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血清指标水平对颅内破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马红梅 赵春水 +5 位作者 郝彦超 刘美香 陈辉 蒋鹏旭 白一蕾 马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 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215例。根据术后脑血管痉挛情况分为痉挛组70例和未痉挛组145例。痉挛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18例,中度组38例,轻度组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CXCR2、ZO-1水平,采用Spearman、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检验相关性、影响因素和指标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痉挛组CXCR2、ZO-1、颅内出血、入院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3~8分、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和Ⅳ级比例显著高于未痉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颅内出血、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与CXCR2、ZO-1水平呈正相关,入院GCS评分与CXCR2、ZO-1水平呈负相关(P<0.01)。CXCR2、ZO-1是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CXCR2、ZO-1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AUC分别为0.839(95%CI:0.780~0.898)、0.813(95%CI:0.750~0.876),二者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AUC为0.910(95%CI:0.869~0.951),显著优于单独预测(Z=2.391、Z=3.266,P<0.05)。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血清CXCR2、ZO-1水平依次升高,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XCR2、ZO-1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预后预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白细胞介素8B 紧密连接蛋白类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颅内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粘附分子的产生与颅内血管痉挛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席刚明 严洁 +1 位作者 李茂玉 叶天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4-185,共2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 粘附分子 颅内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娜 张立平 +1 位作者 孙晓曼 潘亚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551,共7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联系,以期为高风险患者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破裂 血管痉挛 颅内 迟发性脑缺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4
作者 张峰 刘建峰 +2 位作者 李鹏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378-2380,共3页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围术期的监测及处理,降低动脉瘤处理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以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文就aSAH后SCVS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管痉挛 被引量:7
5
作者 陆斌 张宏义 +4 位作者 杨郁野 李永秋 毕堃 王跃伍 祁大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491-495,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动脉瘤破裂后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对132例动脉瘤合并SAHFisherⅢ-Ⅳ级的患者,3d内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脑池内冲洗组67例,夹闭术中视交叉池置入冲洗管,...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动脉瘤破裂后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对132例动脉瘤合并SAHFisherⅢ-Ⅳ级的患者,3d内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脑池内冲洗组67例,夹闭术中视交叉池置入冲洗管,在外侧裂池置入引流管。夹闭术后开始进行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腰椎穿刺组65例,夹闭术后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夹闭术后动态监测脑脊液中红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脑血管痉挛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夹闭术后脑脊液红细胞数均呈下降趋势,经t检验,第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后脑池内冲洗组红细胞数均低于腰椎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脑池内冲洗组为4%,低于腰椎穿刺组的26%,P〈0.01;夹闭术后各时期TCD报告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池内冲洗组均低于腰椎穿刺组,P〈0.01。夹闭术后脑池内冲洗组偏瘫的发生率低于腰椎穿刺组,χ^2=8.335,P〈0.01。脑池内冲洗组较腰椎穿刺组SAH清除快,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致残率下降。结论急性期动脉瘤夹闭术后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灌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血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肖健齐 许晶 +6 位作者 杨福义 王奕 王浩岩 廉晓宇 刘劲睿 康铁江 邱丽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3403-3405,共3页
目的探讨硫酸镁(MgSO4)治疗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血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SAH组和SAH+MgSO4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 目的探讨硫酸镁(MgSO4)治疗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血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SAH组和SAH+MgSO4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鼠SAH后急性CVS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前1h和术后1h、6h、24h采用显微图像分析仪测量各组基底动脉直径,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各组血清NO水平,用放免法测定各组血浆ET-1水平。结果单纯SAH组在术后基底动脉直径缩小,SAH+MgSO4组在术后基底动脉直径大于单纯SAH组,但小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SAH组术后血清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降低;血浆ET-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MgSO4组术后血清NO水平较单纯SAH组升高,但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血浆ET-1水平较单纯SAH组降低,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O水平和血浆ET-1水平的变化和动态平衡的破坏与SAH后急性CVS有关。