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僵硬度作用差异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艺军 刘城 +1 位作者 吴平生 钟武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3期3823-3826,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作用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RCT)、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作用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RCT)、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维普数据库(VIP)。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1月。纳入采用ACEI或ARB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ACEI和ARB对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33篇,初筛后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文献51篇,进一步筛选纳入6项RCT,共计2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ACEI在改善动脉僵硬度方面优于AR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肱-踝脉搏波速度差(ΔbaPWV)=-113.53,95%CI(-152.21,-74.84)〕。但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程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差(ΔSBP)=2.09,95%CI(-2.50,6.67),P=0.37;舒张压差(ΔDBP)=1.75,95%CI(-1.55,5.04),P=0.30〕。结论 ACEI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方面优于AR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高血压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郑丽 张亚同 +2 位作者 张卫娜 孙雪林 赵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6期575-580,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Embase、PubMed、Medline、Cochrane、Google学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 目的系统评价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Embase、PubMed、Medline、Cochrane、Google学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试验组)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对照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相关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2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0项RCT研究共6839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均数差(MD)=-170.14,95%CI:-243.15^-97.12,P<0.05]、左室射血分数(MD=2.92,95%CI:0.63~5.20,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MD=-5.32,95%CI:-10.25^-0.21,P<0.05)、6 min步行距离(MD=58.4,95%CI:40.37~56.42,P<0.05)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力衰竭治疗有效率[比值比(OR)=1.57,95%CI:0.96~2.57,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改善程度(MD=-1.27,95%CI:-2.62~0.08,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改善程度(MD=-1.36,95%CI:-10.72~8.00,P>0.05)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OR=0.95,95%CI:0.73~1.23,P<0.05;I 2=6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6 min步行距离、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但应注意低血压、高血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心力衰竭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燕铭 曾龙驿 +3 位作者 吴伟康 张国超 江柏泉 罗汉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17-152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 4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伊贝沙坦组和卡托普利组 4组 ,每组 10只。 12周终止实验处死大鼠 ,取血、尿和肾脏标本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 4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伊贝沙坦组和卡托普利组 4组 ,每组 10只。 12周终止实验处死大鼠 ,取血、尿和肾脏标本 ,测定尿量、体重、肾重 /体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lc)、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尿白蛋白排泄率 (UAR)和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G) ;测定血液、尿液和肾组织的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 1(ET - 1)含量。结果 :12周终止实验时 ,糖尿病各组大鼠的尿量、肾重 /体重、血糖、HbAlc、UAR、β2 -MG、Ccr、血液、尿液和肾脏组织的NO和ET - 1水平均明显高于或大于正常组 ,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 0 1) ;伊贝沙坦组和卡托普利组大鼠的血液、尿液和肾脏组织的NO和ET - 1水平、UAR、β2 -MG、Ccr明显少于糖尿病组 (P <0 0 5 ) ;血液、尿液和肾组织NO和ET - 1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和 β2 微球蛋白呈正相关。结论 :伊贝沙坦能延缓糖尿病大鼠肾脏功能损害的进展 ,其机制可能与伊贝沙坦不同程度地抑制糖尿病大鼠NO和ET - 1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大鼠 伊贝沙坦 卡托普利 一氧化氮 内皮缩血管肽1 肾脏 保护作用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伊贝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进展与合理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石革 宋菲 宗怡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7期567-569,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合理应用 血管紧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争议和热点问题的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黄若文 姜馨 吕卓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10-712,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药理学 临床 药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马聪 卢学春 范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2-764,共3页
在过去的10余年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已经确立了其作为有效抗高血压药物的地位,ARB安全可靠,且耐受性与安慰剂相同。近期的欧洲高血压指南也经历了从2003~2009年的3次修订,与2003版指南比较,2007版指南更加重视高血... 在过去的10余年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已经确立了其作为有效抗高血压药物的地位,ARB安全可靠,且耐受性与安慰剂相同。近期的欧洲高血压指南也经历了从2003~2009年的3次修订,与2003版指南比较,2007版指南更加重视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将ARB的适用范围扩大至8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微量蛋白尿、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代谢综合征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所致咳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1型受体拮抗剂 抗高血压药 高血压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婕 张宇新 +1 位作者 李辉 陆鹏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1期62-63,80,共3页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入选6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口服胺碘酮)30例,实验组(口服胺碘酮+ARB)31例,疗程观察24个月。结果两组比较...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入选6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口服胺碘酮)30例,实验组(口服胺碘酮+ARB)31例,疗程观察24个月。