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阳霉素与鱼肝油酸钠对血管硬化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1
1
作者 赵吉虹 赵怡芳 +2 位作者 陈新明 张文峰 熊世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7-98,140,共3页
取成年家兔12只,暂阻断两侧耳后静脉近心端后,分别向其内注射平阳霉素及鱼肝油酸钠,对二者引起的血管改变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血管收缩、管壁增厚、管腔闭塞;鱼肝油酸钠导致血栓形成... 取成年家兔12只,暂阻断两侧耳后静脉近心端后,分别向其内注射平阳霉素及鱼肝油酸钠,对二者引起的血管改变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血管收缩、管壁增厚、管腔闭塞;鱼肝油酸钠导致血栓形成、血管闭塞、血栓机化。作者对两者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血肝油酸钠 血管硬化 抗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血管硬化疗法
2
作者 宋国培 李建英 +3 位作者 王冠娟 刘新民 刘淑芹 金友南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253-255,共3页
本文介绍了于免静脉内注射血管硬化剂后连续观察其病理演变过程,发现注药后先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继之形成血栓闭塞血管。纯乙醇比鱼肝油酸钠作用更强。临床用血管硬化剂治疗107例次(55例),即刻止血率达93.8%。并根据实际经验提... 本文介绍了于免静脉内注射血管硬化剂后连续观察其病理演变过程,发现注药后先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继之形成血栓闭塞血管。纯乙醇比鱼肝油酸钠作用更强。临床用血管硬化剂治疗107例次(55例),即刻止血率达93.8%。并根据实际经验提出成功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静脉曲张破裂 血管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阻止血管硬化
3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4年第3期43-43,共1页
日本最新的研究显示,每天吃两个苹果可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含量,而中牲脂肪是造成血管硬化的罪魁祸首。
关键词 苹果 血管硬化 血液 中性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克司兰治疗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的疗效与安全性:ORION-18研究中国大陆亚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霍勇 李勇 +6 位作者 韩雅君 丁春华 邢晓春 张雪莲 李建平 徐标 陈纪言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 目的:ORION-18研究已证实,英克司兰在亚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人群中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估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ORION-18研究是一项在亚洲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其中中国大陆亚组包含232例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组(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各116例),在第1天、第90天和第270天分别接受英克司兰300 mg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包括: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和绝对值变化;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绝对值变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的百分比变化。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第330天达到LDL-C<1.8 mmol/L、LDL-C较基线降低≥50%、达到所处ASCVD风险水平总体降脂目标(LDL-C总体目标值:ASCVD患者<1.4 mmol/L,ASCVD高危人群<1.8 mmol/L)的受试者比例。安全性终点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异常、严重不良事件及其严重程度和其与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英克司兰组L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61.16%,绝对值变化为-1.73 mmol/L;与安慰剂组相比,英克司兰组LDL-C从第90天至第360天经时间校正的百分比变化为-58.51%,绝对值变化为-1.64mmol/L;英克司兰组PCSK9、总胆固醇、ApoB、non-HDL-C从基线至第330天经安慰剂校正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77.44%、-35.65%、-43.43%、-50.90%(P均<0.0001)。第330天时,英克司兰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9.6%(74/93)和7.8%(6/77)的受试者达到LDL-C<1.8 mmol/L,分别有69.9%(65/93)和0%(0/77)的受试者实现LDL-C较基线降低≥50%,分别有66.7%(62/93)和2.6%(2/77)的受试者达到总体降脂目标。英克司兰治疗12个月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在已接受饮食控制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其他降脂治疗)但LDL-C仍升高的中国大陆ASCVD患者或ASCVD高危受试者中,英克司兰降低LDL-C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英克司兰在中国大陆人群中评估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在亚洲总体人群中的评估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英克司兰 小干扰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李雷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韩全乐 邓洁 张雪朝 吴铮 王楠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8,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次/min,n=14381)、Q_(2)组(67~70次/min,n=15815)、Q_(3)组(71~75次/min,n=15876)、Q_(4)组(76~80次/min,n=13933)和Q5组(>80次/min,n=1263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对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平均随访(10.0±4.85)年,2898例(3.99%)研究对象发生ASCV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5组ASCVD风险增加20%(HR=1.20,95%CI:1.06~1.35,P<0.05),其余各组风险均未增加(P均>0.05)。