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生成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11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分析
1
作者 柳旭丽 王存波 +2 位作者 李琦 杜佳奇 徐红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8期86-88,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生成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4例作为试验组。检测患者... 目的:分析血管生成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4例作为试验组。检测患者血糖、血管生成素-1、MMP-11水平,比较两组血管生成素-1、MMP-11、空腹血糖水平,比较试验组不同血糖水平患者血管生成素-1、MMP-11水平,分析血管生成素-1、MMP-11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血管生成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MMP-11、空腹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水平≥8 mmol/L者血管生成素-1水平低于血糖水平<8 mmol/L,MMP-11水平高于血糖水平<8 mmol/L(P<0.05)。血管生成素-1水平与MMP-11水平、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338、-0.314,P=0.013、0.019),MMP-11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0.01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1、MMP-11表达异常,且血管生成素-1水平与MMP-11水平、血糖水平呈负相关,MMP-11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这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基质金属蛋白酶-11 冠心病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吴海琴 张蓓 +3 位作者 张桂莲 展淑琴 张茹 赵英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的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组和葛根素组,每组又分为1周、3周...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的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组和葛根素组,每组又分为1周、3周、6周、2月(n=6)四个时间点;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①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游全程时间和误入盲端次数均显著增加,但各时间点葛根素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均显著优于2-VO组。②各时间点,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但葛根素组两种蛋白的表达均较2-VO组明显降低。结论葛根素可提高缺血脑组织细胞内氧浓度,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对VD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血管性痴呆 低氧诱导因子-1Α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管生成素2及缺氧诱导因子1α对慢性心力衰竭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关杨 李红 +3 位作者 郭飞 刘新民 张骞 吕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管生成素2(Ang-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287例,根据远期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244例和死亡组43例,比较2组血清A... 目的探究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管生成素2(Ang-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287例,根据远期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244例和死亡组43例,比较2组血清Ang-2、RDW、HIF-1α、B型钠尿肽(BNP)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Ang-2、RDW、HIF-1α、BNP水平明显升高(P=0.000)。血清Ang-2、RDW、HIF-1α水平与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呈正相关(r=0.542,r=0.443,r=0.477,P=0.000),是慢性心衰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3项指标联合检测预测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74(95%CI:0.947~1.000),明显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Ang-2、RDW、HIF-1α增加是慢性心衰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血管生成素2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素-1对人胃癌细胞黏附和转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慧娟 欧希龙 +3 位作者 孙为豪 杨柳 杭程 刘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26-130,I0003,共6页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胃癌细胞中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和CD44V6的作用,研究其对肿瘤细胞黏附和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腺病毒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的、含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ng-1)瞬时转染人胃...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对人胃癌细胞中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和CD44V6的作用,研究其对肿瘤细胞黏附和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腺病毒为载体,将已构建成功的、含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ng-1)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BGC-823,转染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作为阴性对照,未转染的正常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用细胞黏附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率的改变,再分别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3组细胞中整合素β1和CD44V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细胞黏附实验显示,转染Ad-Ang-1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率明显增强(P<0.01);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整合素β1、CD44V6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Ad-Ang-1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Ad-GFP组。