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围手术期风险和短期预后--多中心研究
1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3,共1页
治疗颅内动脉粥佯硬化性疾病,支架血管成形术是否优于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尚不确定。目前,用于颅内血管的球囊导管是为冠状动脉疾病所设计的,用于颅内血管后,可出现血管夹层、血管破裂、球囊弹性同缩等并发症,这就降低了球囊扩张血... 治疗颅内动脉粥佯硬化性疾病,支架血管成形术是否优于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尚不确定。目前,用于颅内血管的球囊导管是为冠状动脉疾病所设计的,用于颅内血管后,可出现血管夹层、血管破裂、球囊弹性同缩等并发症,这就降低了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扩张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 治疗作用 多中心研究 短期预后 围手术期 支架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严力韬 张磊 +4 位作者 花伟龙 戴冬伟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17-1420,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Fastunnel导管)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我中心使用Fastunnel导管对10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了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通过收集并分析患... 目的探讨新型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Fastunnel导管)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我中心使用Fastunnel导管对10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了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通过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影像学特点、治疗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Fastunnel导管的应用价值。结果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62.7±6.7)岁。10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长为16~65(37.3±18.2)min,治疗期间射线暴露时间为9~23(15.9±4.7)min,辐射剂量为1381~4901(2643.7±1131.7)mGy,剂量面积乘积为5707~38112(17526.8±10809.5)μGy·m2。10例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出血或缺血相关并发症。结论Fastunnel导管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能有效简化手术步骤,在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医患辐射暴露方面也可能存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介入器械 扩张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华敏 王佳佳 +5 位作者 陈文亚 刘志清 马爱金 张金 许元丰 毛伦林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0-526,共7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52例sICAS患者共有55处病变,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04)岁。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90%(80%,99%),狭窄长度为8(5,11)mm。采用的手术方式分别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25例,27个病变)、自膨式支架植入术(19例,20个病变)、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8例,8个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10%(0,20%),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4.23%(49/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临床随访12(12,18)个月,影像学随访10(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7.69%(4/52),复发性IS发生率为1.92%(1/52),无患者死亡。结论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对sICAS安全、有效,其可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IS复发和再狭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扩张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经验
4
作者 杨世埙 高晓鸣 +1 位作者 许建荣 金惠根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介绍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经验。材料和方法:10例冠心病患者作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有14支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率70%~75%者5支,90%~100%者9支)。全部病例均作EL... 目的:介绍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经验。材料和方法:10例冠心病患者作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有14支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率70%~75%者5支,90%~100%者9支)。全部病例均作ELCA手术。ELCA采用脉冲间期为180-220msec,光导纤维直径为1.3~1.6mm,能量密度14.5~21.0mJ,激光频率为20Hz。ELCA术后辅以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CA)。结果:9例13支狭窄动脉中,9支狭窄率>90%者,作ELCA+PTCA成功,其中7支动脉狭窄率减至15%以下,2支减至40%~45%,1例因术中导丝头断裂,失败。成功的9支动脉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示:内膜光滑4支,毛糙3支,夹层动脉瘤1支(2月后随访消失),术中出现血栓1支。术后6个月内造影随访,3例动脉再度狭窄。结论: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可用于PTCA难以成功的有钙化硬斑、挟窄段较长(>2.0cm)和闭塞的冠状动脉,安全有效。但它并不能避免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 扩张血管成形术 术后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7
5
作者 高堃 王剑锋 +2 位作者 李惠 戴定可 翟仁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行MRA或CTA明确诊断,经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长度、范围和程...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行MRA或CTA明确诊断,经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长度、范围和程度,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成形术失败时,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MRA、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静脉造影,成功处理了20例患者共17条狭窄静脉,其中成功进行PTA 15例,支架植入成功2例,术后狭窄静脉血管通畅,侧支循环消失。首次PTA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1.8%,再次行P1A。所有手术成功病例随访至今未出现再狭窄。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静脉通畅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中心静脉狭窄 血液透析 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 血管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