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4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激活素A升高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意义研究
1
作者 陈飞 王金英 +9 位作者 于海搏 李新 张佳佳 申曼 詹晓凯 汤然 范斯斌 赵凤仪 张天宇 黄仲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2740-2749,2761,共11页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近半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MM相关肾损害(KI),与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早期识别和治疗KI,有可能逆转肾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TI...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近半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MM相关肾损害(KI),与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早期识别和治疗KI,有可能逆转肾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TI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激活素A与细胞增殖、侵袭和KI等病理过程相关。上述指标有希望成为MM相关KI早期诊断的指标。目的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NGAL、TIM-1、VCAM-1和激活素A在新诊断MM(NDMM)合并KI的病情演变、分期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血液科住院的70例NDMM患者,包括62例症状性MM和8例冒烟型MM(SMM);同时纳入12例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7例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RS)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HC)。收集纳入者的临床资料及MGUS、MGRS、NDMM患者骨髓穿刺活检、M蛋白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NGAL(uNGAL)、尿TIM-1(uTIM-1)、血清TIM-1(sTIM-1)、尿VCAM-1(uVCAM-1)、尿激活素A水平。根据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MGUS组、MGRS组、NDMM组和HC组,根据KI情况将患者分为MGUS组、MGRS组、KI组和非肾损伤(NKI)组,KI组依据动态疾病治疗状态分为治疗前MM亚组、治疗后达到部分治疗反应(PR)以上(>PR)亚组、复发MM亚组。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各指标对NDMM合并KI的诊断价值,计算最佳截断值;依据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分为高于最佳截断值组及低于最佳截断值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各指标在高于最佳截断值组和低于最佳截断值组的总生存期(O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NDMM合并K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NDMM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MGUS组和HC组(P<0.05),MGRS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MGUS组(P<0.05),KI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NKI组(P<0.05),治疗前MM亚组、复发MM亚组的uNGAL、uTIM-1、uVCAM-1、sTIM-1和尿激活素A水平高于>PR亚组(P<0.05)。uNGAL、uTIM-1、uVCAM-1、sTIM-1及尿激活素A与肌酐、β2-微球蛋白、R-IS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P<0.05)。uNGAL、uTIM-1、sTIM-1、尿激活素A与24 h尿轻链水平呈正相关(P<0.05),uNGAL、uTIM-1与克隆性浆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根据ROC曲线得出诊断MM相关KI的uNGAL、uTIM-1、uVCAM-1、尿激活素A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4.774 ng/mL、1.978 ng/mL、144.400 ng/mL、33.730 pg/mL。Kaplan-Meier结果显示,高于uNGAL、uTIM-1、sTIM-1、uVCAM-1、尿激活素A各自最佳截断值的患者OS更差(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NGAL、R-ISS分期是NDMM合并K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uNGAL、uTIM-1、uVCAM-1、尿激活素A可能与MM病情进展和KI有关,是肾小管损伤的早期标志物,有利于MM合并KI患者的早期诊治,且与R-ISS分期、24 h尿轻链、克隆性浆细胞比例等肿瘤负荷指标和MM患者总体生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肾损伤 预后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 血管细胞附分子1 激活素A 免疫球蛋白轻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过氧化对培养的人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邹飞雁 王淑秀 +1 位作者 祝学卫 邓仲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0-732,共3页
目的 :观察脂质过氧化对培养的人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与不同浓度联胺 (1μmol/L、5 μmol/L、10 μmol/L)作用 8h ,对照组不加联胺。细胞原位杂交和... 目的 :观察脂质过氧化对培养的人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与不同浓度联胺 (1μmol/L、5 μmol/L、10 μmol/L)作用 8h ,对照组不加联胺。细胞原位杂交和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细胞原位杂交结果图像分析表明 ,实验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 0 .14 7± 0 .0 13、0 .2 92± 0 .0 2 0和 0 .396± 0 .0 2 2 ,是对照组 (0 .0 77± 0 .0 11)的 1.91倍、3.79倍和 5 .14倍。方差分析表明 ,各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 ,实验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是 0 .15 8± 0 .0 0 8、0 .2 2 0± 0 .0 17和 0 .32 1± 0 .0 2 3,为对照组 (0 10 4±0 0 16 )的 1.5 3倍、2 .12倍和 3.0 9倍。各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增加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mRNA和蛋白表达 ,这可能促进单核细胞粘附血管内皮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二酰胺 脂质过氧化作用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皮质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相关分析
