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扁蒴藤素调节Shh/Gli1信号通路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
1
作者 罗健玮 黄泓轲 胡艳丽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693,共7页
目的:探讨扁蒴藤素(Pris)调节Shh/Gli1信号通路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Pris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选取合适的干预浓度。将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环巴胺组... 目的:探讨扁蒴藤素(Pris)调节Shh/Gli1信号通路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Pris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选取合适的干预浓度。将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环巴胺组、Pris组、Pris+pc-NC组和Pris+pc-Shh组。采用MTT法、EdU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和细胞凋亡率,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VM形成情况,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Shh和Gli1 mRNA表达水平,WB法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钙黏素(VE-cadherin)、Ki-67、caspase-3及与Shh/Gli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0.25~2.5μmol/L的Pris对HeLa细胞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选择1.5μmol/L的Pris进行后续实验。对照组细胞形成良好的管腔结构,与对照组相比,环巴胺组、Pris组和Pris+pc-NC组HeLa细胞管腔结构被明显破坏,细胞增殖活力和增殖率、迁移及侵袭细胞数目、Shh和Gli1 mRNA、VEGF-A、VE-cadherin、Ki-67、Shh、Gli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环巴胺组与Pris组HeLa细胞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ris+pc-NC组相比,Pris+pc-Shh组细胞管腔结构形成明显改善,细胞增殖活力和增殖率、迁移及侵袭细胞数、Shh和Gli1 mRNA、VEGF-A、VE-cadherin、Ki-67、Shh、Gli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Pris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和VM的形成并促进细胞凋亡,可能与阻断Shh/Gli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蒴藤素 宫颈癌 HeLa细胞 Shh/Gli1信号通路 血管生成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拟态在胃癌研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耿茜(综述) 束永前(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1-625,共5页
血管生成拟态(VM)是一种独立于内皮细胞的血管样结构,通常存在于需要血管生长的实体肿瘤中。VM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VM的存在可能是胃癌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同时靶向VM... 血管生成拟态(VM)是一种独立于内皮细胞的血管样结构,通常存在于需要血管生长的实体肿瘤中。VM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VM的存在可能是胃癌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同时靶向VM治疗将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胃癌 血管生成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新妇苷通过调节HIF-1α/VEGF轴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媛媛 顾玉 +2 位作者 刘秋霞 马胜辉 龚志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6-802,共7页
目的:探究落新妇苷(AST)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ST(0、5、25、50、100、150、200、300μmol/L)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 目的:探究落新妇苷(AST)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ST(0、5、25、50、100、150、200、300μmol/L)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采用CKK-8法检测细胞活力。将MCF-7、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AST低剂量(AST-L)组、AST中剂量(AST-M)、AST高剂量(AST-H)组、AST-H+DMOG(HIF-1α/VEGF通路激活剂)组,EdU法检测AST处理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其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Matrigel管型形成实验检测其对细胞VM形成的影响,WB法检测对细胞中HIF-1α、VEGF、VE-cadherin、E-cadherin、N-cadherin、MMP-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0μmol/L AST相比,5、25、50、100、150、200、300μmol/L AST处理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AST-L、AST-M、AST-H组细胞EdU阳性率、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VM管腔数目、HIF-1α、VEGF、VE-cadherin、N-cadherin、MMP-2表达均显著下降,而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与AST-H组相比,AST-H+DMOG组细胞EdU阳性率、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VM管腔数目、HIF-1α、VEGF、VE-cadherin、N-cadherin、MMP-2表达均显著升高,而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AST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促进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落新妇苷 增殖 迁移 血管生成拟态 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黏连蛋白基质在肿瘤细胞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帅旗志 祖拉莱﹒阿力比衣提 +4 位作者 程静雯 王晓婉 梁宇翔 彭志伟 解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描述了肿瘤细胞在无内皮细胞参与下形成新的微循环模式的过程。临床上,VM与侵袭性表型和较差的患者生存率有关。以前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血管生成因子方面;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外基...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描述了肿瘤细胞在无内皮细胞参与下形成新的微循环模式的过程。临床上,VM与侵袭性表型和较差的患者生存率有关。以前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血管生成因子方面;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外基质对肿瘤发展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细胞外基质蛋白质可能授予肿瘤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基质在黑色素瘤和骨肉瘤的肿瘤进程和VM形成中的作用。