结论:转染Ang-1能明显提高人胃癌细胞BGC-823中整合素β1、CD44V6 mRNA、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生成素-1 整合素Β1 CD44V6 黏附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凯 姜云霞 +3 位作者 邓文帅 侯长江 余程 孙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0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MSCs,制备转染Ang-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MSCs(Ang-MSCs)或空载体腺病毒的MSCs(Null-MSCs),并鉴定;制备18只大...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MSCs,制备转染Ang-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MSCs(Ang-MSCs)或空载体腺病毒的MSCs(Null-MSCs),并鉴定;制备18只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ull-MSCs组和Ang-MSCs组各6只。成模后24 h,生理盐水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 L,Null-MSCs组尾静脉移植5.0×109/m L Null-MSCs 1 m L,Ang-MSCs组尾静脉移植5.0×109/m L Ang-MSCs 1 m L。另取大鼠6只作为假手术组,手术操作与各模型组相同,但不阻断大脑中动脉,同期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 L。移植后1周,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各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经鉴定,Ang-MSCs可稳定表达Ang-1蛋白。移植后1周,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Null-MSCs组和Ang-MSCs组水迷宫寻台潜伏期明显延长,2 min内经过相应平台位置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Null-MSCs组、Ang-MSCs组水迷宫寻台潜伏期明显缩短(P均<0.01),2 min内经过相应平台位置次数明显增多(P均<0.01),且以Ang-MSCs组效果更明显(P<0.05或<0.01)。结论 Ang-1基因修饰的MSCs可改善脑梗死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生成素-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腺病毒 基因转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翀 陈蕾 李婷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体内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动物模型。将32只小鼠...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体内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动物模型。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高氧对照组、大剂量治疗组(高氧+100 mg·L-1Ang-1)、小剂量治疗组(高氧+50 mg·L-1Ang-1)。前两组小鼠玻璃体内注射1μL BSS,后两组小鼠玻璃体内分别注射1μL不同浓度的Ang-1。视网膜切片HE染色,计数并比较各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切片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吸入高氧小鼠视网膜均可见突出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率为100%。高氧对照组可见突出细胞数为(24.69±2.61)个,大剂量治疗组为(6.56±1.37)个,小剂量治疗组为(10.83±1.81)个。大小剂量治疗组与高氧对照组相比新生血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在Ang-1治疗的两组中,随着剂量的加大,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逐渐加强。高氧对照组(4.50±0.22)、大剂量治疗组(3.29±0.18)、小剂量治疗组(3.81±0.16)视网膜各层中VEGF表达均较正常组(2.23±0.20)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高氧对照组相比,大、小剂量治疗组VEGF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Ang-1能有效抑制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且能减少VEGF的合成和分泌,其抗血管新生作用可能与抑制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联合血管生成素-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曾莉 常以力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05-908,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联合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联合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5只和糖尿病组55只,糖尿病组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后再饲养3个月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定DR大鼠模型且视网膜病变程度相仿的大鼠,随机抽取45只分为DR对照组(B组,5只)、PBS缓冲液对照组(C组,10只)、VEGFASODN干预组(D组,10只)、Ang-1干预组(E组,10只)、联合干预组(F组,10只)。C组玻璃体内注射PBS缓冲液5μL;D组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00μmol·L-1VEGFASODN5μL;E组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60mg·L-1Ang-15μL;F组玻璃体内注射100μmol·L-1VEGFASODN及160mg·L-1Ang-1各5μL;3d后再次行上述操作。各组大鼠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比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情况,病理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突破内界膜的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结果 A、B、C、D、E和F组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分别为0、(20.98±1.14)mm2、(21.47±1.65)mm2、(14.60±1.55)mm2、(13.80±1.19)mm2、(10.81±1.35)mm2;D、E、F组新生血管渗漏面积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99,P<0.05);F组渗漏面积低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94,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A、B、C、D、E和F组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分别为(1.13±0.31)个、(80.31±5.21)个、(81.08±2.57)个、(37.37±3.41)个、(41.07±2.09)个、(14.41±1.23)个;D、E、F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芽细胞核数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9.41,P<0.05);F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芽细胞核数低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4.91,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结论 VEGF ASODN联合Ang-1玻璃体内注射能明显抑DR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减少视网膜血管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血管生成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兰兰 惠延年 曾光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26-930,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氉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链脲佐...