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振动的心血管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马雪 田振军 Hiroki Yokota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9-715,共7页
目前机械振动作为干预手段,在运动员肌肉力量训练、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综合症、促进骨折愈合、预防骨质疏松等诸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低频振动作为康复治疗手段用于如减肥(作用于脂肪及较厚部位的体表,促使脂肪分解)、消除疲劳... 目前机械振动作为干预手段,在运动员肌肉力量训练、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综合症、促进骨折愈合、预防骨质疏松等诸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低频振动作为康复治疗手段用于如减肥(作用于脂肪及较厚部位的体表,促使脂肪分解)、消除疲劳(作用于足底或足踝部放松全身)、消除肌痉挛(作用于痉挛肌局部,加速清除局部代谢产物)等方面。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机械振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进行文献梳理与总结,希望这些研究能为振动训练参数的制定提供参考,在提高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对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振动 血管生物学 振动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血管生物学》获奖谈医学精品书的策划
2
作者 白玲 《现代出版》 1999年第2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血管生物学 医学编辑 脑卒中 病理生理学 医学精品图书 医学科学研究 血管疾病 基础研究 科研工作 大学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系统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娟 尚彤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在后基因组时代中,系统生物学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系统医学生物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疾病和防治措施。由于心血管疾病突出的重要性,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心血管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本文综述... 在后基因组时代中,系统生物学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系统医学生物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疾病和防治措施。由于心血管疾病突出的重要性,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心血管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心血管系统生物学主要的研究课题,总结了用以整合数据的方法和策略,心血管系统模型的类型和应用,建模的工具和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心血管系统生物学可能将面临的一些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系统生物学 血管系统建模 网络生物学 数据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系统生物学意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发益 贺石林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2,共6页
目前,凝血学说发生了概念性改变,认为体内凝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组织因子途径负责凝血过程的启动,以因子Ⅺ(FⅪ)为起点的内在途径负责凝血过程的放大,而接触系统并不参与体内凝血过程。已有资料表明,接触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物学调... 目前,凝血学说发生了概念性改变,认为体内凝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组织因子途径负责凝血过程的启动,以因子Ⅺ(FⅪ)为起点的内在途径负责凝血过程的放大,而接触系统并不参与体内凝血过程。已有资料表明,接触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物学调制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包括调整血管紧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纤溶、抑制粘附以及促进炎症等。它的改变与败血症、血栓性疾病等病变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系统 细胞因子途径 血管生物学 调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珠素调节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秀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0,共3页
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硫酸肝素类蛋白聚糖串珠素通过与血管壁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而调节血管生物学行为,最新研究发现串珠素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其在新生血管形成与功能完善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本文简述串珠素在血管生成... 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硫酸肝素类蛋白聚糖串珠素通过与血管壁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而调节血管生物学行为,最新研究发现串珠素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其在新生血管形成与功能完善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本文简述串珠素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素 血管生成 血管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的血管外膜源舒张因子 被引量:2
6
作者 崔玉英 耿彬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血管外膜 离体大鼠 血管生物学 血管活性物质 血管性疾病 EDRF 巨大 因子 发现 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心血管疾病 被引量:2
7
作者 Eduard Shantsila 王翔凌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2期158-160,共3页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血管疾病 血管生物学 动脉粥样硬化 致病危险因素 内皮损伤 血管事件 C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在体力学微环境简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少雄 龚晓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0-375,共6页