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ARB可逆转左心房扩大,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重构 胺碘酮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对裸鼠胰腺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江华 李兆申 许国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7-611,共5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ZD7155对裸鼠胰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裸鼠接种胰腺癌PaTu8988s细胞建立胰腺癌移植瘤模型,成瘤后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10 mg·kg^(-1)·d^(-1))ZD7155治疗组和高剂...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ZD7155对裸鼠胰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裸鼠接种胰腺癌PaTu8988s细胞建立胰腺癌移植瘤模型,成瘤后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10 mg·kg^(-1)·d^(-1))ZD7155治疗组和高剂量(20 mg·kg^(-1)·d^(-1))ZD7155治疗组,每组20只。治疗10 d后每组各处死10只裸鼠.测量肿瘤体积.称取瘤体质量.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新生血管的CD31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其余裸鼠共治疗30 d.记录生存期并观察ZD7155的毒副作用等共49 d。结果:(1)对照组和低、高剂量治疗组的实体瘤平均体积分别为(35.8±6.7)、(21.5±6.1)、(10.7±4.1) cm^3(P<0.01)。(2)低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在治疗后10 d的平均抑瘤率分别为22.7%和44.6%(P<0.01).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组和低、高剂量组平均微血管数目分别为16.7±0.9、11.5±0.5、6.05±0.7(P<0.01)。(4)对照组细胞未见凋亡改变,两治疗组均可见大量典型的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5)治疗组裸鼠生存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而且高剂量组裸鼠生存期较低剂量组亦显著延长(P>0.01)。(6)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在体内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望成为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血管紧张1型受体拮抗剂 新生血管 病理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临床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国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1-333,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临床研究 高血压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5-167,共3页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的过度激活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阻断RAAS的两类重要药物,它们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倍受...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的过度激活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阻断RAAS的两类重要药物,它们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倍受关注。大量证据均已证实ACEI是治疗心衰的基石,近年来的一些试验如VaL-HeFT、CHARM、OFTIMAA和VALIANT确定了ARB在心衰及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作用。目前推荐ARB用于心衰又不能耐受ACEI者,对于轻、中度心衰的患者,可选择ARB替代ACEI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他汀类联合应用的前景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碧莲 赵水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92-1295,共4页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和他汀类为临床广泛使用的两类心血管药物。两者能否联合使用或制成复合制剂,将成为心血管药物研究领域一大新的课题。目前,有研究结果表明,两者联合应用存在广泛前景。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他汀类 -血管紧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建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3-235,共3页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已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ARBs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和降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脏及血管重构方面可能有益。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药物疗法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峻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6期23-28,共6页
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崛起意义重大 20世纪末随着临床医学成功地从经验医学转型为循证医学,1996年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问世,又产生了一轮新的冲击波。其意义一方面在于,我们终于又找到一种疗效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 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崛起意义重大 20世纪末随着临床医学成功地从经验医学转型为循证医学,1996年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问世,又产生了一轮新的冲击波。其意义一方面在于,我们终于又找到一种疗效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同样好,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得多,患者的依从性更好的新药;另一方面,可能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证实了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尤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兴奋,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是极其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衰患者 交感神经系统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目标剂量 舒张性 ARB 收缩性心衰 ACEI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 RAAS 阻滞剂 森林阻火剂 氯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大鼠大血管Toll样受体2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游娜 吴珺 +3 位作者 鲁一兵 缪珩 徐家蓉 左志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98-1101,共4页
目的:研究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纱坦)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大血管Toll样受体2(Toll-liker eceptor 2,TLR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1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和DM造模组,造模组给予STZ60mg/(kg.次)... 目的:研究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纱坦)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大血管Toll样受体2(Toll-liker eceptor 2,TLR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1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和DM造模组,造模组给予STZ60mg/(kg.次)腹腔注射,再随机分为DM组和DM+缬沙坦干预组(DV组),DV组给予缬沙坦20mg/(kg.d)灌胃。于12周时乌拉坦麻醉,取胸主动脉,用RT-PCR方法检测STZ诱导的DM大鼠大血管组织中TLR2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血管中TLR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和DV组大鼠的血糖明显升高(P<0.01),而DM和DV组间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DM大鼠大血管组织中TL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均P<0.01),而DV组大血管组织中TL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DM组(P<0.0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DM大鼠大血管组织中存在TLR2表达的增加,缬纱坦可能通过降低血管组织TLR2表达而对糖尿病大血管炎性改变起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大鼠 TOLL样受体2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Candesartan Cilexetil的质谱研究
15
作者 雷厉军 沈敬山 +1 位作者 郭志云 嵇汝运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1-15,共5页
本文报告了CandesartanCilexetil的EI谱和ESI谱 。
关键词 非肽类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质谱 CandesartanCilexetil EI-MS HREI-MS 特征碎片离子 裂解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16