相较于Control组,高浓度LN基质培养下,肿瘤细胞的黏附、增殖、迁移、干性表达和VM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定量PCR分析其内在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层黏连蛋白基质可以显著促进肿瘤细胞CD133的表达,同时E-钙黏着蛋白I的mRNA表达下调(P<0.05),而Integrin、N-cadherin、Vimentin以及Snail、Twist的mRNA表达上调(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层黏连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的黏附、增殖、迁移和VM形成能力,并揭示了VM形成的潜在机制,为后期抗血管生成拟态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层黏连蛋白 细胞外基质 肿瘤微环境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叶珊瑚苷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对胃癌MGC803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宋鸣 周昕 +3 位作者 刘俊 胡伟 张敏 郑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5-370,共6页
目的:探究桃叶珊瑚苷(AU)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对胃癌MGC803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和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胃癌MGC803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AU-L组(20μmol/L AU)、AU-M组(40μmol/L AU)、AU-H组(80μm... 目的:探究桃叶珊瑚苷(AU)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对胃癌MGC803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和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胃癌MGC803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AU-L组(20μmol/L AU)、AU-M组(40μmol/L AU)、AU-H组(80μmol/L AU)、AU-H+RhoA激活剂水仙环素(Nar)组(AU-H+Nar组,80μmol/L AU+30μmol/L Nar)。采用CCK-8法、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AU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三维细胞培养法观察不同浓度AU对细胞体外VM管腔结构形成的影响,WB法检测AU对各组细胞RhoA、ROCK、VM与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U-M组、AU-H组MGC803细胞增殖率(48、72 h时)、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数目、VM管腔结构数,以及RhoA、ROCK1、N-cadherin、vimentin、V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E-cadherin表达显著升高(P<0.05);同时,使用Nar处理显著减弱了AU对MGC803细胞EMT和VM形成的抑制作用(均P<0.05)。结论:AU通过下调RhoA/ROCK信号通路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EMT和VM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叶珊瑚苷 RhoA/ROCK信号通路 胃癌 MGC803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血管生成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82/KAI1和HIF-1α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被引量:33
6
作者 武世伍 承泽农 +2 位作者 俞岚 宋文庆 陶仪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918-925,共8页
背景与目的新近研究显示血管生成拟态存在于多种高侵袭性肿瘤中,并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特性有关,在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肿瘤中有多种基因表达异常。本研究旨在寻找能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浸润、转移及... 背景与目的新近研究显示血管生成拟态存在于多种高侵袭性肿瘤中,并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特性有关,在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肿瘤中有多种基因表达异常。本研究旨在寻找能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浸润、转移及术后生存率的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法和特殊组织化学法检测160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CD82/KAI1的表达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情况。结果在正常肺组织中HIF-1α、CD82/KAI1的表达率和VM分别为0、95.0%和0,在NSCLC组织中分别为48.8%、37.5%和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水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术后生存期有关(P<0.01);CD82/KAI1的表达与HIF-1α的表达以及VM呈负相关,HIF-1α的表达水平与VM呈正相关(P<0.05);CD82/KAI1、HIF-1α的表达以及VM均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有关联性(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HIF-1α的过表达和VM均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1);而CD82/KAI1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1);MVD≥22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MVD<22的的生存率(P<0.01)。多因素分析:pTNM分期、CD82/KAI1、HIF-1α的表达以及VM是影响NSCLC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 CD82/KAI1、HIF-1α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VM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转移和预后等均有关,CD82/KAI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CD82/KAI1 HIF-1Α 血管生成拟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癌中血管生成拟态和E-钙黏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俞岚 武世伍 +2 位作者 宋文庆 周蕾 承泽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20-2125,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在人卵巢上皮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80例EOC标本和2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组织化学法...