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皮半夏对颈动脉硬化家兔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文强 黄小波 +2 位作者 王宁群 陈玉静 吴犀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34-36,共3页
目的观察对药陈皮半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干预作用,探讨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大、中、小剂量组。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 目的观察对药陈皮半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干预作用,探讨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大、中、小剂量组。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喂饲,模型组和中药组予高脂饲料喂饲,并在喂饲1周后实施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中药组按10、8、6 mL/kg剂量予陈皮半夏煎剂灌胃,每日1次。4周后处死家兔,取每只家兔右侧颈动脉远端1 cm,固定后行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VCAM-1和MMP-9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血管壁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胞浆中有VCAM-1和MMP-9强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组细胞内VCAM-1和MMP-9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且随剂量的增加,陈皮半夏煎剂对VCAM-1和MMP-9的抑制逐渐增强。结论对药陈皮半夏可以有效抑制颈动脉硬化家兔VCAM-1和MMP-9的表达,提示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稳定斑块而发挥抗颈动脉硬化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半夏 颈动脉硬化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挡汤早期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常柏 李巧芬 +4 位作者 常宝成 潘从清 孟东 陈莉明 李春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抵挡汤早期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管病变中大血管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及链脲佐菌素诱导方法制成大鼠糖尿病模型,抵挡汤早期干预组、抵挡汤中期干预组和抵挡汤晚期干预组分别于实验成模前4周、成模和成... 目的观察抵挡汤早期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管病变中大血管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及链脲佐菌素诱导方法制成大鼠糖尿病模型,抵挡汤早期干预组、抵挡汤中期干预组和抵挡汤晚期干预组分别于实验成模前4周、成模和成模后4周给予抵挡汤灌胃,辛伐他汀组和罗格列酮组大鼠于成模时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和罗格列酮灌胃,至实验24周时结束。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V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TNF-α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抵挡汤早期干预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血清VCAM-1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抵挡汤早期干预组、抵挡汤中期干预组和罗格列酮组大鼠主动脉TNF-α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抵挡汤早期干预能抑制大鼠主动脉TNF-αmRNA表达升高,抑制大血管病变的炎性损伤,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展,发挥其保护大血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挡汤 糖尿病 血管病变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消Ⅱ方对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含嫣 霍清萍 +2 位作者 梁芳 孔林 王宇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7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稳消Ⅱ方对兔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预组(稳消Ⅱ方高、中、低剂量组)、辛伐... 目的观察稳消Ⅱ方对兔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预组(稳消Ⅱ方高、中、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模型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饲养及颈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法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稳消Ⅱ方干预8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VCAM-1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组ICAM-1、VCAM-1均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予组和辛伐他汀组指标均显著下调(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稳消Ⅱ方低剂量组ICAM-1明显上调(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组间比较,高剂量组ICAM-1下调明显大于低剂量组(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预组可抑制ICVM-1、VCAM-1的表达,益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与稳定,且与药物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消Ⅱ方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调节受损患者血清脂联素、E选择素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窦攀 王学美 +4 位作者 富宏 房颖 刘庚信 张前进 褚松龄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脂联素、E选择素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水平及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为IGR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80例IGR患者(IGR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和40例正常人(NGT组)进...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脂联素、E选择素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水平及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为IGR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80例IGR患者(IGR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和40例正常人(NGT组)进行血糖和胰岛素等检测。结果①NGT组、IGR组和T2DM组的脂联素水平依次降低,E选择素和VCAM-1水平依次升高(P均<0.05)。②脂联素与E选择素、VCAM-1呈负相关(r=-0.628,-0.321;P均<0.01),E选择素与VCAM-1呈正相关(r=0.351,P<0.01)。③影响脂联素的主要因素有WHR、HDL和LDL,影响E选择素的主要因素有WHR、HbA1c、LDL,影响VCAM-1的主要因素有WHR、HbA1c、TG、HDL、LDL。结论在IGR阶段,脂联素、E选择素和VCAM-1已出现明显异常,已经有胰岛素抵抗的加重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发生;IGR患者腹型肥胖、长期高血糖和高LDL血症是影响脂联素、E选择素和VCAM-1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调节受损 脂联素 E选择素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凝血因子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眉 孙万邦 +3 位作者 涂丽萍 罗军敏 夏世勤 安邦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与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和全自动血凝仪CASOO的一阶... 目的分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与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和全自动血凝仪CASOO的一阶段凝固法动态检测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VCAM-1及血浆FⅦ:C水平,以26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结果血清sV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第1d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对照组和正常人对照组(P〈0.01),1-7d呈增高趋势,7~14d呈下降趋势。脑梗死体积越大,sVCAM-1水平越高(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FⅦ:C水平两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V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可用作脑梗死病程进展的监测指标。