MgSO4的治疗能够使血清NO、血浆ET-1水平恢复正常从而起到防治SAH后急性CV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硫酸镁 一氧化氮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兔脑血管痉挛中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段鸿洲 莫大鹏 +2 位作者 李良 张家涌 鲍圣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413-418,共6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对照组:给予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等渗盐水;②SAH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③SAH+辛伐他汀...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对照组:给予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等渗盐水;②SAH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③SAH+辛伐他汀组:对SAH兔经胃灌注辛伐他汀5 mg·kg^(-1)·d^(-1),连续7 d。在各组兔造模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第2次脑血管造影后1 d,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及超微结构。行免疫荧光染色后,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结果①脑血管造影显示二次注血后,SAH组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SAH组的管径为(0.68±0.09)mm,对照组为(0.87±0.06)mm,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辛伐他汀组的管径为(0.77±0.08)mm,与SAH组管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②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内皮细胞内NF-κB表达高于对照组(156±9和84±8,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NF-κB表达量降低(118±9),与SAH组比较,P<0.05。SAH组兔基底动脉组织ICAM-1 mRN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843±0.029和O.673±0.011,P<0.05);给予辛伐他汀后,基底动脉ICAM-1 mRNA的表达量低于SAH组(0.763±0.037),与SAH组比较,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从而预防SAH后CVS的发生,其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炎症 反应抑制 辛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被引量:6
8
作者 冯东侠 周新民 +1 位作者 徐卫东 高恒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250-253,共4页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2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均在临床症状明显恶化后8h内接受28次动脉内罂粟碱灌注。其中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灌注10次,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灌注5次,...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2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均在临床症状明显恶化后8h内接受28次动脉内罂粟碱灌注。其中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灌注10次,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灌注5次,ACAAI段灌注5次,MCAMI段灌注5次,基底动脉灌注3次,采用质量分数为0.4%的罂粟碱溶液,用微量泵以2-4ml/min的速度动脉内缓慢注入,每支动脉罂粟碱注入量〈200mg,每次灌注总量〈600mg。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治疗前、后痉挛严重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Barrel指数对治疗前、后临床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3例患者(92%)经脑血管造影发现原痉挛血管明显扩张,TCD显示治疗前、后MCA平均血流速度由(192±4)cm/s降至(138±4)cm/s(P〈0.05),术后意识、肢体活动和语言功能明显改善者21例(84%),治疗前Barrel指数为(29±6),治疗后为(49±7),P〈0.05。在颈内动脉局部灌注中,行反复血管内治疗3例,发生低血压1例;在基底动脉灌注时,出现瞳孔散大1例,发生短暂性脑干功能抑制1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严重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良好,但必须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颅内 颅内动脉瘤 罂粟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同步辐射血管造影观察褪黑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血管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路佳 蔡军 +3 位作者 赵京晶 姜立先 陈左权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H组、溶剂组及褪黑素组,每组15只。采用视交叉上池注射自体血的方法制作大鼠SAH模型。褪黑素组大鼠于模型制备后立即经腹腔注射褪黑...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H组、溶剂组及褪黑素组,每组15只。采用视交叉上池注射自体血的方法制作大鼠SAH模型。褪黑素组大鼠于模型制备后立即经腹腔注射褪黑素1次(15 mg/kg),24 h再给同等量药物1次。对溶剂组以无水乙醇(10%,15 ml/kg)替代褪黑素,其他与褪黑素组相同。对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于术后第2天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查;第3天行同步辐射血管造影(SRA)观察活体大鼠颅内血管管径变化情况;病理学检查(HE染色)观察大脑前动脉(ACA)直径的改变。结果①褪黑素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为(15.2±2.9)分,高于SAH组的(11.8±2.3)分和溶剂组的(11.6±3.4)分,均P<0.05。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8分,P<0.05。②SRA法测量ACA直径,褪黑素组为(304±60)μm,与SAH组的(215±36)μm和溶剂组的(211±40)μ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49±26)μm,P<0.05。③病理学检查测量ACA管径,褪黑素组为(185±34)μm,SAH组为(101±20)μm,溶剂组为(103±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16±10)μm,P<0.05。结论褪黑素可明显改善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SRA法是一种能够直接评估活体大鼠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褪黑素 同步辐射血管造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特征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峰 井山泉 +3 位作者 刘建峰 侯凯 李鹏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4229-4231,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特征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unt-Hess分级进行临床分级,Fisher分级对患者入院时蛛...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特征及继发脑血管痉挛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3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unt-Hess分级进行临床分级,Fisher分级对患者入院时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进行分级,脑血管造影(DSA)评价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1)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36例,Ⅲ级27例,Ⅳ级14例,Ⅴ级3例。