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在人卵巢上皮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80例EOC标本和2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组织化学法检测EOC和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VM和E-cad的表达情况。结果:在EOC和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VM和E-ca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4%、0%和48.7%、75.0%,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VM及E-cad的表达与EOC的组织学分级、腹腔脏器及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PTNM分期有关(P<0.05);VM与E-cad在EO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78,P<0.01)。多因素分析:PTNM分期、腹腔脏器及淋巴结转移、VM和E-cad的表达是影响EOC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VM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和88.2%,E-cad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1.8%和9.8%,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具有VM的EOC组织分化低,患者临床预后差;VM与E-cad的表达水平与EOC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E-钙黏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茛有效部位D1对人胃癌细胞MGC803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2
8
作者 虞迪 朱峰妍 +4 位作者 曹志飞 王薇丹 鲍美美 顾振纶 周泉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1-265,共5页
目的以毛茛有效部位D1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人胃癌细胞MGC803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粘附实验检测毛茛有效部位D1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粘附作用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D1对MGC80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Matrigel肿瘤细胞... 目的以毛茛有效部位D1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人胃癌细胞MGC803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粘附实验检测毛茛有效部位D1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粘附作用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D1对MGC80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Matrigel肿瘤细胞类血管生成模型观察D1对MGC803体外类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D1对MGC803血管生成拟态相关基因的作用。结果毛茛有效部位D1可有效地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和人胃癌细胞MGC803介导的血管生成拟态并呈剂量依赖性。半定量RT-PCR实验结果显示,D1能明显抑制MGC803血管生成拟态相关基因Sema 4D、VE-Cadherin、MMP2和Integrinβ5的表达。结论毛茛有效部位D1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拟态相关基因Sema 4D、VE-Cadher-in、MMP2和Integrinβ5的表达来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提示毛茛有效部位D1是一个抗胃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茛 胃癌 血管生成拟态 MGC803 细胞粘附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郄硕 张诗武 +3 位作者 张丹芳 郭华 张利华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4例GIST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CD31/PAS双重染色结合CD117、CD31免疫组化染色证实VM存在,分析VM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84例GIST中21例具有VM;核分裂数≥...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4例GIST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CD31/PAS双重染色结合CD117、CD31免疫组化染色证实VM存在,分析VM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84例GIST中21例具有VM;核分裂数≥5个/50HPF组和<5个/50HPF组和有无肝转移组间VM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8)。极低危/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三组VM阳性率分别为5.9%,12.5%,39.5%,三组之间V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有VM组和无VM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有VM、肿瘤大小≥10cm和出血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0,0.005,0.032)。结论:GIST中存在VM,VM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有VM的患者易发生肝转移,预后比无VM的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血管生成拟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诗武 郭华 +3 位作者 张丹芳 赵秀兰 谷彦军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1329-1332,共4页
目的:通过人体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动物实验及电镜观察研究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的形态结构及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具有VM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进行PAS和CD31重复染色,观察VM的形态结构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构建... 目的:通过人体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动物实验及电镜观察研究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的形态结构及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具有VM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进行PAS和CD31重复染色,观察VM的形态结构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构建恶性黑色素瘤B16动物模型,将活性炭注入小鼠循环系统内观察VM的结构,同时使用电镜技术观察VM的超微结构。结果:PAS阳性而CD31阴性的VM在肿瘤组织中呈片状分布,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和马赛克血管共同维持肿瘤组织血液供应,动物实验和电镜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VM的存在。结论:以活性炭作为示踪剂研究B16动物移植瘤组织内VM,表明VM与机体血循环相连通,是肿瘤组织内的功能性微循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VM存在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可以通过VM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血管生成拟态 动物实验 透射电镜 重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g-7通过MEK/ERK信号通路抑制胶质瘤U251侵袭及血管生成拟态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帆 陈锋龙 +1 位作者 胡伟鹏 张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571,共6页
