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0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患者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与全麻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军 胡毅平 +2 位作者 丁浩中 曾因明 朱晓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与全麻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关系。方法105例有高血压病史、ASAⅡ或Ⅲ级的腹部手术患者,按RFLP-PCR法测定ACE基因型分为A、B、C三组,每组35例。其中,A、C组为DD型,B组为II型。三组均...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与全麻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关系。方法105例有高血压病史、ASAⅡ或Ⅲ级的腹部手术患者,按RFLP-PCR法测定ACE基因型分为A、B、C三组,每组35例。其中,A、C组为DD型,B组为II型。三组均以相同麻醉药诱导及维持。C组拔管前经鼻腔滴入卡托普利混悬液25 mg。于术毕、拔管前、拔管后0、1.5、5、15 min记录SBP、DBP、HR和ECG,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拔管前、拔管后0、1.5、5min A、B两组SBP、DBP、HR、RPP均较术毕显著升高(P<0.05或P<0.01),C组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较B、C组升高明显(P<0.05或P<0.01)。A组围拔管期心律失常明显多于B、C组(P<0.05)。结论DD型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ACE活性水平,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卡托普利对此有一定防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 血流动力学 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军 时兢 +2 位作者 丁浩中 黄政坤 顾静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537-539,共3页
目的观察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反应及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探讨其对ACE活性的作用.方法125例择期手术高血压患者,ASAⅡ~Ⅲ级,PCR-RFLP法则基因型进行分组,每组25例,A、C、D三组... 目的观察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反应及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探讨其对ACE活性的作用.方法125例择期手术高血压患者,ASAⅡ~Ⅲ级,PCR-RFLP法则基因型进行分组,每组25例,A、C、D三组为DD型,B、E两组为Ⅱ型,A、B、C三组采用术后间断肌注哌替啶镇痛,同时C组术后3.5、7.5、15.5、23.5 h鼻腔缓慢滴注卡托普利混悬液25 mg,D、E两组采用PCEA,分别于麻醉前、术后4、8、16、24 h监测SBP、DBP、HR,计算RPP,并监测ECG,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定镇痛效果.结果术后4、8、16、24 h A组心血管反应及心律失常例数皆高于B、C、D组(P<0.05,P<0.01);血糖、皮质醇水平及VAS评分B、C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D组与A组比较及E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EA可有效抑制强烈的心血管反应,减轻应激反应,同时可降低DD型高血压患者高浓度ACE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硬膜外自控镇痛 血管紧张转换 基因 高血压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高血压病人全麻围拔管期血液动力学改变
3
作者 王军 胡毅平 +1 位作者 丁浩中 朱晓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687-688,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 血液动力学改变 全麻围拔管期 高血压病人 E基因 ACE基因多态性 活性水平 基因调控 水平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分布
4
作者 袁凤贤 臧彬 +2 位作者 张玉凤 郭津津 吴可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42-643,共2页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分布袁凤贤臧彬张玉凤1郭津津2吴可光(第二临床学院心内科,沈阳110003)关键词心肌梗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目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各基因的研究是分子心血管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分布袁凤贤臧彬张玉凤1郭津津2吴可光(第二临床学院心内科,沈阳110003)关键词心肌梗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目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各基因的研究是分子心血管病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尤其是在心肌梗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紧张转换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筛选马氏珠母贝肉酶解产物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
5
作者 夏小雨 温财兴 +7 位作者 曹文红 秦小明 李钰金 林海生 陈忠琴 郑惠娜 朱国萍 高加龙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150,共8页
本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为蛋白配体,分析马氏珠母贝肉蛋白酶解产物(protein hydrolysate of Pinctada martensii,PHPM)超滤组分与配体的结合情况,利用质谱鉴定结合肽... 本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为蛋白配体,分析马氏珠母贝肉蛋白酶解产物(protein hydrolysate of Pinctada martensii,PHPM)超滤组分与配体的结合情况,利用质谱鉴定结合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后,筛选潜在抑制ACE活性强的肽段进行合成,研究其体外ACE抑制活性、抑制类型及多肽与ACE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PHPM分子质量在3 000~5 000 Da的超滤组分与ACE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信号,在结合物质的肽序列中优选出4种具有潜在活性的ACE抑制肽进行合成,其中多肽SLPWPMKPMNLIE的半数抑制浓度最低,并且通过氢键与ACE蛋白C端结构域的疏水口袋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血管紧张转换抑制肽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抑制动力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R-Bmal1轴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和血管纤维化