Hunt-Hess分级中Ⅰ~Ⅱ级、Ⅲ级、Ⅳ~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Ⅳ~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Ⅲ级和Ⅰ~Ⅱ级患者(χ2值分别为4.14和12.51,P<0.05)。(2)Fisher分级:1级16例,2级36例,3级27例,4级17例。Fisher分级3~4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1~2级患者(χ2=10.27,P<0.01)。(3)DSA检查结果:左侧后交通动脉瘤5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45例;单发后交通动脉瘤86例,多发后交通动脉瘤10例;动脉瘤直径<5 mm者23例,5~15 mm者51例,16~25 mm者20例,>25 mm者2例;无狭窄者56例,轻中度狭窄者31例,重度狭窄者9例,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狭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狭窄和无狭窄患者(χ2值分别为19.98和21.80,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越高、Fisher分级越高、DS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越重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颅内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溶液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跃峤 王宁 +4 位作者 陈文劲 李萌 程玮涛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胶体溶液扩容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缺血脑组织脑血流的影响。方法经DSA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根据是否出现脑血管痉挛分为脑血管痉挛组(12例)和无痉挛组(18例)。应用氙(Xe)-CT评...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胶体溶液扩容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缺血脑组织脑血流的影响。方法经DSA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根据是否出现脑血管痉挛分为脑血管痉挛组(12例)和无痉挛组(18例)。应用氙(Xe)-CT评价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后,对脑血管痉挛组患者在30 min内经静脉注入胶体溶液——琥珀酰明胶(4 ml/kg),再次进行Xe-CT检查,比较扩容前后的rCBF变化。记录输液前后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①无痉挛组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rCBF均>30 ml.100 g-1.min-1。脑血管痉挛组患者(共72支血管供血区)至少1支血管供血区的rCBF<30 ml.100 g-1.min-1,其中7支血管供血区的rCBF≤25 ml.100 g-1.min-1。②扩容前后,脑血管痉挛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rCBF>25 ml.100 g-1.min-1的65支血管,扩容前后的r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CBF≤25 ml.100 g-1.min-1的7支血管,rCBF由(20±3)ml.100 g-1.min-1升高为(34±6)ml.100 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体溶液扩容后,可以升高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缺血区域的rCBF,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溶液 血管痉挛 颅内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扩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血管成像比较两种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友志 张禹 +5 位作者 骆祥伟 李大圣 莫子 张子轩 邓雪飞 韩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5期380-384,共5页
目的应用MRA对比观察一次注血法和二次注血法制造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差异。方法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一次注血组(17只)和二次注血组(18只),分别以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自体动脉血(注血组)注入枕大池。于造... 目的应用MRA对比观察一次注血法和二次注血法制造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差异。方法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一次注血组(17只)和二次注血组(18只),分别以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自体动脉血(注血组)注入枕大池。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9、11天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MRA技术观测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动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基底动脉管径造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次注血组造模后3天神经功能损伤最明显,基底动脉于造模后1天发生收缩痉挛,于造模后3天痉挛达到高峰,管径为造模前的68.18%,后逐渐恢复正常。二次注血组造模后5天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最明显,基底动脉于造模后1天发生收缩痉挛,于造模后5天痉挛达到高峰,管径为造模前的56.72%,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制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良好方法;采用MRA技术可活体观测脑血管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动物模型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颅内动脉痉挛致脑梗死一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伏龙 高培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2-54,共3页
患者男性,28岁。主因头痛1月余伴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18 h,于2014年10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出现左侧额顶部憋闷性头痛,呈无规律间歇性发作,最长持续约30 min。当地医院头部MRI显示,左侧额顶叶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成像高... 患者男性,28岁。主因头痛1月余伴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18 h,于2014年10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出现左侧额顶部憋闷性头痛,呈无规律间歇性发作,最长持续约30 min。当地医院头部MRI显示,左侧额顶叶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成像高信号(图1),病灶明显强化(图2);MRA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局限性狭窄(图3)。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经阿司匹林200 mg/d抗血小板、改善循环并神经营养治疗(具体方案不详),症状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血管痉挛 颅内 脑梗死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痉挛的管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文娟 赵性泉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5期352-360,共9页