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氉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茵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配治疗组大鼠20只,每15d每眼球后注射Ang-1溶液0.05mL1次(4ng·L-1),糖尿病阳性对照组20只不给予任何处理。2组与正常对照组(20只)分别饲养3个月、6个月时,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oin angiography,FFA)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免疫组化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VEGF的表达;蛋白印迹法定量检测MMP的表达量。结果 FFA观察结果:3个月时糖尿病阳性对照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扭曲、不规则,Ang-1治疗组可见明显的改善;6个月时,糖尿病阳性对照组可见视网膜微动脉瘤,Ang-1治疗组与糖尿病阳性对照组相比微动脉瘤减少。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3个月、6个月时正常对照组仅见微弱的VEGF表达,灰度值分别为92.9687±2.0400和81.0311±2.7700,糖尿病阳性对照组表达明显上调,灰度值分别为120.0008±2.9011和124.7905±1.961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01);Ang-1治疗组3个月、6个月时VEGF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16.1548±1.3431和92.8509±2.3234,与糖尿病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印迹法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MP蛋白无表达,3个月时Ang-1治疗组表达量高于糖尿病阳性对照组(P<0.05),6个月时糖尿病阳性对照组与Ang-1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1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微血管病变,并抑制视网膜内VEGF、MMP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生成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生成素-1与肺间质纤维化血管正常化时相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树才 杨永辉 +3 位作者 郭素敏 杜杰杰 宋利超 高莉 《临床荟萃》 CAS 2016年第9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生成素1(Human Angiopoietin-1,rHuANG-1)对小鼠模型肺间质纤维化微血管正常化的最佳时相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按掷硬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0.2m...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生成素1(Human Angiopoietin-1,rHuANG-1)对小鼠模型肺间质纤维化微血管正常化的最佳时相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按掷硬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0.2ml/d);实验组腹腔注射rHuANG-1(5mg·kg^-1·d^-1)。每组分别于治疗后的第2、4、6、9天处死5只小鼠留取标本。测量小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肺组织中G蛋白调节信号5(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ing 5,RGS5)蛋白浓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结果1成功建立C57/BL6小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2实验组接受rHuANG-1注射后,第6天,第9天肺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1)。3 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肺组织中RGS5的表达在治疗第4天和第6天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4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对照组坏死程度高于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第4天和第6天组织修复最明显,而对照组不同时点肺间质纤维化比较明显。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第4、6天VEGF在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率升高明显减少(P〈0.05)。结论rHuANG-1作用于小鼠肺间质纤维化后第4~6天可作为血管正常化时间窗,可能与VEGF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血管生成素-1 G蛋白调节信号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和炎性因子影响 被引量:42
10
作者 隋曌 严小虎 李英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效果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和炎性因子影响。方法选取行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HICH 95例,根据...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效果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和炎性因子影响。方法选取行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HICH 95例,根据手术时间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发病6 h内进行手术)和对照组(43例,发病6~24 h内进行手术)两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血清VEGF、Ang-1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清VEGF、Ang-1和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血清VEGF、Ang-1和炎性因子水平两组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7.9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可及早解除血肿占位效应,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提升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和独立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小骨窗开颅清除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1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闯 刘学政 +1 位作者 左中夫 冯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观察病程3个月、6个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Ang-1)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3个... 