6
作者 薛灵霞 龙瑶琳 +6 位作者 冯佳艳 毛田 郭娇 王卓玺 李杨 王晓晖 王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55-1164,共10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自身抗体(AT1R autoantibody,AT1-AA)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生物钟蛋白BMAL1异常表达诱导细胞表型转换以及血管纤维化的作用机...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自身抗体(AT1R autoantibody,AT1-AA)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生物钟蛋白BMAL1异常表达诱导细胞表型转换以及血管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只6~8周的SD雄性大鼠(体质量180~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6):对照组以及使用AT1R细胞外第二环(extracellular loopⅡof 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ECLⅡ)主动免疫SD大鼠建立的AT1-AA阳性组。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2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结构变化和纤维化情况(n=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组织以及原代VSMCs中纤维化标志蛋白CollagenⅠ、表型转换相关蛋白SM22、α-SMA、OPN以及MMP2的表达(n=4),此外,还检测了CT0、CT4、CT8、CT12、CT16、CT20时生物钟蛋白BMAL1的表达。通过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VSMCs的增殖迁移能力(n=3),使用si-RNA技术敲低Bmal1后检测BMAL1、CollagenⅠ、表型转换相关蛋白的表达(n=3)。另外,构建AT1-AA阳性的AT1R敲除(AT1R-KO)大鼠模型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胸主动脉血管组织BMAL1的表达(n=4)。结果AT1-AA阳性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壁增厚[(140±9)%vs(120±5)%,P<0.05],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Masson染色蓝染明显,且CollagenⅠ表达较Control组表达上调(P<0.05)。AT1-AA阳性大鼠胸主动脉以及AT1-AA处理的VSMCs中收缩表型相关蛋白α-SMA、SM22表达下降(P<0.05),合成表型相关蛋白OPN、MMP2表达上调(P<0.05);AT1-AA诱导VSMCs划痕愈合能力以及迁移能力都显著增强。进一步发现,Bmal1的mRNA表达(0.67±0.26 vs 1.03±0.17)以及蛋白表达(0.46±0.06 vs 0.85±0.26)均在CT12时显著上调(P<0.05),且Bmal1的节律性消失(P<0.05)。敲低BMAL1后,AT1-AA诱导的VSMCs表型转换现象得到部分改善。与AT1-AA阳性的WT大鼠比较,AT1-AA阳性的AT1R-KO大鼠胸主动脉血管中BMAL1表达明显降低(1.35±0.06 vs 0.86±0.07,P<0.001);细胞水平发现AT1-AA诱导的VSMCs表型转换及胶原蛋白CollagenⅠ高表达的现象在AT1R-KO的VSMCs中得到部分改善。结论AT1-AA通过AT1R-Bmal1轴促进VSMCs表型转换以及血管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Ⅱ-1受体自身抗体 BMAL1 血管紧张Ⅱ-1受体 血管平滑肌细胞 转换 血管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发酵豆制品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四肽的构效关系研究
7
作者 赵斐然 张紫怡 +2 位作者 魏冠棉 郑晓波 桑亚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16-226,共11页
传统发酵腐乳是日常调味与佐餐豆制品,是很好的植物蛋白来源,是生物活性肽的优良来源。为挖掘其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四肽并探究其构效关系,该文以发酵油腐乳为研究对象,采用超滤、固相萃取分... 传统发酵腐乳是日常调味与佐餐豆制品,是很好的植物蛋白来源,是生物活性肽的优良来源。为挖掘其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四肽并探究其构效关系,该文以发酵油腐乳为研究对象,采用超滤、固相萃取分离出抑制活性最高的多肽组分,采用纳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鉴定多肽序列,采用在线数据库初步筛选潜在的ACE抑制肽,通过分子对接、量子化学计算和定量构效模型联合分析其结合模式、前线轨道分布、活性位点和抑制活性并筛选具有高抑制潜力的多肽。结果表明,<3 kDa多肽具有最高的抑制活性[半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489.6±26.69)μg/mL],鉴定其序列后共筛选出7条高潜力ACE抑制四肽;分子对接结果显示7条肽均通过氢键、疏水、静电和金属键相互作用与受体紧密结合从而发挥出抑制作用;量子化学结果显示四肽的最高已占轨道主要分布在两端的脯氨酸(P)上,且两端脯氨酸具有较高的电负性易成为活性位点;FALP、GWPT和EGWP具有较低的能级差和较高的分子反应活性;定量构效模型结果显示四肽两端氨基酸残基的参数特征对IC50值影响更显著,且氨基酸疏水性和立体性越小、电性越大,其活性越强。综上,计算机辅助筛选腐乳中的ACE抑制肽是可行的,肽两端的电性及脯氨酸对其抑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为后续ACE抑制肽的快速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腐乳 血管紧张转换抑制肽 分子对接 量子化学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骨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的鉴定与表征
8
作者 杨泽瑶 许静 +3 位作者 王江雪 王子夜 席凡伟 曹松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34-242,共9页
畜骨作为肉品工业的主要加工副产物,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附加值较低。该研究以牛骨为原料,利用可控酶解技术制备了具备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的牛骨水解产物,然后通过多色谱柱串联及Nano-LC-ES... 畜骨作为肉品工业的主要加工副产物,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附加值较低。该研究以牛骨为原料,利用可控酶解技术制备了具备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的牛骨水解产物,然后通过多色谱柱串联及Nano-LC-ESI-MS/MS技术对其中的高活性ACE抑制肽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最终鉴定得到具备高ACE抑制活性的牛骨肽(Gly-Phe-Ser-Gly-Phe-Arg,GPSGPR)(IC_(50)=382.16μmol/L);分子模拟对接结果显示GPSGPR中的氨基酸残基主要通过与ACE的3个活性口袋中活性位点形成稳定的氢键发挥ACE的抑制作用;大鼠血清酶抗实验结果表明,GPSGPR在大鼠血浆中具有较高的酶抗性,体外培养6 h后仍能保持50.01%的完整性。该研究结果表明牛骨在ACE抑制肽的制备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为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骨 血管紧张转换 多肽 分子对接 GPSG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7
