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吴海燕 向茉 +2 位作者 廖婵彤 陈水洁 王卉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科大学附属海南医院)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307例,根据术后有无发生脑血...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科大学附属海南医院)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307例,根据术后有无发生脑血管痉挛分为脑血管痉挛组63例和非脑血管痉挛组2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脑血管痉挛组年龄≥65岁、Hunt-Hess分级Ⅲ~Ⅵ级、Fisher分级3~4级、手术时机晚期比例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痉挛组(P<0.01);脑血管痉挛组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1β、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水平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痉挛组(P<0.01)。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Hunt-HessⅢ~Ⅵ级、Fisher 3~4级、手术时机为晚期及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1β、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水平升高是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Hunt-HessⅢ~Ⅵ级、Fisher 3~4级、手术时机为晚期及白细胞计数、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水平升高是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72,95%CI:4.032~32.073,P=0.000;OR=12.415,95%CI:4.979~30.959,P=0.000;OR=9.568,95%CI:3.945~23.206,P=0.000;OR=2.898,95%CI:1.217~6.901,P=0.016;OR=1.762,95%CI:1.125~2.761,P=0.013;OR=1.153,95%CI:1.035~1.283,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敏感性为85.40%,特异性为90.50%。结论年龄≥65岁、Hunt-HessⅢ~Ⅵ级、Fisher 3~4级、手术时机为晚期及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1β、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水平升高会对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产生不良影响,依据这些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评估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具有一定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颅内 列线图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娜 张立平 +1 位作者 孙晓曼 潘亚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551,共7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联系,以期为高风险患者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破裂 血管痉挛 颅内 迟发性脑缺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清指标水平对颅内破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马红梅 赵春水 +5 位作者 郝彦超 刘美香 陈辉 蒋鹏旭 白一蕾 马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 目的探究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215例。根据术后脑血管痉挛情况分为痉挛组70例和未痉挛组145例。痉挛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18例,中度组38例,轻度组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CXCR2、ZO-1水平,采用Spearman、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检验相关性、影响因素和指标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痉挛组CXCR2、ZO-1、颅内出血、入院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3~8分、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和Ⅳ级比例显著高于未痉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颅内出血、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与CXCR2、ZO-1水平呈正相关,入院GCS评分与CXCR2、ZO-1水平呈负相关(P<0.01)。CXCR2、ZO-1是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CXCR2、ZO-1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AUC分别为0.839(95%CI:0.780~0.898)、0.813(95%CI:0.750~0.876),二者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AUC为0.910(95%CI:0.869~0.951),显著优于单独预测(Z=2.391、Z=3.266,P<0.05)。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血清CXCR2、ZO-1水平依次升高,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XCR2、ZO-1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预后预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白细胞介素8B 紧密连接蛋白类 颅内动脉瘤 血管痉挛 颅内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武博文 颜培宇 武密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80-2696,共17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试验探究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apper数据库获取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DrugBank、Ge...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试验探究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apper数据库获取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DrugBank、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药物成分-疾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互作(PPI)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筛选得到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ock Vina平台进行分子对接。在此基础上,通过MTT法检测麻黄活性成分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影响的机制。【结果】麻黄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木犀草素、槲皮素、β-槲皮素、圣草酚、柚皮素、豆甾醇、山柰酚等,这些药物成分主要作用靶点488个,血管痉挛的相关靶点394个。麻黄防治血管痉挛有67个预测靶点,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肽酶Ⅸ(MMP9)、MMP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GT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一氧化氮合酶2(NOS2)等。对上述67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发现,与正向调节细胞迁移、对外来刺激反应、对缺氧反应、血管生成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等离子体膜、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树突、膜筏、轴突末端等细胞组分,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肽链内切酶活性、酶结合、锌离子结合等分子功能,以及钙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松弛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I3K-Akt)、鞘脂类信号通路等途径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麻黄主要活性成分木犀草素、槲皮素与关键靶点MMP2和MMP9结合具有稳定构象。