平均随访(10.2±4.82)年,2175例(2.99%)研究对象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_(3)组~Q5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上升33%(HR=1.33,95%CI:1.15~1.54,P<0.001)、33%(HR=1.33,95%CI:1.14~1.54,P<0.001)、78%(HR=1.78,95%CI:1.54~2.05,P<0.001),而Q_(2)组风险未增加(P>0.0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ASCVD风险增加4%(HR=1.04,95%CI:1.01~1.07,P=0.009),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5%(HR=1.15,95%CI:1.11~1.19,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ASCVD风险(P_(overall)=0.022,P_(non-linear)=0.617)、全因死亡风险(P_(overall)<0.001,P_(non-linear)=0.212)呈线性关联,且静息心率>72次/min时ASCVD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快与中青年人群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率 中青年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及炎症的中介效应
6
作者 周以琳 史佳雨 +9 位作者 魏丹丹 赵梦真 马翠翠 耿巾甜 郭尧 徐浩然 陈志伟 霍文倩 王重建 毛振兴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 目的:探讨河南农村成人血清糖皮质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炎症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河南农村队列”基线人群中选取4 995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血清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可的松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评估9种炎症指标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调整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饮酒状况、脂肪摄入状况、蔬菜水果摄入状况和体力活动后,血清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醇水平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存在正关联,β(95%CI)分别为0.184(0.080~0.287)、0.101(0.031~0.170)。血清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15.2%、11.9%、16.3%。血清11-脱氧皮质醇与ASCVD 10 a发病风险的关联部分由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数计数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介导,中介比例分别为31.2%、15.5%、18.7%、10.3%、10.4%、9.9%、15.9%。结论: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会增加河南农村成人ASCVD 10 a发病风险,炎症部分介导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炎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多重用药管理规范 被引量:9
7
作者 曾森祥 杨锐 +2 位作者 邓勋 杨睿涛 杨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3,共7页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和降低尿蛋白等综合治疗。多重用药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有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但如果应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本文针对老年T2DM合并ASCVD患者多重用药管理进行分析,重点阐述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保证药物使用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多重用药 合理用药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士贺 刘倩 +5 位作者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6-6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爽 崔淯夏 +1 位作者 陈红 宋俊贤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378,共4页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SCVD抗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有望成为ASCVD抗炎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白细胞介素2 调节性T细胞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
11
作者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 《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1 位作者 李子孝 李姣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3-977,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疾病问题之一,但目前我国尚未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统一术语。《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国际临床指南、本领域国际...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疾病问题之一,但目前我国尚未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统一术语。《中英文标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中国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国际临床指南、本领域国际权威共识等内容,基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分型、并发症等10个类别扩增中英文术语,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术语的制定提供标准化的建议和指导,以推动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信息形成统一共识,促进其与国际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 标准化术语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治 被引量:14
12