9
作者 梁茜 董吁钢 +2 位作者 杨希立 杨光 崔金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133例冠心病患者和122例对照...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133例冠心病患者和122例对照者ACE、eNOS和ApoE基因多态性,对比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冠心病组ACEDD基因型频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28.6%vs13.1%,P<0.01,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性相关。两组eNOS和ApoE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OS和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性无明显相关。【结论】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基因芯片技术可能是研究多种易感基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一种高效、敏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紧张转换 内皮一氧化氮合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易感性及病情发展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薛耀明 周琳 +3 位作者 关美萍 张小英 罗仁 成玉斌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PCR技术分别 检测90例无DN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37例不同程度蛋白尿的DN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DN 患...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PCR技术分别 检测90例无DN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37例不同程度蛋白尿的DN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DN 患者与无 DN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D型基因的频率和 D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较高(26.8%vs 16.67%、48.19%vs 31.11%),Ⅱ型基因的频率和 I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较低(28.46%vs 54.44%,51.09%vs 68.89%),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01和P<0.05);DD型患者的血压明显高于Ⅱ型基因患者。随着DN病情发展的不断加重,DD型出现频率增加, Ⅱ型出现频率减少,肾功能不全组 DD型频率(39.13%)显著高于临床蛋白尿组(27.45%)及微量蛋白尿组(20.63%),而 Ⅱ型频率(21.74%)显著低于其余两组(27.45%、31.7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和 DN易感性密切相关。在 DN的 发展过程中,DD基因型是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DD型患者预后不佳;Ⅱ型基因起保护作用,可延缓病情进展,提示 ACE基因I/D多态性的检测可作为DN发病和病情进展的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 基因多态性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严全能 徐春生 +4 位作者 李志樑 周鹏 叶仁清 李明 姜朝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65-1368,137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与住院的汉族无血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215例,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121例)及T2DM合并冠心病组(94例)。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ACE2基因多态...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与住院的汉族无血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215例,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121例)及T2DM合并冠心病组(94例)。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ACE2基因多态性,并结合临床、生化指标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中,男性G8790A位点G等位基因室间隔厚度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及校正后尿蛋白量均高于A等位基因(P<0.05)。而在糖尿病组及女性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中未得出同样结论。结论ACE2基因G8790A位点多态性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室间隔、左室质量及尿蛋白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2 基因多态性 2糖尿病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廖岚 雷闽湘 +2 位作者 陈慧玲 郭丽娟 韩秀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0-413,共4页
目的 :前瞻性地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 72名无DR的 2型糖尿病患者 ,同时测定体重指数 (BMI)、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 (FBG)、血肌酐 (Scr... 目的 :前瞻性地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 72名无DR的 2型糖尿病患者 ,同时测定体重指数 (BMI)、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 (FBG)、血肌酐 (Scr)、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情况下随访 6年 ,每 1~ 2年复查一次眼底 ,血肌酐、BMI及HbA1c。结果 :72例受试者退出 7例 ,退出率为 9.7% ;ACEII ,ID ,DD 3种基因型在入组和终点时各临床参数 (BMI ,MAP ,FBG ,Scr,HbA1c)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到达终点时 ,各组背景型DR(II4 2 .9% ,ID 4 7.8% ,DD 4 2 .9% )、增殖型DR(II 2 5 .0 % ,ID 2 1 .7% ,DD 2 1 .4 % )及DR总发生率 (II 6 7.9% ,ID6 9.6 % ,DD 6 4 .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汉族 2型糖尿病病人DR的发生和发展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糖尿病 DR DD 视网膜病变 BMI 血管紧张转换基因多态性 血肌酐 中国汉族 基因插入 PCR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 被引量:5