体外试验结果表明,麻黄活性成分木犀草素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所致vSM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MAPK1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有关。【结论】麻黄多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MMP2、MMP9、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NOS2等靶点治疗血管痉挛,本研究结果为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血管痉挛 细胞增殖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珉 胡颖红 陈高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及部位与D IND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D IND与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一致性。结果:脑血管痉挛...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及部位与D IND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D IND与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一致性。结果:脑血管痉挛与D IND两者之间存在弱相关(r=0.22;P=0.016);随着痉挛程度加重,D IND发生率增加(U=2.589,P<0.05)。大脑中动脉痉挛组的D IND发生率为68.0%,高于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痉挛组的36.7%和25.0%(2χ=8.195,P=0.004);而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646,P=0.421)。结论:脑血管痉挛只是D IN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度脑血管痉挛时和大脑中动脉部位的痉挛,才易发生D IND;发生于非重要功能区脑缺血,可能无D IND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颅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9
6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周晓平 洪波 赵文元 何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84-786,共3页
目的 :探讨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方法 :对 88例颅内动脉瘤性 SAH患者 ,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DC)栓塞术后 ,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 ,通过临床症状、经... 目的 :探讨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方法 :对 88例颅内动脉瘤性 SAH患者 ,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DC)栓塞术后 ,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 ,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 ( TCD)及脑血管造影、ECT判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1 1例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平均随访 1 1个月 ,恢复良好 1 0例 ,中度致残 1例。无引流相关并发症。结论 :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引流血管收缩物质 ,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及缓解痉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穿刺 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SA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预防实验性脑血管痉挛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玉凯 刘梅仕 +2 位作者 蒋云 邓小梅 王翠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07-308,共2页
我们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预防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效果进行了形态学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资料1方法:选用健康青紫蓝兔40只,体重... 我们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预防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效果进行了形态学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资料1方法:选用健康青紫蓝兔40只,体重22~3.0kg。随机分为假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鞘内注射 地塞米松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池内灌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陈劲草 夏涛 +3 位作者 刘斌 李正伟 冯雨 王在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脑池局部给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脑池局部给药组和静脉给药组,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测两种给药方式治疗脑血管痉挛后脑血流速度的变化,评价脑池局部给药的...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脑池局部给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脑池局部给药组和静脉给药组,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测两种给药方式治疗脑血管痉挛后脑血流速度的变化,评价脑池局部给药的疗效。结果脑池局部给药组手术后7d内脑血流速度与术前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且全身血压没有受到影响。静脉给药组术后3d内脑血流速度比术前加快,4d以后脑血流速度逐渐恢复正常。静脉给药组术后发生了低血压反应。结论尼莫地平脑池内给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静脉给药,且没有全身低血压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经颅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峰 刘建峰 +2 位作者 李鹏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378-2380,共3页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SCVS的发生率为20%~30%,一般于aSAH后3~4 d出现症状,第2周达到高峰,需3~4周恢复。早期评估病情,预测SCVS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及给予恰当的治疗;加强围术期的监测及处理,降低动脉瘤处理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以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文就aSAH后SCVS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并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刘芳龄 刘多三 +3 位作者 饶明莉 林世和 张葆樽 田玉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表现、CT所见及其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关系。  方法 对 9例SAH后DCVS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CT表现分三类 :1 大脑前动脉支配区双侧或额叶梗塞。 2 ...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表现、CT所见及其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关系。  方法 对 9例SAH后DCVS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CT表现分三类 :1 大脑前动脉支配区双侧或额叶梗塞。 2 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外侧裂附近颞顶叶梗塞。 3 多发性脑内或底节区梗塞。临床上常见于Ⅳ~Ⅴ级的患者 ,多有SAH再发出血、去脑强直或抽搐发作 ,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及迟发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DIND)。  结论 提示较严重的DCVS可能增加SAH后脑缺血性损伤的发生。但是 ,SAH并脑梗塞的发生常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脑梗塞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荣彬 吴学铭 +4 位作者 赵亮 韩凯伟 黄承光 于明琨 侯立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91,共6页