作者 马少华 孙宇 +3 位作者 杜长征 梁震 熊宏超 陈克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674-678,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概念的提出迄今只有50余年,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良性疾病。PSH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需与肺癌鉴别诊断。本文总结我院48例PSH的临床诊治经验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PSH的认识,... 背景与目的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概念的提出迄今只有50余年,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良性疾病。PSH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需与肺癌鉴别诊断。本文总结我院48例PSH的临床诊治经验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PSH的认识,探讨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方法 2001年1月-2011年4月共收治PSH48例,结合文献报道总结分析PSH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全组48例,无症状者27例(56.3%),肿物大小0.2cm-7.0cm,平均2.1cm,各个肺叶均有发生。合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者15例(31.3%)。手术47例,其中肺叶部分切除29例(61.7%),肺叶切除14例(29.8%),肿物剔除3例(6.4%),前纵隔肿物切除者1例(2.1%)。47例术后均无复发。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1例,随访28个月未见肿瘤进展。结论 PSH术前定性诊断困难,手术既是确诊手段又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血管 手术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肺下叶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癌变1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段惠佳 赵杨 +1 位作者 邢恩鸿 申兴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219-1219,共1页
患者,女,43岁,间断左胸疼痛4年,活动后加重,伴低热、乏力、盗汗,无明显咳嗽、咳痰、胸闷、憋气症状。曾抗炎治疗1周无明显好转,抗结核治疗2年,症状有所减轻,停药1年后症状复现,影像学检查示左肺下叶近胸膜处团片状占位,内有... 患者,女,43岁,间断左胸疼痛4年,活动后加重,伴低热、乏力、盗汗,无明显咳嗽、咳痰、胸闷、憋气症状。曾抗炎治疗1周无明显好转,抗结核治疗2年,症状有所减轻,停药1年后症状复现,影像学检查示左肺下叶近胸膜处团片状占位,内有钙化影,病变区葡萄糖代谢轻度增高。门诊以“左肺下叶肿物”收入院,行肿物楔形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谓肺硬化血管 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武彦 廖松林 +4 位作者 战雪梅 樊德扶 王家耀 苏荣钢 杨京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32-234,I022,共4页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性质及其组织发生。方法:29例肺硬化性血管瘤进行组织学和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并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其进行6种抗体(EMA,SMA,KP-1,Vimentin,CgA,S-100)检测。...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性质及其组织发生。方法:29例肺硬化性血管瘤进行组织学和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并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其进行6种抗体(EMA,SMA,KP-1,Vimentin,CgA,S-100)检测。结果:此瘤是一种以间质成分增生为主的混合性炎性增生。主要增生细胞为各种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也有不同程度增生。另外生长方式上无包膜以及具有自限性的特点。结论:此种病变是炎性假瘤而非真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硬化血管 炎性假瘤 SHL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 被引量:8
15
作者 姚洪祥 韩邵军 +2 位作者 田锦林 白友贤 周振鸿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202-206,共5页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3~2006-10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21例均摄DR胸部正、侧位片,胸部CT平扫6例,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15例,对增强扫描的图...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3~2006-10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21例均摄DR胸部正、侧位片,胸部CT平扫6例,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15例,对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过减薄处理并对减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10例。结果:DR示肿瘤边缘光整,分叶不明显18例(密度均匀15例,中间可见散在点状钙化2例,不规则钙化1例),浅分叶2例,右侧胸腔积液1例。CT平扫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光整锐利16例(分叶不明显14例、浅分叶2例),边界不光整4例(分叶2例,分叶不明显2例),与周围分界不清1例;密度均匀15例,不均匀6例,病灶内点状钙化3例,不规则钙化1例,“空气新月征”1例,胸腔积液1例。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增强。结论:DR和CT平扫显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整等良性肿瘤表现;CT增强扫描示肿瘤明显增强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典型表现。CT减薄处理及三维重建对其诊断提供更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血管 DR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免疫标记及超微结构——提示其细胞的不同来源 被引量:34
16
作者 王妍 王恩华 +2 位作者 吴广平 张志坤 林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 (so calledsclerosinghemangioma ,S SH )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标记、组织起源 ,以及表面活性蛋白 B(surfactantprotein B ,SP B)、甲状腺转录因子 1(thyroidtranscriptionfactor 1,TTF 1)等在S SH中表达的...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 (so calledsclerosinghemangioma ,S SH )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标记、组织起源 ,以及表面活性蛋白 B(surfactantprotein B ,SP B)、甲状腺转录因子 1(thyroidtranscriptionfactor 1,TTF 1)等在S SH中表达的意义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30例S SH组织标本的SP B、TTF 1、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 (MCT )以及上皮性抗原标记 (CK H、CK L、EMA、CEA)、间皮抗原 (MC)、神经内分泌标记 (NSE、Ch A、突触素、降钙素、ACTH、GH ) ,波形蛋白 (vimentin ,VT)和血管内皮标记的CD34的表达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 S SH由实性区、乳头区、血管瘤样区和硬化区构成 ,相互之间有移行。