13
作者 廖岚 雷闽湘 +2 位作者 陈慧玲 郭丽娟 韩秀云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3-556,共4页
目的 :前瞻性地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 6 6名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正常的 2型糖尿病患者 ,同时测定体重指数 (BMI)、平均动脉压 (MAP)、空腹血糖 (FBS)... 目的 :前瞻性地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 6 6名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正常的 2型糖尿病患者 ,同时测定体重指数 (BMI)、平均动脉压 (MAP)、空腹血糖 (FBS)、血肌酐 (Scr)、糖化血红蛋白 (HbA1c)、UAE ;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情况下随访5年 ,每年复查一次UAE及Scr。结果 :6 6例受试者退出 8例 ,退出率为 12 % ;ACEII,ID ,DD 3种基因型在入组和终点时各临床参数 (BMI,MAP ,FBS ,Scr,HbA1c ,UAE)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到达终点时 ,各组DN发生率 (II 4 5 .8% ,ID 5 2 .3% ,DD 4 6 .1% )及UAE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汉族 2型糖尿病病人DN的发生和发展无关联 ,ACEDD型基因可能不是预测中国汉族 2型糖尿病病人DN发生、发展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 基因 I/D多态性 糖尿病肾病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肾病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彭少华 陈婷 +1 位作者 李彩蓉 陈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4092-4096,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发生肾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由两名评价者独立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发生肾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由两名评价者独立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ACE基因I/D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范围均为1994-01-01—2011-03-1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纳入研究质量及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项病例对照研究,共3 2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汉族人群携带至少1个I等位基因可以降低38%的DN发生风险〔OR=0.62,95%CI(0.52,0.75),P<0.00001〕;携带含有I等位基因的基因型能够使发生DN的风险降低45%〔OR=0.55,95%CI(0.44,0.69),P<0.00001〕;携带含有D等位基因的基因型能够使发生DN的风险增加1.74倍〔OR=1.74,95%CI(1.30,2.31),P=0.0002〕。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稳健性均较好。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肾病易感性密切相关,D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I等位基因可能是保护基因,但仍需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糖尿病 2 糖尿病肾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德玲 袁凤贤 +2 位作者 郭津津 臧彬 吴可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6例原发性心肌病病人(HCM13例,DCM43例)及53例正常对照者的ACE基因型。结果:DCM组ACE基因型DD型及D等位基因频...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6例原发性心肌病病人(HCM13例,DCM43例)及53例正常对照者的ACE基因型。结果:DCM组ACE基因型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比值比分别为4.16,2.65。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HC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DD基因型可能是DCM的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心肌病 肥厚心肌病 血管紧张转换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伊贝沙坦降压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菁 孙宁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降压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方法15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服用伊贝沙坦治疗8周,观察降压疗效,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对患者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多... 目的探讨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降压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方法15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服用伊贝沙坦治疗8周,观察降压疗效,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对患者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多态性位点AT1R T573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携带AT1R 573T等位基因的患者服用伊贝沙坦后,收缩压及脉压降幅明显大于CC基因型患者;在男性患者,基因型为ACE DD的患者舒张压降幅明显大于II型患者;同时携带AT1R 573T和ACE D等位基因的男性患者降压疗效最佳。结论携带AT1R 573T和ACE D等位基因的高血压病患者对伊贝沙坦的降压反应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转换 -血管紧张系统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基因DD纯合型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进 吕善庆 +3 位作者 孙晓江 陆磊 翁青 项坤三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12-213,共2页
