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田硕 黄新天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1年第4期302-305,共4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而血管腔内治疗因其具有微创、高效、可重复操作等优点日益取代传统手术,成为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而血管腔内治疗因其具有微创、高效、可重复操作等优点日益取代传统手术,成为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外周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腔内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该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适应证大大拓宽;切割球囊、冷冻血管成形术、斑块旋切、激光辅助系统及药物涂层等新技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特殊部位如动脉分叉处病变、严重钙化、病变弥散等问题。就血管腔内治疗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血管疾病 血管腔内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37例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海蒙 殷艳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疾病 血管腔内治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间歇性跛行 下肢动脉栓塞 临床资料 足趾坏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反应与外周动脉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 被引量:2
3
作者 唐锋 刘昌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1期835-837,共3页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 术后再狭窄 外周动脉 炎性反应 介入治疗 闭塞性疾病 动脉硬化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例糖尿病足的血管腔内治疗观察
4
作者 周海蒙 殷艳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09-109,共1页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 糖尿病足 治疗 腔内球囊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成像在下肢血管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及与血管腔内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彦林 吴国良 +2 位作者 田少勇 王春燕 赵鹏飞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3,共5页
本文探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下肢血管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与血管腔内疗效的关系。选取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93例下肢血管闭塞病变患者,采用CTA检查,分析CTA诊断病变部位结果、血管狭窄程度及与DSA诊断结果... 本文探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下肢血管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与血管腔内疗效的关系。选取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93例下肢血管闭塞病变患者,采用CTA检查,分析CTA诊断病变部位结果、血管狭窄程度及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并探讨CTA征象与患者血管腔内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CTA诊断下肢血管闭塞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与DSA诊断结果均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病变血管长度>1.41 cm、血管狭窄程度4级、病变血管远端CT值>62.65 Hu、钙化性斑块是下肢血管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CTA检查是诊断下肢血管闭塞病变的可靠方法,通过检查患者病变血管长度、血管狭窄程度、远端CT值及管腔内粥样斑块性质,有助于降低治疗盲目性,提高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血管闭塞病变 血管腔内治疗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 狭窄程度 斑块性质 病变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原位开窗腔内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晓艳 崔宇 +3 位作者 潘伟 张韬 熊江 董艳芬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6期47-49,57,共4页
目的探讨累及弓部分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原位开窗腔内治疗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例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患者采用腔内原位开窗技术治疗的临... 目的探讨累及弓部分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原位开窗腔内治疗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例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患者采用腔内原位开窗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夹层原发破口完全封闭,无内漏发生,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出现声音轻微嘶哑,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2±2)d,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累及弓部分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患者原位开窗腔内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原位开窗血管腔内治疗 护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脾动脉瘤1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涛 纪东华 王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345-346,共2页
脾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内脏动脉瘤的60%[1],一般为单发,好发于脾动脉的中远段,大部分直径〈3cm。3.0%~9.6%脾动脉瘤可发生自发性破裂大出血,脾动脉瘤破裂后再行治疗,死亡率高达25%,妊娠妇女死亡率更高达68%[2,3]。既往脾动脉瘤多采用手术... 脾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内脏动脉瘤的60%[1],一般为单发,好发于脾动脉的中远段,大部分直径〈3cm。3.0%~9.6%脾动脉瘤可发生自发性破裂大出血,脾动脉瘤破裂后再行治疗,死亡率高达25%,妊娠妇女死亡率更高达68%[2,3]。既往脾动脉瘤多采用手术处理,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显著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瘤破裂 血管腔内治疗 覆膜支架 自发性破裂大出血 妊娠妇女 手术处理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氏杆菌感染性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端 刘秀 +2 位作者 刘暴 宋晓军 郑月宏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225-230,共6页