目的观察病程3个月、6个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Ang-1)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3个月组(DM3组)、糖尿病6个月组(DM6组),Ang-1治疗3个月组(ANG3组)、Ang-1治疗个月组(DM3组)、糖尿病6个月组(DM6组),Ang-1治疗3个月组(ANG3组)、Ang-1治疗6个月组(ANG6组)及正常对照3个月组(CON3组)、正常对照6个月组(CON6组)。尾静脉一次性注射STZ(55mg·kg-1)诱发大鼠糖尿病。ANG组大鼠每只眼球每15d球后注射Ang-1溶液0.05mL(0.2μg Ang-1)。每组大鼠各5只,分别饲养到3个月、6个月时处死,取大鼠视网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1)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CON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内异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器、细胞核形态正常,基底膜结构清楚,连续完整。DM组内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变性,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分布于核膜下;基底膜明显增厚。ANG3组血管壁、内皮细胞核及周细胞核形态正常;ANG6组血管壁完整无断裂,基底膜增厚不明显。(2)组间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均数比较:ANG3(228.0±16.2)nm与DM3(245.5±11.9)n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6(251.5±19.3)nm与DM6组(310.6±28.0)n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g-1对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损害有明显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超微结构 血管生成素-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在5/6肾切除大鼠微血管病变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晓 刘兰香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8年第10期860-863,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在5/6肾切除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复制5/6肾切除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和5/6肾切除模型组,在1、2、4、8和12周,采用免疫组化观察肾脏Ang-1和CD31表...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在5/6肾切除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复制5/6肾切除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和5/6肾切除模型组,在1、2、4、8和12周,采用免疫组化观察肾脏Ang-1和CD31表达变化以及RT-PCR观察肾脏Ang-1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2、4和8周时肾脏Ang-1 mRNA表达显著上调,12周时低于假手术组;模型组2周~8周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球Ang-1阳性着染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峰值在4周~8周,12周后逐渐下调;模型组2周~12周肾小球CD31表达逐渐减少。结论:5/6肾切除大鼠肾脏存在Ang-1和CD31表达的改变,此改变参与了残肾微血管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6肾切除 血管生成素-1 CD31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Tie-2在小鼠肾发育中的表达
13
作者 李晓明 郭敏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及其受体Tie-2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胚龄14、16、18d胎鼠和生后1、3、7、14、21、42d仔鼠Ang-1和Tie-2的表达。结果:Ang-1在胚龄14d胎...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及其受体Tie-2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胚龄14、16、18d胎鼠和生后1、3、7、14、21、42d仔鼠Ang-1和Tie-2的表达。结果:Ang-1在胚龄14d胎鼠肾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中呈微弱表达,随着胚(日)龄的增加,表达逐渐增强,主要分布在肾小体、间质血管以及肾小管中。Tie-2于胚龄14d首先出现在肾间质,以后随着肾的发育,出现在肾小体以及间质血管中。结论:Ang-1和Tie-2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对肾小体毛细血管的形成、间质血管的发育及血管稳定性的维持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TIE-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促血管生成素-1和促血管生成素-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雷润佳 胡丹 +3 位作者 张鹏 孙丽娟 白倩 闵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环境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中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人RPE细胞培养在厌氧箱中,以建立缺氧模型。... 目的探讨缺氧环境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中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人RPE细胞培养在厌氧箱中,以建立缺氧模型。按缺氧时间0h、1h、4h、12h和24h分为5组,观察Ang-1、Ang-2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变化;另取4h作为观察点,按处理因素分为缺氧对照组和HIF-1α抑制剂3-(5’-hydroxymethyl-2’-furyl)-1-benzyl indazole(YC-1)处理组,YC-1浓度分别为1μmol·L-1、10μmol·L-1和100μmol·L-1,观察抑制HIF-1α后对Ang-1和Ang-2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Ang-1、Ang-2与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常氧条件下人RPE细胞内可见Ang-2蛋白表达,未见Ang-1及HIF-1α蛋白表达;缺氧条件下Ang-1和Ang-2分别与HIF-1α共表达于RPE细胞胞质中。HIF-1α与Ang-1在缺氧早期呈上升趋势,其中HIF-1α于缺氧后4h表达最高(0.451±0.022,与0h相比t=5.401,P<0.05),24h后有所下降;Ang-1于缺氧后24h表达最高(1.342±0.059,与0h相比t=20.100,P<0.01);Ang-2表达几乎不变(1.542±0.129、1.621±0.131、1.574±0.146、1.624±0.027,与0h相比t=0.044、0.673、0.244、0.700,均为P>0.05)。