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γ-突触核蛋白是一种反应性滤泡树突状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卡波西肉瘤、良性和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的新标记物 被引量:1
1
作者 田智丹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16,共1页
突触核蛋白组成了一个仅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小的可溶性神经蛋白质家族,其作用是促使突触前神经终端的囊泡快速释放神经递质。生物化学研究结果显示α-Synuclein表达于骨髓的正常巨核细胞和红系幼稚细胞以及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中。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突触核蛋白 血管源性肿瘤 卡波西肉瘤 α-Synuclein 反应 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作为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和间皮瘤的标记:262例血管内皮源性及1640例非血管源性肿瘤免疫组化研究
2
作者 郎志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31-1031,共1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是KDR基因编码的、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的V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对VEGF通路信号起反应并调节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VEFGR2主要表达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及血管源性肿瘤,也有大量表达于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是KDR基因编码的、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的V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对VEGF通路信号起反应并调节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VEFGR2主要表达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及血管源性肿瘤,也有大量表达于乳腺癌、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及尿路上皮癌的报道,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源性肿瘤 免疫组化 内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 皮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3
作者 唐浩 胡桂周 +2 位作者 邹丹凤 佘凤华 陈卫国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9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探讨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8例位于软组织,3例位于骨骼。位于软组... 目的:探讨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8例位于软组织,3例位于骨骼。位于软组织者的影像表现:X线平片及CT上病灶多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3例瘤内可见点片状、条索样钙化影,3例侵犯相邻骨质;T1WI图像上肿瘤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位于骨组织者的影像表现:2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中心发病,2例X线可见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肿瘤呈皂泡状膨胀性生长,瘤内可见不规则钙化影;肿瘤呈等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相对少见,其瘤内钙化、CT与MRI增强扫描表现对判定肿瘤起源有一定提示作用,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血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性血管内皮瘤5例报道 被引量:2
4
作者 Fukunaga M Suzuki K +3 位作者 Saegusa N 李晓霞(摘译) 刘飞飞(摘译) 张仁亚(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6-336,共1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瘤 复合 MAFFUCCI综合征 血管源性肿瘤 低度恶 组织学成分 生物学行为 临床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肿瘤周围脑水肿 被引量:2
5
作者 吴越 方晴霞 +1 位作者 卢刚 魏尔清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1期1352-1354,共3页
目的考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肿瘤周围血管源性脑水肿(PVB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9例肿瘤周围血管源性脑水肿患者按使用药物的种类进行分组,地塞米松(DXM)组39例,给予DXM10mg,每天1次,静脉滴注3—4周;甲泼尼龙(MP... 目的考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肿瘤周围血管源性脑水肿(PVB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9例肿瘤周围血管源性脑水肿患者按使用药物的种类进行分组,地塞米松(DXM)组39例,给予DXM10mg,每天1次,静脉滴注3—4周;甲泼尼龙(MPD)组31例(包括14例按疗程治疗停药后再次出现严重PVBE的DXM组患者),给予MPD80~120mg,每天1次,静脉滴注,连续2周,停药3d后按上述剂量继续用药1-2周;ACTH组46例(包括按疗程治疗停药后再次出现严重PVBE的17例DXM组患者和6例MPD组患者),ACTH25U,qd,缓慢静脉滴注,连续2周,停药3d后按上述剂量继续用药1~2周。3组患者按上述方法治疗完成后激素用量逐渐递减,或根据患者主诉做相应调整,3个月内完全停药后随访〉1个月评价疗效。结果DXM组治疗前PVBE.水肿指数(EI)为3.3~4.9(3.17±1.39),治疗后头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但PVBE—EI增高至5.1~9.8(7.16±1.91);MPD组治疗前PVBE—EI为3.8~7.4(5.26±1.93),治疗后降至2.7~5.1(3.88±1.56,P〈0.05);ACTH组治疗前PVBE-EI为4.7—9.6(7.01±1.83),治疗后为1.1~2.9(2.07±0.62,P〈0.05)。两组间以及治疗前后PVBE—EI均差异有显著性。DXM组有效率为20.5%(8/39),分别有14例和17例患者在完全停药后1个月内再次出现严重脑水肿反应而接受MPD和ACTH治疗;MPD组有效率61.3%(19/31),但12例患者完全停药后再次出现严重脑水肿反应的时间较短,仅约2周;ACTH组有效率与MPD组相近,为67.4%(31/46),其中22例(47.8%)患者因病灶基本消失、局部软化灶形成或因水肿基本消退而无法测算PVBE—EI;有9例患者因停药后出现严重脑水肿反应而再次予以原剂量ACTH治疗,期间因出现明显ACTH药物依赖现象、柯兴征或无法耐受长期静脉注射而接受开颅病灶切除手术,术后ACTH维持治疗1~2周,至出院随访时PVBE基本消失。结论ACTH可迅速降低肿瘤周围血管源性脑水肿患者PVBE—EI,疗效与MPD相似,多数患者肿瘤病灶逐渐缩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肿瘤周围血管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