F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进程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凝血因子Ⅶ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心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核转录因子-κB、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郭乐 潘坤 +1 位作者 尹胜 杨军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3期19-22,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护心康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喂饲及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护心康分为低、中、高3个不同剂量组进行干预治疗,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给药后主动脉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 目的研究护心康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喂饲及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护心康分为低、中、高3个不同剂量组进行干预治疗,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给药后主动脉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情况。结果护心康低、中、高剂量组均有较好的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中NF-κB、VCAM-1及MCP-1表达的作用(P<0.01),其中NF-κB、VCAM-1的表达显示出护心康中、高剂量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κB:(0.236 00±0.015 17)、(0.172 00±0.024 90)比(0.406 00±0.070 21);VCAM-1:(0.462 00±0.085 56)、(0.410 00±0.047 43)比(0.622 00±0.085 56)](P<0.05)。结论护心康具有降低动脉粥样斑块中炎症因子NF-κB、VCAM-1及MCP-1表达的功效,从而抑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反应,来达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心康 动脉粥样硬化 核转录因子-ΚB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冬青 尚可 +2 位作者 谭子新 姜海 孙亚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5期110-111,11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老年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老年MS患者40例,非MS患者(NMS组)39例,正常对照组(NC组)32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SVCAM-1、I...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老年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老年MS患者40例,非MS患者(NMS组)39例,正常对照组(NC组)32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SVCAM-1、IR程度的差异。结果①MS组的血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NMS组(P<0.05),且两组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②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VCAM-1与体重指数(MB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老年MS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且随MS组分增加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代谢综合征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利平 李晓红 陈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T2DM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两个亚组;另选非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20例、体检健康者20例作对照。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T2DM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两个亚组;另选非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20例、体检健康者20例作对照。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VCAM-1,并检测其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T2DM患者sVCAM-1明显高于对照者,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高于无大血管病变者(P<0.01或<0.05);T2DM患者的sVCAM-1与2 h PG、HbA1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0、0.492,P均<0.05)。结论 VCAM-1可能参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血清sVCAM-1检测可作为T2DM大血管病变早期预测和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血管病变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伐他汀抑制高血脂兔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徐荣良 赵仙先 +2 位作者 秦永文 郑兴 张国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93-393,共1页
关键词 普伐他汀 主动脉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高血脂症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兔粥样硬化髂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季彦 张莉 +2 位作者 张瑞岩 陆国平 戚文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15-215,共1页
关键词 辛伐他汀 粥样硬化髂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振华 朱豫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的水平与TAO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72例TAO患者,按照临床活动性评分及眼病严重程度进行分期和分度(即活动期和非活动期,轻度、中重度和极重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TAO活动期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分别为(272.78±33.82)μg·L-1和(452.06±45.91)μg·L-1]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6.78±22.31)μg·L-1和(231.95±31.71)μg·L-1,(165.59±21.06)μg·L-1和(230.65±28.17)μg·L-1,均为P<0.05],且随TAO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TAO非活动期组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随TAO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与TAO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TAO诊断、分期分级、监测病情变化和观察疗效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突发性耳聋 被引量:7
12
作者 努尔比亚.米尔扎木 亚力坤.亚生 阿依恒.曲库尔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544-547,共4页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增高。现将有关突发性耳聋与ICAM-1和VCAM-1关系作一综述,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增高。现将有关突发性耳聋与ICAM-1和VCAM-1关系作一综述,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黏附分子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硫辛酸干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火焱 陈德志 王昭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7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硫辛酸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B组)60例及健康对照者(A组)60名。B组给予硫辛酸每日600 mg静滴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后测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sVCA...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硫辛酸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B组)60例及健康对照者(A组)60名。B组给予硫辛酸每日600 mg静滴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后测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sVCAM-1等,进行对照研究及指标间相关性研究。结果 sVCAM-1分别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2、0.366、0.284、0.332、0.433、0.396、0.532、0.314、0.328,相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1、0.008、0.043、0.017、0.001、0.004、0.001、0.025、0.018);B组sVCAM-1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2,P=0.008);硫辛酸干预后B组sVCAM-1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硫辛酸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硫辛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任强 李自成 巫少荣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9-420,F003,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P-选择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明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2期39-40,共2页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P-选择素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特点,探讨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P-选择素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特点,探讨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VCAM-1、sP-选择素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UAP)sVCAM-1、s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非ACS患者,AMI患者血清sVCAM-1浓度及sP-选择素水平较UAP患者升高(均P<0.05)。