3
作者 陈巨罗 刘璐 +2 位作者 马培旗 王福星 王幼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7-643,共7页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皮质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7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55例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CAM-...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皮质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7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55例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CAM-1水平,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测量不同皮质区域脑血流量(CBF),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血浆VCAM-1水平与各皮质区域CBF值的相关性。结果 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浆VCAM-1水平与左侧颞上回(r=-0.285,P=0.021)、缘上回(r=-0.250,P=0.044)、岛叶(r=-0.270,P=0.030)、内侧前额皮质(r=-0.329,P=0.008)、颞中回(r=-0.282,P=0.023)、旁中央小叶(r=-0.274,P=0.027),以及右侧颞中回(r=-0.298,P=0.016)、中央后回(r=-0.264,P=0.033)、颞上回(r=-0.275,P=0.027)、缘上回(r=-0.293,P=0.018)、岛叶(r=-0.255,P=0.041)CBF值均呈负相关关系,仅左内侧前额皮质CBF值低于对照者[(33.46±8.27)ml/(min·100 g)对(36.56±8.74)ml/(min·100 g);t=-2.009,P=0.047]。结论 VCAM-1有望成为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血液学标志物,推测是由于高血压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脑低灌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血管细胞附分子1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周佳丽 赵筱雯 任君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DVT组与对照组血清sVCAM-1、APCR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血清sVCAM-1、APCR相关性,Logistic分析产妇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VCAM-1、APCR对产妇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剖宫产占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情况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APCR为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328,P=0.002。分娩方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sVCAM-1、APCR是产妇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值=1.208、2.361、1.852、1.478、2.054、2.237、1.712,P<0.05),凝血酶原时间是产妇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值=0.477,P<0.05)。血清sVCAM-1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5.06%、特异性为76.25%、AUC为0.689(95%CI=0.606~0.773),血清APCR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1.45%、特异性为82.50%、AUC为0.720(95%CI=0.640~0.799),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86.75%、特异性为70.00%、AUC为0.813(95%CI=0.746~0.880),由Z两者联合-sVCAM-1=2.340、P=0.019、Z两者联合-APCR=2.185、P=0.029可知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发生DVT的产妇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升高,血清sVCAM-1、APCR与产妇发生DVT有关,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血管细胞附分子1 活化蛋白C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玉琴 沈燕 +2 位作者 王春华 李锋 张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9-335,共7页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维生素D37MU·kg-1ip1次制备大鼠AS模型。造模12周后治疗性ig给予TSG30,60和120mg·kg-1·d-1。给药6周后,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维生素D37MU·kg-1ip1次制备大鼠AS模型。造模12周后治疗性ig给予TSG30,60和120mg·kg-1·d-1。给药6周后,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主动脉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主动脉ICAM-1和VCAM-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S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提高,主动脉ICAM-1,VCAM-1及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TSG给药6周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对主动脉ICAM-1,VCAM-1及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TSG对大鼠实验性AS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动脉粥样硬化 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中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车少敏 王燕妮 +1 位作者 马爱群 高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95-139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中粘附分子表达在识别不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4 0例 ,不稳定心绞痛病人 4 0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 ,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血清中E -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的水平。结果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1、sVCAM -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除sVCAM - 1外在随访时明显降低。