作者 龚浩 王宇 +3 位作者 张忠涛 李建设 马雪梅 周延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AT1RA)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合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T1RA组和AngⅡ...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AT1RA)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合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T1RA组和AngⅡ+AT1RA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的含量。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中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及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AngⅡ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1RA组与AngⅡ+AT1RA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Ⅱ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及其mRNA的表达,而AT1RA能够明显抑制这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肝星状细胞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陆祖祥 吴家骅 +3 位作者 胡先进 蔡放 丁蓓 施建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6期1153-1154,共2页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有效调控各种类型高血压 ,在降压保护靶器官过程中其副作用与安慰剂相似 ,对高血压患者的性功能无影响 ,能改善生活质量 ;它能逆转左室与血管重构 ,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 ,并能配合利尿、强心药治疗心衰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有效调控各种类型高血压 ,在降压保护靶器官过程中其副作用与安慰剂相似 ,对高血压患者的性功能无影响 ,能改善生活质量 ;它能逆转左室与血管重构 ,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 ,并能配合利尿、强心药治疗心衰 ;它与B族维生素组合能逆转脂褐斑的发生、发展 ,甚至使之消失 ,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它可延缓糖尿病肾病与痛风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的病情进展和尿毒症病情的发展 ;它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作用相似 ,但不影响缓激肽降解 ,不产生刺激性剧咳 ,所以在用缬沙坦治疗的过程中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有极好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缬沙坦 临床应用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IgA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夏正坤 祁建胜 刘光陵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451-453,共3页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抑制剂。它的第一个临床作用是用于治疗高血压,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肾病治疗中可以减少尿蛋白,并有效延缓肾病变的进展。根据IgA肾病(IgAN)的特点,ARB近来...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抑制剂。它的第一个临床作用是用于治疗高血压,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肾病治疗中可以减少尿蛋白,并有效延缓肾病变的进展。根据IgA肾病(IgAN)的特点,ARB近来被有效用于IgAN的治疗中。作者简要综述ARB的作用机制、病理生理作用与发病机制及其在IgAN中的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IGA肾病 尿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管炎症抑制作用
19
作者 徐梦丹 戴秋艳 刘少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6期461-466,共6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炎性反应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趋化因子CC亚家族受体2(CCR2)途径的影响,探讨MCP-1/CCR2途径在自发性高血压血管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24只,...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炎性反应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趋化因子CC亚家族受体2(CCR2)途径的影响,探讨MCP-1/CCR2途径在自发性高血压血管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24只,随机分为高血压对照组(HC)、低剂量氯沙坦组(LL)、高剂量氯沙坦组(HL)和替米沙坦组(T组),正常血压大鼠(WKY)6只为正常对照组(NC)。每天1次灌胃给药:LL组氯沙坦5 mg/kg,HL组氯沙坦30 mg/kg,T组替米沙坦30 mg/kg,HC组及NC组等量蒸馏水。4周后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胸主动脉壁巨噬细胞浸润(ED-1标记),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心、肾、胸主动脉、循环血单个核细胞MCP-1、CCR2的表达,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MCP-1的趋化功能实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大鼠血清MCP-1水平。结果SHR组与WKY组相比,胸主动脉壁ED-1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心、肾、胸主动脉、循环血单个核细胞MCP-1 mRNA、CCR2 mRNA明显升高(均为P<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MCP-1的趋化性明显升高(P<0.01),血清MCP-1水平升高(P<0.01)。不同剂量氯沙坦及替米沙坦均能有效抑制各组织和循环中MCP-1及CCR2的表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MCP-1的趋化性以及胸主动脉壁ED-1阳性细胞数(与HC组相比,LL组、HL组及T组均为P<0.01),上述作用不依赖ARB的降压作用。结论ARB通过调节MCP-1/CCR2途径抑制血管炎性反应,此作用独立于其降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1型受体拮抗剂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趋化因子 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抑制高糖刺激下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Ⅱ-Notch通路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琴 吕川 +3 位作者 吴灿 雷莎 邵滢 王秋月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Notch通路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MC)基质分泌的影响以及缬沙坦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传代培养的RMC同步化后分为正常糖对照组(含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含30.0 mmol/L葡萄糖)、高渗对照组(含5.5 mmol/...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Notch通路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MC)基质分泌的影响以及缬沙坦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传代培养的RMC同步化后分为正常糖对照组(含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含30.0 mmol/L葡萄糖)、高渗对照组(含5.5 mmol/L葡萄糖联合24.5 mmol/L甘露醇)、正常糖联合1μmol/L N-N-(3,5-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2-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组、正常糖联合(1、5、10)μmol/L缬沙坦组、高糖联合1μmol/L DAPT组、高糖联合(1、5、10)μmol/L缬沙坦组。培养12、24、48 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液,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蛋白表达情况,ELISA检测上清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纤维连接蛋白(FN)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糖组相比,高糖刺激RMC 12 h,可检测到Notch1表达升高,峰值出现在24 h;与正常糖组相比,高糖状态下RMC上清液中TGF-β、FN含量随时间明显升高;高糖状态下缬沙坦或DAPT预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相比,培养24 h左右,Notch1表达明显减少;与未处理组相比,随缬沙坦浓度增加,Notch1表达逐渐降低。高糖状态下,与未处理组相比,缬沙坦或DAPT预处理组TGF-β、FN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高糖可活化培养的RMC中Notch通路,TGF-β以及FN分泌增加;缬沙坦可通过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血管紧张素Ⅱ-Notch通路,减少下游FN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信号转导通路 糖尿病肾病 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 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 转化生长因子-Β 纤维连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