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3 位作者 李天晓 史帅涛 张克伟 李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32个月(3~63个月),随访率71.43%(135/189),失访率28.57%(54/189)。术后中、远期随访,19例(19/135,14.07%)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8例(8/135,5.93%),截瘫2例(2/135,1.48%),Stanford B型夹层转为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2例(2/135,1.48%),严重内瘘7例(7/135,5.19%)。结论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与外科手术相比较有重要意义,但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 并发症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逆行性A型夹层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3 位作者 李天晓 史帅涛 张克伟 李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0-943,共4页
目的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13.5)岁。135例随访3... 目的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13.5)岁。135例随访3~63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率71.43%,54例失访,失访率28.57%。统计TEVAR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率,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结果 TEVAR术后2例(1.48%)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均为男性患者,其中1例发生于围手术期,拒绝外科手术,保守治疗超过3年,目前存活。另1例发生于TEVAR术后1个月,急诊实施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目前存活。结论覆膜支架系统、术中相关操作对血管壁的作用以及血管壁自身病变是TEVAR术后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的重要原因。其中,支架对血管壁的直接作用而诱发的A型夹层,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性A型夹层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 严重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军科 葛圣金 陈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筛选出相关术前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 896例择期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与手术后各种... 目的分析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筛选出相关术前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 896例择期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与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相关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共148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包括住院期间2例死亡。年龄>75岁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史的患者和ASA分级>Ⅱ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8.1%、14.3%、8.0%、29.7%和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Ⅱ级均是血管外科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29(95%CI:22.51~83.28,P=0.000)、3.822(95%CI:2.37~6.16,P=0.000)、1.714(95%CI:1.07~2.75,P=0.025)、2.692(95%CI:1.19~6.07,P=0.017)、7.158(95%CI:3.83~13.37,P=0.000)和27.77(95%CI:13.79~55.93,P=0.000)。结论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大于Ⅱ级均是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修复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治疗113例主动脉夹层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罗剑渊 王家平 +9 位作者 杨达宽 杨绍军 李迎春 童玉云 周云 袁曙光 杨青 李松蔚 李琳 丁丽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评价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3月-2010年6月,113例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成功率99.1%(112/11... 目的评价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3月-2010年6月,113例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成功率99.1%(112/113),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病死率1.8%(2/113)。105例患者获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9.1%和97.1%。结论腔内修复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逐渐成为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正处于探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33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邱罕凡 林峰 +2 位作者 曹华 陈良万 陈道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454-1457,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对33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对33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28~81(61.3±19.5)岁,包括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19例,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3例,主动脉食管瘘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血管腔内修复,其中12例先进行解剖外旁路手术,16例1期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2例使用覆膜支架近端开槽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3例使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结果全组均取得技术成功。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其余均痊愈出院。30例随访2~52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3例出现头晕等窃血表现,在1个月内缓解。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示:主动脉支架无移位,6例原有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及"烟囱"支架通畅。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有满意的近期疗效,是治疗此类病变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血管腔内修复 旁路手术 烟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胜康 尹晓清 +3 位作者 徐朝军 王兆礼 杨进 程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4-897,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主动脉弓部开窗支架技术全腔内隔绝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近段治疗的14例... 