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成素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盛东 刘晓红 +3 位作者 白辰光 袁扬 龚德军 徐志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成素促进慢性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并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有效性。方法置Ameriod环建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血管生成素腺病毒组,空病毒组,对照组。分别心内注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成...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成素促进慢性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并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有效性。方法置Ameriod环建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血管生成素腺病毒组,空病毒组,对照组。分别心内注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成素基因、空病毒和生理盐水。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核磁心肌灌注成像、病理学观察等评价血管生成素的治疗效果。结果置环后的猪均为有效的动物模型。注射血管生成素的缺血心肌模型侧支血管增生明显,血管计数增加,Rentrop分数、面积变化分数改善,梗死区缩小,缺血区血管密度增高尤其是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增加,凋亡细胞减少、细胞之间的黏附性增加。结论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成素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可明显改善心功能,使局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血管生成素类 腺病毒科 转染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华敏 赵正斌 +1 位作者 熊亚星 陈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丰富的血液供应。肝细胞癌(HCC)是一种极富含血管的实质肿瘤之一,新生血管的形成在HCC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许多血管生成因子参与血管再生过程,其中血管生成素家族(Angs)在HCC血管新生、肿瘤发展中有... 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丰富的血液供应。肝细胞癌(HCC)是一种极富含血管的实质肿瘤之一,新生血管的形成在HCC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许多血管生成因子参与血管再生过程,其中血管生成素家族(Angs)在HCC血管新生、肿瘤发展中有重要作用。Angs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的促血管生长因子,目前发现Angs共有4种亚型:Ang-1、Ang-2、Ang-3、Ang-4,均能与内皮细胞特异酪氨酸激酶-2受体(Tie-2,又称作Tek)结合。其中Ang-1和Ang-2在新生血管方面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深入了解Angs在HCC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将为临床上H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血管生成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和瘦素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牛乐乐 刘晶 +3 位作者 常海瑶 吴文昊 胡伟婷 李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ANGPTL6)、瘦素水平变化及其与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探讨ANGPTL6、瘦素在T2DM合并NAFL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ANGPTL6)、瘦素水平变化及其与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探讨ANGPTL6、瘦素在T2DM合并NAFL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40例。根据腹部彩超结果分为单纯T2DM患者20例(B组)、T2DM合并NAFLD者20例(C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A组,n=20)。测定所有受试者空腹血清ANGPTL6、瘦素水平,以及一般资料(身高、体质量、血压)和生化指标,比较各组相关指标。结果三组年龄、体质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NGPTL6、瘦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PTL6水平与BMI(rs=0.573,P<0.05)、SBP(rs=0.567,P<0.05)呈正相关;瘦素水平与BMI(rs=0.605,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G、瘦素是T2DM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结论ANGPTL6、瘦素在T2DM患者中显著升高,但在T2DM合并NAFLD与单纯T2DM组未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别,尚不能说明ANGPTL6、瘦素与T2DM合并NAFLD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血管生成素类 瘦素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申晓平 窦志杰 +3 位作者 白磊鹏 魏依兰 杜录 吕英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7-40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连续纳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且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23例,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连续纳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且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23例,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内膜增厚组73例、稳定斑块组55例、不稳定斑块组9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ANGPTL8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ANGPTL8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ANGPTL8分别为663.3(529.7,791.9)ng/L、1099.8(847.5,1337.3)ng/L、1925.6(1613.3,2300.6)ng/L、2901.5(2662.8,3125.9)ng/L,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ANGPTL8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902,P=0.001)。血清ANGPTL8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血清ANGPTL8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最佳切点为2166.79 ng/L,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5%CI:0.970~0.980,P=0.001)。结论血清ANGPTL8水平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生成素类 超声检查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培玉 安秀琴 刘近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80-2683,共4页
血管生成素样因子(ANGPTL)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与血管生成素在组成上具有同源性,并具有调节血管生成作用的分泌性糖蛋白家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NGPTL在糖脂代谢、炎症和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 血管生成素样因子(ANGPTL)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与血管生成素在组成上具有同源性,并具有调节血管生成作用的分泌性糖蛋白家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NGPTL在糖脂代谢、炎症和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疾病谱与代谢、炎症、肿瘤密切相关,现就ANGPTL在NAFL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NAFLD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血管生成素类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与未合并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秦雯 陈泰文 +2 位作者 郑海平 黄夏宁 朱小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98-1403,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合并与未合并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指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合并与未合并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指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的血清标本125例,其中单纯胰腺癌组64例、合并糖尿病胰腺癌组61例,另选取6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ANGPTL2水平,分析ANGPTL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生存预后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偏态分布者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采用Cox风险模型行单/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合并糖尿病胰腺癌组患者血清ANGPTL2[7.79(7.12~8.17)ng/ml]明显高于单纯胰腺癌组[5.74(5.08~6.40)ng/ml]和健康对照组[3.72(3.25~4.16)ng/ml](P值均<0.001)。