目的研究迁移诱导基因7(Mig-7)通过MEK/ERK信号通路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体外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将特异性针对Mig-7基因的sh-Mig-7转入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并观察感染效率;用... 目的研究迁移诱导基因7(Mig-7)通过MEK/ERK信号通路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体外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将特异性针对Mig-7基因的sh-Mig-7转入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并观察感染效率;用携带有sh-Mig-7和阴性对照(sh-NC)的慢病毒感染U251细胞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g-7的表达水平;采用体外三维培养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Mig-7基因沉默对各组U251细胞VM形成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MEK/ER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携带有sh-Mig-7和sh-NC的慢病毒成功感染U251细胞,并获得稳定低表达Mig-7基因的U251细胞株;与感染sh-NC慢病毒和未感染病毒的的细胞相比,sh-Mig-7感染组U251细胞中Mig-7的表达水平以显著降低(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和sh-NC感染组相比,sh-Mig-7感染组U251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1),并且sh-Mig-7感染组U251细胞VM形成能力明显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sh-NC感染组相比,sh-Mig-7感染组U251细胞的MEK、ERK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沉默Mig-7基因的表达,可能通过MEK/ERK信号通路抑制U251细胞的VM形成及侵袭能力,提示Mig-7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细胞的VM和侵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小分子干扰 血管生成拟态 肿瘤浸润 Mig-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癌方对结肠癌转移潜能及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见荣 徐燕丰 +5 位作者 可飞 李文 管宇 罗梅宏 李明花 侯风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574-576,I0004,共4页
目的:观察结肠癌细胞的转移潜能(迁移、侵袭力)是否和血管生成拟态(VM)存在相关性;探讨抑癌方对结肠癌转移潜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是否与VM有关。方法:以实验中可以形成VM的人结肠癌细胞为VM(+)组,不能形成VM的人结肠癌细胞为VM(-)组,划痕... 目的:观察结肠癌细胞的转移潜能(迁移、侵袭力)是否和血管生成拟态(VM)存在相关性;探讨抑癌方对结肠癌转移潜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是否与VM有关。方法:以实验中可以形成VM的人结肠癌细胞为VM(+)组,不能形成VM的人结肠癌细胞为VM(-)组,划痕、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其迁移、侵袭能力;对VM(+)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分组如下:抑癌方处理过的中药组和未经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划痕、侵袭实验观察其迁移、侵袭能力,体外三维培养法观察其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情况。结果:三维培养环境下,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可以形成VM为VM(+)组,HT29不能形成VM为VM(-)组,VM(+)组的迁移、侵袭力明显强于VM(-)组(P<0.05),且VM密度和细胞的迁移呈正相关(r=0.994,P<0.05),VM密度和侵袭力呈显著正相关(r=0.998,P<0.05);经抑癌方处理的中药组其迁移、侵袭力明显弱于未处理的对照组(P<0.05),中药组的VM密度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的迁移、侵袭能力和VM存在相关性,抑癌方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和抑制VM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癌方 结肠癌 血管生成拟态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和HIF-1α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5
13
作者 韩义明 王静 +1 位作者 王国平 敖启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4例人肺癌石蜡包埋样本,进行PAS及CD34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检测肺癌中是否存在VM;采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4例人肺癌石蜡包埋样本,进行PAS及CD34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检测肺癌中是否存在VM;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结果肺癌中VM和HIF-1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7.50%(24/64)、57.81%(37/6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0/15)(P<0.05)。VM在低分化肺癌组(56.67%)高于高-中分化肺癌组(20.59%),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IF-1α的表达也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VM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5,P<0.05)。结论肺癌中存在VM,HIF-1α高表达可能促进VM。VM与HIF-1α高表达可能是肺癌浸润、转移重要生物学标志。VM与HIF-1α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低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肝癌HepG2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海林 王雪雯 +2 位作者 段晶晶 周明 杨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5-719,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HepG2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影响,初步阐明AS2O3对VM抑制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测定AS2O3对HepG2细胞作用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Matrigel胶体外三维培养HepG2细胞,将其分为空白...