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健康体检人群中动脉僵硬度与新发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杨光 沈鑫 +6 位作者 程柏凯 侯颉玢 张雅宾 陈泓宇 程庆砾 郑延松 赵佳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73-1178,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健康体检人群中动脉僵硬度(arterial stiffness,AS)与新发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体检的既往无CKD病史的老年患者857例。... 目的探讨老年健康体检人群中动脉僵硬度(arterial stiffness,AS)与新发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体检的既往无CKD病史的老年患者857例。收集受试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评估AS程度,根据baPWV水平分为血管弹性正常组201例,中度AS组490例,重度AS组166例。采用Kaplan-Meier绘制不同AS分组新发CKD累积发生率曲线,并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s,RCS)和Cox回归模型分析baPWV与新发CKD风险的相关性。结果重度AS组基线时年龄、高血压、心率、血压、腰围、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尿白蛋白/肌酐比值、baPWV水平均明显高于血管弹性正常组(P<0.05)。随访期间,共37例受试者新发CKD,重度AS组CKD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管弹性正常组(9.04%vs 3.48%)。RCS分析显示,baPWV水平与新发CKD风险之间的呈U形曲线关系,当baPWV≥1400 cm/s时,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新发CKD风险升高71%(P<0.01),无论是否调整协变量,baPWV与新发CKD风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体检人群中,当baPWV≥1400 cm/s时,AS程度升高与新发CKD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硬化程度 脉搏波分析 肾病 数据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前期孕妇颈动脉僵硬度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及其与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婧宇 于一枝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32-135,140,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估和分析子痫前期(PE)孕妇的颈动脉僵硬度是否与正常妊娠孕妇存在差异,并分析病例组孕妇颈动脉僵硬度与PE严重程度和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PE孕妇及30例正常妊娠孕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血管...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估和分析子痫前期(PE)孕妇的颈动脉僵硬度是否与正常妊娠孕妇存在差异,并分析病例组孕妇颈动脉僵硬度与PE严重程度和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PE孕妇及30例正常妊娠孕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方法检测两组孕妇颈动脉僵硬度,得到以下检测指标:弹性压力(Ep)、硬化参数(β)、顺应性(AC)、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反射波增强指数(AI)。结果:PE组母体颈动脉Ep、β、PWVβ、AI明显高于对照组,AC明显低于对照组。PE组Ep、β、PWVβ和AI均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PE组孕妇颈动脉AI与新生儿体质量呈负相关,与1 min Apgar评分呈负相关。结论:PE孕妇颈动脉僵硬度较正常孕妇增加。PE孕妇颈动脉僵硬程度与血压呈正相关。PE孕妇颈动脉僵硬程度增高提示未来发生围产儿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 血管硬化程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与血管硬度测量仪的研制
3
作者 王晋 朱燕秋 +1 位作者 杨浩 何为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0-92,共3页
血压和血管硬化程度是反映人体循环系统机能的重要生理参数。因此 ,对血压和血管弹性指数的动态监测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采用示波法测量血压和动脉弹性指数的原理与方法 ,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无创型血压与血管硬度测量... 血压和血管硬化程度是反映人体循环系统机能的重要生理参数。因此 ,对血压和血管弹性指数的动态监测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采用示波法测量血压和动脉弹性指数的原理与方法 ,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无创型血压与血管硬度测量仪 ,并对此测量仪的硬件电路和处理软件都进行了介绍。该测量仪在继承现有数字血压计优点的基础上 ,又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它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动脉弹性情况 ,随时提醒人们注意身体状况 ,减少疾病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测量 动脉弹性指数 示波法 人体循环系统 动态监测 示波法 血管硬化程度 血压与血管硬度测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响因素及与眼底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庄飞 李平 +2 位作者 何兴 师昱姗 孙丽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53-1757,共5页
背景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出现与脑梗死、脑出血或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而眼底血管病变已被证实与上述病变关系密切,但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PVS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眼底渗出等改变与EPVS的关系尚缺乏相关报道。目的... 背景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出现与脑梗死、脑出血或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而眼底血管病变已被证实与上述病变关系密切,但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PVS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眼底渗出等改变与EPVS的关系尚缺乏相关报道。目的 探讨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EPVS的影响因素及与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2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EPVS分为继发EPVS组(114例)和未继发EPVS组(152例)。收集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EPV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EPVS严重程度和数量与眼底血管病变间的相关性。结果 266例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男178例、女88例,平均年龄(67.8±12.9)岁;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史、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视网膜动静脉比值、血管瘤、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OR=3.127,95%CI(1.514,6.457),P=0.002]和眼底动脉硬化程度[OR=3.077,95%CI(2.289,4.137),P<0.001]是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EPVS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PVS严重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程度(r_(s)=0.751,P<0.001)、血管瘤(r_(s)=0.644,P<0.001)、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r_(s)=0.589,P<0.001)呈正相关,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r_(s)=-0.342,P<0.001)、视网膜动静脉比值(r_(s)=-0.463,P=0.012)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PVS数量与眼底动脉硬化程度[B=0.586,95%CI(0.345,0.827),P=0.016]和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B=0.472,95%CI(0.291,0.653),P=0.010]呈正相关,与视网膜动静脉比值[B=-3.974,95%CI(-5.548,-2.400),P=0.012]呈负相关。