结论 :外周血中E -选择素、sICAM - 1的水平可能作为诊断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大鼠NO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峻 孙明 +3 位作者 林锦潮 何兆初 区碧如 郭海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72-1874,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与炎性因子对内皮功能的损伤机制。方法实验包括正常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高脂血症组(高脂喂养)和高脂血症非诺贝特治疗组(高脂喂养),其中非诺贝特治疗组在高脂喂养同时喂服非诺贝特40mg·(kg-1·d-1)而高脂血症... 目的探讨血脂与炎性因子对内皮功能的损伤机制。方法实验包括正常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高脂血症组(高脂喂养)和高脂血症非诺贝特治疗组(高脂喂养),其中非诺贝特治疗组在高脂喂养同时喂服非诺贝特40mg·(kg-1·d-1)而高脂血症组不予药物治疗,20周后检测3组的血脂、NO浓度及观察血管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水平和细胞粘附密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NO水平较低、血管内皮上白细胞粘附增多、VCAM-1表达强度较强及范围较广。非诺贝特治疗组与高脂血症组比较,血NO水平提高、血管内皮VCAM-1表达水平和细胞粘附数目均较低(少)。结论NO减少及炎症因素的介入参与了血管损害机制,非诺贝特能有效地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该作用与NO水平提高、VCAM-1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NO 非诺贝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中川芎嗪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敏 阮秋蓉 +3 位作者 朱大和 任新瑜 瞿智玲 路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4,128,239,共5页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诱导的VSMC表达粘附分子模型的基础上 ,将培养的细胞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AngⅡ刺激组、川芎嗪治疗组。分别在 6、...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诱导的VSMC表达粘附分子模型的基础上 ,将培养的细胞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AngⅡ刺激组、川芎嗪治疗组。分别在 6、 12、 2 4h 3个时段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VCAM 1的蛋白表达及mRNA转录水平。结果 ①各时段正常对照组即有VCAM 1的基础表达 ;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ngⅡ能够明显诱导VCAM 1的表达 ,而且其诱导作用在 6h即已出现 (P <0 0 5 ) ,12h表达增强 (P <0 0 1) ,2 4h有所回降 (P <0 0 5 ) ;③川芎嗪在各个时段均能抑制VCAM 1蛋白和mRNA的转录水平 (P <0 0 5 )。结论 AngⅡ能够明显诱导VSMC中VCAM 1的表达 ,而川芎嗪能够通过抑制VSMC中V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培养 川芎嗪 大鼠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粘附分子-1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原位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俭 刘莹 +5 位作者 宾建国 李美瑜 黄瑞珠 伍巍兰 袁野 宾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49-1352,1364,共5页
目的制备小鼠腹主动脉狭窄模型,探讨近似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狭窄1 d组、7 d组、14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和狭窄处血... 目的制备小鼠腹主动脉狭窄模型,探讨近似层流状态下高、低切应力对动脉重构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狭窄1 d组、7 d组、14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动脉银夹建立腹主动脉局部狭窄模型,超声检测狭窄近心端和狭窄处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值;血管标本行HE染色和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动脉病理结构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的强度。结果狭窄动脉近心端和狭窄处分别形成低、高切应力血流区,与对照组比较,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狭窄近心端动脉内中膜逐渐增厚、内皮VCAM-1表达逐渐增强,而狭窄处动脉无明显结构改变及内皮VCAM-1表达。结论血流动力学改变,尤其是低切应力可较早引起动脉重构,可能通过内皮VCAM-1的介导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高切应力则可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切应力 高切应力 血管重构 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高征合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者胎盘病理改变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志坚 余艳红 沈立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22-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妊高征(PIH)合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时胎盘病理改变与胎盘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1年l~9月分娩的妊高征合并IUGR患者(实验组)胎盘30例、单纯IUGR(IUGR组)28例、单纯PIH(PIH组... 目的探讨妊高征(PIH)合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时胎盘病理改变与胎盘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1年l~9月分娩的妊高征合并IUGR患者(实验组)胎盘30例、单纯IUGR(IUGR组)28例、单纯PIH(PIH组)25例、正常妊娠(正常妊娠组)30例,常规HE染色及PAS染色,观察胎盘形态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胎盘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子宫蜕膜层中螺旋动脉、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及绒毛中毛细血管的VCAM-l表达.结果实验组中22例(73.33%)胎盘有明显病理改变,有病理改变的胎盘蜕膜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及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V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无病理改变者(P<0.001);而绒毛上皮组织滋养层细胞vCAM-1的表达则显著低于无病理改变者(P=0.019).