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动力学中血管流激波与驻波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盛万成 徐淑芳 《数学年刊(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血液动力学问题是生物力学心血管系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血管内斑块处,血管截面和血管壁的材质发生变化,对血液流动产生重要影响.血液流动中基本波及其相互作用对探究血液流动的规律、生理学意义及与疾病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 血液动力学问题是生物力学心血管系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血管内斑块处,血管截面和血管壁的材质发生变化,对血液流动产生重要影响.血液流动中基本波及其相互作用对探究血液流动的规律、生理学意义及与疾病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动简化数学模型的基本波的相互作用.血管流模型是3×3非严格双曲型方程组.构造性地得到了初值为三段常状态时,血管流问题的解,即解决了激波与驻波的相互作用问题.特别地,给出四种后前激波与驻波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流 激波 驻波 基本波的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分叉血管的定常/脉动流动和大分子传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丁 温功碧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1-483,共13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数值求解了T型分叉流动的定常/脉动流场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血清白蛋白(Albumin)的浓度分布· 计算了雷诺数、主管和支管的流量比等参数对流场和大分子传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流体动力学因素影响...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数值求解了T型分叉流动的定常/脉动流场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血清白蛋白(Albumin)的浓度分布· 计算了雷诺数、主管和支管的流量比等参数对流场和大分子传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流体动力学因素影响大分子的分布和跨壁渗透,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流动发生分离处,即支管入口外侧壁面剪应力变化最剧烈,这儿LDL和Albumin的壁面浓度变化也是最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分叉 血管定常 血管非定常 大分子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HPLC法检测大鼠肠系膜离体血管网灌流液中胰岛素样物质
3
作者 赵清 叶绿 +3 位作者 王泽仿 杨德立 张永生 周峻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517-519,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自分泌或旁分泌功能。方法将大鼠的肠系膜血管网分离并进行体外灌流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分析测定SD大鼠肠系膜血管网灌注液中是否具有胰岛素样物质分泌。 结果大鼠肠系膜血... 目的 探讨血管自分泌或旁分泌功能。方法将大鼠的肠系膜血管网分离并进行体外灌流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分析测定SD大鼠肠系膜血管网灌注液中是否具有胰岛素样物质分泌。 结果大鼠肠系膜血管网具有合成分泌类胰岛素样物质的功能。结论建立了HPLC分析检测类胰岛素的方法 ,提示该方法准确快速 ,仪器检测灵敏度高 ,分析重现性好 ,回收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类胰岛素样物质 糖尿病 血管网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大鼠肠系膜血管网灌流液中皮质醇、醛固酮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叶绿 王煊 +2 位作者 赵清 周俊岭 张永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63-265,共3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高血压模型大鼠肠系膜血管网灌流过程中灌流液皮质醇、醛固酮的含量,为定量分析血管分泌皮质醇和醛固酮机制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建立用HPLC分离检测皮质醇和醛固酮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快速、稳...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高血压模型大鼠肠系膜血管网灌流过程中灌流液皮质醇、醛固酮的含量,为定量分析血管分泌皮质醇和醛固酮机制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建立用HPLC分离检测皮质醇和醛固酮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快速、稳定,检测灵敏度可达到50ng/L,仪器系统重复测定变异系数为2.32%,标准曲线线性分析相关系数r均大于99%,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血管网灌 皮质醇 醛固酮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制参与黄体酮扩张兔血管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红芳 郑天珍 +2 位作者 李伟 瞿颂义 张承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用离体血管条灌流实验方法 ,观察黄体酮对血管条去甲肾上腺素 (NA) ,Ca Cl2 ,KCl反应的影响 ,并观察给予 L- NNA、甲烯蓝 (MB)、吲哚美辛、普萘洛尔及去除内皮细胞后 ,黄体酮扩张血管作用的变化 .结果发现 :黄体酮 10 -4 mol· L-1... 用离体血管条灌流实验方法 ,观察黄体酮对血管条去甲肾上腺素 (NA) ,Ca Cl2 ,KCl反应的影响 ,并观察给予 L- NNA、甲烯蓝 (MB)、吲哚美辛、普萘洛尔及去除内皮细胞后 ,黄体酮扩张血管作用的变化 .结果发现 :黄体酮 10 -4 mol· L-1及 10 -5mol· L-1分别使 NA和无 Ca2 +高 K+Krebs液中 Ca Cl2 量效曲线明显右移 ,最大反应压低 ,PD2 ′分别为 3.51和 4 .56 .黄体酮 2 .5× 10 -4mol· L-1使无 Ca2 + 液中 NA10 -6mol· L-1收缩血管作用明显减弱 (p <0 .0 0 1) ,但不影响 Ca Cl210 mmol· L-1引起的收缩 .L - NNA,MB及去除内皮可明显减弱黄体酮扩张 KCl 4 0 mmol· L-1的收缩血管作用 ,但吲哚美辛和普萘洛尔无明显影响 .结果表明 :黄体酮可通过受体操纵 Ca2 + 通道抑制 IP3 途径引起的内 Ca2 + 释放 ,也可通过电压依赖式 Ca2 + 通道抑制外 Ca2 + 内流 ,使血管条舒张 ,其作用有内皮依赖性 ,部分与 NO和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酮 主动脉平滑肌 钙通道 内皮细胞 血管扩张 雌激素 离体血管条灌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频源OCT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及微循环改变的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毕萌 樊芳 +4 位作者 夏会卡 梁福珍 季彤 张风肖 贾志旸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84-1090,共7页
目的利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7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无明显眼部症状的SLE患... 目的利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7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无明显眼部症状的SLE患者37例37眼作为SLE组,同时纳入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扫频源OCT对受试者进行黄斑区9 mm×9 mm放射状扫描,获得受试者黄斑中心凹区域、旁中心凹区域(1~3 mm)、中心凹周围区域(3~6 mm)的平均脉络膜厚度。采用OCTA对受试者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获得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丛(CC)血流密度及微血管血流图像,采用Image J软件对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Phansalkar法)并计算脉络膜毛细血管流空区域面积(FDa)及百分比(FD%)。结果SLE组黄斑中心凹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为(268.73±81.67)μm,较对照组的(230.14±68.14)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0,P=0.033)。SLE组黄斑中心凹区域视网膜SCP、视网膜DCP、CC血流密度值分别为(16.58±3.90)%、(14.25±3.15)%和(51.80±4.2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5±4.41)%、(16.57±3.74)%和(54.33±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43、-2.851、-2.763,均P<0.05)。SLE组脉络膜毛细血管流空区域FDa及FD%分别为3.43(3.25,3.56)mm^(2)和38.11%(36.13%,39.5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25(3.21,3.32)mm^(2)和36.11%(35.64%,36.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70、-3.476,均P<0.05)。结论OCTA可检测到无明显眼部症状SLE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增加及CC层血流密度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脉络膜厚度 血管流 脉络膜毛细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难治性休克发生机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赵克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52-554,共3页
重症难治性休克是当前休克研究的主攻目标之一。线粒体功能紊乱参与了休克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治疗后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使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FCD)下降,是预后不良的征象。治疗后顽固性低血压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灌流不足,也是引起... 重症难治性休克是当前休克研究的主攻目标之一。线粒体功能紊乱参与了休克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治疗后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使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FCD)下降,是预后不良的征象。治疗后顽固性低血压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灌流不足,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过量输液治疗导致的血液重度稀释和低黏血症也使FCD下降,影响了抢救存活率。本文就上述问题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毛细血管无复 顽同性低血压 低黏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