结论 合并高血压和眼底动脉硬化的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出现EPVS;且EPVS病变严重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血管瘤、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呈正相关,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视网膜动静脉比值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血管硬化程度 视网膜 血管 眼底血管病变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不同血糖水平男性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即时影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何荣 张丽 +5 位作者 李鹏 张晓玲 张国 臧懿然 吴寿岭 孙丽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997-3004,共8页
背景以往有氧运动获益的研究主要关注有氧运动对长期心血管健康及结局的影响,即规律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动脉僵硬度,而有研究指出高血糖是增加动脉僵硬度的因素,因此推测高血糖可能削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 背景以往有氧运动获益的研究主要关注有氧运动对长期心血管健康及结局的影响,即规律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动脉僵硬度,而有研究指出高血糖是增加动脉僵硬度的因素,因此推测高血糖可能削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不同血糖水平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即时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既往参加开滦研究2018—2020年第6次随访体检且被抽取参加2020年第5次国民体质监测并于开滦集团旗下四家企业完成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一般情况(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降压药史等)、人体测量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和生化检测指标(空腹血糖等),根据空腹血糖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组(n=220):<5.00 mmol/L、Q2组(n=240):5.00~<5.40 mmol/L、Q3组(n=230):5.40~<5.81 mmol/L、Q4组(n=234):≥5.81 mmol/L。以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作为有氧运动的形式,以baPWV水平作为反映四肢动脉僵硬度的指标,收集研究对象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baPWV相关资料〔SBP、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baPWV水平、代谢当量(MET)、最大摄氧量(VO2max)等〕,试验前记作1,试验后记作2;并计算前、后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值(记作ΔbaPWV等)。比较Q1组、Q2组、Q3组、Q4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baPWV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不同血糖水平对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baPWV水平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924例,平均年龄为(36.9±7.7)岁。各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四组的年龄、高脂血症、高血压、降压药史、SBP、DBP、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的baPWV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Q1组、Q2组、Q3组HR2高于HR1(P<0.01);Q1组、Q2组、Q3组、Q4组的baPWV2高于baPWV1(P<0.01);四组间的SBP1、SBP2、DBP1、DBP2、MAP1、MAP2、baPWV1、baPWV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aPWV1相比,不同血糖水平人群baPWV2平均下降36.0 cm/s。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Q4组相比,Q1组的ΔbaPWV水平降低〔B(95%CI)=-18.96(-36.96,-0.96),P=0.04〕。结论有氧运动能即时改善动脉僵硬的程度,但高血糖减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僵硬度的作用,临床医生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有氧运动方案,以改善动脉硬化延缓血管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糖尿病 血管硬化程度 有氧运动 血糖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动脉僵硬度影响的家系研究
6
作者 王雪珩 王斯悦 +11 位作者 彭和香 范梦 郭煌达 侯天姣 王梦莹 武轶群 秦雪英 唐迅 李劲 陈大方 胡永华 吴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0-407,共8页
目的:利用北京房山家系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数据,探索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来自北京市房山区9个乡镇的先证者及其亲属作为研究对象,以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膳食评分和体力活动作为行... 目的:利用北京房山家系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数据,探索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来自北京市房山区9个乡镇的先证者及其亲属作为研究对象,以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膳食评分和体力活动作为行为生活方式因素,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和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为动脉僵硬度评价指标,采用方差组分模型估计动脉僵硬度的遗传度,利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基因型-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基于基因型-环境交互作用分析识别的阳性环境因素,进一步选取糖脂代谢通路上的45个基因位点作为候选基因位点,利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探索基因位点与生活方式间的交互作用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结果:共纳入了来自3225个家系的6302名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6.9岁,男性占比45.1%。估计得到baPWV和ABI的遗传度分别为0.360(95%CI:0.302~0.418)和0.243(95%CI:0.175~0.311)。基因型-环境交互作用结果显示,总体加性遗传效应与年龄、性别、膳食评分和BMI间存在交互作用,分别影响baPWV和ABI水平。以baPWV作为结局评价指标时,ADAMTS9-AS2基因上和CDH13基因上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均与膳食评分存在交互作用。高遗传风险的个体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其动脉僵硬程度。以ABI作为研究终点时,CDKAL1、ATP8B2和SLC30A8基因上的3个SNP位点与BMI存在交互作用,影响动脉僵硬度水平。对于高遗传风险的个体,保持健康的BMI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动脉僵硬度水平。结论:本研究利用家系关系观察了基因型-健康膳食模式和基因型-BMI交互作用影响动脉僵硬度水平,发现5个SNP位点与二者存在交互作用;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BMI水平能够降低遗传因素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为识别动脉僵硬度的环境危险因素、制定人群精准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硬化程度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生活方式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