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老年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邓毅 韩毅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2期176-177,共2页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GM1)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月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积分改善情况,比...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GM1)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月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积分改善情况,比较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精神、行为、情绪、日常活动、运动功能评分及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采取依达拉奉与神经节苷酯联合可显著改善患者病症,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依达拉奉 GM1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莹 谷艳 +1 位作者 徐彦华 于春荣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9期146-147,共2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85例,根据用药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2例静滴依达拉奉和胞二磷胆碱,观察者患者43例静滴依达拉奉和神...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85例,根据用药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2例静滴依达拉奉和胞二磷胆碱,观察者患者43例静滴依达拉奉和神经节苷酯,疗程14d,给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低于对照组(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病症,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神经节苷酯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海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0期153-154,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l)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我院收治的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美多巴、拜阿司匹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次、2次/d治...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l)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我院收治的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美多巴、拜阿司匹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次、2次/d治疗,试验组在依达拉奉的基础上加用GMl80mg/次,1次/d静脉滴注,3周一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有效19例,占39.58%;对照组有效9例,占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联合GM1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依达拉奉 GML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陈罗文 杨学成 +1 位作者 黄捷 杜淑连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期60-62,142,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新诊断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新诊断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基线期与治疗后两组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得分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期,两组精神行为和情绪得分、日常活动得分、运动功能得分及治疗的并发症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精神行为和情绪得分、日常活动得分及运动功能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的并发症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多巴丝肼片治疗相比,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能改善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疾病病情严重程度,且联合用药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血管痴呆 依达拉奉 多巴胺激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用药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董歌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2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应用于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VP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多巴丝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应用于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VP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多巴丝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0 d后抗氧化能力[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C)]、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0 d后,观察组血清CAT、TA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0 d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行为情绪、运动能力等维度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多巴丝肼治疗VP疗效显著,可增强抗氧化能力,减轻病情,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多巴丝肼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秀茹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32期36-37,共2页
目的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治疗的85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3例观察组和42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 目的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治疗的85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3例观察组和42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美多巴、碘酸-α二氧麦角隐亭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疗程共20 d,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精神、情绪和行为评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情绪、行为以及精神,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帕金森综合征 依达拉奉 生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7
作者 王彩霞 李歌 朱晓丽 《北方药学》 2018年第7期71-71,共1页
目的:探究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的90例该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前者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静脉点滴治疗,探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 目的:探究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的90例该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前者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静脉点滴治疗,探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上采用依达拉奉和基础治疗方案相结合可以有效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可减轻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依达拉奉 帕金森综合征 临床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SWI在鉴别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胡成一 何康 +2 位作者 钱琦 姜黄维 林敏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1期1652-1654,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鉴别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0例,同时纳入同期健康...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鉴别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0例,同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MRI SWI扫描,分别测量各组黑质致密带宽度(WPCSN)、中脑直径以及WPCSN与中脑直径比值,并观察黑质致密部背外侧部“燕尾征”显示情况,评估其在鉴别PD和VP的应用价值。