浓度为1μmol·L-1、10μmol·L-1和100μmol·L-1的YC-1均可有效抑制HIF-1α蛋白的表达(t=21.583、27.154、27.431,均为P<0.01)。HIF-1α蛋白表达下调后,Ang-1蛋白表达也随之受到抑制(t=9.492、15.487、17.942,均为P<0.05),而Ang-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t=0.859、0.178、1.565,均为P>0.05)。结论缺氧条件下人RPE细胞表达Ang-1上调,并与HIF-1α表达具有时相关系,Ang-2无明显变化;抑制HIF-1α表达后,Ang-1表达随之降低。提示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Ang-1的表达可能受HIF-1α选择性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缺氧诱导因子-1Α 视网膜色素上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AV_2VEGF_(165)与rAAV_2ANG-1联合转染促猪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成楚 陈仕林 +8 位作者 刘玉清 唐礼江 林仙方 包卫光 马德华 朱广球 周文娟 周仪林 杜丛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0-617,共8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及血管生成素(ANG-1),对猪慢性缺血心肌中血管生成效应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于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6周后行心电图、冠状...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及血管生成素(ANG-1),对猪慢性缺血心肌中血管生成效应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于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6周后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确认LCX闭塞或相应心肌的缺血。16只动物随机均分为:单纯注射转染VEGF165组(组Ⅰ,n=4)、单纯注射转染ANG-1组(组Ⅱ,n=4)、联合注射转染VEGF165与ANG-1组(组Ⅲ,n=4)和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组Ⅳ,n=4)。各组在胸腔镜下,心肌内直接注射rAAV2ANG-1、rAAV2VEGF165,剂量为5×1011vg(virus/genome)。治疗后,不同时间点ELISA检测VEGF165和ANG-1蛋白的分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枝循环形成的情况,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左心室功能变化。3个月后取注射部位心肌,用Western blot检测VEGF165和ANG-1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与微小动脉生成情况。结果:放置血管缩窄环后6周,所有动物均出现LCX完全/次全闭塞,或LCX支配区域的心肌缺血。Ⅰ、Ⅲ两组猪体内的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从基因转染后第7天开始上升,并于第1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尤以Ⅰ组分泌水平为高;其它两组各时间点及组间的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Ⅱ、Ⅲ两组猪体内的ANG-1蛋白分泌水平的变化与VEGF165蛋白分泌水平类似,尤以Ⅱ组分泌水平为高(P<0.01);其它两组各时间点及组间的ANG-1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Ⅲ中VEGF165与ANG-1蛋白水平变化同步。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基因治疗后3个月,组ⅢVEGF165、ANG-1蛋白水平都显著高于组Ⅳ(P<0.01),组Ⅲ与组Ⅰ间VEGF165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组Ⅲ与组Ⅱ间ANG-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3个月后,组Ⅲ左心室室腔缩小,心肌收缩力增强,LCX及其分支较基因转染前增粗、迂回,左回旋支发出侧支,左回旋支远端重新有造影剂充填。组Ⅰ、Ⅱ则有不同程度心肌收缩力增强,充盈改善,但均较组Ⅲ改善幅度小,回旋支见少许造影剂充填,但较组Ⅲ明显少,组Ⅳ处理前后无明显改变。超声检查显示,模型建立术后6周,左心室下壁及后壁变薄,局部运动减弱、不协调,收缩异常;基因转染后1个月、3个月,组Ⅰ、组Ⅱ、组Ⅲ心功能都较转染前有明显改善,组Ⅳ无明显变化;组Ⅲ的EF与FS改善程度要明显好于其他各组。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血管密度,组Ⅲ缺血区血管计数高于组Ⅰ、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Ⅳ的心肌内毛细血管数目很少。应用α-SMA免疫组化染色评价小动脉形成,结果提示,基因转染3个月后组Ⅳ心肌中小动脉密度最低,其余各组心肌中均有较多的小动脉新生,尤以组Ⅲ最为显著。结论:完全腔镜下放置血管缩窄环及完成心肌内注射切实可行,在胸腔镜下建立的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中,心肌内注射rAAV2VEGF165、rAAV2ANG-1可以有效地转染小型猪心肌组织,外源基因长期稳定表达,同时ANG-1能协同VEGF165作用,从而显著地提高其促进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生成,促进有效侧枝循环形成并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病理学 血管生成素1/遗传学 慢性心肌缺血 腺相关病毒 血管形成素-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类/遗传学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济民 石蕊 +2 位作者 魏会玲 马勇 高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139-2142,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碱烧伤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健康3月龄SD大...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碱烧伤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健康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法建立CNV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3,5,7,14d测量CNV的长度并计算面积,同时取角膜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IF-1α及EPO的表达部位,并以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 20.0处理。结果:碱烧伤后1,3,5,7,14d,CNV的面积随时间逐渐增加,7d生长最为旺盛,14d后生长减慢。免疫组织化学提示:正常角膜各层未见HIF-1α的表达,可见微量EPO,碱烧伤后1d时HIF-1α及EPO免疫活性增强,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及内皮层。RT-PCR结果显示HIF-1α及EPO mRNA的表达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表达极少,在角膜碱烧伤后3d表达增强,7d达到高峰,14d后明显下降;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1α和EPO与CNV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碱烧伤 缺氧诱导因子-1Α 促红细胞生成素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重组血管生成素-1对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尹立阳 脱红芳 彭彦辉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4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对小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Ang-1治疗组(各18只)。