感染性动脉瘤较为罕见,而布氏杆菌感染引起腹主动脉瘤极为罕见。感染性主动脉瘤经典的治疗术式是彻底清创,解剖外建立血管通路,结合围术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但近年来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应用逐渐有了较多的报道,且取得较好的疗效。我... 感染性动脉瘤较为罕见,而布氏杆菌感染引起腹主动脉瘤极为罕见。感染性主动脉瘤经典的治疗术式是彻底清创,解剖外建立血管通路,结合围术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但近年来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应用逐渐有了较多的报道,且取得较好的疗效。我们报道了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1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作者回顾1例布氏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为76岁男性,之前无相关感染病史。主要表现为发热、腹部搏动性包块和腰腹部疼痛。术前外周血培养提示布氏杆菌感染,给予多西环素治疗有效。CT血管造影提示腹主动脉远端假性动脉瘤。入院后行腔内修复术,术后继续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定期随访。回顾之前发表的其他病例数据,总结布氏杆菌感染性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相关经验。经血管腔内放置覆膜支架修复联合抗生素治疗,手术成功;出院后随访4个月,随访4个月后,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因此,对于布氏杆菌引起的感染性动脉瘤,在术前充分抗感染、控制血压,术后长期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进行腔内修复治疗的思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感染性 腹主动脉瘤 血管腔内治疗 布氏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治疗TASC Ⅱ 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12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秦少华 王小微 +2 位作者 赵堂海 郝庭嘉 战激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腔内技术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诊治指南Ⅱ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2014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采用腔内技术治疗TASCⅡ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57例,发生围手... 目的探讨腔内技术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诊治指南Ⅱ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2014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采用腔内技术治疗TASCⅡ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57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2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5例,包括术中髂动脉破裂1例,植入覆膜支架后动脉破口封堵不彻底,开放手术治愈;术后2 h迟发性髂动脉破裂1例,植入覆膜支架治愈;逆行开通闭塞的髂动脉过程中斑块脱落导致对侧髂总动脉栓塞1例,经球囊扩张+裸支架植入治愈;术后患肢蓝趾征2例,保守治疗治愈。穿刺点并发症2例,均行开放手术治愈。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logy,CIN)5例,均经保守治疗肌酐恢复正常。12例均经门诊随访(22.7±11.6)月,2例术后14、20个月CTA检查示支架内再闭塞,10例病情稳定,无复发。结论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是闭塞病变范围广、管壁钙化严重、基础疾病及术者技术水平。为减少并发症发生,应术前充分评估病变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方案,备齐各类器材及开放手术准备,对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腔内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闭塞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志文 冯海 +3 位作者 陈学明 李晨宇 朱仁明 于宏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9期809-812,共4页
目的 探讨股总动脉(CFA)内膜切除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对于累及CFA和股浅动脉(SFA)及股深动脉(FPA)起始处的多节段狭窄闭塞病变的65条肢体(61例),同期采用CFA... 目的 探讨股总动脉(CFA)内膜切除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对于累及CFA和股浅动脉(SFA)及股深动脉(FPA)起始处的多节段狭窄闭塞病变的65条肢体(61例),同期采用CFA内膜切除和腔内技术对髂动脉(IA)、SFA、□动脉及膝下动脉的复合术式进行处理,判定技术和血流动力学的成功.术后第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统计初次通畅率和二次通畅率.结果 所有手术操作都取得了成功,ABI由术前的0.32±0.22增至术后的0.83±0.34(P<0.01).围手术期没有死亡和严重截肢病例.6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14~36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股浅动脉支架共18例(32.7%)发生再狭窄,再狭窄者中的5例接受了再干预;12、24、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2.3%、77.8%、65.3%,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5.3%、89.2%、76.7%.髂动脉支架2例发生再狭窄,未干预.股总动脉随访期间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股总动脉内膜切除联合腔内技术治疗累及CFA的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下肢缺血 股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和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11
作者 毛学惠 卢云 +1 位作者 董学英 袁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9期1429-1431,共3页
目的:探讨CTA和腔内治疗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综合应用和疗效评价。方法:本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共113例,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81岁,平均62.5岁。术前患者均常规行CTA检查,主髂动脉病变范围及程度根据TASCⅡ(The trans-At... 目的:探讨CTA和腔内治疗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综合应用和疗效评价。方法:本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共113例,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81岁,平均62.5岁。术前患者均常规行CTA检查,主髂动脉病变范围及程度根据TASCⅡ(The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分型,其中TASC A型42例(37.17%),B型39例(34.51%),C型患者13例(11.50%),D型患者19例(16.81%)。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07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获开通,开通率为94.7%。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9例中度改善。平均随访(26±2.3)月(6~54)月,术后6月、1年及2年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2.76%、76.21%、67.66%,术后6月、1年及2年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2.31%、81.67%、73.62%。结论:对于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综合应用CTA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腔内治疗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鲁聪 李兰 +2 位作者 杜媛媛 张军波 赵庆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 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的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52例,根据患者意愿和病变特征分为球囊扩张组142例、支架置入... 目的 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的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52例,根据患者意愿和病变特征分为球囊扩张组142例、支架置入组145例及保守治疗组6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13~24个月的随访,随访内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主要不良下肢事件(MALE),包括下肢静息痛、溃疡或皮肤缺损、坏疽、再闭塞、截肢发生情况,比较分析3组临床资料和预后,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支架置入组全因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9.7%vs 23.1%,P<0.01)。支架置入组和球囊扩张组MALE静息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4.8%、9.2%vs 24.6%,P<0.01)。结论 适合行介入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可以降低部分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MALE事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预后 支架 回顾性研究 血管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效果