结果PD组的WPCSN和WPCSN/中脑直径比值明显小于V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组的WPCSN和WPCSN/中脑直径比值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中脑直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PD患者中,26例未显示“燕尾征”,VP患者中,9例未显示“燕尾征”,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 SWI在鉴别PD与VP中显示出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帕金森 血管帕金森综合征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史洪润 孙斌 +2 位作者 蒲传强 姚晨 刘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VP)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 5 0例VP及 118例帕金森病 (PD)住院或长期门诊随访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进行归纳分析和统计学处理 ;并与 31例帕金森病合并脑梗死 (PDCI)者对照。结果 VP发病年龄大... 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VP)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 5 0例VP及 118例帕金森病 (PD)住院或长期门诊随访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进行归纳分析和统计学处理 ;并与 31例帕金森病合并脑梗死 (PDCI)者对照。结果 VP发病年龄大于PD ;多伴长期高血压 ;以肌强直 少动起病者多见 ;临床上以对称性铅管样肌强直 少动为主 ,静止性震颤少见 ;可伴锥体束损害表现和智能障碍、尿失禁。PD和PDCI多以震颤起病 ;常有静止性震颤 ;非对称齿轮样肌强直多见。VP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多发基底节 (72 % )、脑室周围腔梗 (5 2 % ) ,且双侧多见 ,分别占相应部位的 6 9%和 73%。结论 VP发病与长期高血压有关 ;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梗是导致VP的主要原因 ;VP临床表现不同于PD或PDCI;出现PD表现后 ,及时MRI或CT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鉴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帕金森综合征 腔隙脑梗死 高血压病 影像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3例临床症状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逊娟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36期118-119,共2页
目的分析和研究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的主要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对本院收治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都存在明确的用药史,在用药15 d^5年以后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 目的分析和研究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的主要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对本院收治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都存在明确的用药史,在用药15 d^5年以后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有76.2%患者在3个月以内出现症状;都属于双侧肢体对称起病,有14.3%例患者以一侧症状表现较重;主要临床表现是肌强直和运动缓慢;本组患者中有23.8%的患者同时出现迟发性的运动障碍,有11.1%患者同时合并有静坐不能,有7.9%患者同时合并有肌张力障碍,给予患者异丙嗦或者硫必利等药物的症治疗有明显的效果。结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预防,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对症治疗,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综合征 DIP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虹 刘芝修 +1 位作者 李祥 韩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年第11期972-973,共2页
目的:探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预防策略。方法:采用微机查阅病历,对31例帕金森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12例,梅尼埃病6例,抑郁征5例,心律失常4例,高血压4例。对症给予胃复安、西比灵、... 目的:探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预防策略。方法:采用微机查阅病历,对31例帕金森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12例,梅尼埃病6例,抑郁征5例,心律失常4例,高血压4例。对症给予胃复安、西比灵、氯丙嗪、胺碘酮、降压药及中药治疗,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结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服用相关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并加强监测。通过临床对该病诱因及治疗过程的分析,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降低其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病 帕金森综合征 临床分析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疼痛情况、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美心 刘驰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15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疼痛情况、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性。方法:从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大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中筛选出51例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和51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疼痛情况、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性。方法:从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大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中筛选出51例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和51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1例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设为原发组,将其中51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设为血管组。调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其疼痛的发生率,并利用统一帕金森综合征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等工具评价其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情绪状态。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冠心病的发生率、糖尿病的发生率相比,P>0.05。血管组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原发组患者,P<0.05。原发组患者疼痛的发生率高于血管组患者,P<0.05。血管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原发组患者,其体质指数高于原发组患者,P<0.05。原发组患者的UPDRS-Ⅲ评分低于血管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HADS焦虑评分、HADS抑郁评分、PDQ-39评分相比,P>0.05。两组患者腰椎疼痛、上肢疼痛及其他部位疼痛的发生率相比,P>0.05。原发组患者肩背疼痛和颈椎疼痛的发生率均高于血管组患者,P<0.05。血管组患者下肢疼痛的发生率高于原发组患者,P<0.05。结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年龄偏大,体质指数偏高,易发生高血压,其疼痛以下肢疼痛为主。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相比,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更易发生疼痛,且疼痛以肩背疼痛和颈椎疼痛为主,其运动功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帕金森综合征 血管帕金森综合征 疼痛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近况
13
作者 赵经文 李艳梅 《临床荟萃》 CAS 1995年第19期865-866,共2页
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是常见的医源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现将其发病原因及机理、临床特点、预防与治疗作一概述。
关键词 帕金森综合征 病因 病理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多芭联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慕英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干预,单一治疗组接受... 目的探讨盐酸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干预,单一治疗组接受美多芭治疗,联合治疗组接受盐酸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水平和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对比,联合治疗组(93.02%)较单一治疗组(76.74%)高(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血清GSH、CAT、T-SOD水平高于单一治疗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日常活动、运动功能、情绪评分低于单一治疗组(P<0.05)。结论盐酸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病效果确切,能有效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减轻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帕金森 美多芭 盐酸普拉克索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展版NIHSS在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5