在脉搏血压和血流作用下血管承受的弹性应力、黏性剪切应力以及管壁基质的力学特性构成血管细胞的在体力学微环境,这些力学刺激参与调控管壁细胞的生物学响应,诱导血管组织的重建和病变。虽然目前有大量关于血管力学生物学的实验研究,... 在脉搏血压和血流作用下血管承受的弹性应力、黏性剪切应力以及管壁基质的力学特性构成血管细胞的在体力学微环境,这些力学刺激参与调控管壁细胞的生物学响应,诱导血管组织的重建和病变。虽然目前有大量关于血管力学生物学的实验研究,但是体外实验中施加的力学刺激与血管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定量相关性仍缺乏必要的讨论。总结血管细胞在体力学微环境的量化评估方法,聚焦生理位置和老化对管壁力学行为的影响。探讨细胞力学微环境的生理和病理特性,以及对当前血管力学生物学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 在体力学微环境 血管力学生物学 机械牵拉应变 基质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的建立及手术技巧 被引量:10
9
作者 白云城 赵学凌 +3 位作者 周如丹 周志化 吴雪梅 王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4-399,共6页
目的:建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总结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方法:健康SD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狭窄法",阻断下腔静脉大部分血流,通过结扎后相应时间点开腹观察和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评价... 目的:建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总结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方法:健康SD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狭窄法",阻断下腔静脉大部分血流,通过结扎后相应时间点开腹观察和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评价造模是否成功。结果:对照组和造模组在实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意外死亡,生存率100%。对照组下腔静脉无血栓形成(0/8);造模组在狭窄法术后2 h可见有血栓形成(6/8,75%),至术后6 h均可见血栓形成(8/8,100%),术后24 h和48 h,血栓形成,同时管腔内明显充血(16/16,100%),术后7 d血栓有机化表现,但未出现明显消退(8/8,100%),术后14 d至术后21 d观察到血栓溶解消退(16/16,100%)。结论:采用狭窄法使下腔静脉血流淤滞,可成功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血管生物学 静脉血栓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微小RNAs与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蜜 郭渝成 刘秀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7-171,共5页
循环微小RNAs(circulating miRNAs)是一类稳定存在于循环血中的长度约为19~22 nt的内源性小分子单链RNA,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负性调节基因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循环miRNAs以调节自身及其他细胞的功能,同时受其他来源循环miR... 循环微小RNAs(circulating miRNAs)是一类稳定存在于循环血中的长度约为19~22 nt的内源性小分子单链RNA,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负性调节基因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循环miRNAs以调节自身及其他细胞的功能,同时受其他来源循环miRNAs的调控。循环miRNAs表达改变具有疾病特异性,有望成为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疾病早期预警、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综述循环miRNA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血管生物学及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miRNAs 血管生物学 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尽长江滚滚来”
11
作者 陶祖莱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93-197,共5页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 医用生物力学 细胞工程 血管生物学 组织工程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肿瘤抑素(Tumstatin)在E.coli中的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以勤 王梁华 +1 位作者 球谊 焦炳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4-308,共5页
从人胚肾2 93细胞中扩增肿瘤抑素(tumstatin)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和生物活性检测.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MAL c2在大肠杆菌BL2 1中表达肿瘤抑素,经AmyloseResin亲和层析柱和QSepharoseFastFlow柱纯化,通过体外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凋亡... 从人胚肾2 93细胞中扩增肿瘤抑素(tumstatin)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和生物活性检测.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MAL c2在大肠杆菌BL2 1中表达肿瘤抑素,经AmyloseResin亲和层析柱和QSepharoseFastFlow柱纯化,通过体外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凋亡和鸡尿囊绒膜新生血管生成试验检测其抑制活性.MBP tumstatin在BL2 1中表达率约2 0 % ,肿瘤抑素纯度可达95 % .肿瘤抑素可明显抑制内皮细胞增殖(IC50 约为15 μg ml)、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和抑制鸡尿囊绒膜新生血管生成.研究结果表明,肿瘤抑素对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其在肿瘤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抑素 重组表达 血管抑制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奋进中的省部共建教育部中医内科重点实验室
13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实验室创建于1981年,其前身是该校血管生物学实验室。近30年,该实验室依托学校中医内科学覆盖面广、人才优势和临床优势基础雄厚的资源,以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为突破重点,发展...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实验室创建于1981年,其前身是该校血管生物学实验室。近30年,该实验室依托学校中医内科学覆盖面广、人才优势和临床优势基础雄厚的资源,以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为突破重点,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和中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验基地。同时,实验室以多年来血管生理和血管性疾病临床诊疗技术积累为平台,在我国中医内科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新药开发的重要基地。现任主任是蔡光先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高层次人才培养 血管生物学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诊疗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