13
作者 刘时标 吴世勇 +3 位作者 崔松岭 陈宁恒 张闯 郭学利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的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4例应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包... 目的分析不同的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4例应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金属裸支架植入术(BMS)、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POBA)3种方式。根据腔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DCB组、BMS组、POBA组,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及再狭窄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干预率。结果3组术后踝肱指数及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均优于POBA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较POBA组一期通畅率高,DCB组较BMS组、POBA组再狭窄率低(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2个月内再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B与BMS治疗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效果相当且均优于POBA,DCB相较于BMS与POBA能够降低再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桃夹综合症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岩 刘洋 +2 位作者 张十一 袁海 金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0期1509-1511,共3页
目的:提高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认识,探讨NCS的腔内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4例胡桃夹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左肾静脉腔内治疗。结果: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肉眼血尿于7天后减轻,10~1... 目的:提高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认识,探讨NCS的腔内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4例胡桃夹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左肾静脉腔内治疗。结果: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肉眼血尿于7天后减轻,10~14天完全消失,镜下血尿15~30天完全消失。2例术前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于术后3周消失;1例术前腰部不适症状患者术后2周消失;1例术前尿蛋白患者于术后2周恢复正常。随访(13±0.3)个月。症状均无复发,尿常规检查末见异常,B超检查:4例患者肾形态、血流灌注正常,肾静脉支架脉通畅。结论:血管腔内治疗微创、简单,术中准确测量、精确放置支架及术后严格抗凝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夹综合征 血管腔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谦 王海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570-572,共3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加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献报道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8.3%~18.8%。由于患者多在症状严重时方就医,下肢动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加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献报道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8.3%~18.8%。由于患者多在症状严重时方就医,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弥漫,狭窄程度严重,甚至闭塞。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导管室自2011年7月起开展腔内介入治疗ASO,至2012年7月共12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围手术期护理 腔内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 血管腔内治疗 社会老龄化 生活质量 狭窄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毅 郑江华 +1 位作者 程鹏 冯登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58-61,共4页
目的了解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B组行普通球... 目的了解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B组行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术后即刻评估手术效果,并记录患者术后皮温、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踝肱指数(ABI)。术后3、6个月门诊随访,包括术后血管通畅率(彩超检测)、支架在位情况、ABI、跛行距离以后术后并发症[中性粒细胞计数(紫杉醇不良作用评估)、支架内血栓情况、支架再狭窄、患肢截肢率]。结果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两组患肢皮温升高(t分别为12.46、12.50,P均<0.05),ABI升高(t分别为24.3、22.3,P均<0.05),多数患者可再次触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ABI及跛行距离比较,P均>0.05。术后6个月,与B组比较,A组ABI高(t=3,P<0.05),跛行距离长(t=2.2,P<0.05)。A组术后3个月再狭窄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6个月,共出现再狭窄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未出现患肢截肢及死亡病例;B组术后3个月再狭窄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6个月,再狭窄6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截肢2例及死亡1例;术后3、6个月两组中性粒细胞皆在正常生理范围内。结论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优于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 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 球囊扩张成形术 金属裸支架置入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械
17
《中国医院院长》 2011年第12期23-23,共1页
库克医疗推出腹主动脉瘤手术“开窗”支架系统 5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血管腔内治疗研讨会上,库克医疗在中国推出一款高端腹主动脉瘤“开窗”支架系统——Zenith Fenestrated。该款支架系统是全球首款针对肾下瘤颈短至4厘米的患者... 库克医疗推出腹主动脉瘤手术“开窗”支架系统 5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血管腔内治疗研讨会上,库克医疗在中国推出一款高端腹主动脉瘤“开窗”支架系统——Zenith Fenestrated。该款支架系统是全球首款针对肾下瘤颈短至4厘米的患者而设计的,能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特殊的解剖结构定制其专属的“开窗”型支架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支架系统 器械 主动脉瘤手术 血管腔内治疗 解剖结构 开窗 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