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HepG2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影响,初步阐明AS2O3对VM抑制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测定AS2O3对HepG2细胞作用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Matrigel胶体外三维培养HepG2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1/2IC50AS2O3组和IC50AS2O3组,IPP软件计算VM的数量、长度和面积,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M相关蛋白V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凋亡相关蛋白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AS2O3作用HepG2细胞72h后IC50为10μmol·L-1。与对照组比较,1/2IC50AS2O3组和IC50 AS2O3组VM数量、长度和面积明显减少(P<0.01);与1/2IC50AS2O3组比较,IC50AS2O3组VM数量、长度和面积亦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1/2IC50AS2O3组和IC50AS2O3组VE-cadherin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caspase-3和PCNA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S2O3抑制HepG2细胞形成VM,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拟态通路相关蛋白VE-cadherin和MMP-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三氧化二砷 HEPG2细胞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肉瘤样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及其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旭 孙保存 +4 位作者 赵秀兰 王进京 董学易 古强 孙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31-435,共5页
目的:研究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临床意义,阐述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提高PSC的恶性度及促进VM形成的相关机制。方法:对肺肉... 目的:研究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临床意义,阐述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提高PSC的恶性度及促进VM形成的相关机制。方法:对肺肉瘤样癌组织切片22例进行HE、CD31和PAS双重染色,Twist、Vimentin、E-cadherin、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VM相关的临床意义及EMT促进VM形成的相关机制。结果:22例中4例(18.2%)存在VM,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有无VM肿瘤患者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阳性患者Twist的阳性率较阴性患者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st1的表达与VEGF、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VM是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肺肉瘤样癌中发生了EMT,转录因子Twist1可能通过下调E-cadherin,上调Vimentin诱导EMT,并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VM的形成,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上皮间充质转化 肺肉瘤样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超声造影与血管生成拟态和MVD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赵小琪 刘慧 向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92-1796,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裸鼠卵巢癌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VM)密度、微血管密度(MVD)及其CEUS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建立生长21天组、28天组裸鼠移植瘤模型,每组10只,对两组移植瘤模型行CEUS检查,分析各组时间强度曲线(TIC)及相关参数。应用CD31...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裸鼠卵巢癌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VM)密度、微血管密度(MVD)及其CEUS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建立生长21天组、28天组裸鼠移植瘤模型,每组10只,对两组移植瘤模型行CEUS检查,分析各组时间强度曲线(TIC)及相关参数。应用CD31及PAS双重染色检测卵巢癌中VM表达及MVD。对两个时期移植瘤造影的峰值强度(PI)与相应的VM密度及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功制备移植瘤模型。CEUS显示,21天组、28天组的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持续时间(T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检测显示,21天组、28天组VM密度、M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1天组PI与VM密度、MVD均呈正相关(r=0.657、0.652,P均<0.05);28天组PI与VM密度无相关性(P>0.05),PI与MVD呈正相关(r=0.687,P=0.03)。结论不同时期卵巢癌CEUS与VM密度或MVD密切相关,对卵巢癌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超声检查 血管生成拟态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见荣 管宇 +3 位作者 可飞 李文 罗梅宏 侯风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1-1205,1315,共6页
目的:观察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形成及密度,阐明VM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理论依据。方法:体外三维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HCT116、LS174T和HT29,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VM... 目的:观察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形成及密度,阐明VM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理论依据。方法:体外三维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HCT116、LS174T和HT29,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VM形成情况,计算VM密度;采用划痕实验观察4株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法观察4株细胞的侵袭能力;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VM密度与肿瘤细胞迁移距离和穿膜细胞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CT8和HCT116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均能够形成VM,其密度分别为(6.75±0.957)和(5.75±0.957)个/视野;LS174T和HT29细胞则不能形成VM。