结论妊高征合并IUGR时胎盘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改变,这种病理改变与胎盘中VCAM-1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高征 胎儿生长迟缓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胎盘 病理学 PIH IUGR V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紫癜性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傅睿 胡宝金 +1 位作者 郑卫民 傅颖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其与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E(IgE)在HSPN发病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7例过敏性紫癜、3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急性期16例...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其与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E(IgE)在HSPN发病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7例过敏性紫癜、3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急性期16例,恢复期10例)及2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清sVCAM-1、IL-6、IgE水平。结果:①紫癜性肾炎组较单纯过敏性紫癜组、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1均明显升高,且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01),肾炎组、单纯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6、IgE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较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1、IL-6水平无很大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②紫癜性肾炎组、单纯过敏性紫癜组sVCAM-1水平随血清IL-6、IgE水平升高而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38,P均<0.01)。结论:sVCAM-1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且可反映其病情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性肾炎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发病学 白介素-6 免疫球蛋白E IL-6 IGE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36
12
作者 唐可京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195,共3页
关键词 细胞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结构 功能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的不同流动方式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冠清 刘会齐 刘晓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53-756,I001,共5页
目的 :探讨在低切应力时不同流态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置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于平板流动腔内 ,经切应力 0 2Pa层流或振荡流作用 4h、18h ,用组织免疫化学方法测其血管细胞粘附因子 - 1(VCAM - 1)表达及核因子 (NF -κB)核转... 目的 :探讨在低切应力时不同流态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置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于平板流动腔内 ,经切应力 0 2Pa层流或振荡流作用 4h、18h ,用组织免疫化学方法测其血管细胞粘附因子 - 1(VCAM - 1)表达及核因子 (NF -κB)核转位活性 ,原位杂交法检测VCAM - 1mRNA表达。结果 :在相同的低切应力作用下 ,层流组未见VCAM - 1mRNA、VCAM - 1有明显变化 ,而振荡流组则明显上调VCAM - 1mRNA、VCAM - 1表达分别为对照组 2倍、2 4倍及NF -κB核转位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结论 :VEC在低切应力作用下 ,振荡流明显上调VCAM - 1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血液动力学 转录因子 流态 低切应力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春华 李尚珠 +3 位作者 徐秀强 李君凡 李军 钱冠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8-218,237,共2页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水平以及同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中VCAM - 1水平 ,同时检测其它免疫学指标。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sVCAM - 1水平高于...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VCAM - 1)水平以及同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中VCAM - 1水平 ,同时检测其它免疫学指标。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sVCAM - 1水平高于稳定期和健康人 ,抗双链DNA抗体 (抗ds-DNA抗体 )阳性者或伴狼疮性肾炎病人更高 ;sVCAM - 1水平与血沉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sVCAM - 1可以作为SLE活动和严重程度的血清学参数 ,SLE发病可能与自身抗体ds -DNA使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内皮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和蜕皮甾酮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志 刘智 +3 位作者 唐卫华 朱刚 王宪荣 冯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1098-1101,共4页