脑血管病(CVD)是引起成人尤其是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致残率极高。近年来逐渐认识到基因变异是CVD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我们在一组脑血栓形成(CBT)患者中进行ACE基因缺失/插入多态性研究,其目的为探讨ACE... 脑血管病(CVD)是引起成人尤其是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致残率极高。近年来逐渐认识到基因变异是CVD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我们在一组脑血栓形成(CBT)患者中进行ACE基因缺失/插入多态性研究,其目的为探讨ACE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中国人CVD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血管紧张I 转换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行为特征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关联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择青 王士雯 +1 位作者 车宏生 张瑶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12,共3页
对109例冠心病患者同时进行A型行为测试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冠心病组具有A型行为人群中,ACE基因DD多态表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分别为53%和74%,与健康对照组中A型... 对109例冠心病患者同时进行A型行为测试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冠心病组具有A型行为人群中,ACE基因DD多态表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分别为53%和74%,与健康对照组中A型行为人群相比(21%,53%)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冠心病组具有B型行为人群中,ACE基因DD多态表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分别为7%和34%,与健康对照组中B型行为人群相比(3%,3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携带ACE基因DD表型人群的CH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其它基因表型人群的CH分值。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携带相同基因表型人群的A型行为因子分值无显著差异。提示: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A型行为对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或敌意、性情暴躁和缺乏耐心等行为特征来完成的,而ACE基因DD表型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紧张 转换 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或缺失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孙小敏 甄文娟 +2 位作者 王煜 周薇 解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6-547,共2页
为了解运动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或缺失 (I/D)多态性情况 ,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有氧耐力的可能关系 ,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 4 0例运动员 (分为耐力组和力量组 ,每组 2 0名 )和 2 0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多... 为了解运动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或缺失 (I/D)多态性情况 ,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有氧耐力的可能关系 ,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 4 0例运动员 (分为耐力组和力量组 ,每组 2 0名 )和 2 0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多态性 ,结果显示 ,位于ACE基因 16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经PCR扩增后呈三种基因型 :纯合子插入型 (II)、纯合子缺失型 (DD)和杂合子插入或缺失型 (ID)。耐力运动员组II基因型和I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力量运动员组。结果提示ACE基因可能在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基因 ACE基因多态性 纯合子 多态性研究 健康 I/D多态性 对照组 运动员 有氧耐力 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Adducin基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9
20
作者 窦相峰 孙凯 +3 位作者 黄晓红 刘晓宁 鞠振宇 张红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 :旨在探讨α adducin基因G460W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在国人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 3 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组 ) ,对每一高血压患者按性别、年龄 (± 3岁 )相同 1∶1匹配对照 (对照组 )。高... 目的 :旨在探讨α adducin基因G460W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在国人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 3 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组 ) ,对每一高血压患者按性别、年龄 (± 3岁 )相同 1∶1匹配对照 (对照组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基因分型 ,并通过心脑血管病标准问卷调查、血生化指标测定收集脑出血传统危险因素的信息。结果 :α adducin基因 460W等位基因频率在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基因型McNemar’s检验P =0 0 0 6)。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高血压传统危险因素后 ,α adducin基因 460W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非 460W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 ,比值比(OR)为 1 5 5 ( 95 %CI,1 18~ 2 0 5 )。而高血压组和对照组ACE基因I/D多态性频率分布无差异 (基因型McNemar’s检验P =0 685 )。结论 :α adducin基因G460W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显著相关 ,这种相关关系在调整了高血压其他危险因素后依然存在。关联关系的发现提示有必要对其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以期在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对照组 Α-ADDUCIN基因 危险因 血管紧张转换基因多态性 治疗 人中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