剂量给药组。各组分别皮下接种造模。②造模后第2 d开始连续灌胃3周。给药组予低浓度0.5 g/mL、中浓度1 g/mL、高浓度2 g/mL复方藤梨根制剂灌胃,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每天以生理盐水灌胃。③所有小鼠第22 d处死,观察各组的瘤重、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肿瘤CD34标记的MVD。结果:FFTLG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7.05%、23.03%、32.91%;中、高剂量给药组的瘤重与低剂量组和荷瘤组有明显差异(P<0.05),中、高剂量给药组的MVD对比荷瘤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藤梨根制剂能抑制肿瘤生长,减少CT26瘤体中MVD,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藤梨根制剂 CT26 肿瘤生长 血管计数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4在7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正文 李永深 +4 位作者 李德炳 苏红 黄勇 胡海霞 李宏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 V D)与非小细胞肺癌(N SC LC)侵袭性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微波枸椽酸缓冲液抗原修复后采用微波免疫组化染色方法(LSA B)检测778例N SC LC中的M V D与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 V D)与非小细胞肺癌(N SC LC)侵袭性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微波枸椽酸缓冲液抗原修复后采用微波免疫组化染色方法(LSA B)检测778例N SC LC中的M V D与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关系。结果:78例N SC LC标本平均微血管计数为(65.8±14.3)条,实际范围18~112条。有淋巴结转移的微血管为(69.5±15.7)条,无淋巴结转移的微血管为(44.3±14.3)条,M V D与有无转移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以及病理学分级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M V D高的病人侵袭性强、转移率高、病人预后差,M V D可作为检测N SC LC病人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CD34 血管密度(MVD) 表达及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临床病理学特征 无淋巴结转移 肿瘤大小 组织学类型 血管计数 病理学分级 分化程度 吸烟史 病人 性行为 修复后 缓冲液 枸椽酸 差异性 侵袭性 转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