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展版NIHSS在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
作者 江宗泽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扩展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e-NIHSS)在NIHSS评分为0分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IHSS评分为0分的经头颅MRI检查证实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梗死部位、脑血管病危险... 目的:探讨扩展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e-NIHSS)在NIHSS评分为0分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IHSS评分为0分的经头颅MRI检查证实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梗死部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探讨e-NIHSS在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结果:纳入的20例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面,有高血压13例(65%),糖尿病6例(30%),高脂血症11例(55%),冠心病4例(20%),房颤3例(15%),吸烟史12例(60%),饮酒史6例(30%);头晕形式方面,持续性头晕8例(40%),发作性头晕12例(60%);伴随症状方面,伴视物旋转11例(55%),伴视物成双2例(10%),伴视物模糊1例(5%),伴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7例(35%),伴站立、步态不稳15例(75%);根据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确定梗死部位,所有患者梗死部位均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其中中脑2例(10%),脑桥4例(20%),延髓2例(10%),小脑11例(55%),枕叶1例(5%);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为0分,e-NIHSS评分为1~5分,平均(1.70±0.98)分。结论:e-NIHSS对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的敏感性较高,是NIHSS的有效补充,对于急性眩晕患者应首选e-NIHSS进行评估,以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扩展版 孤立血管源性眩晕 后循环卒中 MRI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及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预后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褚青合 陈煦 +1 位作者 徐鹏冲 王艳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及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预后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到南阳张仲景医院诊断为血管源性眩晕的患者150例,根据数据统计将这15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1、2、...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及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预后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到南阳张仲景医院诊断为血管源性眩晕的患者150例,根据数据统计将这15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1、2、联合组,1组为银杏提取物注射液进行治疗,2组是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联合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比较三组在治疗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数值指标变化。结果三组的脑血流动力学数值指标对比结果,联合组在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平均压(PAP)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大脑.的动脉血流速度(Vm)、最大峰值流速(Vs)数值指标增长更快,且联合组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速度(RI)的数值指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各项数值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指标比较得出,联合组评分表现.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前三组CNS评分指标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各阶段CNS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不仅能改善血管源性眩晕疾病的发生,也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且治疗预后效果佳,是首选值得推荐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高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 血管源性眩晕 血流动力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疗效
3
作者 李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8期5286-5288,共3页
目的分析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血管源性眩晕患者。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每组34例。单一用药组患者接受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用... 目的分析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血管源性眩晕患者。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每组34例。单一用药组患者接受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用药组患者在单一用药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采用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对治疗前后患者眩晕情况进行评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32/34)]较单一用药组[76.47%(26/34)]高(P<0.05)。治疗后,两组DA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用药组DARS评分低于单一用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血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血清MDA水平低于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用药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单一用药组(P<0.05)。结论在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的效果显著,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眩晕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性眩晕 丁苯酞软胶囊 盐酸倍他司汀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