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常在出血后数天发现,1周后达高峰。其进展迅速,常引起局部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 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常在出血后数天发现,1周后达高峰。其进展迅速,常引起局部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CT脑灌注成像、近红外线光谱等非侵袭性检查手段日趋流行,便于广泛开展。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大体上分为血液动力学及药物治疗两类,早期清除血肿、舒张血管、增强脑灌注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治疗是其今后的治疗趋势,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隙出血 动脉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罂粟碱对于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君 周敬安 +3 位作者 刘策 华宁 赵亚群 周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09-1110,共2页
通过采用罂粟碱的不同给药途径研究比较其对脑血管痉挛 (CVS)的防治效果。将 43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A组术中经置入脑池的硅胶管用罂粟碱溶液持续灌洗 ;B组术后使用罂粟碱 3 0mg肌肉注射 ,每日 3次 ,共 1周。结果显示 ,A组防... 通过采用罂粟碱的不同给药途径研究比较其对脑血管痉挛 (CVS)的防治效果。将 43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A组术中经置入脑池的硅胶管用罂粟碱溶液持续灌洗 ;B组术后使用罂粟碱 3 0mg肌肉注射 ,每日 3次 ,共 1周。结果显示 ,A组防治血管痉挛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碱 脑动脉瘤 术后 血管痉挛 临床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晓冬 吴海涛 +2 位作者 孙晓川 朱继 唐文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071-2074,共4页
目的研究夹闭和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组,显微瘤颈夹闭组90例,血管内栓塞组33例。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对治疗方式、... 目的研究夹闭和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组,显微瘤颈夹闭组90例,血管内栓塞组33例。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对治疗方式、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动脉瘤尺寸、部位、数量、Hunt分级、监护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研究,明确影响脑血管痉挛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子。结果在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组中,100%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75.6%的患者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在血管内栓塞组中,84.8%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45.5%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年龄较大,小动脉瘤,发病至入院时间短,Fisher分级3、4级,Hunt和Hess分级Ⅲ、Ⅳ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动脉瘤位于后循环,Hunt和Hess分级Ⅱ、Ⅲ、Ⅳ级。结论和显微瘤颈夹闭术比较,血管内栓塞治疗术所致脑血管痉挛程度较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瘤颈夹闭术 栓塞 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娟 周华东 +3 位作者 姚国恩 蒋晓江 许志强 王延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66-69,91,共5页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中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532例接受单侧CAS的患者,按照给予药物的不同,分为尼莫地平组(184例,10 mg尼莫地平加入500 ml等渗盐水中,持续缓慢静脉滴注)和法舒地尔组(348...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中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532例接受单侧CAS的患者,按照给予药物的不同,分为尼莫地平组(184例,10 mg尼莫地平加入500 ml等渗盐水中,持续缓慢静脉滴注)和法舒地尔组(348例,30 mg法舒地尔加入250 ml等渗盐水中,持续缓慢静脉滴注),观察术中血管痉挛、症状性低血压、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法舒地尔组术中无血管痉挛发生的患者比例高于尼莫地平组(85.1%比77.7%),无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低于尼莫地平组(13.8%比20.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法舒地尔组术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尼莫地平组(10.6%比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症状性血管痉挛、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尼莫地平相比,盐酸法舒地尔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低,同时对血压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痉挛 颅内 血管成形术 支架 法舒地尔 尼莫地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急性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其治疗 被引量:9
15
作者 洪波 刘建民 +3 位作者 许奕 赵文元 周晓平 王文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48-1051,共4页
目的 :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 方法 :研究分析 Hunt-Hess ~ 级并在发病后 72 h内进行 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共 6 1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 ... 目的 :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 方法 :研究分析 Hunt-Hess ~ 级并在发病后 72 h内进行 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共 6 1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 TCD和 (或 )脑血管造影的证据。 结果 :6 1例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 13例 (2 1.3% ) ,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 Hunt-Hess分级及 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随访 1~ 2 0个月 ,13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 9例 ,中度致残 3例 ,重度致残 1例。