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胃液条件下广叶绣球菌多糖抗氧化及对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活性 被引量:4
1
作者 冯彩玲 程明翠 +2 位作者 吴岩斌 吴锦忠 吴建国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125,共9页
测定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多糖(SLPs)的总糖含量和单糖组成,SLPs通过体外模拟胃液处理不同时间(0.5、1、2、4、6和8 h)的还原糖含量、相对分子质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抑制率。结果表明:SLPs总糖含... 测定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多糖(SLPs)的总糖含量和单糖组成,SLPs通过体外模拟胃液处理不同时间(0.5、1、2、4、6和8 h)的还原糖含量、相对分子质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抑制率。结果表明:SLPs总糖含量为(59.66±0.80)%;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1∶0.7∶10.9∶3.6)。与对照(0 h)比较,SLPs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开始发生水解,随时间延长其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SLPs通过模拟胃液处理不同时间的色谱洗脱峰具有差异,0 h处理样品具有2个峰,0.5、1 h处理样品具有4个峰,处理2 h后的样品具有5个峰;在20~35 min均存在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10^(6)多糖组分。与对照(0 h)比较,模拟胃液处理6、8 h的0.50、1.00 mg·mL^(-1) SLPs溶液,处理4、6、8 h的2.00、4.00 mg·mL^(-1) SLPs溶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处理4、6、8 h的0.50 mg·mL^(-1) SLPs溶液,处理2、4、6、8 h的1.00 mg·mL^(-1) SLPs溶液,处理6、8 h的2.00 mg·mL^(-1) SLPs溶液,处理4、6、8 h的4.00 mg·mL^(-1) SLPs溶液对·O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处理4 h的0.25 mg·mL^(-1) SLPs溶液、处理2 h的0.50 mg·mL^(-1) SLPs溶液和处理8 h的2.00 mg·mL^(-1) SLPs溶液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与对照比较,处理1、2、6、8 h的0.25、0.50 mg·mL^(-1) SLPs溶液,处理2、4、6、8 h的1.00、2.00 mg·mL^(-1) SLPs溶液对ACE抑制率显著增加。研究结果可为SLPs体内代谢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多糖 模拟胃液 抗氧化活性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抑制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明 张军 +1 位作者 陈燕 王友群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 :探讨丹参对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致小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模型 ,并观察经依那普利 (10mg/kg·d-1 )和丹参 (5,10g/kg·d-1 )治疗后 ,对小鼠的左心室重量 ,组织形态 ,血清、心、... 目的 :探讨丹参对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致小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模型 ,并观察经依那普利 (10mg/kg·d-1 )和丹参 (5,10g/kg·d-1 )治疗后 ,对小鼠的左心室重量 ,组织形态 ,血清、心、肾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ACE)活性、一氧化氮 (NO)含量及羟脯氨酸 (Hyp)含量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心脏重量增加 ,出现纤维化病变 ,心、肾中的ACE活性增高 ,NO含量减少 ,而依那普利组和丹参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 ,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病变减轻 ,心、肾中的ACE含量降低 ,丹参高低剂量组在血清中的NO含量显著增高 ;结论 :丹参有良好的抗心脏纤维化作用 ,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ACE和增加NO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心肌肥厚 纤维化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一氧化氮 异丙肾上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晶晶 黄敏 +2 位作者 谢利剑 李锦康 杨晓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从Kobayashi评分体系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两方面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住院川崎病患儿137例,其中无冠脉损害120例,有冠脉损害为17例... 目的从Kobayashi评分体系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两方面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住院川崎病患儿137例,其中无冠脉损害120例,有冠脉损害为17例。根据Kobayashi等提出的最新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评分指标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其中的37例川崎病患儿(其中8例有冠状动脉损害)和37名健康儿童,用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ACE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obayashi评分体系各单项临床指标在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害组Kobayashi总评分为1.75±1.65,无冠脉损害组为1.66±1.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各基因型(II、DD、ID)在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川崎病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等位基因频率在冠脉损害组中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75.0%比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bayashi各单项指标在ACE各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Kobayashi各单项指标及总评分差异相似;ACE的Ⅰ/D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Kobayashi评分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