划痕实验,HCT8、HCT116和LS174T细胞在图片上的迁移距离分别为(3.833±0.831)、(3.967±0.975)和(0.817±0.333)cm,HT29细胞无迁移趋势。Transwell小室法,HCT8、HCT116、LS174T和HT29细胞在高倍视野下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71.6±4.506)、(22.4±1.517)、(0.6±0.894)和(0.2±0.447)个。VM密度与迁移距离呈正相关关系(r=0.934,P<0.05),VM密度和Transwell侵袭实验中的穿膜细胞数亦呈正相关关系(r=0.853,P<0.05)。结论:人结肠癌细胞中存在VM现象,VM可能与结肠癌的迁移、侵袭能力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三维培养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薏苡仁油对HCT116细胞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余涛 刘礼 +2 位作者 吕秀玮 贺文煜 袁昌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观察薏苡仁油(CLSO)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能力的影响,并观察CLSO对细胞迁移能力和迁移诱导蛋白-7(Mig-7)表达水平的影响,藉此探讨CLSO影响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CLSO对HCT116的无毒浓度(增殖... 目的观察薏苡仁油(CLSO)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血管生成拟态形成能力的影响,并观察CLSO对细胞迁移能力和迁移诱导蛋白-7(Mig-7)表达水平的影响,藉此探讨CLSO影响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CLSO对HCT116的无毒浓度(增殖抑制率<10%时的浓度),选取无毒浓度以下不同浓度的CLSO作用于三维培养的HCT116细胞,观察其对HCT116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并用划痕实验观察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中Mig-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三维培养环境下,经CLSO作用的HCT116细胞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结构比对照组减少。划痕实验中对照组、CLSO 5和10μL/mL浓度组的平均迁移距离依次缩小,迁移率分别为17.07%、9.19%、2.10%,2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经不同浓度CLSO作用于HCT116细胞后实验组条带灰度值/内参条带灰度值的比值比对照组小,Mig-7蛋白表达受到抑制,其中10μL/mL浓度组的抑制作用比5μL/mL组更明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SO体外对HCT116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存在抑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ig-7蛋白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迁移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油 结肠癌 血管生成拟态 细胞迁移 迁移诱导蛋白-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虾蛄提取物对人鼻咽癌细胞迁移和体外血管生成拟态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孔霞 尚九龙 +3 位作者 李丽 吴孟晏 别延红 顾帝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研究口虾蛄提取物(extract of Oratosquilla,EOS)对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的迁移及体外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 mg/L、125 mg/L、250 mg/L、500 mg/L)EOS处理CNE-2细胞24 h后,创伤修复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 目的:研究口虾蛄提取物(extract of Oratosquilla,EOS)对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的迁移及体外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 mg/L、125 mg/L、250 mg/L、500 mg/L)EOS处理CNE-2细胞24 h后,创伤修复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Matrigel三维细胞培养观察CNE-2细胞形成类血管网状结构的能力及其特点;体外管道形成抑制实验检测不同浓度EOS对CNE-2细胞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EOS对CNE-2细胞fascin 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EOS可以显著降低CNE-2细胞的迁移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NE-2细胞在Matrigel上培养能形成类似血管的网状样结构;EOS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CNE-2细胞体外管道形成的数量(P<0.01);EOS能抑制CNE-2细胞中fas-cin 1和VEGF蛋白的表达(P<0.01),且其管状结构数量与2种蛋白变化趋势呈正相关(P<0.05)。结论:CNE-2细胞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EOS能够抑制CNE-2细胞的迁移和体外血管生成拟态的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fascin 1和VEGF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鼻咽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拟态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梁军 苗蕊 邢慧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子宫内膜癌标本267例,采用CD31/PAS双重染色鉴定VM结...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子宫内膜癌标本267例,采用CD31/PAS双重染色鉴定VM结构,分为VM阳性组与VM阴性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的表达。结果:2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65例(24.3%)存在VM。VM的形成与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χ2=9.987,P=0.002),组织学分级(χ2=11.795,P=0.001),肌层浸润深度(χ2=5.499,P=0.019),脉管内有无癌栓(χ2=22.599,P<0.001)及淋巴结有无转移(χ2=7.848,P=0.005)密切相关。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VM阳性组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为51个月)明显低于VM阴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973,P<0.001)。CD133在VM阳性组的表达率为75.4%(49/65),较VM阴性组58.9%(119/202)高,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20,P=0.017)。结论:VM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恶性度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CD133表达阳性的肿瘤干细胞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VM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血管生成拟态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