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及受体1表达影响 被引量:27
1
作者 许惠娟 滕超 +4 位作者 钱永清 刘慧慧 王艳杰 柴纪严 王德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2期268-270,I0004,共4页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应激与束缚相结合的方法复制D-IBS模型后,应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与其受体1(VPAC1)蛋白和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应激与束缚相结合的方法复制D-IBS模型后,应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与其受体1(VPAC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VIP与VPAC1蛋白、mRNA表达均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组结肠组织VIP与VPAC1蛋白、mRNA的表达则下调(P<0.01)。结论:痛泻要方治疗D-IBS的作用机制与结肠组织VIP与VPAC1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要方 腹泻型易激综合征 血管活性 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用鹌鹑血管活性肠肽Ⅰ型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与胴体性状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乐 白俊艳 +11 位作者 李静云 雷莹 李淦 庞有志 董智豪 陈宇 樊红灯 王龙威 陈梦柯 曾凡林 安肖凯 白永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79-2385,共7页
为了探讨血管活性肠肽Ⅰ型受体基因(VIPR-1)的多态性与肉用鹌鹑胴体性状的关系,采用PCR-RFLP方法对法国巨型肉用鹌鹑和莎维麦脱肉用鹌鹑2个群体的VIPR-1基因与肉用鹌鹑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VIPR-1基因外显子4-5的Bsr DⅠ位... 为了探讨血管活性肠肽Ⅰ型受体基因(VIPR-1)的多态性与肉用鹌鹑胴体性状的关系,采用PCR-RFLP方法对法国巨型肉用鹌鹑和莎维麦脱肉用鹌鹑2个群体的VIPR-1基因与肉用鹌鹑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VIPR-1基因外显子4-5的Bsr DⅠ位点在法国巨型肉用鹌鹑和莎维麦脱肉用鹌鹑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即GG、GT、TT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08、0.490、0.102;0.222、0.444、0.334。VIPR-1基因外显子6-7的Hpy CH4Ⅳ位点在法国巨型肉用鹌鹑和莎维麦脱肉用鹌鹑中检测到AA、AG、GG这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20、0.020、0.960;0.056、0.111、0.833。关联分析表明,VIPR-1基因外显子4-5的Bsr DⅠ位点与法国巨型肉用鹌鹑的肝重有显著关联性(P<0.05);VIPR-1基因外显子6-7的Hpy CH4Ⅳ位点与法国巨型肉用鹌鹑的体重、屠宰重、肝重有显著关联性(P<0.05),与莎维麦脱肉用鹌鹑的体重、屠宰重、全净膛重、心重、胸肌重、腿肌重、肝率、胸肌率有显著关联性(P<0.05)。VIPR-1基因可以作为候选基因应用于肉用鹌鹑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用鹌鹑 血管活性Ⅰ型受体(VIPR-1)基因 多态性 胴体性状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PR1启动子甲基化促进转录因子AP-2α下调VIPR1的表达并促进肝细胞癌的生长 被引量:2
3
作者 宁诗雨 何春梅 +2 位作者 郭泽皓 张豪 莫之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57-965,共9页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R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低表达的转录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方法肝癌细胞系Hep3B和Huh7常规培养,实验分为VIPR1启动子野生型组、启动子突变载体1组、启动子突变载体2组和启动子突变载体1+2组。双荧光...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R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低表达的转录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方法肝癌细胞系Hep3B和Huh7常规培养,实验分为VIPR1启动子野生型组、启动子突变载体1组、启动子突变载体2组和启动子突变载体1+2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AP-2α表达对VIPR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DAC)处理肝癌细胞,焦磷酸测序法检测VIPR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AP-2α与VIPR1启动子的结合能力;Westernblot检测AP-2α的敲减作用以及VIPR1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两种细胞株中VIPR1的差异表达;qPCR和Westernblot检测VIPR1过表达和敲减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LV-NC组和LV-VIPR1组中肿瘤的体积和质量。结果与VIPR1启动子野生型组相比,启动子突变载体1+2与AP-2α表达质粒共转染后,荧光素酶活性明显恢复(P<0.05);DAC处理后,VIPR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降低,并且随着甲基化程度减弱,与VIPR1启动子结合的AP-2α显著减少(P<0.01);敲减AP-2α后,VIPR1表达上升;Huh7细胞株中VIPR1表达低于Hep3B细胞株,在两种细胞株中成功构建了VIPR1过表达和敲减模型,VIPR1过表达增加了G2/M期的细胞数量(P<0.01),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0.001),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01),而VIPR1敲低则相反。体内实验表明VIPR1过表达组的肿瘤体积减小(P<0.001),肿瘤量降低(P<0.05)。结论HCC中VIPR1的启动子甲基化促进了转录因子AP-2α的结合,并且抑制了VIPR1表达,而VIPR1过表达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AP-2α 肝细胞癌 甲基化 肿瘤生长 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标记VPAC1配体TP1724及其在动物体内分布与显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小江 郑磊 +7 位作者 黄定德 潘登 谢来平 刘杰 陈杰 郭威 厉红民 李前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107-2113,共7页