血清ANGPTL2水平与CA19-9、CEA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0、0.731,P值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远处器官转移、分化程度、CEA、ANGPTL2、HbA1c与胰腺癌患者远期生存密切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HR=2.657,P=0.005)、远处器官转移(HR=5.000,P=0.014)、分化程度(HR=2.466,P=0.004)、CEA(HR=1.110,P<0.001)、ANGPTL2(HR=1.901,P=0.001)均为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胰腺癌患者中,ANGPTL2高表达组的2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NGPTL2低表达组(8.51%vs 25.81%,χ2=5.651,P=0.017)。在合并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中ANGPTL2高表达组的2年生存率也明显低于ANGPTL2低表达组(2.20%vs 32.70%,χ2=24.895,P<0.001)。结论ANGPTL2可能是评价胰腺癌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糖尿病 血管生成素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菌丝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与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霖璋 张定棋 +6 位作者 徐莹 杨海琳 戚胜兰 张聪聪 陈佳美 刘平 刘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40-1547,共8页
目的探究虫草菌丝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对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与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组及虫草... 目的探究虫草菌丝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对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与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组及虫草菌丝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和各用药组注射15%CCl_(4)-橄榄油,造模6周。在第4周首日开始给药,连续3周。分别采用血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或活性,HE和SR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碱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情况,PCR检测α-SMA、Col-Ⅰ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测定肝组织α-SMA、Col-Ⅰ与ANGPTL4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SMA、ANGPTL4、TLR4、NF-κB/P-NF-κB、CD163蛋白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增加(P值均<0.01);与模型组比较,虫草菌丝高剂量组显著改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减少(P值均<0.05)。HE染色发现虫草菌丝高剂量组能显著减少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SR染色发现,虫草菌丝高剂量组明显减轻肝脏胶原沉积。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HYP含量、SR阳性染色面积比均显著增加(P值均<0.01);与模型组比较,虫草菌丝高剂量组肝组织HYP含量、SR阳性染色面积比均显著减小(P值均<0.05)。与正常组比较,免疫组化、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组织中α-SMA和Col-Ⅰ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值均<0.01);与模型组比较,虫草菌丝高剂量组肝组织中α-SMA、Col-Ⅰ胶原纤维表达均显著减少(P值均<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ANGPTL4、TLR4、P-NF-κB/NF-κB、CD163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值均<0.01);与模型组比较,虫草菌丝高剂量组肝组织ANGPTL4、TLR4、P-NF-κB/NF-κB、CD163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虫草菌丝对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及抑制肝组织ANGPTL4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管生成素类 TOLL样受体4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ANG-1、ANG-2、TSP-1的表达与胆管细胞性肝癌血管生成和侵润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汤地 周奇 +2 位作者 梁力建 彭宝岗 永野皓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46-2050,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与胆管细胞性肝癌(CCC)血管生成和侵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3例手术切除的CCC标本进行CD34、VEGF、ANG-1、ANG-2和TSP-1的...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与胆管细胞性肝癌(CCC)血管生成和侵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3例手术切除的CCC标本进行CD34、VEGF、ANG-1、ANG-2和TSP-1的免疫组化染色,研究VEGF、ANG-1、ANG-2、TSP-1的表达与胆管细胞性肝癌血管生成和肿瘤门静脉侵犯、肝内转移、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分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CCC的微血管密度(MVD)为(87.2±52.6)/mm2,VEGF、ANG-1、ANG-2和TSP-1的阳性率分别为75.6%、36.0%、57.6%和45.5%。VEGF和ANG-2的阳性表达与高MVD相关,TSP-1则与MVD负相关(P<0.01,P<0.05,P<0.01)。阳性TSP-1与肝内转移正相关(46.7%vs5.6%,P<0.05)。结论:CCC瘤内的血管新生活跃,VEGF和ANG-2的阳性表达与CCC血管生成正相关,TSP-1则与其负相关,TSP-1的阳性表达还与肝内转移相关,VEGF、ANG-1、ANG-2的表达与肿瘤的侵润转移未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类 血小板反应蛋白1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细胞功能紊乱与微小病变性肾病 被引量:14
9
作者 柳珊珊 陈江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8,共5页
微小病变性肾病(MCD)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是MCD蛋白尿产生的关键环节。在MCD小鼠模型及人肾组织中均发现,足细胞裂隙膜蛋白nephri... 微小病变性肾病(MCD)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是MCD蛋白尿产生的关键环节。在MCD小鼠模型及人肾组织中均发现,足细胞裂隙膜蛋白nephrin、podocin和骨架蛋白synaptopodin的表达下调,且蛋白尿的多少与其表达下降程度相关;synaptopodin表达越多,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越好。近年来,关于MCD足细胞损伤的焦点集中于足细胞来源的两种蛋白:CD80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来自外界的微生物或抗原作用于足细胞,通过激活κB基因序列致CD80过表达,进而破坏足细胞骨架蛋白,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引起蛋白尿;过表达的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可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导致足突融合,诱发MCD。但有关诱发CD80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持续过表达的关键因素以及两者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致病过程并不明确,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证实。基于MCD足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NF—KB抑制剂和唾液酸化治疗措施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可以作为MCD的一种新型的非免疫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细胞 肾病 脂性/病理学 抗原 CD80 血管生成素类 蛋白尿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