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实施的进展
1
作者 张宏宇 江利冰 +6 位作者 王海龙 许永安 王承妃 阮峰 齐文旗 左素敏 徐善祥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6-183,共8页
营养治疗是重症病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肠内途径因其营养及非营养双重作用成为了营养治疗的首选方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使得这部分病人肠内营养的决策更具挑战性。本综述系统回顾了血管活性药物对重症病人胃肠道的病理生理学影响、... 营养治疗是重症病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肠内途径因其营养及非营养双重作用成为了营养治疗的首选方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使得这部分病人肠内营养的决策更具挑战性。本综述系统回顾了血管活性药物对重症病人胃肠道的病理生理学影响、目前肠内营养在此部分病人中应用的价值及安全性,总结了在此部分病人中实施肠内营养的最佳策略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血管活性药物 重症病人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婴儿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熊小雨 任洁 +12 位作者 刘成军 许峰 李静 符跃强 白科 王文磊 杨鸣 陈应富 周昉 汤磊 党红星 霍俊明 卢思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8-352,共5页
目的:对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围术期婴儿所用的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评分,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53例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6月龄以下婴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第1个24 h、第2个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 目的:对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围术期婴儿所用的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评分,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53例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6月龄以下婴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第1个24 h、第2个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进行统计均值(mean,MEA)和最大值(maximum,MAX)[VIS(24MAX)、VIS(24MEA)、VIS(48MAX)、VIS(48MEA)],采用ROC曲线、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和预后结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53例患儿中新生儿6例(6/53,11.32%);除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之外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1例(11/53,20.75%),包括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C)1例、右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of right ventricle,DORV)1例、大动脉转位(transloca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6例、肺动脉瓣闭锁(pulmonary valve atresia,PVA)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2例;死亡3例(3/53,5.66%);3种严重病情结局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5例(5/53,9.43%),心肺复苏5例(5/53,9.43%),血液净化4例(4/53,7.56%);ROC曲线统计显示VIS(24MAX)分别对本组患儿严重病情结局和死亡的预后判断更准确(AUROC=0.938,P=0.000;AUROC=0.943,P=0.010),并计算出VIS(24MAX)对严重病情结局和死亡预测的最佳临界值均为19.5分(J=0.798,J=0.82);同时VIS(24MAXh)组[VIS(24MAX)≥19.5分]患儿的死亡率、严重病情结局比率及乳酸值均明显高于VIS(24MAXl)组[VIS(24MAX)<19.5分]患儿(25%&0%,χ2=6.688,P=0.01;66.67%&2.44%,χ2=22.799,P=0.000;5.68&1.67,t=3.329,P=0.006)且非死亡患儿中VIS(24MAXh)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均显著高于VIS(24MAXl)组患儿(133.89&38.56,t=4.207,P=0.002;7.67&3.27,t=4.247,P=0.00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小婴儿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尤其是术后第1个24 h内最大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较好的预判作用;其值越大,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婴儿 血管活性药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病人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谭慧琼 朱俊 +5 位作者 宋有城 袁贤奇 杨艳敏 贺丽霞 郝云霞 欧阳泽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5-266,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内血压监测在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病人抢救治疗中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指导作用。    方法: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的重症心脏病人1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35±0.10,均应用了多巴胺静脉注射并静脉维持766.... 目的:探讨动脉内血压监测在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病人抢救治疗中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指导作用。    方法: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的重症心脏病人1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35±0.10,均应用了多巴胺静脉注射并静脉维持766.7±311.1μg/min,血压仍不回升,7例病人周围血压为0,5例收缩期血压仅50~80mmHg(1mmHg=0.133kPa),心率117±15次/分。我们在常规对症治疗、强心、利尿的基础上,进行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结果:动脉内血压监测示收缩压104.6±15.8mmHg、舒张压66.9±13.9mmHg。根据动脉内血压监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静脉最大维持量1012.5±393.8μg/min,在此基础上联合硝普钠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加量至30.6±23.6μg/min,半数病人同时应用多巴酚丁胺150~300μg/min以维持动脉内收缩期血压90~100mmHg。5例(5/12)病人休克得到纠正,心力衰竭减轻,随访1个月病人稳定;2例病人病情无变化自动出院;5例(5/12)病人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在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下,应用大剂量多巴胺并小剂量硝普钠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竭 休克 心力衰竭 动脉内血压 监测 血管活性药物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许建强 霍保善 +3 位作者 袁满涓 梁爱霞 黄永光 吴冠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097-2099,共3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output,PiCCO)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入住ICU的7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试验组(P组)采用PiCCO监测全心舒张末容...