AP组:腹腔注射雨蛙素50μg/kg,1次/h,共7次,制成AP模型;Ang-1治疗组:同法制作AP模型,...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对小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Ang-1治疗组(各18只)。AP组:腹腔注射雨蛙素50μg/kg,1次/h,共7次,制成AP模型;Ang-1治疗组:同法制作AP模型,之后腹腔注射100μg/kg的Ang-1;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上述各组小鼠在作相应处理后分别于9、18、24 h各取6只,摘眼球取血处死,取胰腺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并评分(Schmidt法),检测小鼠血清淀粉酶(AMY)、TNF-α、IL-6。结果 AP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血清AMY、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Ang-1治疗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血清AMY、TNF-α、IL-6水平较AP组下降(P均<0.05)。结论 Ang-1可明显减轻雨蛙素诱导的小鼠AP的炎症反应及胰腺损伤,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胰腺炎 淀粉酶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干预高血压大鼠脑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血管生成素1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万赛英 谭峰 +5 位作者 方美凤 吴海科 王金良 黄涛 陈文霖 成家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脑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1(Ang 1)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钳夹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制成RHRSP 12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脑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1(Ang 1)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用环形银夹钳夹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制成RHRSP 12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48只)和电针组(48只),后2组大鼠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电针组给予"百会"、"大椎"穴位电针治疗,1次/d,14天。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光镜等技术观察脑缺血2 h后,再灌注1、7、14、28天大鼠脑内缺血区VEGF、Ang 1表达及缺血区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7、14、28天梗死灶周围VEGF和Ang 1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7、14、28天VEGF和Ang 1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脑缺血14、28天缺血区及周围MVD明显增加(P<0.05)。结论电针对RHRSP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强梗死灶周围VEGF和Ang 1的表达,促进缺血区的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高血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素1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大鼠后肢高血流剪切力诱导的侧支血管生长及其与血管生成素-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宜竞 邱要颜 蔡维君 《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5-148,156,共5页
目的:检测老年大鼠后肢高血流剪切力诱导的侧支血管生长情况及其与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取12只老年健康SD大鼠,左侧行股动静脉单纯分离,右侧行股动静脉吻合术,在1周与4周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大鼠,采用血管造影与共... 目的:检测老年大鼠后肢高血流剪切力诱导的侧支血管生长情况及其与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取12只老年健康SD大鼠,左侧行股动静脉单纯分离,右侧行股动静脉吻合术,在1周与4周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大鼠,采用血管造影与共聚焦免疫荧光术分别观察侧支血管生长情况及Ang-1在血管处的表达情况,正常组3只大鼠用作正常对照组。结果:正常对照组的侧支血管生长与假手术侧无明显差异,但吻合侧的侧支血管生长明显增加,且4周组吻合侧的血管生长多于1周组。正常对照组的血管Ang-1表达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仅在血管外膜及部分中膜存在表达;1周组吻合侧的Ang-1不仅在原有表达区域明显表达增加,且在内皮细胞处也有所表达;4周组吻合侧Ang-1在血管各层均明显存在高表达。与假手术侧相比,吻合侧Ang-1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周吻合侧的Ang-1荧光强度较1周吻合侧明显增加,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大鼠后肢高血流剪切力模型可以诱导侧支血管的生长,且与相应部位血管Ang-1表达的增长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流剪切力 侧支血管生长 血管生成素-1 老年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素-1与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朝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4期123-124,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与反复自然流产(RSA)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反复自然流产患者51例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期健康人工流产患者39例为对照组,检测收集的两组患者绒毛膜组织上的Ang-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 目的分析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与反复自然流产(RSA)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反复自然流产患者51例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期健康人工流产患者39例为对照组,检测收集的两组患者绒毛膜组织上的Ang-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检测后发现,自然流产组患者绒毛膜组织上的Ang-1的表达阳性率92.16%明显高于人工流产组患者的Ang-1的表达阳性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1的蛋白高度表达与反复自然流产有相关性,可能是RSA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反复自然流产 相关性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