目的 探讨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主动脉弓部开窗支架技术全腔内隔绝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近段治疗的1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随访1年临床疗效。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年5例治疗效果理想。术后早期死亡1例,支架近端再发夹层4例,发生Ⅰ型、Ⅱ型内漏各1例,Ⅲ型2例。结论 对于不能外科修复的A型主动脉夹层,可谨慎选择主动脉弓部开窗支架技术行全腔内修复治疗,但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血管病变特点严格把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覆膜支架 体外开窗 血管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治疗原发性主动脉血栓10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强 李晓光 +4 位作者 游国超 徐化静 孔祥翔 杨殿滨 刘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0-337,共8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主动脉血栓腔内治疗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例原发性主动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术前CTA检查明确主动脉血栓分型并进行抗凝治疗。对Ⅱ型病变行全身麻醉下支架植入术,Ⅳ型和Ⅲ+...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主动脉血栓腔内治疗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例原发性主动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术前CTA检查明确主动脉血栓分型并进行抗凝治疗。对Ⅱ型病变行全身麻醉下支架植入术,Ⅳ型和Ⅲ+Ⅳ型病变行局部麻醉下取栓或支架植入术。采用双股动脉切开或穿刺入路,术中应用Fogarty球囊或Wallstent支架半释放技术预防动脉远端栓塞。周围血管栓塞治疗中仅对下肢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行腔内治疗,其余部位抗凝治疗。取出的血栓行病理学检查。术后继续抗凝治疗。术后1、3、6、12个月随访主动脉CTA及下肢动脉彩色超声,12个月后电话随访。结果 血栓分型Ⅳ型5例,Ⅲ+Ⅳ型2例,Ⅱb型1例,Ⅱa+Ⅱb型2例。取栓4例,直接裸支架治疗2例,直接覆膜支架治疗4例。4例取栓手术应用Fogarty球囊保护,术中未发生血栓异位栓塞;支架植入患者中2例行Wallstent支架保护,其中1例成功抓捕脱落的血栓。周围血管栓塞病变保守治疗4例,腔内手术6例,其中2例髂动脉支架植入,Fogarty球囊取栓3例(2例复发,共5次手术),大腔导管取栓1例。术后随访1~43个月,平均16.4个月,取栓患者中3例血栓消失,1例复发,二次植入覆膜支架;支架植入患者支架通畅。2例周围血管栓塞术后症状复发,末次治疗后加强健康教育,随访无复发。2例术后遗留下肢间歇性跛行,1例术后3个月因食管癌化疗诱发急性胰腺炎死亡。结论 原发性主动脉血栓少见,抗凝联合取栓或支架植入可快速清除血栓或固定血栓,降低再次栓塞风险。腔内治疗仅需股动脉切开或穿刺,创伤小、疗效确切,是治疗此疾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膜血栓 血栓栓塞 抗凝治疗 血栓切除术 血管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27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进国 胡宏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6-448,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总结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共27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48.3±11.2)岁。急性夹层17例,慢性10例。DeBakeyⅠ型11例,DeBakeyⅡ型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总结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共27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48.3±11.2)岁。急性夹层17例,慢性10例。DeBakeyⅠ型11例,DeBakeyⅡ型1例,DeBakeyⅢ15例。DeBakeyI型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行Bentall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8例,行Bentall手术2例。15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果:1例DeBakeyⅠ型合并大面积脑梗经非手术治疗死亡,1例DeBakeyⅡ型慢性夹层非手术治疗假腔内血栓形成,破口闭合。全组患者术后早期无死亡。21例随访3~26个月,人工血管通畅无扭曲,支架位置及形态正常,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依据主动脉夹层的不同类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可能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血管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锦州 赵卫 +2 位作者 朱培欣 牛国浩 李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探讨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单纯腔内隔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采用国产CastorTM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单纯腔内隔绝治疗1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观察术后即时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单纯腔内隔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采用国产CastorTM单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单纯腔内隔绝治疗1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观察术后即时血管造影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主动脉CTA。以手术成功率、假腔消失率和分支支架通畅率为有效性终点指标,观察相应不良事件。结果19例患者支架均释放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期患者无死亡,4例门诊随访时出现左上肢缺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无严重内漏发生,分支支架通畅率100%,夹层假腔均出现血栓化,假腔直径平均缩小(10.3±1.2)mm(肺动脉分叉平面)。结论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对于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mm或逆撕至左锁骨下动脉根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的单纯腔内隔绝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支架 血管腔内修复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分支联合体外预开窗技术在腹主动脉瘤内脏分支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弼偲 朱智 +1 位作者 张鑫鹏 崔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评价内分支联合体外预开窗技术在腹主动脉瘤内脏分支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内分支联合体外预开窗技术治疗9例累及内脏分支的腹主动脉瘤并重建内脏区4分支(腹腔干、肠系膜上... 目的评价内分支联合体外预开窗技术在腹主动脉瘤内脏分支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内分支联合体外预开窗技术治疗9例累及内脏分支的腹主动脉瘤并重建内脏区4分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4.3岁,术前均经主动脉CTA明确诊断。结果 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术中无中转。术中和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腹主动脉瘤隔绝确切,无支架内漏,内脏4分支血流通畅,无支架闭塞。平均随访7个月,主动脉CTA复查见所有患者腹主动脉瘤隔绝良好,内脏4分支通畅,无闭塞/狭窄,远端脏器血供良好,未发生死亡、脑梗死、心肌梗死、截瘫、脏器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分支联合体外预开窗技术隔绝腹主动脉瘤并重建内脏4分支技术可行、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内脏分支 血管腔内修复 内分支技术 体外预开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