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output,PiCCO)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入住ICU的7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试验组(P组)采用PiCCO监测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为容量指标,外周血管阻力(SVRI)、心脏指数(CI)为血管活性药物指标;对照组(C组)以传统监测中心静脉压(CVP)为容量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为血管活性药物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0、24和72 h的APACHEⅡ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血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住院病死率等的差异。结果:(1)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及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72 h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P组短于对C组(P<0.05)。(3)P组与C组比较28 d住院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以CVP、MAP为治疗指导指标相比,感染性休克患者使用PiCCO监测更能恰当地指导临床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使危重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PICCO 血流动力学 血管活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建坤 赵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08-1811,共4页
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是临床急症,多方位集束化治疗是目前治疗共识,血管活性药物是重要组成部分。去甲肾上腺素为指南推荐首选血管加压药物,但可能导致与恶化脓毒症相关免疫麻痹,出现与死亡相关副作用及微循环不能有效改善等现象。研究发... 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是临床急症,多方位集束化治疗是目前治疗共识,血管活性药物是重要组成部分。去甲肾上腺素为指南推荐首选血管加压药物,但可能导致与恶化脓毒症相关免疫麻痹,出现与死亡相关副作用及微循环不能有效改善等现象。研究发现应用血管活性药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相对心动过缓与生存率改善有关。选择性血管紧张素V1A受体激动剂在动物试验及小规模临床试验中证实可以代替去甲肾上腺素,并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改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药物 脓毒症休克 选择性血管紧张素V(1A)受体激动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黎智 阎国富 何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8-390,共3页
微血管功能及结构的改变是系统性硬皮病重要的病理学基础,钙离子拮抗剂、前列腺素衍生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血管活性药物在缓解雷诺征、改善末梢血液循环、肺动脉高压、肾危象等方面有肯定的作用,在一... 微血管功能及结构的改变是系统性硬皮病重要的病理学基础,钙离子拮抗剂、前列腺素衍生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血管活性药物在缓解雷诺征、改善末梢血液循环、肺动脉高压、肾危象等方面有肯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文就此类药物在硬皮病临床应用的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血管活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药物辅佐抢救肺炎伴多器官功能衰竭94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郭铭玉 郭兴华 +1 位作者 杨云青 赵庆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9-89,共1页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死率极高,为探讨有效抢救方法,我们将1983~1987年符合诊断标准的94例肺炎MOF患儿,抢救结果总结如下。
关键词 肺炎 多器官衰竭 血管活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肖明朝 苟欣 何梓铭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69-170,174,共3页
目的: 探讨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对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7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阴茎海绵体内注射盐酸罂粟碱和酚妥拉明混合液,配合心理咨询、性知识讲解和性咨询等二阶段综合治疗。结果:第一、二阶段... 目的: 探讨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对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7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阴茎海绵体内注射盐酸罂粟碱和酚妥拉明混合液,配合心理咨询、性知识讲解和性咨询等二阶段综合治疗。结果:第一、二阶段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25.4%、78.0%,总有效率为83.6%。结论:阴茎海绵体内注射,配合心理咨询、性知识讲解和性咨询等综合治疗对病人恢复信心和诱发勃起完成性生活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 阴茎海绵体内注射 血管活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药物辅佐治疗小儿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5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国荣 郑华成 李艳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儿童 多器官衰竭 血管活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药物海绵体内注射致阴茎异常勃起46例处理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立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5-565,共1页
关键词 血管活性药物 海绵体 注射疗法 阴茎异常勃起 组织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手术中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管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炬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3期1818-1819,共2页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手术中应用微量注射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管理。方法对2009年1-12月52例行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整个手术期间,通过使用微量注射泵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及时、快速、准确地进行血管...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手术中应用微量注射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管理。方法对2009年1-12月52例行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整个手术期间,通过使用微量注射泵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及时、快速、准确地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的配置,除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血流动力学有波动外,基本保证了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结论准确合理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准确配制血管活性药的浓度,规范化使用微量注射泵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血管活性药物 微量注射泵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胃黏膜pH值的影响
12