  Ecker和Riemenschneider根据动脉瘤破裂后26 d内患者连续的血管造影,第一次描述了脑血管痉挛,并得到公认.然而,自从50年前的第一次描述以来,血管痉挛时常发生,并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和相对有限的研究阻碍...   Ecker和Riemenschneider根据动脉瘤破裂后26 d内患者连续的血管造影,第一次描述了脑血管痉挛,并得到公认.然而,自从50年前的第一次描述以来,血管痉挛时常发生,并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和相对有限的研究阻碍了对血管痉挛发病机制的了解.目前治疗包括神经重症监护以防止或减少继发性脑损伤、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流动力学管理和血管内治疗,但是,这些治疗措施昂贵、费时并且只是部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颅内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兔脑血管痉挛及对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印红霞 刘新峰 +4 位作者 史继新 黄新 陈罡 齐猛 李劲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08-412,共5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及其对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SAH模型诱发迟发性CV...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及其对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SAH模型诱发迟发性CVS。EPO注射剂量为1000IU/kg,1次/8h;对照组和SAH组均给予EPO的溶剂(含人血清蛋白2.5mg/ml、氯化钠352mmol/L及蒸馏水),以1ml/kg经腹腔注射,连续腹腔注射15次。造模后第5天处死动物,取基底动脉,采用HE染色测定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并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法检测NF-κB活性。结果①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兔的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分别为(0.412±0.034)、(0.210±0.018)和(0.342±0.030)mm2。SAH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EPO治疗组与SAH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对照组、SAH组和EPO治疗组的NF-κB活性灰度值分别为:1.20±0.11、9.30±1.12和6.60±0.13,SAH组与对照组比较、EPO治疗组与对照组和SA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能够缓解SAH后的迟发性CVS,并抑制SAH后血管中NF-κB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NF-ΚB 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痉挛活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贾莉 张磊 孙保亮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6期519-523,共5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将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将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尚无一种用于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理想模型。本文就应用各种动物制作脑血管痉挛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 被引量:84
17
作者 王硕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5期356-362,共7页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aSA...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a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同时在颅脑损伤后可能发生创伤后的脑血管痉挛,其他颅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脑血管痉挛,这些方面也需要临床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晓光 李晓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307-311,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预处理组(20只),制作模型前15 d灌喂阿托伐他汀(10 mg.kg-1.d-1);处理组(20只),模型制作当天灌喂阿托伐他汀10 mg/...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预处理组(20只),制作模型前15 d灌喂阿托伐他汀(10 mg.kg-1.d-1);处理组(20只),模型制作当天灌喂阿托伐他汀10 mg/kg,连用2 d;等渗盐水组(10只),提前15 d灌喂等体积等渗盐水;正常对照组(10只)。采用枕大池注血法诱导大鼠SAH模型。模型制作后第2天测定血脂水平,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后图像分析系统自动测量基底动脉直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底动脉ICAM-1、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 mRNA表达。结果各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预处理组、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4.3±2.6、22.0±2.9和27.0±0.0,与等渗盐水组的14.2±3.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预处理组基底动脉直径为(169±14)μm与处理组的(146±12)μm、等渗盐水组的(138±18)μm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182±14)μm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ELISA结果显示,预处理组ICAM-1、LFA-1及IL-6表达,较处理组、等渗盐水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RT-PCR结果显示,预处理组基底动脉ICAM-1、IL-6 mRNA的表达,较处理组、等渗盐水组明显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减轻实验性大鼠SAH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SAH后炎症反应、削弱ICAM-1与LFA-1相互作用有关,而与降血脂作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炎症反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被引量:2
19
作者 边立衡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5期336-343,共8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占全部卒中的5%~15%,主要继发于囊状动脉瘤的破裂[1-2].本病的发病率为6~16/10万,平均为9/10万,最高的国家为日本及芬兰,是其他人群的两倍[3].该病的总体死亡率...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占全部卒中的5%~15%,主要继发于囊状动脉瘤的破裂[1-2].本病的发病率为6~16/10万,平均为9/10万,最高的国家为日本及芬兰,是其他人群的两倍[3].该病的总体死亡率约30%~70%,10%~20%的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H疗法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否有效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393-395,共3页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正常脑动脉在某些病理因素刺激下,发生可逆性收缩,导致供血区脑组织灌注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临床现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经...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正常脑动脉在某些病理因素刺激下,发生可逆性收缩,导致供血区脑组织灌注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临床现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经血管造影证实,高达70%的患者有CVS,并造成约36%的患者脑缺血或脑梗死。尽管给予患者最强力的治疗,仍有15%~20%的CVS患者出现脑梗死或者死亡。CVS成为aSAH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颅内 3 H疗法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