以x±2s为临界值联合检测ACS的灵敏度为73.4%,特异度为84.2%。结论ACS患者血清VCAM-1、P-选择素水平升高,提示与ACS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可以作为ACS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伟 毛艳玲 +1 位作者 朱维维 殷寒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GZ)对高糖及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传至5代,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糖组(H...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GZ)对高糖及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传至5代,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糖组(HG组),高糖+CRP组(HGC组),CRP组,高糖+RGZ组(HGR组),高糖+CRP+RGZ组(HGCR组),CRP+RGZ组(CRPR组)。采用RGZ 5.0μmol/L干预HUVECs24 h,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干预前后MCP-1、V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G组、HGC组、CRP组HUVECs中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C组显著升高(P<0.01);RGZ干预后,HGR组、HGCR组、CRPR组分别较HG组、HGC组、CRP组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RGZ通过降低HUVECs中MCP-1、VCAM-1的表达,延缓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糖药 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C反应蛋白质 罗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诱导内皮细胞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被引量:1
17
作者 牛红心 单越新 +2 位作者 侯凡凡 张训 刘志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33-34,共2页
体外用次氯酸氧化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BSA。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s)与不同浓度的AOPP-BSA共同培养,用W estern b lotting及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用RT-PCR法检测VCA... 体外用次氯酸氧化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BSA。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s)与不同浓度的AOPP-BSA共同培养,用W estern b lotting及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用RT-PCR法检测VCAM-1 mRNA表达。结果AOPP-BSA诱导VCAM-1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同时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上调HUVEC s VCAM-1蛋白的表达;未经氧化修饰的BSA对HUVEC s VCAM-1表达无明显作用。认为AOPP可诱导内皮细胞VCAM-1表达,此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miR-21-3p miR-155-5p及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段艳芳 刘风伟 +3 位作者 秦业强 赵金梅 姚晓玲 何文慧 《安徽医学》 2021年第6期631-636,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微小RNA(miR)-21-3p、miR-155-5p及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8例GDM患者(GDM组),另选...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微小RNA(miR)-21-3p、miR-155-5p及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8例GDM患者(GDM组),另选取60例健康孕妇(对照组),对比两组孕妇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VCAM-1、miR-21-3p、miR-155-5p及Visfatin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GDM发病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VCAM-1、miR-21-3p、miR-155-5p及Visfatin水平均对GDM的诊断价值。结果GDM组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VCAM-1、miR-21-3p、miR-155-5p、Visfat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VCAM-1、miR-21-3p、miR-155-5p及Visfatin水平与BMI、FPG、HOMA-IR、HbA1c、TG、TC、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高FPG、HOMA-IR、VCAM-1、miR-21-3p、miR-155-5p、Visfatin水平为GDM发病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CAM-1、miR-21-3p、miR-155-5p及Visfatin水平诊断GD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7、0.798、0.800、0.842,敏感度为73.33%、73.93%、78.57%、82.57%,特异度为82.81%、66.65%、68.03%、77.12%。结论GDM孕妇血清VCAM-1、miR-21-3p、miR-155-5p及Visfatin水平明显提升,为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GDM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微小RNA-21-3p 微小RNA-155-5p 内脏脂肪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尚晓斌 梁艺 +1 位作者 黄学成 王琦武 《内科》 2009年第4期550-552,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75例ACS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sCRP、VCAM-1和血脂水平。同时将...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75例ACS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sCRP、VCAM-1和血脂水平。同时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mg/d,n=38)和对照组(常规治疗,n=37),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VCAM-1和血脂水平,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组间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1)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hsCRP与V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为P<0.01);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hsCRP与VCAM-1水平降低更显著(均P<0.01)。(2)治疗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可显著降低TC、TG和LDL-C,HDL-C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后对照组的TC下降,但TG、HDL-C和LDL-C无统计学差异。(3)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sCRP及VCAM-1治疗前后差值与血脂的治疗前后差值相关分析显示,hsCRP及VCAM-1与血脂各项指标均无直线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和VCAM-1水平升高在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清hsCRP及VCAM-1的水平,减轻ACS患者粥样斑块的炎症,其抗炎稳定斑块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血管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20
作者 黄雌友 姚伟峰 +2 位作者 陈一丁 钱铁镛 魏云玉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968-97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2型糖尿病大、小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VCAM-1和sICAM-1水平,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2型糖尿病大、小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VCAM-1和sICAM-1水平,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糖尿病各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含量逐步升高(P<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sICAM-1水平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呈正相关(r=0.43、0.45、0.52、0.62,均P<0.01);sVCAM-1水平与TG、胆固醇(TC)及尿白蛋白/肌酐(Alb/Cr)呈正相关(r=0.59、0.46、0.73,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VCAM-1与是否患有微血管病变显著相关(β=2.48,P<0.05),sICAM-1与是否患有大血管病变显著相关(β=2.46,P<0.05)。结论sICAM-1和sVCAM-1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细胞黏着分子1 糖尿病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