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小肠黏膜下层促进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内皮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景雷
王晓白
+3 位作者
乔宏宇
张红
张艳
洪晓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3-408,共6页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支架表面内皮化在预防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T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14头猪经颈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双侧髂动脉后,随机选取一侧髂动脉植入裸支架(bare stent,BS),对侧髂动脉植入SIS覆膜支架(SCS)。于4、...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支架表面内皮化在预防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T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14头猪经颈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双侧髂动脉后,随机选取一侧髂动脉植入裸支架(bare stent,BS),对侧髂动脉植入SIS覆膜支架(SCS)。于4、8、12周分别对4、5、5头猪进行造影复查,并处死,对支架段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4头猪(28支髂动脉)共成功植入14枚BS及14枚SCS支架。复查造影示,8周时SCS组和BS组各有1支动脉闭塞,其余26枚支架均通畅,4、8、12周时SCS组再狭窄率与B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示4、8、12周时SCS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平均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S组(P<0.05);电镜见SCS组新生内膜内皮细胞数均高于B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S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再生及支架表面内皮化的作用,可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向收缩型转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小肠黏膜下层
内皮细胞
经皮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
术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大伟
张曦彤
+1 位作者
韩向军
梁松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2-587,共6页
目的总结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例症状性SA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腹部增强CT和CTA检查显示15例为肠系膜上...
目的总结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例症状性SA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腹部增强CT和CTA检查显示15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脾动脉夹层。5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1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ESP)治疗患者中2例行ESP联合肠切除术,2例行置管溶栓联合ESP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随访2~74个月,平均19.1个月。ESP治疗患者腹部疼痛及血便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腹痛复发;CTA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位置良好,无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结论症状性SAD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CTA检查能确诊大多数病变,但要注意不典型表现;ESP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夹层
影像学特征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肠黏膜下层促进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内皮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景雷
王晓白
乔宏宇
张红
张艳
洪晓涛
机构
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科
出处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3-408,共6页
文摘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支架表面内皮化在预防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T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14头猪经颈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双侧髂动脉后,随机选取一侧髂动脉植入裸支架(bare stent,BS),对侧髂动脉植入SIS覆膜支架(SCS)。于4、8、12周分别对4、5、5头猪进行造影复查,并处死,对支架段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4头猪(28支髂动脉)共成功植入14枚BS及14枚SCS支架。复查造影示,8周时SCS组和BS组各有1支动脉闭塞,其余26枚支架均通畅,4、8、12周时SCS组再狭窄率与B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示4、8、12周时SCS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平均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S组(P<0.05);电镜见SCS组新生内膜内皮细胞数均高于B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S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再生及支架表面内皮化的作用,可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向收缩型转变的作用。
关键词
再狭窄
小肠黏膜下层
内皮细胞
经皮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
术
动物实验
Keywords
restenosis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endothelial cell
percutaneous endovescularstent implantation
animal experiment
分类号
R543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大伟
张曦彤
韩向军
梁松年
机构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
出处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2-587,共6页
文摘
目的总结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例症状性SA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腹部增强CT和CTA检查显示15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脾动脉夹层。5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1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ESP)治疗患者中2例行ESP联合肠切除术,2例行置管溶栓联合ESP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随访2~74个月,平均19.1个月。ESP治疗患者腹部疼痛及血便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腹痛复发;CTA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位置良好,无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结论症状性SAD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CTA检查能确诊大多数病变,但要注意不典型表现;ESP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内脏动脉夹层
影像学特征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
Keywords
symptomatic splanchnic artery dissection
imaging feature
endovascular stent placement
分类号
R543.5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小肠黏膜下层促进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内皮化的实验研究
李景雷
王晓白
乔宏宇
张红
张艳
洪晓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
刘大伟
张曦彤
韩向军
梁松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