目的制备同位素^(99)Tc^m标记血管活性肠肽受体(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VIPR)结合肽TP1724(标记率>90%),鉴定其理化性质,并探讨其在正常动物体内的生物分布特点、示踪动力学及显像表现。方法制备G(D)AGG-Aba-VP2(TP... 目的制备同位素^(99)Tc^m标记血管活性肠肽受体(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VIPR)结合肽TP1724(标记率>90%),鉴定其理化性质,并探讨其在正常动物体内的生物分布特点、示踪动力学及显像表现。方法制备G(D)AGG-Aba-VP2(TP1724);^(99)Tc^m间接标记TP1724(Sn Cl2·2H2O还原法),纸层析法测定标记率和比活度;稳定性实验(体外)、人血浆蛋白结合实验、半胱氨酸置换实验及脂/水分配实验等鉴定标记多肽的理化性质;35只正常小鼠分成7组,每只尾静脉注射3.7 MBq^(99)Tc^m-TP1724后于不同时间处死,收集9种组织器官并称取质量、分别测定各种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换算为%ID/g(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9只健康家兔各静脉注射37 MBq^(99)Tc^m-TP1724后不同时间取血,测定血液放射性并换算为k Bq/L,经DAS 3.1.6软件处理判断最佳房室模型,并得出动力学参数;5只健康家兔分别静脉注射37 MBq^(99)Tc^m-TP1724,SPECT动态显像观察体内放射性分布变化。结果^(99)Tc^m-TP1724的标记率(96.57±0.71)%,比活度(25.52±0.29)TBq/mmol。室温下隔绝空气放置4 h,放化纯度为(93.64±2.25)%;Sephadex G-50柱层析示,^(99)Tc^m-TP1724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6.61%;^(99)Tc^mTP1724与不同浓度半胱氨酸37℃温育1 h后,未结合^(99)Tc^m含量无明显变化;脂/水分配系数lg P为-(1.99±0.02)。^(99)Tc^m-TP1724在健康家兔体内的动力学符合权重为1的二室模型,分布半衰期t1/2α为(2.64±1.32)min,消除半衰期t1/2β为(78.36±13.38)min。体内生物分布和/或动态显像示:血液放射性清除迅速;颈部及胃区未见异常放射性聚集,脑部显示低放射性分布;放射性大部分通过肾脏排泄,少量经肝胆分泌。结论^(99)Tc^m-TP1724标记方法简便、标记率和比活度高、稳定性好、体内动力学性质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1型受体 TP1724 同位素标记 锝放射性同位素 生物分布 示踪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对洛哌丁胺致小鼠便秘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计树灵 韩佳瑞 +1 位作者 贺璐璐 左振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62-2268,共7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洛哌丁胺(loperamide,Lop)所致小鼠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Lop构建小鼠便秘模型,采用大黄素处理便秘小鼠。统计小鼠在2 h观察期内的排便频率,收集粪便并检测粪便含水量;通过钡餐法检测肠通过时间;通过...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洛哌丁胺(loperamide,Lop)所致小鼠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Lop构建小鼠便秘模型,采用大黄素处理便秘小鼠。统计小鼠在2 h观察期内的排便频率,收集粪便并检测粪便含水量;通过钡餐法检测肠通过时间;通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NO含量;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结肠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 1,VIPR1)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4型受体(5-HT 4受体)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TRPV1)、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c-Kit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黄素可显著增加便秘小鼠在观察期内的排便次数以及粪便含水量(P<0.05或P<0.01),显著降低粪便的肠通过时间和血清NO水平(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大黄素可减轻Lop引起的结肠组织炎症渗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黄素显著降低便秘小鼠结肠组织中VIPR1表达水平(P<0.01),显著增加5-HT 4受体表达水平(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黄素可显著降低小鼠结肠组织中TRPV 1和NOS的表达水平(P<0.01),显著增加GDNF、BDNF、c-Kit和SCF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大黄素通过修复肠神经系统失调进而缓解Lop诱导的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洛哌丁胺 便秘 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