目的采用体外孵育的血性脑脊液(BCSF)模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刺激因素,观察SAH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ICAM-1表达的影响及活血化瘀中药牛膝的有效成分蜕皮甾酮(EDS)的干预效应。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目的采用体外孵育的血性脑脊液(BCSF)模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刺激因素,观察SAH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ICAM-1表达的影响及活血化瘀中药牛膝的有效成分蜕皮甾酮(EDS)的干预效应。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对照组、BCSF处理组和EDS治疗组HUVECs的ICAM-1表达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CSF组HUVECs的ICAM-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增强,ICAM-1mRNA表达增强(P<0.01),EDS组弱于BCSF组。结论BCSF刺激可引起HUVECsICAM-1的表达上调,EDS对其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对慢性脑血管痉挛(CVS)具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粘附分子-1 蜕皮甾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何志捷 邹子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VEC)、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脓毒症组。以脂多糖(LPS)静脉注射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VEC)、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脓毒症组。以脂多糖(LPS)静脉注射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用Hoechest染色评价肺VEC凋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肺VEC。结果:脓毒症组大鼠肺ICAM-1 mRNA和ICAM-1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脓毒症组ICAM-1 mRNA和ICAM-1蛋白的表达6小时增高,24小时达到高峰;E-选择素表达6小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4小时后降至对照组相同水平。脓毒症组肺VEC随着制模时间的延长,坏死和凋亡显著增加(P<0.01),电子显微镜观察也得到证实。结论:脓毒症大鼠肺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导致肺VEC的坏死和凋亡以及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间黏附分子1 E-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古丁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其基因转录调控和信号转导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卫辉 陈祥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45-745,共1页
关键词 尼古丁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粘附分子-1 基因转录 信号转导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血管瘤分期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亮 罗鸣 +1 位作者 邹音 柯江维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1浓度来判断血管瘤是处于增生期还是消退期,为临床确定分期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一个临床检测手段。方法本组40例血管瘤患儿,其中20例增生期,20例消退期,;阴性对照组20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粘...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1浓度来判断血管瘤是处于增生期还是消退期,为临床确定分期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一个临床检测手段。方法本组40例血管瘤患儿,其中20例增生期,20例消退期,;阴性对照组20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浓度。结果对测得的I-CAM-1浓度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发现血管瘤增生期的ICAM-1显著高于消退期和阴性对照组,而消退期血管瘤和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清ICAM-1测定对于血管瘤的分期诊断是无创、有效的方法,可推荐为血管瘤术前分期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诊断 胞间粘附分子1/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与妊高征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饶安娜 高眉扬 +2 位作者 李绮玲 佘达贤 张宏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907-908,共2页
目的 :通过对妊高征病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测定 ,了解妊高征病情的严重程度。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测定正常孕妇与妊高征病人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的含量。结果 :轻度妊高征VCAM 1为 ( 18 2 4± 2 17)n... 目的 :通过对妊高征病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测定 ,了解妊高征病情的严重程度。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测定正常孕妇与妊高征病人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的含量。结果 :轻度妊高征VCAM 1为 ( 18 2 4± 2 17)ng/mL ,中度妊高征VCAM 1为 ( 2 1 77± 2 14 )ng/mL ,重度妊高征VCAM 1为 ( 2 2 75±3 73 )ng/mL ,正常孕妇VCAM 1为 ( 17 49± 1 13 )ng/mL。妊高征组血清VCAM 1比正常孕妇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妇血清中的VCAM 1水平有差异 ,并与妊高征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妊高征 EPH 产科 孕妇 妊娠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祥平 许顶立 贾满盈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7-78,86,共3页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心肌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 1)表达的不同影响。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和流式细胞仪观察TNFα和AngⅡ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ICAM - 1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TNFα明...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心肌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 1)表达的不同影响。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和流式细胞仪观察TNFα和AngⅡ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ICAM - 1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TNFα明显增加心肌细胞ICAM - 1表达量 ,以刺激 6h最明显 ,随时间作用延长表达量减少。AngⅡ对培养的心肌细胞ICAM - 1表达量无显著作用。结论 :TNFα是调节心肌细胞ICAM - 1表达的重要细胞因子。AngⅡ并没有调节心肌细胞ICA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血管紧张素Ⅱ 心肌细胞 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