表面的立方细胞呈单行排列 ,有时可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有短的微绒毛 ,浆内含板层小体 ,免疫组化呈SP B、TTF 1、CK L、EMA、CEA强阳性 ;多角形的间质细胞呈vimentin和TTF 1强阳性 ,而且每例均可见到 2~ 3种神经内分泌标记呈阳性或散在阳性 ,胞浆内可见散在的神经内分泌颗粒和多量的微管。两种细胞CD34及MC均为阴性。实性区内的少数细胞簇呈SP B及EMA阳性。在肿瘤的各部位均可见散在的MCT阳性的肥大细胞。结论 S SH的立方细胞是一种反应性增生的肺泡Ⅱ型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血管 免疫标记 超微结构 S-SH 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宏伟 王书轩 丁长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CT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pu lmonary sc lerosing hem angiom a,PSH)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PSH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CT平扫示PSH呈类圆形,边缘清楚的结节/肿块影;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明显均匀增强... 目的:探讨CT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pu lmonary sc lerosing hem angiom a,PSH)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PSH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CT平扫示PSH呈类圆形,边缘清楚的结节/肿块影;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明显均匀增强,最大平均增强值为68.9±7.3Hu。结论:CT增强检查对PS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血管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69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松 张曙光 +2 位作者 刘相利 李文雅 张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0-472,共3页
对69例肺硬化性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疗经验。认为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多无症状,且症状与病变大小及位置无关。肺CT及PET-CT检查无特异性。手术完整切除病变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 硬化血管 肺良性肿瘤 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2
19
作者 田晓东 周乃康 +1 位作者 郑梦利 崔忠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0-381,共2页
回顾性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近 2 0年收治的肺硬化性血管瘤 40例。结果 ,2 4例 (6 0 %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 ,16例 (40 % )患者有症状 ,37例 (92 5 % )胸片表现为肺内边缘清晰的结节或肿块影 ,全部行手术治疗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免... 回顾性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近 2 0年收治的肺硬化性血管瘤 40例。结果 ,2 4例 (6 0 %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 ,16例 (40 % )患者有症状 ,37例 (92 5 % )胸片表现为肺内边缘清晰的结节或肿块影 ,全部行手术治疗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免疫组化研究显示 ,肿瘤细胞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 ,电镜检查可见胞浆内数量不等的神经内分泌颗粒。术后随诊无转移复发。提示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来自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良性肿瘤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血管 诊断 外科手术 少见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参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系膜血管内皮-间质转化及硬化
20
作者 都昌乐 王瑜 +3 位作者 付计锋 曹冬黎 梅仁彪 张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8-316,共9页
目的 探究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肠系膜血管内皮-间质转化(EndMT)及硬化的相关性。方法4周龄SHR大鼠(观察组)及同品系WKY大鼠(对照组)各20只,各组再随机分为4组,5只/组。无创血压测量仪动态监测各组大鼠血压情... 目的 探究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肠系膜血管内皮-间质转化(EndMT)及硬化的相关性。方法4周龄SHR大鼠(观察组)及同品系WKY大鼠(对照组)各20只,各组再随机分为4组,5只/组。无创血压测量仪动态监测各组大鼠血压情况,并于4、6、10、30周龄进行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CD4+T细胞的ICOS表达频数;RT-PCR法检测大鼠肠系膜中ICOS、VE-cad、α-SMA、Col3 m RNA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肠系膜血管VE-cad、α-SMA、Col3及淋巴组织中ICOS、IL-17A、TGF-β的分布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IL-17A、TGF-β含量水平;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肠系膜血管形态变化;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ICOS与VE-cad、α-SMA、Col3及胶原容积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SHR大鼠自6周龄开始,与对照组相比收缩压增高(P<0.05);CD4+T细胞ICOS的表达频数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肠系膜组织中ICOS、α-SMA、Col3、IL-17A和TGF-β的mRNA及蛋白表达相较于对照组均升高(P<0.05),VE-cad mRNA及蛋白则在10周龄时表达下降(P<0.05);自6周龄始SHR大鼠血浆中IL-17A、TGF-β含量水平提升(P<0.05);肠系膜血管硬化程度不断加剧(P<0.05);肠系膜组织中IC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α-SMA、Col3表达水平和血管硬化程度自6周龄始均呈正相关(P<0.05),与VE-cad表达水平自10周龄始呈负相关(P<0.05)。结论 ICOS可能通过介导相关免疫反应在高血压肠系膜血管EndMT及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高血压 内皮-间质转化 血管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