作者 江宗泽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扩展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e-NIHSS)在NIHSS评分为0分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IHSS评分为0分的经头颅MRI检查证实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梗死部位、脑血管病危险... 目的:探讨扩展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e-NIHSS)在NIHSS评分为0分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IHSS评分为0分的经头颅MRI检查证实的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梗死部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探讨e-NIHSS在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中的评估价值。结果:纳入的20例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面,有高血压13例(65%),糖尿病6例(30%),高脂血症11例(55%),冠心病4例(20%),房颤3例(15%),吸烟史12例(60%),饮酒史6例(30%);头晕形式方面,持续性头晕8例(40%),发作性头晕12例(60%);伴随症状方面,伴视物旋转11例(55%),伴视物成双2例(10%),伴视物模糊1例(5%),伴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7例(35%),伴站立、步态不稳15例(75%);根据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确定梗死部位,所有患者梗死部位均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其中中脑2例(10%),脑桥4例(20%),延髓2例(10%),小脑11例(55%),枕叶1例(5%);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为0分,e-NIHSS评分为1~5分,平均(1.70±0.98)分。结论:e-NIHSS对孤立性血管源性眩晕的敏感性较高,是NIHSS的有效补充,对于急性眩晕患者应首选e-NIHSS进行评估,以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扩展版 孤立血管眩晕 后循环卒中 MRI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及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甜甜 李静 田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终视力丧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是从人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目前已证实其参与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以及SRFi形成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未来开发新型诊疗方式提供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黄斑变 黄斑区新生血管 纤维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及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预后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褚青合 陈煦 +1 位作者 徐鹏冲 王艳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及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预后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到南阳张仲景医院诊断为血管源性眩晕的患者150例,根据数据统计将这15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1、2、...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及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对血管源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预后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到南阳张仲景医院诊断为血管源性眩晕的患者150例,根据数据统计将这15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1、2、联合组,1组为银杏提取物注射液进行治疗,2组是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联合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比较三组在治疗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数值指标变化。结果三组的脑血流动力学数值指标对比结果,联合组在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平均压(PAP)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大脑.的动脉血流速度(Vm)、最大峰值流速(Vs)数值指标增长更快,且联合组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速度(RI)的数值指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各项数值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指标比较得出,联合组评分表现.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前三组CNS评分指标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各阶段CNS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不仅能改善血管源性眩晕疾病的发生,也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且治疗预后效果佳,是首选值得推荐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高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 血管眩晕 血流动力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18
作者 王苏豫 姚雨佳 +1 位作者 李佳骏 李柯然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神经血管耦合以神经血管单元(NVU)为基础,发挥神经细胞与微血管之间信号传导、代谢调节等功能并共同组成屏障结构维持微环境稳态。神经血管单元在视网膜中广泛分布,与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关系密切,而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血管... 神经血管耦合以神经血管单元(NVU)为基础,发挥神经细胞与微血管之间信号传导、代谢调节等功能并共同组成屏障结构维持微环境稳态。神经血管单元在视网膜中广泛分布,与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关系密切,而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血管稳态失衡会导致多种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视网膜也有广泛分布,通过与其受体TrkB结合发挥促神经生长和损伤修复等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BDNF在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稳态失衡早期,即神经退行阶段可发挥损伤保护作用,同时减少神经来源的促血管生成物质,延缓疾病进程并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单元 神经血管耦合 神经营养因子 视网膜神经退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源性神经系统损害综合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志 《临床荟萃》 CAS 1995年第17期814-814,共1页
在临床上,许多药物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及毒害。本文结合有关资料,将某些药物所致的各种神经系统损害综合征简述如下,以期对合理用药及药物毒性反应的识别有所裨益。
关键词 神经系统损害 帕金森综合征 共济失调 肌无力综合征 合理用药 药物毒反应 小脑综合征 周围神经病变 心得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心解郁方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效果及对血清5-羟色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晓南 黄世敬 +2 位作者 吴巍 张颖 杨戈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4期99-102,112,共5页
目的观察开心解郁方治疗血管性抑郁症(VD)的临床效果,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自2012年3月~2014年2月完成观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60例VD患者,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按3∶2比例入组,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服用... 目的观察开心解郁方治疗血管性抑郁症(VD)的临床效果,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自2012年3月~2014年2月完成观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60例VD患者,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按3∶2比例入组,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服用中药开心解郁方,对照组服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记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医症状积分表观察疗效,治疗前后进行血清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检测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8周后HAMD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抑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8周后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2、4周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8周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从中医症状综合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不思饮食、善太息、乏力、失眠等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两组治疗后5-HT、BDN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心解郁方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疗效与氢溴酸西酞普兰相当,而在缓解中医症状方面更具优势,可能与促进5-HT、BDNF的合成或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抑郁症 开心解郁方 5-羟色胺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