作者 陈美华 吴益芬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8期895-896,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胃黏膜pH值(Phi)的影响。方法将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所应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分为3组各16例,A组给予多巴胺,B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C组给予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观察用药前(基础值)和用...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胃黏膜pH值(Phi)的影响。方法将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所应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分为3组各16例,A组给予多巴胺,B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C组给予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观察用药前(基础值)和用药后6,12,24和48 h胃黏膜Phi变化,同时观察用药前(基础值)和用药后6 h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3组患者用药前胃黏膜Phi差异无显著性;与基础值相比,A组用药后6,12,24和48 h胃黏膜Phi无显著变化;B组和C组用药后6,12,24和48 h胃黏膜Phi均明显高于基础值(均P<0.05);用药后C组胃黏膜Phi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均P<0.05),A组与B组间用药后6,12,24和48 h胃黏膜Phi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3组患者用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与基础值相比,3组患者在用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均明显升高;B组和C组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与中心静脉压(CVP)均明显升高(均P<0.05);A组心率明显增快(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均使胃黏膜Phi升高,多巴酚丁胺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使用升高胃黏膜Phi较单独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者明显;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均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全身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血管活性药物 PH值 胃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酪原理联合思维导图在静脉用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贾晓娜 陈文秀 +1 位作者 仇海燕 武曌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奶酪原理联合思维导图在静脉用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奶酪原理对30例静脉用血管活性药物不良事件进行剖析,并梳理静脉用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流程,设计出思维导图,进行理论培训和情景模拟实践。应用前后分别对... 目的探讨奶酪原理联合思维导图在静脉用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奶酪原理对30例静脉用血管活性药物不良事件进行剖析,并梳理静脉用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流程,设计出思维导图,进行理论培训和情景模拟实践。应用前后分别对100名护士进行静脉用血管活性药物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项目考核,同时比较应用前后护士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操作规范率及药物外渗率。结果应用奶酪原理联合思维导图后护士理论知识得分(93.98±2.67)分、操作考核得分(94.60±3.02)分,操作规范率为91.25%,显著高于应用前(均P<0.01);药物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P<0.05)。结论应用奶酪原理联合思维导图可有效提高护士对静脉用血管活性药物知识的掌握度和规范操作率,从而提高血管活性药物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药物 静脉用药 药物外渗 奶酪原理 思维导图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评估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术后早期死亡风险 被引量:8
14
作者 秦嫣然 白科 +2 位作者 刘成军 许峰 李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23-1228,共6页
目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评估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儿术后早期(术后30 d内)死亡风险。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TAPVC并行一期根治术的≤1岁患儿99例。记录患... 目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评估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儿术后早期(术后30 d内)死亡风险。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TAPVC并行一期根治术的≤1岁患儿99例。记录患儿各项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早期(术后30 d内)死亡情况,将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计算术后24 h内最大VIS及平均VIS,又根据影响TAPVC术后早期死亡的VIS临界点,将患儿分为高VIS组和低VIS组。分析VIS与TAPVC患儿术后早期死亡的关系。结果:99例患儿中,术后早期死亡13例(13.1%),存活86例(86.9%)。死亡组术后最大VIS、平均VIS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最大VIS为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4,95%CI:0.54~1.00,P<0.05)。VIS关于术后早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1,其临界点为29分。根据VIS是否大于29分,将患儿分为高VIS组(n=15)和低VIS组(n=84),发现高VIS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早期死亡、心肺复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腹膜透析和血液净化的使用率、术后PRISMⅢ评分、24 h血乳酸值明显高于低VIS组,而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24 h pH值、总住院时间、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则明显少于低V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PVC术后24 h内最大VIS≥29分的患儿术后早期死亡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低心排综合征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PRISMⅢ评分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心血管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侯克龙 沈骁 +3 位作者 李静 邹磊 章淬 穆心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5期457-46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与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CVS-AKI)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筛选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112例成年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收集...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与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CVS-AKI)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筛选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112例成年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收集患者术后24 h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并根据公式计算VIS最高值(VIS-max),分析VIS-max与CVS-AK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心血管外科手术后患者2041例,包括非CVS-AKI组1644例和CVS-AKI组397例,其中41例(2.0%,41/2041)患者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397例CVS-AKI患者中,分别有4例(0.2%,4/2041)AKI-1期、17例(0.8%,17/2041)AKI-2期和20例(1.0%,20/2041)AKI-3期患者需行CRRT。CVS-AKI组的术后24 h内VIS-max高于非CVS-AKI组[10(7,15)分比5(3,7)分,Z=-21.86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肌酐、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蛋白、血红蛋白和血尿酸水平,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术后24 h内血乳酸水平和VIS-max(OR=1.30,95%CI:1.24~1.37,P<0.001)与CVS-AKI显著相关。VIS-max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0.827~0.868,P<0.001),取截断值为6.5分,敏感度83.4%,特异度72.8%。结论术后24 h内VIS-max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CVS-AK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血管外科手术 急性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注指数作为足月儿脓毒性休克患儿血管活性药物需求预测指标的评估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雪琴 张卫星 +2 位作者 沈洁 刘玉霞 唐成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477-2481,共5页