结论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病情轻重、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超早期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 ,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进行抗凝、3H治疗 ,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等措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脑动脉瘤 血管痉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D监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正伟 李军 +3 位作者 冯雨 韩庆东 周平 陈劲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影响CVS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手术前后应用TCD监测CVS。术前行颅脑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影响CVS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手术前后应用TCD监测CVS。术前行颅脑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Fisher分级。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TCD检查资料。结果以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高于120 cm/s为诊断CVS的标准,术后有17例发生CVS,发生率为53.1%。TCD检测CVS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78%。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中CVS的发生率有高于Ⅰ、Ⅱ级的趋势。结论 TCD为监测CVS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CVS的发生可能与Fisher分级的等级有关。TCD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增高,预测CVS,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辛涛 刘建民 +6 位作者 洪波 许奕 黄清海 赵文元 周晓平 张鑫 张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16-1318,共3页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 (CVS)的关系。方法 :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 SAH动物模型 ,设立早期引流组、晚期引流组和对照组 ,测定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 ,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痉挛程...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 (CVS)的关系。方法 :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 SAH动物模型 ,设立早期引流组、晚期引流组和对照组 ,测定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 ,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痉挛程度 (proportion reduction of basilar artery diam iter,% RBAD)。 结果 :早期引流组脑脊液中积血的清除最明显 ,晚期引流组其次。脑血管痉挛早期引流组例数最少 ,程度最轻 ;晚期引流组其次。结论 :SAH后脑脊液中积血越多 ,持续时间越长 ,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越高 ,程度越重。 SAH后腰池持续引流有预防和治疗 CVS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腰池持续引流 SAH CVS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五加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及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春奎 冯加纯 +1 位作者 吴军 饶明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药刺五加 (AS)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犬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实验性犬SAH后CVS动物模型。放免法测定SAH后 3 0min、2d、4d和 7d时血及脑脊液 (CSF)中内皮素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 目的 探讨中药刺五加 (AS)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犬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实验性犬SAH后CVS动物模型。放免法测定SAH后 3 0min、2d、4d和 7d时血及脑脊液 (CSF)中内皮素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含量。并于第二次注血后 3 0min静脉滴注AS注射液 ,以后每日 1次 (40mL/d)至第 7天 ,测定时间点同上。结果 AS组在第二次注血后 2d、4d、7d血浆及CSF中ET含量较对照组高 ,较单纯注血组低。而CGRP较对照组略低 ,较注血组高。结论 刺五加可以通过抑制ET升高和CGRP降低而达到防治SAH后CVS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刺五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芳龄 刘多三 +2 位作者 饶明俐 林世和 肖东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44-147,共4页
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规律,本文对61例SAH住院病人的脑动脉造影(CAG)、CT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研究,结果如下:1、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DC... 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规律,本文对61例SAH住院病人的脑动脉造影(CAG)、CT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研究,结果如下:1、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DCVS发生与颅内动脉瘤所在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DCVS时轻度痉挛略多于重度痉挛.2、CT见基底池存在明显的高密度影时,能预示DCVS的发生。3、DCVS常与脑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或脑梗塞同时存在。4、SAH再发出血,尤其是近期再发出血,可能产生或加重DCVS.5、DCVS的发生及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DCVS的程度越重,临床病情也越重。6、DCVS的主要体征为意识障碍,近半数的病人有神经示位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14
20
作者 黄佳 吴裕臣 +1 位作者 洪道俊 张玉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8-370,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临床观测指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的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SAH后CVS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99例SAH患者临床资料,按... 目的通过对临床观测指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的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SAH后CVS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99例SAH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CVS分为两组,分析入院时年龄、发病意识、发病时体温、血钙水平及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血钙、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发病意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高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升高均与CVS的发生呈正相关;钙离子拮抗剂干预为CVS发生的负相关因素。结论年龄、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为SAH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为保护因素;发病意识为SAH后发生CVS正相关因素;血钙为SAH后发生CVS负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