目的评估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在预测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早期复苏过程中血管活性药物需求的作用。方法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0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诊断为新生儿脓毒... 目的评估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在预测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早期复苏过程中血管活性药物需求的作用。方法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0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诊断为新生儿脓毒性休克的病例56例,均为足月儿,根据是否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分为血管活性药物组和非血管活性药物组,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的有31例,不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例有25例。结果(1)PI预测血管活性药物需求的临界值为0.28,灵敏度为90.3%,特异性为96%,AUC为0.96(95%CI:0.91~1.00;P<0.001);(2)动脉血乳酸预测升压药需求的临界值为5.45 mg/dL,灵敏度为74.2%,特异性为92%,AUC为0.89(95%CI:0.81~0.97;P<0.001);(3)其他灌注变量不能预测严重脓毒性休克患儿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结论PI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可以很好地预测足月儿脓毒性休克患儿是否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指数 脓毒性休克 足月儿 血管活性药物 动脉血乳酸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药物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文玲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1期16-19,共4页
1 概述 急性心力衰竭常危及生命, 我国部分医院调查,急性心力衰竭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16.3%~17.9%,心力衰竭病因主要为冠心病、入院时心功能都以Ⅲ级居多。基本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加重。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需紧急和积极治疗,本文参... 1 概述 急性心力衰竭常危及生命, 我国部分医院调查,急性心力衰竭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16.3%~17.9%,心力衰竭病因主要为冠心病、入院时心功能都以Ⅲ级居多。基本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加重。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需紧急和积极治疗,本文参考我国急性心力衰竭指南介绍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管扩张 正性肌力作用 阳性变力作用 血管活性药物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左西孟旦 奈西立肽 米力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老年病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鹏兰 张智霞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7-1109,共3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老年病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心血管科、重症监护室(ICU)及急诊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老年病人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老年病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心血管科、重症监护室(ICU)及急诊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老年病人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43例老年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43例老年病人设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实施护理,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得分为(0.39±0.23)分,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3%,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得分为(0.65±0.36)分];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02%,高于对照组(69.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病人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管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病人血管活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提高病人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老年人 血管活性药物 不良反应 满意度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克小肠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Ⅲ.血管活性药物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9
作者 唐朝枢 苏静怡 张恩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1985年第3期1-3,共3页
结扎家兔SMA 1小时后,颈动脉血流经灌流泵以90mmHg压力再灌注SMA 2小时。使用NE显著加重组织再灌注损伤,而使用POB虽然SMA血流量增加到原水平的146.5±3.7%,但仍发生了严重的小肠出血水肿,绒毛坏死等再灌注损伤。本文讨论了晚期休... 结扎家兔SMA 1小时后,颈动脉血流经灌流泵以90mmHg压力再灌注SMA 2小时。使用NE显著加重组织再灌注损伤,而使用POB虽然SMA血流量增加到原水平的146.5±3.7%,但仍发生了严重的小肠出血水肿,绒毛坏死等再灌注损伤。本文讨论了晚期休克时血管活性剂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O休克 休克小肠 再灌注损伤 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 酚苄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20
作者 苏献恩 《医药导报》 CAS 1990年第5期22-23,共2页
我院自1984年始用酚妥拉明加阿拉明治疗婴幼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1984年—1989年选择的40例应用两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肺炎并心力衰竭的资料,总结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均为住院病例,采取随机抽样分配,治疗组4... 我院自1984年始用酚妥拉明加阿拉明治疗婴幼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1984年—1989年选择的40例应用两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肺炎并心力衰竭的资料,总结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均为住院病例,采取随机抽样分配,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64年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关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药物 婴幼儿肺炎 阿拉明 小儿肺炎 妥拉 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 总结报告 婴幼儿重症肺炎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